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58247
1.希腊艺术史领域的***入门读物,内容丰富,插图精美,“大家”小书,语言轻松
2.希腊史领域的经典大学教材,风靡欧洲各大高校,反复再版,经久不衰,深受教师、学生喜爱
3.一部关于希腊文明的通俗演变史,全景式展示希腊生活的细腻与生活,让读者沉浸式感受古希腊文明,刷新对希腊文明的刻板印象
作为希腊艺术史领域的入门读物,这部著作带领读者领略自青铜时代至罗马崛起之间希腊艺术的演变历史,着重强调两千年间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与国际性。
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理查德·西奥多·尼尔以独到的眼光展现视觉文化在希腊世界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与政治、宗教、古代日常生活的关系。此外,作者结合建筑、定居地与背景资料,揭示希腊与古代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泛交流,包括源自埃及的灵感,遍及安纳托利亚与阿富汗的希腊文化影响等等。
全书每章开篇提供地图与年表,以便形象地体现所讲述的地方、时期与历史事件,结尾总结全章内容。每章方框内的诠释提供一手资料,探讨具体的作品、工艺、学术争议,包括艺术品的偷盗劫掠、现代修复以及新近的考古发现,譬如默干提纳的宝藏。
前言
绪论
年表概览
第1 章克里特岛和基克拉迪群岛文明:至青铜时代晚期
第2 章希腊与迈锡尼的世界:至约公元前1100年
第3 章几何风格时期的希腊,约公元前1100—约公元前700年
第4 章前古风时期,约公元前710—约公元前600年
第5 章古风时期的建筑、铸币、奢侈品,约公元前600—约公元前520年
第6 章古风时期早期雕像,约公元前600—约公元前520年
第7 章个案研究:奥林匹亚和德尔菲,约公元前900—约公元前480年
第8 章古风时期过渡至古典时期,约公元前520—约公元前470年
第9 章古典时期早期,约公元前480—约公元前440年
第1 0 章个案研究:昔兰尼、帕埃斯图姆
第1 1 章个案研究:雅典与卫城,约公元前480—约公元前404年
第1 2 章古典时期盛期,约公元前440—约公元前400年
第1 3 章古典时期晚期,约公元前400—约公元前323年
第1 4 章希腊化世界,约公元前323—约公元前100年
术语表
参考书目
插图来源
索引
本书讲述纵跨两千余年的希腊艺术与考古的故事:自公元前3千纪开始,终结于公元前2世纪。叙述以时间顺序展开,内容旨向面向教师与学生,或者广大读者。本书的主要内容分布于11章(第1—6、9、12—14章),其他三章以特定的遗址为个案研究:德尔菲与奥林匹亚的早期时代(第7章)、昔兰尼与帕埃斯图姆(第10章)、古典时期的雅典卫城(第11章)。因此,读者可以依据个人兴趣自由搭配阅读各章的内容。
个案研究仅是一种模块,因而可以挑选阅读部分内容而不至于有损整体的理解。譬如,第10章探讨昔兰尼与帕埃斯图姆这两个位于希腊世界两端的城市,其中的内容可以作单独阅读,并且这一章本身也是脱离全书的叙述脉络。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指定阅读内容,学生和普通读者也可以选择自始至终地阅读全书,抑或精读某些特定遗址与深入的探讨。
每章开端安排年表概览,主要是综述每个时期的重要研究问题。本书材料的组织方式基本上依赖于艺术媒介与社会背景。每章都有嵌入式方框注释,切合当前讨论的话题提供手资料引文。此外,每章至少包含一个特别的嵌入式方框,深入讨论某个特定对象或问题,然后总结一些基本要点。书末附有术语表(术语表的词语首次出现于正文之时标为黑体),一份英文相关书籍的简短。
简而言之,本书虽对文物略作诠释,但主要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工具箱,为好奇的读者提供一张路线图。重要的是,本书旨在展示希腊人及其艺术,传达对于这种艺术的激赏之情,也向初学者传达学术研究里的激动与经典历史的迷人力量。
写作第二版之时,我不仅得以有机会为此书增添新近的考古发现,更新学术研究成果,采用更多彩色照片,并且也得以回应教师们为初版所作的反馈。鉴于这些考虑,本书所增添的内容侧重于青铜时期(第1、2章)、希腊化时期(第14章)。其他较大的修订处如下:
第1、2章,关于米诺恩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扩充钤记和象形文字; 拓展建筑与城市规划形式的探讨范围,增加帕莱卡斯特罗这个显然不似王宫的城市; 关于壁画的诠释与重构的讨论; 较大范围的陶器遗迹; 更新纪年表; 尤其注重文化多元性。
第14章,“希腊化世界”的内容加以重新组织与扩充,收纳更多希腊世界之外的艺术,包括印度—希腊诸王国; 奢侈品,诸如“默干提纳宝藏”(突显盗墓问题); 非标准式身体类型急剧增加的现象; 详细阐述肖像作品,尤其侧重于新近的发现,诸如奥德里西亚的国王索瑟斯三世的肖像雕塑、女性肖像新兴的显赫地位。
余下各章或多或少地有所修订与更新,重点在于强调新近的研究与发现。譬如,第3章收入勒夫坎地英雄祠的重构图样; 第6章增添近年间在彼奥提亚地区与卡利姆诺斯岛所发掘的古风时期的雕塑; 第10章增加昔兰尼的城市规划图,着重介绍定居地南部的大圣所; 如此等待。近年间的诸多新发现——青铜时代皮洛斯的舰队湿壁画、前古风时期克里特岛的埃卢瑟纳的瑰玮墓葬、古典时期晚期迈拉萨的雄伟陵墓——虽无插图,但以文字着重介绍。此外,文中也涉及新近一些遗址损失,诸如卡拉布瑞恩的壁画陵墓遭受劫掠的状况。
