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47558
本丛书主要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附属医院之名医工作室为写作团队,介绍了11位20世纪中期中医界声名远扬的医学名家。本书高度总结了名中医何立人的学医经历及临床经验,并涵盖了名医工作室团队的心得体会等经典内容,选材精当,理验俱丰,内容新鲜,以飨读者。
本书是“岳阳名医临证精粹”系列丛书中的一种,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何立人的从医之路、学术影响和临证经验。全书分为名医之路、学术思想、经验特色、经典医案医话、名医工作室团队科研集萃、附录六部分。何立人先后师承张伯臾、朱锡祺等中医名家,细研《内经》《难经》等《经》旨,精究临证,对心系疾病的辨治尤为独到。书中详细介绍了何立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脂血症、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的诊治经验,并精选了何立人的门诊医案和膏方医案,且收录了主要传承人在跟师学习实践中的科研成果。本书既体现了医者理论与临床的专业水平,又有助于读者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认识理解和深入研究。
本书可供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第一章名医之路 / 1
第一节人物简介 / 1
第二节缘起、传承与发展 / 2
第三节学术影响: 报道撷萃 / 4
一、 宝剑走偏锋,调治平为期——记著名中医心脑
血管病专家何立人 / 4
二、 医案中的哲学与智慧 / 7
三、 何立人: 治心不唯心 / 10
四、 师古不泥,择善而从——访中医内科学专家
何立人 / 16
五、 还原真实的“老中医” / 19
六、 海派中医: 何立人 / 21
第二章学术思想 / 29
第一节主要学术观点 / 29
一、 以和为贵,以平为期 / 29
二、 辨证为主,辨病相参 / 30
三、 脏腑相关,以“心”为先 / 32
四、 调养脾胃,扶土培中 / 33
第二节对经典理论的研读与阐发 / 34
一、 “脉痹”是中医认识心血管病的路径 / 34
二、 从“血浊”“血淖”“血泣”认识脂代谢紊乱的不同
阶段 / 37
三、 “洁净府”非独利膀胱 / 39
四、 论“气有余便是火”之戒 / 40
五、 论“血不利则为水” / 41
六、 少阴病证亦有阴阳寒热气血之别 / 44
第三章经验特色 / 48
第一节优势病种诊疗经验 / 48
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48
二、 心悸病(心律失常) / 51
三、 原发性高血压 / 55
四、 原发性高脂血症 / 57
五、 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 / 60
第二节用药特色与验方解析 / 62
一、 特色药对解析 / 62
二、 膏方治疗经验 / 68
第四章经典医案医话 / 74
第一节医案 / 74
门诊医案精选 / 74
一、 胸痹胸痞案 / 74
二、 心悸案 / 88
三、 眩晕案 / 106
四、 不寐案 / 121
五、 郁证脏躁案 / 124
六、 脏躁案 / 126
七、 喘咳案 / 127
八、 发热案 / 135
九、 喉痹案 / 142
十、 皮肤病案 / 143
十一、 胃痛胃痞案 / 148
十二、 中风案 / 151
十三、 淋证案 / 154
十四、 虚劳案 / 156
膏方医案精选 / 159
一、 心系病案 / 159
二、 肺系疾病案 / 172
三、 脾胃疾病案 / 178
四、 内科杂病案 / 183
五、 妇儿病案 / 188
第二节医话 / 192
一、 王道霸道悉遵阴阳之道,柔剂刚剂谨守病机之剂 / 192
二、 心领神会,气定神闲——心病治疗的三原则 / 202
三、 久居兰室,益获其馨 / 205
四、 晴雨有时,饲豕何虑 / 208
五、 察颜观舌,凭脉候证,定夺舍从 / 210
六、 教学理念与训诫 / 212
第五章名医工作室团队科研集萃 / 214
第一节验方科研 / 214
一、 芪灵方(麒麟方) / 214
二、 白玉参景脉通汤 / 219
三、 温振运理方 / 224
四、 红玉赔赈颗粒 / 230
第二节临床数据挖掘 / 235
一、 心悸病用药特色分析 / 235
二、 原发性高脂血症用药特色分析 / 240
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术后用药规律研究 / 247
四、 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的用药规律 / 254
第三节关联分析运用于名中医经验传承的思考 / 260
附录 / 262
附录一名中医及工作室成员重要著作、论文索引 / 262
附录二何立人手迹选录 / 268
参考文献 / 273
闲暇想来,中医学真的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单从“中医学”这三个字字面来看,就有深刻的内涵。中医学,可解为: 中医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做中医要先学习;若将排序颠倒一下,“学中医”,则意为既然进了中医这道门就要好好学;“医学中”,做医生不妨做中医,做中国的医生都应该有一些中医知识;“医中学”,意指医生应该在医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正所谓“医海本无涯,心悟焉有疆”。
