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53933
“枪杆子”“笔杆子”和“钱袋子”哪个和政权的关系*铁?本书作者会告诉你终极之“子”是哪一个。
本书是一部讲述明代财政税收的文化读物。作者通过相关史料,以明代十七帝为节点,全景式地展现了整个明代由税收财政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变迁的全貌。书中勾画了统治者性格和偏好等复杂因素与赋役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推导出税收演进和王朝兴衰具有密切相关性和高度一致性,揭示了一个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政权是如何在财政支出的扩张中不断吞噬自我的。
目 录
第一章 大国丰歉:谁的田园谁的歌
第一节 朱元璋是个精算师
第二节 我是宗主我怕谁?
第三节 一帖两册:人间正道耕与读
第四节 哥赏的不是土地,是税基
第五节 地主家真的有余粮
第六节 赋改预备势:金花银和均田均粮
第七节 赋改进行时:从周干、周忱到张居正
第八节 见证奇怪:羊毛出在猪身上
第九节 大明皇朝是穷死的
第十节 咱是皇族,能不能靠点谱儿?
第十一节 太监、言官、党争:误国不分先后
第十二节 历史周期律和税收周期律
第二章 大国征纳:谁的篮子谁的菜
第一节 盐课和盐专卖:一桌霸王餐
第二节 茶课和茶专卖:买尽青山当画屏
第三节 关市之征:因地设税,靠山吃山
第四节 关市之征:从简而轻到苛而乱
第五节 关市之征:天朝上邦的涉外税收
第六节 杂色:渔课和渔贡
第七节 杂色:香税、酒醋课和契税
第八节 管理收入:赃罚银里的天理人心和恩怨情仇
第九节 管理收入:捐纳及奖劝事例
第十节 管理收入-僧道度牒费:谁的奶酪?
第十一节 管理收入-桩朋银:索赔的手法和艺术
第十二节 四类八瓣:明朝财政收入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大国盛衰:谁的平坦谁的弯
第一节 “开骂”是一种工作模式
第二节 民变:狗血剧情和无耻嘴脸
第三节 喋血:谁的失败,谁的成功?
第四节 骂太监,还是骂皇帝?
第五节 《四箴疏》和聚敛图
第六节 摇摆中的矿税
第七节 万历想自己养鸡
第八节 乱拳打不死老师傅
第九节 做思想工作,我们曾经很专业
第十节 谁也不服输,谁也别想赢
第十一节 熊孩子是怎样练成的
第十二节 民无能名曰神:神!
第四章 大国安危:谁的长剑谁的犁
第一节 舞弯刀还是荷木犁,这是个问题
第二节 明时明月明时关
第三节 军屯:种出来的剑犁关系
第四节 京军专列原来是“过山车”
第五节 迁都和募兵:一件大事和另一件大事
第六节 卫所逃亡:三十六计走为上
第七节 勾军:一瓢舀进漏桶的远水
第八节 当杀人成为一种职业
第九节 “花钱买和平”有时只是一厢情愿
第十节 龙见和六渊:天灾款款走来
第十一节 三饷加派:最后的晚餐
第十二节 开启群殴模式
第五章 大国源流:谁的仓廪谁的米
第一节 奢靡莫过帝王
第二节 建设+破坏:第一建筑商的一体两面
第三节 卑微的高贵,虚幻的奢靡
第四节 宗藩支出:好大一棵树
第五节 爵禄和官俸:列位大人,开饭喽!
