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53998
本书整合心理动力学、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神经科学、依恋研究于一体;儿童心理治疗师***;情绪是儿童心理治疗的基础,改善情绪是儿童心理治疗师的共同目标!
情绪是儿童心理治疗的基础,也是治疗师与儿童沟通的重要媒介。改善情绪是所有与儿童和家庭工作的治疗师的共同目标。
在本书中,巴里什博士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与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治疗性工作的整合性框架:将心理动力学观点的精华与近年来神经科学、依恋研究、认知行为疗法以及系统化视角的研究发现相整合。
在此基础上,巴里什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关注儿童的情绪,其中包括积极情绪对治疗效果的促进和维持作用、如何从新的视角看待儿童的良性发展和病理性发展、对治疗过程不同阶段的新理解,以及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临床问题的有效策略。书中还提供了一套修复家庭关系的积极策略,以及一些帮助父母应对养育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具体技巧。
赞誉
致谢
引言:为何谈情绪
童年期的正常发展和病理性发展
第1章 情绪和情绪的发展 / 2
情绪:基本原则 / 2
情绪、需求和自我 / 7
兴趣 / 8
羞耻感和自豪感 / 11
焦虑 / 15
愤怒 / 17
悲伤 / 19
注释 / 22
第2章 童年期的良性发展和病理性发展:一般理论 / 25
良性发展:复原力和积极预期 / 25
情绪复原力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 29
依恋和交互修复 / 29
肯定 / 31
纵向研究的经验教训 / 33
注释 / 38
第3章 病理性发展理论:简要回顾 / 40
精神分析理论:经典模型 / 41
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和人际模型 / 42
认知和行为模型 / 44
情绪调节:新的共识 / 45
注释 / 48
第4章 童年期心理病理:恶性过程和修复过程 / 50
修复的视角 / 50
意志消沉 / 53
违抗 / 55
恶性循环 / 57
冲突的作用 / 57
注释 / 58
治疗过程
第5章 治疗过程:回顾 / 62
回顾:基本模型 / 62
投入 / 63
理解 / 63
理解情绪:共情的作用 / 66
理解和行动:儿童的防御 / 67
父母指南 / 68
诊断和评估:必要的诊断性问题 / 69
注释 / 75
第6章 治疗性投入 / 76
积极情感:理论和研究 / 77
兴趣和积极情感分享 / 79
地板时光 / 81
被听见 / 87
分享 / 90
注释 / 92
第7章 共情 / 94
共情的本质 / 95
儿童临床工作中如何表达共情 / 99
共情的治疗性功能 / 100
困难和局限 / 102
注释 / 106
第8章 阻抗问题 / 109
概述 / 111
儿童的阻抗:典型方式 / 112
怎么办 / 115
发生什么事了吗 / 116
注释 / 117
第9章 儿童心理治疗是一个社会化过程I:道德发展 / 121
社会化:一般原则 / 123
社会化:理论和研究 / 125
父母的自豪感和理想化的发展 / 126
情绪和道德发展 / 128
情绪训练 / 129
游戏的社会化功能本质 / 131
注释 / 135
第10章 儿童心理治疗是一个社会化过程II:输赢 / 139
“妈妈,我作弊了,我赢了” / 141
失败和消沉 / 142
治疗契机 / 143
扩展对话 / 145
一个主题不同变体 / 146
父母能做什么 / 148
注释 / 151
父母指南
第11章 父母指南I:促进情绪健康和复原力 / 156
父母指导的目标 / 156
家庭治疗计划 / 158
分享积极情感 / 160
指责 / 162
修复 / 165
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 167
重申分享 / 169
原则和终原则:保持积极 / 169
注释 / 175
第12章 父母指南II:协助父母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 179
规则与限制 / 180
发脾气 / 185
家庭作业 / 186
睡眠 / 189
15分钟规则 / 190
电视和电子游戏 / 191
在学校:一本积极之书 / 192
注释 / 193
后 记 / 196
参考文献 / 199
为何谈情绪
20年来,儿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终彻底改变,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发展心理病理学(Cicchetti and Cohen, 2006; Toth and Cicchetti, 1999)。尽管用以理解内心冲突的经典心理动力学模型仍然可用,但如今该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小。循证认知和行为治疗得到开发,特别是对儿童焦虑(Kendall, Aschenbrand, and Hudson, 2003)、抑郁(Stark et al., 2008)和行为障碍(Kazdin, 2005; Webster-Stratton and Reid, 2003)的治疗;生物学因素在童年期心理障碍中的影响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不同流派的儿童治疗师都开始重视父母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然而,尽管理论和实践方面出现了良好转变,基本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些基本问题包括童年期病理发展的根源和过程,以及治疗转化的机制(Kazdin, 2000)。