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61954
“拜占庭”曾引起西方许多代人的想象……诺里奇伟大的三部曲并没有消除这个词的神奇,却又赋予其人性。
——《独立报》
“拜占庭三部曲”成就斐然,让我们得以摆脱爱德华·吉本以及其他史学家对东帝国的轻蔑。
——《星期日独立报》
三部曲的历史内容,由水平极高的活跃讲述者娓娓道来,他的热忱让故事的每一个转折都激动人心。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一著作的广度与篇幅,加上诺里奇通顺清晰的笔触,为广大读者展示了人类历史之中的一个完整篇章。
——《星期日电讯报》
文笔佳……兴致昂扬的诺里奇引导我们了解纷繁复杂的拜占庭帝国政治与战争,走上一段时常激动人心的旅程。
——大卫·阿布拉菲亚,《泰晤士报》
拜占庭帝国——这个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5月11日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破城,延续了1123年的大帝国,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生花妙笔下徐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书是“拜占庭三部曲”的*后一卷,也是这部宏大史诗的高潮之作。本卷继续讲述了1081年亚历克修斯·科穆宁即位的历史。此后,在失明的耄耋老人、诡诈至极的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的率领下,第四次十字军给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拜占庭时代的晚年岁月充满哀怨,陷入与奥斯曼苏丹痛苦而漫长的争斗。1453年,这个曾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千年帝国,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阵亡而灰飞烟灭。
示意图/家族谱系图/译者说明/致谢
引言/译名与转写注
第一章 亚历克修斯的崛起(1081)
第二章 诺曼人(1081~1091)
第三章 第一次十字军(1091~1108)
第四章 亚历克修斯的晚年(1108~1118)
第五章 美人约翰(1118~1143)
第六章 第二次十字军(1143~1149)
第七章 重整旗鼓(1149~1158)
第八章 曼努埃尔的晚年(1158~1180)
第九章 “暴君”安德罗尼卡(1180~1185)
第十章 耶路撒冷陷落(1185~1198)
第十一章 第四次十字军(1198~1205)
第十二章 帝国流亡(1205~1253)
第十三章 光复都城(1253~1261)
第十四章 安茹王朝的威胁(1261~1270)
第十五章 勉强的统一(1270~1282)
第十六章 加泰罗尼亚佣兵团的报复(1282~1311)
第十七章 两安德罗尼卡内战(1307~1341)
第十八章 内战再起(1341~1347)
第十九章 不情愿的皇帝(1347~1354)
第二十章 臣服苏丹(1354~1391)
第二十一章 向欧洲求援(1391~1402)
第二十二章 帖木儿的遗产(1402~1425)
第二十三章 天主欢庆(1425~1448)
第二十四章 灭亡(1448~1453)
尾声
皇帝列表/伊庇鲁斯尊主/穆斯林君主列表/教皇列表
参考文献/索引
引言
1787年6月27日那天,晚上的十一至十二点之间,我在我花园之中的凉亭中写下了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话。放下笔之后,我坐在摇椅上,而后起身站在合欢树下,远眺田野与湖光山色。气温宜人,天穹安宁,水中是月牙的银色倒影,万籁俱静。我不会掩饰我那时重归自由的欣喜,以及就此成名的期许。但我很快放下了自豪,清醒之后的忧郁奔涌而来,因为我意识到我将永远离开一位年长且志趣相投的同伴,而且无论我未来将会写下何种历史作品,史学家的生涯总是短暂又不确定的。爱德华·吉本如是写道,记述他完成《罗马帝国衰亡史》时的情况。我自然不敢拿我描述拜占庭历史的拙作,和英语文学之中最伟大的历史著作相提并论。但当我在一个闷热的7月夜晚停止打字,就此完成这三部曲时,正是十一点半,我也独自步入月光照耀之下的花园。尽管我不敢妄称我的观点可以与吉本媲美——我也没有过扬名立万——但我至少能够分享他的一点感受。我的作品就此完成,我也仿佛要和一位年长的诤友告别了。