第六节 军费支出:从“丰产田”到“无底洞”
第七节 教育支出:百年大计不差事儿
第八节 教育支出:百年大计不差钱儿
第九节 水利建设—农田水利支出:为命脉买单
第十节 水利建设—治黄治运:干正事,我们是认真的
第十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有情义有担当
第十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尊高年和念勋劳
第六章 大国高下:谁的青春谁的梦
第一节 朱元璋:视国如家
第二节 方孝孺:无惭名教
第三节 夏原吉:古之遗爱
第四节 周忱:南圻治赋
第五节 况钟:三知苏州
第六节 刘定之:首事建白
第七节 丘濬:当代通儒
第八节 桂萼:特立独行
第九节 海瑞:第一奇人
第十节 张学颜:国储躬耕
第十一节 申时行:调和阴阳
第十二节 李自成:成败赋税
明朝十六帝大事记
明朝税收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说明”进行时
没见过这样写的税史
曹钦白
首先要感谢长江,在《说明:钱眼儿里的皇朝》尚未完全竣工的时候,就青眼有加,发给我先睹为快。
我知道,长江向来对历史有兴趣,因为从事税务工作的原因,他对税史着力尤多。在他迄今出版的六部著作中,前三部都和历史、税收有关,第一部《杞人忧税》(2001年)和第二部《德鉴》(2003年)是随笔集,第三部 《天下兴亡——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赋税研究》(2005年)则是专著,也因此他很早就成为大咖云集的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税史研究部的学术委员。
在我服务的《税收与社会》杂志上,他就惠赐过多篇税史作品,我印象较深的是发表在2004年第11期上的《甲申三百六十年祭》。
看到标题,许多读者会想起再早六十年的1944年,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篇作品借明朝覆亡三百年的节点,总结了明王朝亡国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昙花一现的原因。当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此文有着多方面的意义。毛泽东阅读了此文,非常重视,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将此文作为延安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江六十年后再做文章,煌煌万言,独具慧眼,独辟蹊径。上篇从明王朝后期财政失控着手,论述了明廷由于“增收无力,节支乏术”,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困境而导致的全面溃败;下篇接着论述了李自成“成也税收,败也税收”的无奈。其结论建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足可为人垂戒!
有此经验,我当然不会放过再次学习、领教的机会,在电脑屏幕上如追星族一般,盯了十天时间。阅读体验是愉快的、引人入胜的,使我全景式地、深层次地对明王朝的税收、财政、经济、政治和社会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还加深了对许多人和事的了解,进而对中华帝国的兴衰规律有了更有底气的印证。
在阅读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不时地跳出一个感觉:没见过这样写的税史!直到阅读结束,这个感觉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执著:没见过这样写的历史!!
我知道,这是自己阅读感受的一个直觉。虽然它没有经过分析推理,但却是建筑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并非没有逻辑。此前,无论是历史著作还是税史著作,不论中外,不论通史还是断代史,我多少读过若干种、若干本,但像长江此书这种文风、这种结构、这种立意,却绝少见。说绝少见,是为了留有余地,毕竟,自己一介凡人,不可能穷尽所有著作。
但要写序,我必须诚实地遵循内心的感受,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否则,既是对读者的不敬,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然而如此写,可能对长江这本心血著作或初衷有所误解,则是不得已的事情,还请长江海涵则个!
一、没见过这样的文风
