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201353
☆我们正处在迅猛变革的时代,环境日益复杂,过往的经验可能不再适用。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面向未来,对全球经济和科技进行审视与预测,让你对层出不穷的“新物种”心中有数,在下一个10年站稳脚跟。
☆转型思维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人锚定前进目标的必备技能。以转型思维为抓手,从变革浪潮中甄别机会与盲点,你也可以成为时代的前瞻者与先行者。
☆为什么转型思维是*之选?为什么“慢是新的快”?
本书立足中国国情,放眼全球,通过盘点经济转型、技术迭代、效率社会、教育改革等热点话题,为你提供全景式视野,让你拥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从容应对“黑天鹅”。
☆知名财经媒体人诚意推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FT中文网前总编辑 张力奋
原*财经CEO、原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 周健工
Y-CITY全球创新学院创始人石岚
联袂推荐
☆精美插图提升阅读体验
我们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大转型的时代,过往的经验可能不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面对复杂的未知领域,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活跃的思想市场,以转型思维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本书对经济转型、技术迭代和全球化进行全面审视,系统地解读商业模式、教育改革、人与机器等方面的热点话题,分析时代背后的逻辑,使读者能够以变应变,在变化中找到思考的维度和自己的定位。
第一章 经济转型
2020年10大预测
影响未来10年的5大趋势
新镀金时代的反思
全球化需要新思维
拥抱未来的思维实验
央行为何?
用系统思维思考中国经济的转型
第二章 技术迭代与全球化
苹果TV ,开启流媒体乱战时代?
优步晴雨表
纪录片《美国工厂》犯了哪三个错?
重返月球意味着什么?
寰球炎夏,人类该如何应对气候变暖?
了不起的盖茨:首富退休指南
第三章 效率社会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认识效率?
为什么慢是新的快?
重提“996”,加班文化与企业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的职场生存手册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虎爸虎妈”
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变革
第四章 历史视角下的中国与世界
晚期资本主义的改良
印度是一面镜子
从中国的视角看埃及
像亚伯拉罕·林肯一样,做一只狐性的刺猬
宋徽宗与汴京之围
万历二十七年的仲夏旅行
转型期的思考
我们正处在一个从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大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型最大的推手是新科技。
我们可以用DARQ5来总结推动未来变革的五项黑科技,分别是:D(Distributed Ledger,分布式账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块链)、A(AI,人工智能与大数据)、R(VR和AR,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Q(Quantum Computing,量子计算)及5G(快速实时的通信新标准)。
区块链是构建未来价值互联网的底层技术,有可能推动去中心化的实现,并更有效地在商业社会中构建信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推动数字经济变革的最大推手,将持续推动机器智能的发展。VR和AR是五项黑科技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在制造和娱乐领域已经有了应用场景,但是更重要的潜力则在于在创建人与机器的数字分身数字分身是指,通过越来越精密的传感器追踪人和机器的各种行为,在虚拟世界中重构这样的行为,并使人工智能根据这样的重构对未来的行为进行预测。对人而言,这样的预测是对个人兴趣爱好或者未来购买行为的预测;对机器而言,这样的预测则指更好地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比如说预测飞机发动机需要大修的时间。的过程中,能够给予人直观感受。量子计算则是一个可能拥有巨大潜力的新推手,它将带来实质性的突破,不仅会带来机器算力的另类提升,也会为从密码学到化学制药的仿真实验等各个领域带来全新的实践模式。和4G一样,5G将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如果说4G催生了至少三家市值接近万亿美元的公司,带来了智能手机这种几乎使人类肢体进化、大脑延伸的新科技,那么5G的潜力就更大。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无人驾驶与远程医疗的突破,但是当5G真正成为全新的基础设施时,它最大的贡献可能是在全新的基础设施上“长”出新物种。
DARQ5意味着未来科技所带来的转型和迭代会更猛烈,也需要每个人做好准备。好在,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面临科技变革,历史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见未来。
如果想要梳理历史上科技变革给工作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社会转型可以被简单划分为三次主要的转型,而伴随着每次转型都有大量工作岗位被消灭,同时又有大量新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
第一次转型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起始于18世纪;第二次转型是电脑的广泛运用推动的工业社会向服务业社会的转型,起始于1973年个人电脑的兴起;第三次转型则以2015年作为起始点,开启了人工智能作为主要推动力的迈向数字社会的转型。