本书由我的工作室整理修订,工作室成员中不仅仅有毕业于中医院校的医师,还有相当一部分自西医院校走出来的优秀医师。这本书中,除了关于我的一些临床经验、学术观点的记录和阐发,还有运用西医研究方法、统计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记录。西医学缘的医师有对中医学科的热忱和信念,中医背景的医师有对西医研究手段的学习和掌握,对此,我感到十分欣喜。
我们一直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又一直在探讨到底什么才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或许只能被称作是一个现象,并非中西医结合。什么阶段用中药,什么情况下“能中不西”,什么情况下“能中能西先用中”,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可是在我看来这也仅仅是“道”与“术”中的“术”,只是具体方法,还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之“道”。
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是中医和西医团结合作研究医学问题,通过学术探讨,摸索和总结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完整理论体系。应该说这条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下子就能走好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走到头的,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归纳、升华,要经历失败、成功、否定之否定,甚至取得一个小规模的成就都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然而对于时间,我们应该有耐心,对于结果我们也应该有充分的信心,中医学就是五千年的发展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感到荣幸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参与着“西学东渐”之后的中医学发展。作为一名中医,用中医的理论和角度去认识疾病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去想想西医怎么认识,能够从西医治疗原则中汲取什么经验,这种思考若能每时每刻,或许突破的那一天便指日可待。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中西医结合姓“中”,“中”排在“西”之前,所以,作为中医人,首先要守住中医的初心,坚持中医的本色。中医的本色就是中医的理论,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更是中医的灵魂。我一直对我的学生说,健康的概念不局限于个体的身体健康,还有生活的健康,心理的健康,社会环境的健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相共存的健康理念。中医的传承亦不能局限于一味药、一张方的继承,要按照中医认识疾病的规律,才能真正用我们的中医理论服务于人民。
这一规律,亦不仅限于看病行医,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普遍规律。一朝为医,并不是坐在门诊才是医生,到任何岗位都要时刻意识到你是一位医生,是一位中医,就应该有为中医事业做贡献的觉悟,要把自己的信念、思想、灵魂深处的东西本色保留,悉心守护,做好中医。各个不同的岗位也都可以是对中医个体的培养,然而学任何事,做任何事都应该想着是为中医的发展服务的,否则我们几千年优秀的文化遗产,如果在我们这代人手上丢失了,是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大不敬。
其次,不要妄自菲薄。不要以为中医传统没有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停滞不前的事物不可能存在,能够存在就说明它一直在发展。诚然,这个发展不会是突变,而是一点点变化发展而来,有时候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其实,当我们在前人的学术指引下、导师耳提面命的指导下,继承和保持下来,并切实运用到自身工作中,这就是一种发展。
自从我们国家有西医之后,就不断有中西医矛盾的声音,我认为我们不需要过多计较,做好自己,质疑会不攻自破。我的老师张伯臾、朱锡祺先生,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中医心病专家,同很多西医的心血管专家都是好朋友。朱锡祺先生因病在胸科医院住院期间,胸科医院的医生直接请朱老在病房里会诊,朱老在病房里既是患者又是医生,中西医协调,互敬互重。我辈作为学生也是如此,和西医同道亦有很好的协作。中医和西医两个体系都是要朝前发展的,本就不存在竞争的关系,这似乎是对医学发展的认识,实际也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希望我们的中青年医师都能把握时机,坚守初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负韶华,当有一天,回首往事时,能够坦然说出“做中医无怨无悔”。
于我而言,平生无大志,唯愿成为一名能够被患者需要的中医,时至今日,初衷未改。学医从医五十余载,窃得皮毛,不及师辈一二,自认不足以著书立作,此次承蒙岳阳医院领导厚爱,并得工作室同仁支持,不揣浅陋,付梓面世,祈望高明裁正。
(何立人)于浦江畔2020年元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