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543499
《极地手册》的作者索伦•拉斯姆森,不仅是一名游客,也是一名出色的极地探险向导,多次领队深入*边远的极地无人区。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大量的一手经验和阅读考证写就而成的。图书主要介绍了南北极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状况,同时有大量关于南北极地区的动物、植物的描述和讲解,并配有大量作者拍摄的一手的精美动植物图片,让人在获得科普知识的同时,对南北极心生向往。
《极地手册》专门为探险航行的旅行者编写,旨在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状况。图书介绍了南北极地区*常见的动植物物种和*常去的目的地,并进行了大量一手经验的描述和讲解,是一本通俗全面的知识普及类读物。它既可作为*常见物种的小小参考书,也可作为想对物种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基础性读物。
序
极地地区的范围
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的国家
格陵兰
图勒
北欧人——维京人
格陵兰重新被发现
现代格陵兰
格陵兰地理
斯瓦尔巴群岛
南极地区
南极及科学研究
南极探险
极地气候和洋流
气候与气候变化
太阳的辐射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海洋洋流
极光 —— 北极光和南极光
对极地气候的适应
极地海洋生态系统
磷虾
极地冻原的生态系统
极地植物
动物的适应
人类的适应
南北极野生动物
北极地区野生动物
陆生哺乳动物
峡湾和冻原上的鸟类
海鸭
雁族
猛禽
涉禽
雀形目
在冻原和峡湾生活的其他鸟类
崖鸟以及海鸟
海雀
鸥与贼鸥
其他崖鸟以及海鸟
鳍足类
海豹
北极地区的海豹
南极地区的海豹
环斑海豹与威德尔氏海豹——两大洲:同样的生态栖位中不同的适应性
海狮
海象
鲸
齿鲸
虎鲸/逆戟鲸须鲸
南极及附近地区的野生动物
企鹅
鹱形目(管鼻类)
鸥科与贼鸥科
南极洲的其他鸟类
极地旅游
IAATO和AECO
格陵兰旅游
格陵兰的主要城镇和旅游景点
斯瓦尔巴群岛旅游
其他北极地区旅游
南极旅游
极地探险游轮
一望无际的极地地区,由于公共设施有限或者缺乏,无法由陆地通行,因而探险游轮旅游增长迅速。游轮旅游是一种非常舒适的旅行方式,人们可以在探索世界上最偏远、最不适合居住的地区的同时享受先进和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在地球南北两端的极地地区,严寒、冰冻和风暴控制了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但是阳光明媚、气候稍显温和的夏季是一段可以得到美妙经历的时光。游客们访问最多的地区是西格陵兰、斯瓦尔巴群岛和南极半岛,以及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亚南极地区的岛屿。
特别建造的有着强抗冰能力的游轮将游客带到极其有趣并且适宜的地点,在那里乘坐橡皮冲锋舟(小型充气艇)登陆,这种冲锋舟曾因出现在法国人雅克·库斯托(Jacque Cousteau)的电视探险纪录片中而扬名世界。探险游轮由一组具有当地知识和相关科学背景的特殊专家带领。他们能够轻易地辩认出当地的动植物,并在旅途中就自然、政治和历史的内容举办讲座。
《极地手册》是专门为探险航行的普通旅行者编写的,旨在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状况,一般主要介绍最常见的物种和最常去的目的地。这本书并不能取代更有针对性和更科学的自然指南。另一方面,本书对一部分特定物种的深入描述以及大多数游客感兴趣的方面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来。因此,这本书可当作知识普及读物和对最常见物种的小参考书。这里面的文章都建立在传统进化论的科学观点上,而且进化论是旅途中讲座和对更广泛的材料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基础。
丹麦作家、探险旅行者拉斯姆森青年时代是位生物学家;策划了本书中文版的王心阳女士是资深的中国旅行者,曾20多次深入南北极地区。他们以自己对极地地区自然和人文历史的热爱,为广大的中国读者展现了南北极独特和无穷的魅力。
