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365456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经事纬,要言不烦。又参校所采诸书异同,为《考异》三十卷,明所以去取之意。元丰七年(1048)奏进,元祐元年(1086)下杭州镂版。至宋元之际,胡三省为之作音注。此为胡注传世*刻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双行。四周双边,版心黑口,双鱼尾,上记大小字数,下记刻工名。框高二十二点五厘米,宽十四点五厘米。刻工有付友实、江君美、江叔度、叶清甫、胡时中、刘仁甫、虞以德、陈以敬等一百八十余人,开版字体为元代中后期建刻风格。上海图书馆所藏元刻初印本原装一百五十册,计九千五百九十一叶,自首彻尾,无一补版。文字清晰,内容无缺,今为完本仅存,足资考索。故而以原书扫描影印,使读者得见元本真面。
第一册
序言一
卷第一周紀一 起戊寅(前四〇三)盡壬子(前三六九)凡三十五年一一
卷第二周紀二 起癸丑(前三六八)盡庚子(前三二一)凡四十八年七七
卷第三周紀三 起辛丑(前三二〇)盡癸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一四三
卷第四周紀四 起甲子(前二九七)盡戊子(前二七三)凡二十五年二〇五
卷第五周紀五 起己丑(前二七二)盡乙巳(前二五六)凡十七年二七一
第二册
卷第六秦紀一 起丙午(前二五五)盡癸酉(前二二八)凡二十八年一
卷第七秦紀二 起甲戌(前二二七)盡壬辰(前二〇九)凡十九年七三
卷第八秦紀三 起癸巳(前二〇八)盡甲午(前二〇七)凡二年一四一
卷第九漢紀一 起乙未(前二〇六)盡丙申(前二〇五)凡二年一九九
卷第十漢紀二 起丁酉(前二〇四)盡戊戌(前二〇三)凡二年二五三
第三册
卷第十一漢紀三 起己亥(前二〇二)盡辛丑(前二〇〇)凡三年一
卷第十二漢紀四 起壬寅(前一九九)盡癸丑(前一八八)凡十二年五九
卷第十三漢紀五 起甲寅(前一八七)盡癸亥(前一七八)凡十年一二七
卷第十四漢紀六 起甲子(前一七七)盡辛未(前一七〇)凡八年一九一
卷第十五漢紀七 起壬申(前一六九)盡丙戌(前一五五)凡十五年二四五
第四册
卷第十六漢紀八 起丁亥(前一五四)盡庚子(前一四一)凡十四年一
卷第十七漢紀九 起辛丑(前一四〇)盡丁未(前一三四)凡七年六三
卷第十八漢紀十 起戊申(前一三三)盡丙辰(前一二五)凡九年一二一
卷第十九漢紀十一 起丁巳(前一二四)盡壬戌(前一一九)凡六年一八七
卷第二十漢紀十二 起癸亥(前一一八)盡辛未(前一一〇)凡九年二五三
第五册
卷第二十一漢紀十三 起壬申(前一〇九)盡壬午(前九九)凡十一年一
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 起癸未(前九八)盡甲午(前八七)凡十二年七一
卷第二十三漢紀十五 起乙未(前八六)盡丙午(前七五)凡十二年一二七
卷第二十四漢紀十六 起丁未(前七四)盡癸丑(前六八)凡七年一七五
卷第二十五漢紀十七 起甲寅(前六七)盡己未(前六二)凡六年二四一
卷第二十六漢紀十八 起庚申(前六一)盡壬戌(前五九)凡三年三〇一
第六册
卷第二十七漢紀十九 起癸亥(前五八)盡壬申(前四九)凡十年一
卷第二十八漢紀二十 起癸酉(前四八)盡己卯(前四二)凡七年五五
卷第二十九漢紀二十一 起庚辰(前四一)盡戊子(前三三)凡九年一一一
卷第三十漢紀二十二 起己丑(前三二)盡戊戌(前二三)凡十年一七三
卷第三十一漢紀二十三 起己亥(前二二)盡丁未(前一四)凡九年二三七
第七册
卷第三十二漢紀二十四 起戊申(前一三)盡癸丑(前八)凡六年一
卷第三十三漢紀二十五 起甲寅(前七)盡乙卯(前六)凡二年五三
卷第三十四漢紀二十六 起丙辰(前五)盡戊午(前三)凡三年一一一
卷第三十五漢紀二十七 起己未(前二)盡戊戌(二)凡四年一六三
卷第三十六漢紀二十八 起癸亥(三)盡戊辰(八)凡六年二二三
第八册
卷第三十七漢紀二十九 起己巳(九)盡甲戌(一四)凡六年一
卷第三十八漢紀三十 起乙亥(一五)盡壬午(二二)凡八年六九
卷第三十九漢紀三十一 起癸未(二三)盡甲申(二四)凡二年一三三
卷第四十漢紀三十二 起乙酉(二五)盡丙戌(二六)凡二年二〇一
卷第四十一漢紀三十三 起丁亥(二七)盡己丑(二九)凡三年二六七