除过书名朴实无华,直书主题以外,此书的六章七十二节的大标题、小标题,都是别具一格的口语体或者说白话体。
无疑,长江此书应该归类为历史著作,但它的语言和文风却与我们认知中的历史著作大相径庭。一般的历史著作可分为两类:一是纯学术的高头讲章,一是通俗的文学著作。前者语言规范,中规中矩;后者语言或典雅或通俗,不一而足。但长江此书的风格与前两者都不相符,是一种汪洋恣肆,大开大阖,既有口语甚至方言(河北味),又有学养蕴含的略带调侃兼容哲理的形象的语言。
先看标题。第一章内容是田赋及其征管形式和演变。但长江的标题是:大国丰歉:谁的田园谁的歌。其余章节类同,不赘。
再看小标题。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朱元璋设计的明朝田赋方案。而标题则是:朱元璋是个精算师。
第三看叙述。第二章内容是工商各税。其中第七节写的是香税等杂税。且看作者怎样描述香税:
日暮时分,徐霞客终于攀上太和山金顶,即天柱峰。
这一天是天启三年(1623)三月十三日。在另一篇游记里,这位走遍名山大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曾以“慕尤切”表达对太和山的由衷向往,但真的落笔成文,似乎不及游历雁荡山、黄山、九鲤湖、嵩山诸篇高迈雄峻。唯一让读者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榔梅的钟情和对破坏自然生态行为的激愤。对一生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我行我素的自由侠而言,这无疑是另一个维度的真性情。
真性情的人往往悲天悯人,批判意识强,眼里不揉沙子。当徐霞客在金顶止住脚步,目光滑过金殿、玄帝、四将和炉案,落到活生生的两个本朝官员身上时,他不由得眉头一皱。于是,“督以一千户、一提点,需索香金,不啻御夺”16字突兀又刺眼地挤进他的游记,流传至今。
依大意翻译,是这样一句话:朝廷设一个千户、一个提点当场监督,索取香金,无异于巧取豪夺。
徐霞客笔下的香金其实是香税。香税是对朝山进香信士征收的一种税。
第四看论述。
从更宽泛的视角观察,所有的和平都是买来的。有一个亘古不变、出手大方的买家叫纳税人,长期花大价钱购买战争机器保家卫国。明初期、前期购买战争机器是为了肃清残敌、巩固政权和国防,后期和末期则演变成四处灭火、拯救危局。(第四章第九节)
天灾人祸肆虐累年,很多农民不再种地,也无法种地,多年保持平衡或基本平衡的剑犁关系严重失衡,粮食和其他战争补给品生产停滞,成为严重稀缺品。农民也找到新角色:流民、流寇、义军,剑犁关系转变成剑剑关系。问题出在财政,根子却在庙堂。(第四章第十二节)
第五看“夫子自道”。
常写文章,自然要常读文章。我喜欢黄仁宇、吴思、张宏杰、当年明月、秋风浩荡的作品。他们精心堆砌的文字,睿智、深刻、犀利、厚重、恣肆汪洋。他们用令人肃然起敬的风骨、文采和学者气度,深深地影响着我。
再看友人的评价。
李胜良在一篇题为“长江笔法的八大利器”的文章中,称其文风有八个特点:幽默、对文体的“迷乱”和自负、与通俗作家为伍、意犹未尽的结尾、百姓话语的娓娓道来、习用史料习见人物习传观念的推陈出新、环环紧扣的论点展开法、古为今用旁征博引万物皆备于我的融会贯通。(《一个税报记者的文采风流——李长江〈我说〉序》)
“话须通俗方传远,文必关风始动人。”借冯梦龙的话,做我的评价。
二、没见过这样的结构形式
本书结构,乍看与一般学术著作无异,按照税种,将全书分为六章,分别是田赋、工商税、矿税、军屯、财政分配和税收人物,面面俱到,浑然一体,无可挑剔。但读到1/3,就会发现每章的各个小节,都可以独立成章,就像电脑的模块,各有各的功能,组装起来成为一体,但如将单独的某节拿出来,它又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也就是独立的文章。这也是文学评论常说的项链式叙事结构,既能像珍珠一样各自独立,又能用一根主线将每颗珍珠串联起来,形成新的主体。本书以第二章和第五章最为典型。与之相反,一般学术著作材料与主题的关系则有点像皮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多说一句,第二章的内容与现实最贴近,而第五章的内容则更让人感慨、玩味。
我在一份税刊供职几十年,我们刊物一直设有关于税史知识的栏目,由于刊物的特点,它不便刊登有体系的作品,只能发表一些局部的、具体的税史知识的作品,例如某个税种、某个税收事件、某个税收人物的文章。从短期看,似乎杂乱无章,不成系统,但长期看,这个栏目的文章有意无意、不知不觉竟然可以勾连起一两部中外税史的系统作品。其中的道理我这里不赘,但如从长江几十年不辍的税史研究和写作来观察,答案就昭然若揭了。
看到这里,再回看这本书的题目“说明:钱眼儿里的皇朝”,就会发现看似平淡无奇的标题其实埋藏了作者的用心、匠心、苦心:这本书其实就是透过钱眼儿看明朝税收“故事”!