200多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动力取代畜力,迫使大量农民进入制造业,带来的最大的转变是制造业对农业的替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革命,则开启了发达市场去工业化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蓝领工人被自动化取代或者他们的工作被新兴市场承接的过程。二战之后维持了30年的平衡被打破,20世纪70年代之后贫富差距拉大,蓝领的中产梦破灭,同时计算机革命让熟练使用电脑的白领工人工资更高,教育差距带来的收入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两次革命都有自动化和全球化两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全球化,相对于自动化滞后了一个世纪。比如,蒸汽动力带来的轮船革命和铁路革命,在全球推广需要时间,人们无法像推广一个App(手机软件)那样一下子在全球大规模复制和推广蒸汽机。第二次服务业转型所带来全球化相对于自动化也滞后了将近20年。中国的很多企业甚至现在还身处流程自动化转型之中。
人工智能开启了第三次转型,我们身在其中。这次转型的特点是全球化与自动化同期而来,没有滞后:一方面是机器凶猛而来,自动化取代大量白领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通信与交流的便利也正把白领劳动力的全球工资竞争推向白热化。
中国,作为前两次大转型的跟随者和追赶者,在第三次转型中,将面临三重挑战,或者说三重叠加。
首先,许多企业本身的流程管理自动化转型尚未完成。一些大型企业刚刚完成流程管理转型的1.0版本,强调依赖流程来管理人,希望通过流程管理来提升效率。
其次,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转型,但因为流程管理转型尚未完成,流程管理的刚性与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之间每每发生冲突,35岁的工程师被裁汰的现象就是例证——“不晋则退”(Up or Out,也就是如果没有升迁就被淘汰)这种工业经济时代的阶梯竞争机制,需要在数字化转型中改变。
最后,中国人的代际转型会越来越快,代际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当95后和00后一代进入职场之后,这些年轻人会带来一系列的冲击。这种冲击将会带来价值观的重构,对工作保障、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等重要问题都会进行重新定义。
大转型时代,给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快速发展的机遇。身处其中,我们有一些重要的思考点。
首先,我们未来面临的挑战将日益复杂,且面临重要的未知问题。和之前“追赶型发展”不同的是,面临复杂未知的问题,我们没有前人/他者的案例可以借鉴,外部环境也无法给我们的行为提供快速准确的反馈,我们需要学会拥抱风险,不能只依赖强大的执行力来推动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有全新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的出发点是:过去的经验可能会快速贬值——就好像我们积累的知识折旧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一样。面对未来,快速学习、快速选择、快速迭代,变得特别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对效率做出全新的思考。在追赶型发展的时代,强大的执行力所带来的高速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对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对发展的方向也有着明确的预期。大转型期,首先被颠覆的恰恰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对高效率,以及高效率所带来的高速度的固定认知。我们需要慢下来,这种慢,不是经济增速放缓的慢——虽然经济增速放缓,在中国经济体量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是必然的——而是一种自己放慢节奏的主动行为。机器的算力可以按照摩尔定律不断增强,人如果在算力上去与机器比拼,早就被甩在后面了。人相对于机器的优势是触类旁通,是见微知著,是从纷繁复杂貌似没有关联的现象中看到本质的关联,并在新的关联中找出创新点。这需要我们去有意识地停下脚步思考,不再被外部速度所驱使,在偶然和跨界中、在思想的碰撞中这正是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擦出火花来。
再次,数字世界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我们的时间变得日益碎片化,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我们曾经以为,如果把时间切成越来越细小的时间段,我们可能会完成更多的工作。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利用大块的时间去专注地做事情,去分析和思考。以小时为计算单位的大块时间非常重要,在没有被打扰的情况下专注地做事情和思考非常重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思考:在数字经济时代,到底有哪些前数字经济时代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应该被保留。这种生活方式可以特指智能手机出现之的生活方式。比如用纸和笔做记录的方式,又比如花更多时间进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坚持,它能让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人与机器的区别。
