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38820
*解读平安时代的全新视角,了解日本平安时代必不可少的书目。平安时代是日本文学和文化大放异彩的年代。历来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文化关注者众,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所知者少,但不了解后者,前者研究就无法深入。本书即是对这一不足的补充,探究了平安时代”鲜为人知”的一面。
*可读性和情节性强,展示了”另一种平安时代断代史”。本书聚焦天皇家和以藤原氏为代表的贵族势力的斗争,不仅有菅原道真、平将门、崇道天皇、崇德天皇为代表的”平安时代四大怨灵”,还有”应天门之变””保元之乱””平治之乱”等政变–不但从政治层面还原其来龙去脉,而且从社会和民众心理的角度进行剖析,展示了平安时代的独特面貌。
*书中论述了《源氏物语》的历史真实原型,深度探究了《枕草子》和《源氏物语》的作者不和的真实政治背景。二人在宫廷中分别侍奉的定子和彰子,虽然同是藤原家的女儿,但因嫁给了不同的天皇而分属不同的势力。历代天皇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摄关家内部。
自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开始,日本进入平安时代。从八世纪末到十二世纪末的四百年间,京都的宫廷贵族们享受着荣华与奢靡,然而大大小小的政治纷争从未间断。本书《平安时代》为”岩波日本史”第三卷,以平安时代的三十一代天皇的承继和姻亲关系为主轴,细述了皇室、贵族、武士等各方势力内部和相互之间围绕着王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对立和抗争,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平安时代历史的全新视角。
作者保立道久立足于政治史视角,同时兼及社会经济史和对外关系史,将平安时代天皇在即位后颁布”新制”与”德政”的传统作为关键线索,”以天皇家的历史为中心来描述平安时代”,描述了这段波澜壮阔、绚丽多姿的四百年历史。
序言1
第一章桓武王统与平安王权的原型(九世纪)9
1.桓武的兄弟妻子11
2.嵯峨、淳和之间的皇位交替与危机25
3.九世纪的遣唐使与地方社会39
第二章桓武王统的再建与王统分裂(十世纪)55
1.宇多、醍醐与菅原道真57
2.”承平天庆之乱””安和之变”与王统分裂70
3.遣唐使的废止与地方社会86
第三章王统的统一与藤原道长、后三条天皇(十一世纪)
99
1.王统分裂与摄关家101
2.宫廷社会的成熟与院政的形成118
3.入宋僧与地方社会134
第四章院政与内乱的时代(十二世纪)151
1.白河院–“不义”之王权153
2.鸟羽院–融合的挫折与武斗162
3.后白河院与平清盛–颓废与华丽的极致172
4.宋钱的流入与地方社会183
结语–了解平安时代的意义197
皇家系谱图202
参考文献205
年表207
本套”岩波日本史”丛书虽然属于轻薄型的历史通俗读物,但是九卷的字数加起来可达百余万,如此分量的日本”通史”在中国恐怕是*次被全译出来吧。
–马场公彦,岩波书店前总编辑
序言
本书所关注的平安时代,跨越了从八世纪末至十二世纪末的大约四百年。即便对于专门研究日本史的学者来说,要条理清晰地理解如此漫长的时代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且我们在提及平安时代时,将其区分为前期的所谓”摄关时代”和后期的所谓”院政时代”,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套语。这种简便的说法确实抓住了时代的特征,在本书中也有使用。但反过来,这种说法同时具有模糊视点的危险,使我们难以把握这个时代的整体特征。
皇室的”新制”与”德政”
有鉴于此,本书将天皇家的历史置于中心位置,对相关论述进行了大胆的整理。其中的关键线索,是平安时代的天皇在即位后(如即位时尚年幼,则在成年后)颁布的被称为”新制”的标志世代更替的法律。或许”新制”一词并不为人所熟知,不过教科书记述了如醍醐天皇、后三条天皇、后白河天皇在即位后颁布的延喜、延久、保元《庄园整理令》。正如《保元新制》”九州之地者,一人之有也。王命外,何施私威”所说,所谓《庄园整理令》是以”王土思想”,即全国土地归天皇所有为前提的。正因为如此,新天皇即位后在”新制”中宣言:”非法获得的庄园必须废止,仅认定其中有来历的部分。”
另外,平安时代的法律是所谓”格式法”,即对现有律令条文进行修正、补充。这一点也被写入了教科书。但”格式法”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颁布于世代更替之际的新制法,这一点必须注意。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新制法贯彻了中国儒家的德政理念。通常提起”德政”,比较有名的是镰仓幕府颁布的《永仁德政令》,其中包含了废除借贷关系的相关法令。由幕府颁布”德政令”反映了幕府权力已扩展到了平安时代天皇专制的国家政治领域。另外关于室町时代所谓的”德政起义”,也应从日本在国家建构中长久秉持德政理念这一角度加以理解。
更加大而言之,将标榜”文明开化”的”王政复古”称为”明治维新”等,也同这种天皇制的思想有关,其中包含了新天皇以”温故知新”的姿态推行”德政”这一逻辑。在日本,这种被称为”复古主义式的革新思想”,可以说将作为政治内容的”德政”与复古革新的形式深度结合在一起。
平安时代的首都与国家
以上是就政治思想而言的。而现实中的平安时代,在以往的历史沿革和奈良时代官僚体制的发展等前提下,以聚集于首都的财富和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较前代更为稳定的国家体制。在这种国家体制之下,日本的天皇制第一次正式导入了”德政”的政治思想。
正如这套”岩波日本史”系列的前一卷《飞鸟o奈良时代》中所强调的,在东亚地区,日本走上文明之路的时间较晚,于是通过继承和吸收中国、朝鲜半岛的文化,迅速使国家统治体制趋于完备。因此甚至有观点认为,实际上直到平安时代日本所吸收的文明才真正得以扎根于国家和社会之中。而且由于文明必须作为都市文明而存在,因此大体而言,或许可以说平安时代是日本第一次真正完成都市化的时代。当然,日本独特的原始血缘集团”氏”在平安时代依然留存,并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八世纪后半叶开始,现实的政治、经济活动变成以”家”为单位展开,平安京也由被授予各种家世门第的各家都市贵族、官僚集团及其属下配置的官衙所构成。而首都则不仅仅在政治上,在社会构成以及经济方面也同样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王权正建立在对首都的支配基础之上。
现在的历史学界将这种以首都为中心的国家称为”王朝国家”,将其社会、经济体系称为”国衙庄园体制”。平安时代正是这种以首都为中心的统治体制发展的时期。这种都市性的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得位于东亚一隅的日本各地域迅速开发,从而使经济得以发展。平安时代王权的安定正有赖于此。
但是问题在于,与”德政”的政治理想相违背,在平安时代,围绕着王权由谁掌握,展开了极为激烈的对立和抗争。而且这种对立不仅存在于通常所认为的摄关家与武士阶层之间,也存在于天皇的父祖兄弟等皇族成员之间。从另一方面来说,大概也可以说平安时代的皇室极具能量,可以进行如此激烈的斗争。当然,皇室在平安时代以后依然是首都京都的贵族集团中最显赫的家族,在室町时代以后也一直保留着所谓”旧王”的家世门第,但王权内部已失去了充足的能量,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只不过是沾了过去的荣光,吃老本罢了。即便如此,平安时代跨越四百年的繁荣仍然赋予了天皇制巨大的能量,使其依然能够影响现代的社会、文化等各层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