(节略)
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经事纬,要言不烦。又参校所采诸书异同,为《考异》三十卷,明所以去取之意。元丰七年(1048)奏进,元祐元年(1086)下杭州镂版。至宋元之际,胡三省为之音注。
胡三省(1230—1302),字景参,又字身之,号梅磵,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同登进士科。调吉州泰和尉,改庆元慈溪尉,以忤郡守厉文翁罢去。咸淳三年(1267)充寿春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改奉议郎,知江陵县。六年(1270)至杭,廖莹中礼致诸家,俾以授其子弟。廖转荐之贾相似道。德祐元年(1275),从军江上,言辄不用,既而军溃,间道归乡里。屏谢人事,以著此书为业。
本书前身之先生自序(署旃蒙作噩,即乙酉年)云,先生致力于《通鉴》一书,先有《广注》九十七卷,有《论》十篇,有《雠校通鉴凡例》,兵难中旧稿三失。乱定反室,复购得他本而为之注,始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历法、天文则随《目录》而附注焉。至乙酉(至元二十二年,1285)冬乃克彻编。若史照《释文》之舛谬,改而正之,著《通鉴释文辩误》十二卷附入。
乙酉年后,先生续有改定增注。元刻初印本(说详后)卷第一百七十一末有先生识语,记述编纂过程甚详,附录如下:
是书成于戊子(至元二十五年,1288)七月。始余客鄞,鄞友袁伯长好是书,求传写。每脱稿辄授之,或十卷,或二十卷。后客越,越友王理得、钱澹翁等数人亦求传写,余以稿本授之。越友好是书者虽多,率数月辄弃去,唯理得、澹翁欲卒业。澹翁于余本有去取,理得摹写精细。自周至唐,二百有余卷,伯长是年十月伻来,余以脱稿本自一百七十一卷至一百九十卷凡廿卷授之。次年(至元二十六年)正月,鄞大火,中夜及伯长所居,是书留清容者并烬焉。二月,妖贼杨镇龙起玉山,焚天台、新昌、嵊县,犯猎诸暨、东昜、金华,进薄婺城而败。余党溃归吾乡者复啸聚,焚奉化、宁海。大兵来讨之,逸德之烈,不分玉石,烧荡室庐,系累屠杀者什七八。余携家入深山,箧稿本、椟脱稿本授二仆,一寘古冢丛棘中,一瘗地中。兵退余归,瘗诸地者幸存;寘丛棘者唯空箧在,然箧中有笔二十余枝,笔存而书亡,意为好事者取去,而无从致诘。然《唐纪》数十卷留理得所,目录三十卷留椟中,彼其所得者亦非完书也。
余既无居室,且官司不务抚宁荒余,鱼涸而禽狝之,不得以苟生,遂流寓奉化之连山,儿辈就先人墓左结小庐。庚寅(至元二十七年)年成余始归,官司抄数户口,凡业儒者蠲征徭。抄数未定,吏胥乘隙,虐以重役,岁三四至。余赀仅存者,罄于买复,未暇修习旧读。
又次年(至元二十八年),抄数定,上司稍重儒学,有至邑者,每访问加礼貌。余父子始收拾旧书,脱简间编乱人意。壬辰(至元二十九年)春三月,如鄞访伯长,时理得存焉,问其所传本,云为廉访司官取去。鄞城藏书故家多毁,无从假借。伯长近收《通鉴》,乃汴都枣木本,出于张氏初寮所校,标题点勘,皆其手笔。犹恨其差误有失刊改,句读有失所者。其书朱墨精鲜,装翦华净。伯长谓余曰:“某家今仅有此本,先生其以归,补注前书,足成一家言。”余念余家诸孙多,稍长者涴壁书窗,幼者涂泼棐几,一有将护不谨,有累友道,难之。既又念此书不可不补,且携二帙八卷以归。四月至家,先务博采旁搜,而后着笔。五月辛丑起写,乙巳毕卷。
按此跋记事已至壬辰年五月,犹未毕工,知本书之写定不早于至元二十九年。意者此书刻在作者身后,故仍用乙酉年原序,乙酉年以下编纂事迹缺如。此注涉及音义、校勘、名物、地理等,搜剔前书几无余藴;兼有评论,每以个人遭际遇合之感悟、身份家国认同之态度贯注其中,为板荡余音,黍离变调,非仅以博洽宏通著称而已(陈援庵《通鉴胡注表微》已发其覆)。
此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双行。四周双边,版心黑口,双鱼尾,上记大小字数,下记刻工名。框高二十二点五厘米,宽十四点五厘米。刻工有付友实、江君美、江叔度、叶清甫、胡时中、刘仁甫、虞以德、陈以敬等一百八十余人,开版字体近元代中期建刻风格。
(节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