显然,这种结构的“税事”,更浑厚、更具可读性;在阅读时,也更具灵活性,既可焚膏继晷,亦可善用“三余”。
低调的“奢华”,这是我的评价。
三、没见过这样的立意
税事、税史都是历史,历史的写法多种多样,因事而异,因人而异。但人们往往对一些较专门的学科有着成见,认为这些都是知识,而不是人文科学。因此,影响了这些著作的读者面、传播面。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等,就比《明代赋役制度》(梁方仲)、《明代的军屯》(王毓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仁宇)等大学者的作品更具知名度、更畅销。
但具体到税收,到财政来说,如果也这样认识,那就很遗憾了。
埃德蒙·柏克说:“从最早的时代起……为自由而进行的伟大斗争,针对的主要是课税问题。”(《美洲三书》)
马克思说:“捐税问题始终是推翻天赋国王的第一原因。”
管子说:“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子·权修》)
……
如果上述语录还嫌笼统的话,那么熊彼特在《税收国家的危机》一文中的话则再明确不过地挑明了财政税收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社会结构以及由政策产生的行为,所有这一切以及更多的内容,都写在民族的财政史中,无须任何修饰之词。懂得在此处聆听财政史传达出来的信息的人,更能清晰地识别出世界史的巨响。”②
正是有感于税收对治国理政如此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的遗憾、耿耿和不甘,所以长江才几十年孜孜不倦地研究税收,所以他才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放置到某个专门学科的角落里尘封,所以他在写作初期的立意时,就自觉地将这本书放置到了研究国家兴衰历史的位置上。
且看他的夫子自道:“史家观察明朝的运动轨迹,大多选择政治、军事两大坐标系。这当然是对的。如果再从赋役的视角切入,相信会有更真实、更立体、更直接、更通透的观感。”(第一章第八节)“财政体制是大明的钱眼儿。透过钱眼儿看皇朝兴衰,便于调整焦点、景深、曝光量和白平衡。”(第五章第一节)
在现实中,不时见到一些官方和民间人士爱拿“枪杆子”和“笔杆子”与政权的关系说事,我看到这样的“高论”往往不以为然;他们只看到了历史的表面,而没有看到历史潮流下面的暗流,多数时候它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真正原因。以战争为例,过来人都说研究战争:“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这里的后勤,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就是税收、就是财政、就是“钱袋子”。不懂“钱袋子”的重要性,是不可能如臂使指那“二杆子”的。
即便在当今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税收仍然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王绍光、胡鞍钢在《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中谈到:“国家能力是指国家(中央政府)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国家能力包括四种:汲取财政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以及强制能力。其中国家汲取财政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家能力,也是实现其他国家能力的基础。国家能力对一国工业化进程产生着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工业化起步越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愈大。因此,对于各国来讲,提高国家能力特别是提高国家汲取财政能力,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国家能力,它是实现其他各项国家能力的基础。”众所周知,此报告深刻影响了1994年的财政分税制改革和税制改革。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自觉,长江才有意识地将《说明:钱眼儿里的皇朝》和具体而微的考证相区别,和“拔鹅毛的艺术”相区别,在与明朝的兴衰联系的大道上叙事、掘进和论述。由此作品从整体到细节就呈现出不一般的大气和深沉,结论更是斩钉截铁:
“税收是王朝兴衰、更替的重要变量。税收演进和王朝兴衰具有时间、方向、深度和广度上的密切相关性和高度一致性。”(第一章第十二节)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我觉得用王荆公的这首诗来形容长江这本书的立意还是很恰切的。
这也没见过,那也没见过,有时并不是贬义,它恰恰证明和展示着作者不走寻常路的推陈出新的意识和一力打造的“独门秘器”。
也许,这正是长江想呈献给读者的全新体验和对税收作用的全新认识。
从此角度认识,我得说,长江的目的达到了!
中华帝国的大多数王朝都是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自我吞噬的,此书以大明王朝为个案,揭示了众多王朝兴衰背后的幕后推手到底是谁!