李栓科 社长/总编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格陵兰曾经是世界上除了南极洲之外最后一大块无人居住的陆地。第一批移民是早期的狩猎者,他们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大约4500年前,他们沿着麝牛迁徙的路径,越过加拿大和格陵兰之间冰封的内尔斯海峡来到格陵兰。这些移民的文化被历史学家称为格陵兰“独立一期文化”。他们在世界最北部的地方伴着刺骨的寒冷、北极的风暴、每年持续数月的黑暗和营养贫乏且不平衡的饮食生活了大约750年。他们总是在持续地寻找猎物,婴儿死亡率高,平均预期寿命和生育率都很低。然而,几百年后,下一群人又试图跟随着麝牛的足迹向格陵兰北部迁移,这个故事便又重演了。这些移民群落只生存了几百年。麝牛猎人们做了他们学会的事:跟着食物走,无论它到哪里,然后就陷入了进化的死胡同,因为他们掌握的技能还不足以在最北边的极地区域生存。考古学家们推测过他们失败的原因,但其中一个可能是他们在用尽了从俄罗斯大型河流漂来的浮木后很难保持温暖。洋流将大量的浮木散布在北极附近的北部海岸,在人类到达之前积累了可观的数量,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能源。在最初的两波移民潮之间,有几百年的时间,足以积累成一个新的“燃料库”。
早期人类第一次离开非洲,沿着亚洲海岸漫长的路线游走,经过勘察加半岛来到西伯利亚,然后穿过冰河时期在西伯利亚和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陆桥到达北美洲。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一只身上有切口和刮痕的冰冻猛犸象标本表明,至少在4.5万年前人类就已经穿过了北极圈。在成功抵达美洲大陆后,他们的旅途继续穿越加拿大的冻原,到达加拿大与格陵兰之间狭窄且经常结冰的水域。他们能在那里,或者说,在这里,做什么呢?据推测抵达格陵兰的第一批人类是在追寻那些迁徙和逃离的猎物时灭绝的,猎物倒是得以成功生存。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在这些第一批移民成功进化成因纽特人后,从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迁移到格陵兰的1.3万~1.4万年间里重复了很多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明了狗拉雪橇、卡亚克(单人皮划艇)、乌米亚克(一种开放式的小船,有木制框架,包着兽皮,传统上由女性来划)、改良的渔具和发展起来的海洋狩猎技能。
鲸和海洋哺乳动物对于这些北方人类的成败和存亡十分关键。用一个简单的词就可以概括它:脂肪。他们的前辈们将命运寄托于捕猎麝牛,但麝牛的肉并没有覆盖着厚厚的脂肪,因为麝牛是靠它们华丽而厚实、隔热性能优异的麝牛毛来保暖的。脂肪中含有充足的能量,在冬季可以通过食用脂肪让人保持温暖,它还能为人们的奎利克(使用海豹油或鲸油的传统灯具)提供灯油,从而为小屋提供光照和热量。这一重要的技术革新使人们不必燃烧宝贵的浮木,从而使木材可更多地被用来制作工具、狗拉雪橇和小木屋。脂肪还含有可治疗多种疾病的秘方——例如大量的维生素A和D。没有掌握先进和完善的捕鱼技巧,麝牛猎手们和其他北方人类一样,常年被维生素缺乏所困扰。食物中缺乏重要的维生素导致了他们的高死亡率。
在北极地区生存需要与许多在遗传和文化特性方面的不利因素相适应,包括人类对于非常特殊的高脂肪饮食的利用率和耐受性的增强,以及高度专业化的狩猎技术的发展。
大约在800~1000年前,因纽特人最终成功地在格陵兰北部定居下来。这里所指的是在一系列的对定居的尝试之后,建立起来图勒(Thule)文化的人们。这些移民从图勒向南迁移,并沿着格陵兰西海岸定居下来。尤其是在迪斯科湾,那里发现了许多他们的遗迹。与之前的居住者不同的是,图勒人的主要食物是鲸和海豹,并辅以海象、北极熊和鱼作为补充。他们已经改进、强化了他们的海上狩猎技能,尽管在海上狩猎仍然是极其危险的,并且常常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在近距离用鱼叉捕鲸时,鱼叉杆会松动脱离,而叉头仍然深嵌在鲸的皮脂中。鱼叉头上有连接着充气的浮标,用于防止鲸潜水逃走,猎人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用鱼叉刺鲸,直到鲸筋疲力尽然后被杀死。居住在格陵兰北部的传统猎人至今仍以这种方式狩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