所有面向儿童的临床工作者都需面对相当复杂的临床问题,需要进行综合的诊断性评估,治疗也需涉及不同方面。或许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病理发展理论可以充分解释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病因学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生物易感性、家庭关系、内心冲突等;同时,也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模型足以成功治愈那些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各种不同的临床问题,哪怕是一个案例中的问题。
一种整合性框架
本书是对儿童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领域做出的一点贡献。在本书中,基于当代儿童治疗师对儿童情绪体验的理解,我将向读者呈现一种为儿童及其家庭开展治疗工作的整合性框架。从一开始,情绪就一直是儿童治疗师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人本和心理动力学的儿童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的某些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情绪失调逐渐被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各种形式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方法视为核心问题。
说到情绪,不可避免要谈到一些可能还不那么广为人知,甚至不是常识的事情。好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情绪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Barrett and Campos, 1987; Barrett, 1998; Fischer, Shaver, and Carnochan, 1990; Fredrickson, 1998; Frijda, 2000; 2007; Izard, 1991; Panksepp, 1998)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儿童的情绪和情绪发展,包括情绪的适应性生物学功能、评估过程、主观体验,以及将想法、感受和行为相联结的行动准备。我在本书中会尝试阐述由对儿童情绪(其中包括积极情绪的促进和维持作用)的系统聚焦提供的看待童年期良性和病理性发展的修正视角、对治疗过程不同阶段的新理解,以及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临床问题的有效策略。
情绪的语言
儿童治疗的基本语言是一种情绪的语言。无论是在游戏还是在交谈中,儿童的情感永远是与儿童进行临床对话的核心。治疗师通过共情性地理解和回应儿童的情绪,让儿童感到被了解(Sander, 2002)、被理解;儿童通过表达情绪,让我们了解到他们在与我们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我相信,儿童情绪表达方式的改变(更多地表达积极情绪,对痛苦感受有更强的耐受力和从中恢复的能力)带来了持久的行为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情绪、激发和维持儿童情绪的条件、儿童感受的“意义”(即儿童的需求、“计划”(Nussbaum, 2001)和“关注”(Frijda, 2007)),以及以幻想、态度、行为等复杂形式表达的儿童情绪的理解,构成了我们治疗努力的起点和修订版或拓展版的“治疗核心目标”(Shapiro and Esman, 1985)。
本书纲要
我将从回顾一些已被广泛认可的关于情绪本质的原理入手,并分析一些典型情绪的进化功能。感兴趣、羞耻和自豪、焦虑、愤怒和悲伤,都是在儿童的治疗工作中很重要却常常被低估的情绪。乍一看,这样的讨论似乎离日常临床实践有点遥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详细阐述对这些情绪的功能性理解是如何向我们展现一些似曾相识或让我们吃惊不已、获益良多的真知灼见的。我们将了解到这些情绪的演化起源和当前的适应功能,以及它们在发展中的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将介绍一种基于情绪的儿童良性与病理性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模型中,情绪健康建立在积极情绪和积极期待占主导的基础之上。在健康状态下,儿童充满活力,想要“做事情”。在良性发展状态下,儿童会发展一种从童年期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中快速恢复或者“重新振作”的能力。在这一基本的成熟过程中,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感受的能力,我们将此称为情绪复原力。在我看来,这正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变量。
在病理性发展中,痛苦的情绪始终活跃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有些儿童没有建立起情绪复原力,他们无法从情绪伤害和痛苦中恢复。无论表现为攻击性、反抗行为还是持续的回避和退缩,这都是问题儿童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儿童无法“消除”糟糕的感觉(继而,他们会发展出适应不良的方法以应对这些感觉),痛苦的情绪主宰着他们的“情绪图景”(Lewis and Douglas, 1998)。当父母来向我们咨询他们孩子的问题时,他们的孩子已经变得意志消沉、愤怒,孩子的情绪生活表现出紧迫和僵化的特点。儿童及其家庭越来越“难以自拔”,他们深陷破坏性的情绪反应模式中,恶性循环的互动模式维持或者加剧了儿童的负性情绪、态度和行为。