三部曲的第一卷《拜占庭的新生:从拉丁世界到东方帝国》自君士坦丁大帝在330年5月11日星期一建成君士坦丁堡开始,到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加冕,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对立政权神圣罗马帝国创立而结束。第二卷《拜占庭的巅峰:从光复时代到曼齐刻尔特》则紧紧追随辉煌的马其顿王朝一同跌宕起伏,在骇人的“保加利亚屠夫”巴西尔二世执政时达到顶峰,却在凶兆之中终结:拜占庭帝国历史上三次惨败之中的第一场,1071年在曼齐刻尔特被塞尔柱突厥击败。本书,三卷之中的最后一卷,则展现了这次战败的致命后果。帝国失去了小亚细亚——帝国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大部,国力大不如前,日益衰落,以至于在一个多世纪之后完全无力抵抗第四次十字军的袭击。随后便是五十六年的拉丁人统治,直到帕列奥列格王朝的米哈伊尔八世将其终结,胜利收复都城。拉丁帝国仿佛只是一段不和谐的插曲,事实上这却是拜占庭帝国遭受的第二次惨败,帝国也未能恢复。最后两个世纪,帝国已经沦为崛起的突厥政权——奥斯曼帝国的背景,而衰亡之中的无助,或许读来难免心酸。直到最后一章,故事才在悲剧之中振奋起来——恰如每一个英雄的传说都有在所难免的结局。
我在第一卷的引言提到,从写作者的角度看来,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与我前一本书所写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截然不同。几个世纪之后,拜占庭与威尼斯的历史愈发纠缠在一起,经历1204~1205年的悲剧,此后“最尊贵的威尼斯共和国”又以其在帝国最后时光的无动于衷,再度背叛了帝国。或许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比较。乍一看,双方的共同之处很多,威尼斯总归可谓拜占庭帝国的孩子,起初是拜占庭的殖民地,早期受到的文化影响完全直接来自君士坦丁堡。女儿继承了母亲的美丽与丰饶,化作传奇,世间关于大理石、孔雀石与斑岩之城的传说与现实相差无几,许多人第一次目睹这两座城时,才发现其壮丽倍于传说所言。她们都延续千年——而一千年前征服者威廉还没有完成他的伟业。两者都曾经拥有无尽的政治权势,也因残忍、狡诈和诡谲而恶名昭彰——无论事实是否如此。最后,她们都延续得太久了,我们不得不见证她们缓慢而屈辱的凋零。
但相似性仅此而已。威尼斯终究是共和国,尽管本质上施行的是寡头政治,实际上其民主性要远超其他政权——或许只有瑞士更胜一筹。虽然敬畏上帝,威尼斯人却自始至终反对教会干预内部事务,勇敢面对不止一位教皇的禁令;拜占庭帝国则介于君主专制与神权政治之间,绝对权威掌握在皇帝手上,皇帝则“同使徒”,也是上帝在凡间的代表。威尼斯追求物质,冷眼旁观,唯利是图;拜占庭则在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国家之中,拥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虔敬,甚至教皇国也无法与之相比。威尼斯位于潟湖平静的浅水之中,拥有欧陆之中独特的安稳;君士坦丁堡所遭遇的军事威胁,却近乎无休止。在悲哀的最后岁月之中,威尼斯在享乐主义之中沉湎,并以最为屈辱的方式向年轻的拿破仑投降,完全没有抵抗;拜占庭帝国则保全了自己的灵魂。在最后的两百年之中,帝国的皇帝三次试图靠屈服于罗马教廷来换取庇护,但君士坦丁堡的居民从未放弃他们古来的传统信仰。在绝望的五十五天围城战之中,他们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以一万人抵抗二十五万人。当曾经坚不可摧的城市陷落之时,皇帝英勇地为守城战死。
读者若是读过前两卷,应该已经了解这部作品并非学术作品。虽然我曾在学校之中接受了四年的古希腊语学习,我也无法在没有词典协助的情况下读懂一句最简单的希腊语。因此我被迫几乎完全依靠权威人士对原始资料的翻译,或者二手资料的总结。事实上我没有遇到多少阻碍,特别是这一卷涉及的几个世纪之中,二手资料如此繁多,以至于选择比寻找要困难得多。此外,由于总共讨论了长达一千二百年的漫长时期——为了叙述清晰,开端必须在帝国真正开始之前,而为了收尾则要在帝国灭亡之后几年再结束——意味着这个故事必须竭尽所能继续,却又不能占用太多的页数。我必须承认,我得以完成这一任务是因为在大量问题上一笔带过,而这无疑牺牲了学术性。
但我并不后悔。我的目标本来也不是在历史研究上取得成就。自我动笔那一天起,我脑海之中就仅仅存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做一点小小的补偿,而这种沉默,如我在第一卷引言之中所说,是因为西欧一代对那些被忽视的世纪又一代人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教育体系之中,完全不曾涵盖历史之中最长久,或许也是最引人遐想的基督教帝国。其二则是讲一个好故事,仅仅是尽我所能为非专业研究者的读者们,讲一个尽可能有趣,也尽可能准确的好故事。我不敢期望读完这最后一卷的读者,放下书时会和我一样,为这段愉快的旅行结束而后悔。但我相信,至少您会同意一点:这个故事是值得讲述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