最后,科技带来的快速迭代,也让我们进入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方面,终身学习对工业时代所形成的标准化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针对下一代的学习,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掌握更多新技术,同时我们也希望在科技的赋能之下,让孩子们能从标准化学习“应试教育”的重压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定制化教育,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异确定学习的节奏和方向。另一方面,终身学习也需要我们去持续思考学习和练习什么。对知识点本身的掌握、对零散新知的记忆,机器比人强很多。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是,人拥有学习、思考和跨界的能力,人能够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而构建这样知识体系就仿佛织网一样,每个人的网都可能不同,但是一旦有了比较成型的网状结构之后,我们对于新知会有更敏锐的判断——这些新知应该被放置在网络的什么节点,又可能由什么新的关联催生出新的想法、新的机会。这样,我们不仅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也能不断培养创新力和想象力。
吴晨是媒体人当中很前卫的思想者。在这本新书里,他关注现今世界知识体系的“聚变”。他带着烧脑的问题,在中西历史之间纵横游走。他的国际视野、他的中国意识、他对新技术的敏感,让阅读此书成为一段难得的思想旅程。——张力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FT中文网前总编辑)
在数据和信息的围堵中,知识的定义变得不再确定,为了区分真伪、明辨是非,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自己的知识体系。——周健工(上海*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前CEO、《福布斯》中文版前总编辑)
我们正处在时代的大变局之中,“黑天鹅”之多令过去30年的经验都失去了参考价值。吴晨这本书把目光投向当下社会*重要的课题,从经济转型、技术迭代、效率社会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视野全新、生动深刻,读之畅快。每个终身学习者都能从中得到启发。——石岚(Y-CITY全球创新学院创始人)
2020年将开启21世纪20年代,这是全球经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大转型,中国从赶超型经济体向创新型经济体大转型的关键10年。这样的转型将对个人、企业、社会和全球化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面对大转型,我们需要怎样的前瞻?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会引发不小的焦虑。
这时候我们需要重温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对幸福的定义:“幸福就是有事情可以去做,有人可以去爱,有未来可以期许。(Happiness is having something to work on,someone to love and something to hope for.)”未来或许是复杂且未知的,但人的应对之道却可能非常简单而直白。
预测一:未来需要板凳人才
进入21世纪20年代,每个人都要为加速到来的科技变革和持续推进的全球化所推动的大转型做好准备。这种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的大转型会极大地增加每个人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一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科技,的确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岗位被机器所取代;另一方面,职场的竞争和分化也将因此加剧,会有更多人因为知识和技能更新得不够快,或者企业本身竞争失利而被淘汰。按照一位劳动力专家的预测,当05后和10后进入职场之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换10份以上的工作将变得司空见惯。
快速变化的未来需要更多板凳人才。对T型人才和斜杠青年这两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T型青年强调在拥有一定视野的同时,拥有比较深的专业知识;斜杠青年则强调,在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领域有所建树。板凳人才可以说是这两个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板凳要有至少三条腿(中式的条凳是四条腿)。板凳人才的其中一个寓意是,建立自己的“工作组合”,而这样的组合至少要涵盖“职业”“兴趣”“家庭”三个方面,有可能的话,还需要加上“社群”。在一个科技迭代带来巨大挑战,无论是企业的未来还是工作的未来都充满巨大未知性的时代,拥有这样一套“工作组合”,一方面可以在职业被取代的时候给予自身一定的安全感——家庭和社群能够给予人重要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把工作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无论是兴趣还是社群的工作都可能蕴含潜在的新机会。
当然,要抓住这样的新机会,板凳的跨度就变得特别重要。未来10年,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的跨度,比他所拥有的单一领域的深度更重要。跨度,就是能够把不同工作组合、集合起来的能力。它可以保证,即使某项工作被取代,拥有较广跨度的人仍然可以跨越到其他的领域;它也是未来创新的主要推手——无论是在不同领域中找出类似的模式,还是把某一领域中已经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全新领域中进行推广尝试,都是机器所不具备的技能,却是有跨度的板凳人才的特长。
板凳人才的另一个寓意是,在职业生涯之外,至少再编织一个真实的人际网络(以区别于虚拟的社交网络),而且如果有机会的话,深入多个人际网络之中,因为这样的人际网络可以带来许多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工作机会和成就感,也会在发生职业危机的时候给人以更多帮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