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32335
山水精灵 上古神兽 神仙鬼怪 奇人异事
鲛奴流下珍珠泪 天鸟衔来不死草
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 古老文明中跳脱出的浪漫想象
神鬼世界、草木天地间的千姿百态、爱恨离合
我们舍不下的少年气
无法拒绝的老故事
每一个中国人印象中的妖怪都不一样,在老人眼里,妖怪是专爱将小孩子当点心吃的邪恶怪物;在小说家的笔下,妖怪有时是法力通天、仗势欺人的大反派,有时却也是万人敬仰的大英雄。鬼狐仙怪在中国文化中多了一分亲民草根的气息,它们传承于纷繁热闹的民间艺术、温暖柔软的儿时故事、新奇隐秘的话本传奇……中国的妖怪更多的是人们心里美好的回忆。
《中国精怪故事集Ⅱ》一书梳理了中国志怪小说、民间传说中的鬼狐仙怪,时间跨度自先秦到晚清,涵盖了妖精、仙怪、神兽等各个方面,上自《山海经》下至乡间野谈,向读者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瑰丽奇幻的一面。书中各种各样充满了想像力的故事,在中国民间传流的千奇百怪的关于精灵们的爱情、报恩、作恶、淘气的故事,读来不忍释卷。
卷 一
人神精怪篇
壹山水精怪
一、夔 003
二、山魈 007
三、山都 010
四、山鬼 012
五、人鱼 014
六、鲛奴 018
七、海和尚 021
贰上古神兽
一、患 024
二、相柳 026
三、英招 029
四、陆吾 032
五、九婴 035
六、白泽 037
七、虎神 040
八、应龙 043
九、天狗 046
十、商羊 049
叁 鬼神之事
一、虚耗 052
二、膏肓 055
三、黎丘鬼 058
四、腹鬼 061
五、五奇鬼 064
六、狐鬼 066
七、痴鬼 070
八、拘魂鬼 073
九、孟婆 077
十、孤独鬼 081
十一、真假鬼 083
十二、冒失鬼 088
肆 殊方异民
一、无首民 091
二、落头蛮 095
三、无肠国 097
四、犬封国 099
五、海上鬼国 102
六、罗刹海市 104
七、周遇游六国 107
八、夜叉国 110
九、小人国 113
十、大人国 117
卷 二
草木器物篇
一、人参果 123
二、人参翁 125
三、不死树 128
四、不死草 131
五、木精 133
六、白鹤松 136
七、牡丹女 138
八、帝女桑 141
九、系鬼槐 144
十、风声木 147
十一、怀梦草 150
十二、洞冥草 152
十三、吉云草 154
十四、指佞草 156
十五、蹑空草 158
十六、金橙草 160
十七、黄金果 163
十八、仙桃 165
十九、肉芝 167
二十、异菌 169
二十一、黄精 171
贰器物
一、不死药 174
二、焦湖枕 176
三、通灵镜 178
四、口袋精 181
五、偶成人 185
六、鞋化鸟 187
七、曲秀才 189
八、酒瓮精 192
九、千日酒 194
十、饭怪 196
十一、扫帚精 197
十二、衣服精 199
十三、盟器精 202
十四、钟鼎怪 207
十五、器吟诗 210
十六、瓦夫妻 212
十七、木人猿 216
十八、骨美人 220
十九、火成妖 223
二十、虹化人 226
二十一、钱成精 229
卷 三
志怪故事篇
一、江鼍冒官 235
二、江中三太子 238
三、樊夫人斩白鼍 240
四、吴洞金履 244
五、白水素女 248
六、爪甲点金 251
七、墓前斑狐 256
八、定伯卖鬼 260
九、板桥三娘子 263
十、唱歌犬 269
十一、昭之救蚁 272
十二、蒋武救象 275
十三、周南毙鼠 279
十四、安阳书生 281
十五、细腰 284
十六、将军除怪 287
十七、真人除妖 290
十八、太史除妖 293
十九、袁根入赤城 298
二十、白幽求遇仙 302
二十一、羽人易心 309
二十二、聚宝竹 311
二十三、巨人指 315
二十四、橘中叟 317
二十五、画中人 320
二十六、采药民 323
二十七、定身 328
二十八、遁身 330
二十九、替身 333
三十、隐身 335
序言