作为一名税收人,他观察事实;作为一名记者,他报道事实;作为一名学者,他解剖事实。然而无论长江兄以何种身份言说,我读到的都是属于一个知识分子*本真的家国情怀。
——张楚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长江起步于基层,几经磨砺,他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文字不是“官员作家”哗众取宠的“才艺”展示和空洞的“呐喊”,而是结结实实的感受和见识。他对税收历史的探究,总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展开,叙述洒脱,文字洗练,其见地更是令人感叹。从这一点说,长江的文章才称得上真正的大散文。
——李延青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说明》通篇以思辨性的学术随笔,立体审视各种复杂因素与赋役制度、赋役管理的作用机理,推导和论证王朝兴衰与税收演进在时间、方向、深度和广度上的密切相关性和高度一致性,是一本有趣、有料、有情怀的好书。
——刘佐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原所长、研究员
本书以轻松活泼的笔调,严肃有深度的思考,来揭示财税与国家治乱兴衰的密切联系,值得隆重向读者推荐。
——倪玉平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开骂”是一种工作模式
明朝很闹腾。
闹腾的方式之一,是骂。骂的升级版本,是打。
明朝之所以闹腾,是因为:制度允许闹腾;皇帝带头闹腾;百姓参与闹腾。
明朝有一帮职业闹腾者,主体是御史,俗称言官。
言官职级低,但地位高,底气足,胆子大,耳朵长,眼睛毒,手头准,笔头硬,看谁不着调、不靠谱或者不顺眼,提起笔来就开骂,骂得无遮无拦、义正词严、文采飞扬、壮怀激烈。
在御史面前,任你功勋卓著、德高望重、权倾朝野,统统不好使。就连皇帝,也时常撞到言官枪口上。在明朝,官员骂皇帝的事儿,根本就不算事儿。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寺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这制度,是明朝总设计师朱元璋的杰作。这位放过牛、讨过饭、敲过钟、造过反的首任皇帝屡经磨难,自学成才,看得透世事人心,辨得清是非因果,说话做事务实、精准、凶狠、老辣、狡黠、刁钻,他为文武百官挖了一个很深的坑,做了一个很大的局。很大程度上,他成功了。“很大程度上成功”,就是没成功,或者阶段性成功,差哪儿啦?咱后边再说。
明朝的皇帝不靠谱儿,而且“集体”不靠谱儿。不靠谱儿的特征,是耍流氓,瞎闹腾,不计后果、不守底线地瞎闹腾。
比如明武宗,也就是正德皇帝,最爱干的事儿是调戏妇女和玩儿打仗。后宫佳丽如云,正德偏偏喜好上街调戏平民,以致被扭送到县衙,颜面丢尽。当皇帝不过瘾,就自话自说,自拉自唱,自导自演,封自己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大都督,还时不时溜出皇宫,到大漠边关招摇、疯狂。
以正德元年(1506)发布那道重用八个太监的诏书为起点,正德的生活正式步入游嬉、放荡的轨道。变轨的标志性事件,是搬出乾清宫,住进豹房。在豹房,这哥们儿只干三件事:驯兽、寻欢、练兵。据说,他喜欢在寡妇和孕妇身上自主研发男女混合娱乐项目。就这么一个肆意糟蹋别人顺便肆意糟蹋自己的超级二杆子,统治帝国长达十年。
比如世宗,十足一个道士,在位40多年,始终忙于炼丹。大臣奏疏递上去,得到的往往是前述“宪似速,宜如何”和“卿齿与德,何如”一类的哑谜。最后,重金属中毒,“成仙”而去。
比如神宗,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万历出名不是因为文治武功,也不是因为时有出人意料之举,而是因为他长期蜗居在3/4平方公里的紫禁城,不上朝,不见任何官员,不祭天,不祭郊,不出席典礼,不举行仪式。他罢工了。他几乎成了一个躲进角落里的怪物。
比如光宗,当皇帝29天,青史留名的事只有两件:选美女八人;把时间、精力、青春和热情打包赠送这八人。
比如熹宗,一个杰出的木匠,据说自己坐的椅子、睡的床都是亲手制作。九千岁魏忠贤就出在熹宗一朝。皇帝忙着当木匠,朝政交给人妖带领阉党打理,这国家不乱套就怪了。
皇帝不靠谱带动整个皇族不靠谱。整个皇族不靠谱带动整个特权阶层不靠谱。整个特权阶层不靠谱带动整个社会不靠谱。整个社会都不靠谱,只能等靠谱的人换一本新曲谱。
说到底这是一个生态问题。政治生态出了问题,而且出在最顶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是足以致命的大问题。皇朝所有问题,根子都在这里。
百姓参与闹腾,是贪官污吏逼的。百姓深知瞎闹腾后果严重,不好玩儿,小门小户的玩儿不起,他们掂得出轻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卷到这心惊肉跳、头颅翻滚的疯狂游戏中来。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无奈地丢下生计和家人,提起锄头和脑袋,加入对抗官府,甚至反叛朝廷的队伍。
比悲哀更悲哀的,是明知悲哀却不得不走向悲哀,连悔棋和改道儿的机会都没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