这是一部精彩的著作。作者文笔清晰流畅,见解精辟,以新意盎然、引人深思的方式讲述大众熟悉的故事。我十分热爱此书,也相信所有的读者,包括对于古代艺术殊为陌生的学生,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克里斯托弗·拉特(Christopher Ratté),密歇根大学
本书的叙述精彩纷呈。在社会、文化与政治背景之下,作者讲述希腊艺术的历史,时或点缀深入的专题研究,体现了作者在视觉分析、引领学生掌握细致观察这一研究艺术史的基本技能的杰出造诣。这是大学本科课程的理想教科书,亦是希腊艺术史这一领域现有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杰里米·泰纳(Jeremy Tanner),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研究院
这部史书诚为可读,措辞风趣,且提供新近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近年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歇拉米·邦德里克(Sheramy Bundrick),南佛罗里达大学圣彼得斯堡分校
阅读这部著作对于艺术与建筑演变过程的清晰诠释,我的学生们获益匪浅。相较于初版,这版的插图更为丰富,增添很多彩图与希腊化时期的新内容。这部著作的行文条理非常清晰,方框内的花絮可谓是精彩的个案研究,包括近年间的考古新发现。
——塔马尔·胡多斯(Tamar Hodos),布里斯托大学
出版社与作者的共同努力,打造了这部精美、出色的希腊世界的艺术史书。
——罗宾·奥斯本(Robin Osborne),剑桥大学
这部插图可观的著作涉及众多的艺术形式,跨越漫长的历史时间。文字风格适宜教师、学生,以及非专业的普通读者。框内注释所提供的年表、重要艺术作品和文学史料,以及每章结尾的小结,对于学生尤其有用。
——卡里姆·阿拉法特(Karim Arafat), 伦敦国王学院
尼尔将这部原已十分出色的教科书做得更加精湛,大幅度地修改与充实希腊化时期的章节,使用更多彩图,取代先前的黑白图片,并收入初版之后所出现的考古研究新发现。
——约翰·H.奥克莱(John H. Oakley)维吉尼亚州威廉与玛丽学院
无人确切地知道,希腊语民族何时来到爱琴海。毫无疑问的是,及至公元前十三世纪,他们早已定居于此。这是因为一些被断定出自此世纪的账簿,其书写符号属于希腊语的早期形式。这种书写系统被称为“线形文字B”(Linear B)。但希腊人可能来得更早。语言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正如前一章所指出,希腊语包含很多外来词,借自爱琴海原住民的语言 (见第24页)。这些外来词当中,多数是指示植物、动物、地方的名词。不过,铜、锡、青铜这三个希腊词语也是外来词。由是可见,希腊语民族到来之时,这些金属早已在爱琴海流通。鉴于青铜及至EH II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希腊人有可能是在此时期之后抵达。
这一推论貌似合理。只是,我们能否提供更确凿的证据?人们或许会设想,一群陌生人猝然而至,自然要留下相当可观的考古遗迹。设若如此,我们须回到EH II至EH III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揭示了希腊大陆所经历的动荡:无数定居地被暴力摧毁,继而出现新型的陶器和建筑样式。譬如,阿戈里德地区的勒那(Lerna in Argolid),原是EH II时期的小型定居地,围绕着一座两层高的建筑为中心,这幢房屋可能属于社区的首领 [图2.1]。房屋呈长方形布局,纵长方安置楼梯间。另一些定居地也发掘有类似的房屋。由于早期发掘者推断这些楼梯间为走廊,便将这类房屋命名为——相当误导地——“走廊房屋”(corridor houses)。勒那的房屋曾盖有土瓦屋顶, 从而也被称为 “瓦宅”( House of the Tiles)。这幢房屋长约20米,为当时希腊大陆庞大的建筑之一(大致同时代的建筑有特洛伊II、基克拉迪群岛的克罗斯—锡罗斯文化、埃及金字塔)。然而,“瓦宅”于EH II末年被摧毁。
继后,在EH III时期,居民们开始使用拉坯轮制作陶器,筑造较小型的住宅,仅设二三个房间,采用马掌形布局(apsidal),在笔直的墙壁正中开一道门。这些建筑未曾占据 “瓦宅”的地基,而是尊崇其废墟,以泥土将这所房屋掩埋,垒起光秃的土丘,并在土丘四周堆积一圈石头。这里,以及其他各地,俱已停止制作传统的船形调味碟形状的器皿 (参见图 1.3、1.4)。EH II时期曾使用雕刻简单纹案的钤记,但这一风俗也渐渐消逝。
很多学者认为,这些转变正吻合希腊人到来的时期。我们若把希腊人到来的时期断定为EH II末期,这一事件便大致对应于另一印欧民族——赫梯人(the Hittites)——进入安纳托利亚中部 (今日土耳其) 的时间。然而,说希腊语的人完全不必蜂拥而至。他们的迁徙和渗透可能历经数年代,甚或更漫长的时间。此外,语言无疑也是随着时间而演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