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精怪故事更数不胜数。从古到今,无论是读书人,或者贩夫走卒,没有不对鬼神感兴趣的。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经常布衣芒鞋泛舟江上,他自娱自乐的方式之一是缠着路人说鬼怪故事,故事讲完了,他还让路人“姑妄言之”,这就是有名的苏东坡“强人说鬼”的故事。苏轼开启了一个“说鬼”的好榜样,到了清代,蒲松龄在街边摆茶待客,请人讲鬼狐故事,效仿的就是东坡旧例。蒲松龄之后,纪昀写成《阅微草堂笔记》,搜辑各种狐鬼神仙故事,书成后纪昀还题了一首诗:“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
古人出于恐惧,将精怪鬼神与自身对立起来,但是很多故事细究其本身,也有合情合理的地方。如苏轼、蒲松龄、纪昀这一类的文人,对待精怪的态度,多半豁达。与其说这是人天性中固有的对异象的好奇,不如说在精怪故事中也有人情事理,值得人探寻思考。在很多故事中,鬼也有好鬼,妖也有善妖,不能一概而论。精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也正是因为其中的精怪通人性,识人心。
中国的精怪鬼神之事,仅仅是典籍中记载的,也称得上一句“汗牛充栋”,而民间口口相传的奇闻逸事就更多了。这本小书承接《中国精怪故事Ⅰ》,继续为读者讲述精怪故事。
全书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人神精怪”。因为精怪来源多样,有山水之中诞生的怪兽,亦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上古神兽,还有一些是殊方异域的异民怪人,或者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鬼神。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精怪传说,都是古人想象的集合,尤其是一些远古的传说,更勾勒出当时的社会形貌。譬如相柳、应龙这些精怪神兽,屡次出现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之中,这可能源于当时人们对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印象太过深刻,继而衍生出了相关故事。
第二部分讲的是草木器物修炼成精怪的故事,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精怪。古人一旦接受了精怪鬼神的设定,那么就有万物皆可成精的定律。而这些故事,恰恰最有趣,也最具有人间烟火气息。
第三部分是成文完整的志怪故事,所表现的,也都是古人对于精怪和鬼神世界的想象。虽然孔子主张“不语怪力乱神”,但并不代表孔子就是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他的“不语怪力乱神”也是出于维持统治稳定的需要。后世儒家讲究实用主义,在很多志怪故事中,人不方便说的,都借鬼怪之口倾诉于世。
清代的袁枚写了一本书叫《子不语》,讲的都是怪力乱神之事,其中有一篇《唱歌犬》发人深省,说的是人通过邪术将幼儿变作犬来求财的故事。在此类故事中,人心之恶,更胜鬼怪。也有另一类故事,讲的是普通人因缘际会,来到某处鬼神世界,得遇种种奇人奇事,这类故事中则寄托了人的心愿。无论是哪一类故事,人们将其想象并描述出来,都容易产生人与精怪的共情。
因为篇幅所限,这本小书远不能体现中国精怪的全貌,也只是简单地叙述了一些故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希望能带给读者一些趣味。
最后,谢谢您打开这本书。
一 夔
古时的中国人笃信万物有灵,无论是缙绅士大夫还是三教九流,多有相信鬼怪传说的,中国的精怪故事,便这样滋生于民间。
在人们传统的认知里,山川河流由神明主宰,但是在山水之中,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小精怪,作为神话的配角出现。
有一种著名的怪物叫“夔”,在《国语》中,它被称为“木石之怪”,但是这种怪物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已经无从知晓了。
