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42198
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流变史。
“古调多自爱,今人不多弹。”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共十卷,为国家“十三五”出版项目。丛书把戏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历史”与“文化”上,通过对各剧种所处地域的历史分析,突出阐述了各剧种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全面反映中国戏曲剧种和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的高质量文化丛书。
秦腔板胡、吴侬软语、广东大戏……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戏曲,一方戏曲又反映出各自的风土人情、审美意趣。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正是要把这些丰富的戏曲知识、戏曲文化传播给更多的读者,也希望各地的戏曲艺术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成为我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文化名片。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各卷为:
1.《道情戏与黄河文化》
2.《川剧与巴蜀民俗》
3.《粤剧与广府文化》
4.《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
5.《秧歌戏与乡村女性》
6.《秦腔与丝路文化》
7.《沪剧与海派文化》
8.《越调与三国文化》
9.《汉剧与汉派文化》
10.《锣戏与中原俗曲》
秦腔流传西北大地,展现西部风情,其传播区域叠加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之上,融汇东西文化充分交融的因子,中西合璧,活力四射。
秦腔又属梆子腔,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形成过程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而这一切,正与它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上具有紧密联系。它的出现与流传,既是丝路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戏曲本身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引言
第一节俗讲的兴起
第二节戏曲起源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戏场里的“转变”
第四节变与皮影的转换
第五节丝路文化的纽带第一章变与皮影:小戏诸腔为先导
第一节戏场里的“变”
第二节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一)
第三节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二)
第四节诸腔纷呈的关中皮影小戏
第五节皮影诸腔的唱词格式
第六节板腔体发展自有路径来源
第七节华阴老腔的板腔体特征第二章神鬼之话与史传搬演
第一节变的魔力拓展中国想象
第二节目连救母故事进入戏曲民俗
第三节目连戏在西府秦腔中的流传
第四节史传故事与目连戏神鬼之事共同发展
第五节老腔皮影为讲唱艺术的痕迹
第六节关中皮影起源说证实其源自讲唱艺术第三章其乐融融:唐宋时期关中戏剧与丝路所传文化
第一节关中东府渭北地区出土宋墓杂剧壁画
第二节具有北宋杂剧各个方面特征(一)
第三节具有北宋杂剧各个方面特征(二)
第四节关中东府形成秦腔的条件
第五节墓主人信息透露丝路文化
第六节进一步揭示该墓葬中的丝路文化的信息
第七节粟特人改信佛教
第八节粟特人在关中东府渭北一带的活动第四章丝绸之路上最早的戏曲声腔——西秦腔
第一节复杂的西秦腔
第二节王依群对西秦腔的一段考证
第三节西秦腔与陕西境内现存的秦腔
第四节秦腔名称辨析
第五节程砚秋发现“两个秦腔”
第六节关中东、西两路秦腔的差异
第七节东、西两路秦腔汇聚为西安梆子
第八节西秦腔传播的广东实例第五章梆子与胡琴:融合与分途
第一节梆子虽古却晚出
第二节梆子桄桄各不同
第三节胡琴进入梆子戏
第四节秦腔剧义再辨析
第五节秦腔分途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
第六节王依群秦腔板式学说是一个整体
第七节秦腔音阶调式与苏祗婆音阶
第八节西曲二黄纷乱
第九节梆子二黄皆出秦腔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
纵观这套丛书的策划立意和编撰体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套创意新颖、视角独特的丛书,其研究重点在于戏曲艺术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上,而非对于剧种本身的本位研究。这将有利于挖掘戏曲艺术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和缘由,对深化戏曲艺术改革和推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主编在选取剧种的时候也颇费心思,采取大剧种和小剧种、濒危剧种与大众剧种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保护和开发戏曲文化艺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也使整个书系显得更加合理。我们期待江苏人民出版社以此为开始,一辑一辑地出版下去,形成一个涵盖我国所有剧种的书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