在理解良性和病理性发展的基础上,我将介绍一种多维度的儿童和家庭治疗方法。治疗工作的所有阶段都起步于我们与孩子的次接触,然后随着我们传递共情的理解,随着我们挑战或“轻推”孩子让他们更积极地与他人接触、更成熟地建立关系,随着我们尝试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破坏性的互动模式,治疗工作得以继续下去。治疗工作是以促进情绪的复原力为努力方向的—阻止恶性事件对儿童心理影响的扩大,强化儿童对肯定回应的期待,恢复他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这一治疗模型在某些重要方面与经典和现代的心理动力学儿童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不过,我对心理发展的理解还是基于心理动力学的。在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型中,心理动力学理论为清晰地描述了那些在我看来对儿童心理发展和幸福感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事件,比如共情和父母自豪感的重要性。心理动力学理论同时也很好地描述了儿童情绪的“命运”—儿童如何努力应对痛苦的感受,以及情绪是如何终通过儿童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比如对愤怒和反抗的变相表达。
当代儿童治疗师正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并没有足够多的实证研究支持心理动力学儿童治疗方法(Fonagy et al., 2002)。认知行为技术的治疗性干预策略鼓励对儿童进行积极教养,减少和儿童之间的胁迫性互动,改变儿童的悲观想法,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这些策略在对许多儿童和家庭的治疗中被证明有效。但是,这些技术仍然无法治疗那些愤怒、退缩和阻抗的儿童。我认为,认知行为理论没有充分说明什么对儿童和父母来说是为重要的。
对儿童情绪的系统化焦点治疗解决了这一理论和实践难题。在本书中,我将介绍一种发展性的治疗框架,让我们在保留人本和心理动力学理论核心要素(那些对所有儿童和家庭都有帮助的观念)的同时,也运用已被广泛证明行之有效的积极行为和解决问题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当代儿童心理治疗共同的关注点,也是我们与孩子沟通并促进其情绪调节(或者说情绪复原力)的共同语言,是我们共同的治疗目标。情绪并不仅仅指“感觉”—我们的情绪是具有生物适应性的,是“复杂的功能整体”(Fischer et al., 1990)。当代心理学观点认为,情感、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区分有些武断:因为思考会影响感觉,感觉又组织并指导着想法和行动。
我在本书中提出的治疗策略主要适用于学龄儿童和处于青春期早期的青少年。很多我将要讨论的治疗技术对学前儿童也有帮助。我将要描述的致病途径—意志消沉和违抗的恶性循环,在问题少年身上很容易观察到。然而,要对低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治疗性干预,涉及很多特殊问题,需要单独考虑其具体情况。
我写作本书,是希望对儿童治疗师在理论理解和临床实践两方面都有所帮助。在一些工作坊和讲座中向不同的临床工作者群体介绍我的这些想法时,一些经验丰富的治疗师给了我非常积极的反馈,他们报告了他们在工作中采用的一些新视角和开放性态度,以及所带来的良好结果,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我。不过,我这本书更多还是面向学生读者群体。我的学生们尽管接受了各种治疗模式的训练,但还是经常谈到希望有一种整合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复杂的临床难题。希望我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和治疗建议能够鼓舞那些新手儿童治疗师,让他们从整体上思考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行为和情绪发展问题,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步入正轨。
这是一本全面论述儿童情绪发展的著作。巴里什博士的观点大多聚焦于修复性体验,他认为修复性体验是身份认同和性格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强调共情性倾听的治疗价值,以及共情性倾听在帮助儿童发展与其年龄相符的情绪调节能力方面的作用。无论是对经验丰富的还是经验欠缺的儿童心理治疗师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柯克兰·沃恩(Kirkland Vaughans)博士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期刊编辑
巴里什博士将心理动力学观点的精华与近年来神经科学、依恋研究、认知行为以及系统化视角的研究发现相整合。真希望我在刚开始临床生涯时就拜读过此书。
乔纳森·科恩(Jonathan Cohen)博士
社会与情绪教育中心主席
巴里什博士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写了一本非常实用、引人入胜的有关儿童心理治疗的书,书中囊括了细致入微的记录和研究,兼具权威性、简洁性、创新性。所有儿童治疗临床工作者一定会爱上这本书,因为书中内容会让他们受益良多。
爱德华·哈洛韦尔(Edward Hallowell)
医学博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