《山海经》中记载的“夔”,形状像牛,皮毛呈青黑色,头上没有长角,身下也只长了一只脚,人们称它为夔牛。夔牛生在东海中的流波山上,深入海中七千里。
在中国人的想象中,与海相关的神仙也好,妖兽也好,往往具有呼风唤雨的神奇异能。比如大家熟知的四海龙王,在神仙谱系中就是兴云布雨的优秀人才。以此类推,长在东海上的夔牛,本事也不遑多让。按《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夔牛“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这说的是夔牛出入水中必定给人间带来风雨,发出的光像日月之光,声音如同雷声,可见夔牛以一己之力完成了龙王和雷公的工作。
但是在上古的传说中,夔牛的命运要比后世的龙王和雷公凄惨得多。《黄帝内经》中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相传黄帝在与蚩尤交战的过程中捕获了夔牛,用它的皮做了八十面战鼓,用它的骨头做了鼓槌,结果敲打夔牛皮鼓时鼓声大作,一时间战场上地动山摇,蚩尤部落的兵卒被鼓声震得神魂颠倒,兵败如山。黄帝也因此大胜蚩尤,一举平定了天下。
在这场部落交战中,夔牛成了炮灰,而它的倒霉命运还没有就此终止。传说夔牛是与天地同生的,一共有三只。第一只被黄帝抓获做成了战鼓,平定天下有它一份功劳,也算死得其所。那么还有两只去哪儿了?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想起黄帝战胜蚩尤的事情,也有样学样抓了一只夔牛,只不过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绩,他得到的夔牛战鼓没什么威力,也因此没有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夔牛的名字。
第三只夔牛的下落似乎成了一个谜,后世典籍中没有记载,传说中也再无帝王捕获夔牛制战鼓的故事。可能它吸取了两个同伴的教训,躲回东海的流波山了。也有另一种说法,有人曾在蜀地的山中见到一只大牛,重千余斤,人们也称它为夔牛。想必夔牛在东海住腻了,搬家到蜀山。然而悲剧是命中注定的,相传这只夔牛在东晋太兴元年溜出了上庸郡,被当地百姓用箭弩射杀,最终还是步了它两个兄弟的后尘,可见还是不要随便搬家的好。
这是海中之夔的故事。但是中国的妖怪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传统的怪物、吸血鬼、巨人相比,中国的妖怪往往具有更加丰富的形态和种类。比如“夔”,《山海经》中记载它是形状如牛的神兽,而在其他的传说里,它有另一种样子。
《说文解字》中载:“夔,神魅也,如龙一足。”意思是说夔长得像龙,只有一只脚。从牛到龙,夔的样子在人们的想象中变幻无穷。《国语·鲁语》中说:“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此时的夔不生在海上,反而长在山中,具有人的面孔和猴子的身躯,并且能说话,与夔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只有一只脚。
人面猴身并且能言会道的夔显然要比海上的夔牛厉害多了。在富阳到桐庐的山中,夔被称为独足鬼,占据着山中的霸主地位。家家户户山民都要祭祀夔,否则的话,这些独足鬼便穿着彩袍戴着纱帽,夜晚拄着杖潜入山民家里害人。这些独足鬼十分狡猾,不止在山中称霸,也会溜进城里,假扮成老人到百姓家里。如果人们不肯亲近并奉养这些假冒的“老人”,那么独足鬼就在他们的家中作祟。
这么一看,长于山中的夔脾气更加霸道。不过各地风俗有差异,夔的性格也有变化,岭南的夔就和江南的不太一样。岭南人见到的夔时常飞过屋顶,见到人也不害怕,专门喜欢偷别人的东西。但是这些夔最害怕人家骂它们,若是失主对着夔高声斥骂,它们多半会把东西还给主人。这个故事记载于明代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可见有些夔尚有知耻之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