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8118674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关注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成功保障的系统工程的核心任务,包括撰写、管理和跟踪可靠性、维修性以及保障性需求。
该书可以帮助系统工程师进行系统和服务的开发,使得系统和服务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满足或超出客户的预期,可以提升保障的成功率和利润率。该书主要分为3个部分: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和保障性工程。每一部分都提供了详尽的素材,包括需求开发、定量建模、统计分析以及在这些领域的实践。
该书特色:
(1)包含的“用语提示”,可以帮助系统工程师了解专家和非专家表述的不同术语:
(2)该书在每一章中提供练习,让读者验证在本章中提出的一些想法和程序:
(3)在每章的*后都会进行小结,总结现行的一些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工程的实践。
该书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该书可以帮助系统工程师进行系统和服务的开发,使得系统和服务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满足或超出客户的预期,可以提升保障的成功率和利润率。该书主要分为3个部分: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和保障性工程。每一部分都提供了详尽的素材,包括需求开发、定量建模、统计分析以及在这些领域的实践。
该书特色:
(1)包含的“用语提示”,可以帮助系统工程师了解专家和非专家表述的不同术语:
(2)该书在每一章中提供练习,让读者验证在本章中提出的一些想法和程序:
(3)在每章的*后都会进行小结,总结现行的一些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工程的实践。
该书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 录
第1部分 可靠性工程
第1章 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性学科
1.1 概述
1.1.1 系统工程师确定和监控要求
1.1.2 合适的要求是成功的关键
1.1.3 可持续性要求非常重要
1.1.4 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来实现要求中所提出的目标
1.2 目标
1.3 范围
1.3.1 可靠性工程
1.3.2 维修性工程
1.3.3 保障性工程
1.4 受众
1.4.1 本书读者对象
1.4.2 前提条件
1.4.3 配套要求
1.5 导读
1.6 在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1.6.1 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
1.6.2 语言的清晰度
1.6.3 统计思维
1.7 用本书组织课程
1.7.1 示例
1.7.2 练习
1.7.3 参考文献
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可靠性要求
2.1 本章内容
2.2 系统工程师的可靠性
2.2.1 日常生活中的“可靠性”
2.2.2 工程中的“可靠性”
2.2.3 基本概念
2.2.4 系统工程师的可靠性概念
2.2.5 可靠性定义
2.2.6 故障模式、故障机理及故障原因
2.2.7 应力强度模型
2.2.8 竞争风险模型
2.3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相互强化
2.3.1 概述
2.3.2 相互强化
2.4 可靠性要求的结构
2.4.1 可靠性效能标准
2.4.2 可靠性指标
2.4.3 可靠性定量要求框架
2.5 可靠性要求示例
2.5.1 产品的可靠性要求
2.5.2 流动网络的可靠性要求
2.5.3 长期服务的可靠性要求
2.5.4 间歇服务的可靠性要求
2.6 可靠性要求说明
2.6.1 概述
2.6.2 利益相关方
2.6.3 基于效能标准的要求说明
2.6.4 基于指标的要求说明
2.6.5 模型和预测
2.6.6 不满足要求时会出现的情况
2.7 其他指标
2.7.1 累积分布函数
2.7.2 中心趋势度量
2.7.3 分散度量
……
第2部分 维修性工程
第3部分 保障性工程
第1章 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性学科
1.1 概述
1.1.1 系统工程师确定和监控要求
1.1.2 合适的要求是成功的关键
1.1.3 可持续性要求非常重要
1.1.4 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来实现要求中所提出的目标
1.2 目标
1.3 范围
1.3.1 可靠性工程
1.3.2 维修性工程
1.3.3 保障性工程
1.4 受众
1.4.1 本书读者对象
1.4.2 前提条件
1.4.3 配套要求
1.5 导读
1.6 在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1.6.1 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
1.6.2 语言的清晰度
1.6.3 统计思维
1.7 用本书组织课程
1.7.1 示例
1.7.2 练习
1.7.3 参考文献
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可靠性要求
2.1 本章内容
2.2 系统工程师的可靠性
2.2.1 日常生活中的“可靠性”
2.2.2 工程中的“可靠性”
2.2.3 基本概念
2.2.4 系统工程师的可靠性概念
2.2.5 可靠性定义
2.2.6 故障模式、故障机理及故障原因
2.2.7 应力强度模型
2.2.8 竞争风险模型
2.3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相互强化
2.3.1 概述
2.3.2 相互强化
2.4 可靠性要求的结构
2.4.1 可靠性效能标准
2.4.2 可靠性指标
2.4.3 可靠性定量要求框架
2.5 可靠性要求示例
2.5.1 产品的可靠性要求
2.5.2 流动网络的可靠性要求
2.5.3 长期服务的可靠性要求
2.5.4 间歇服务的可靠性要求
2.6 可靠性要求说明
2.6.1 概述
2.6.2 利益相关方
2.6.3 基于效能标准的要求说明
2.6.4 基于指标的要求说明
2.6.5 模型和预测
2.6.6 不满足要求时会出现的情况
2.7 其他指标
2.7.1 累积分布函数
2.7.2 中心趋势度量
2.7.3 分散度量
……
第2部分 维修性工程
第3部分 保障性工程
前 言
目的和原理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可持续性发展工程领域的学生与专业技术人员有很多文献及参考书目可选择,涵盖了可靠性数学原理等理论性专著、维修性和逻辑建模应用、可靠性物理研究以及系统管理等多个方面。但是仍显不足,有必要向系统工程师介绍如何更好地实施一项可持续性工程活动,说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即可,而不必涉及所有的工作细节。本书正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基于几十年电信业可持续性工程和管理的从业经历,以及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的经验,我从实际中总结出了一些实质性的观点。
(1)很少有可持续性学科的公共出版物根据学科特点专门关注核心的系统工程任务,即提出、管理和追踪这些专业的要求。
(2)授予可持续性工程专业学位的人员数量很少,这就意味着很多系统工程师直到工作时才接触到相关的思想和理念。
(3)文献中查到知识与可持续性工程日常实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很多系统工程师使用过于简单的模型和工具处理可持续性工程任务,因而错失了以更低成本提出更丰富、更完善的产品管理和改进的机会。
(4)因为业务范围广泛,系统工程师需要得到专家支持,才能撰写高质量的可持续性要求,理解可持续性发展工程专家给他们提供的结果,追踪可持续性要求的执行状态。因此,他们需要足够的本领域背景知识来成为专业团队理想的供应商和客户。
(5)用于执行复杂的可持续性工程任务的许多基本的软件工具,经常包含过于简单的假设,依靠用户判断结果是否合理,并不能帮助用户了解该工具是否可以达到期望的结果。
可持续性工程和管理不是晦涩难懂、神秘莫测的一个知识分支。它是人类在一些管理准则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尝试。本书的目的在于为系统工程师提供这些准则。创建适当的可持续性要求,是开发出满足用户要求和期望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系统,以及提升供应商成功率和利润率的关键步骤。相反,不完整、没有重点或不适当的要求,将使得客户对他们购买和使用的系统不满意,供应商的保修成本和维修成本也会增加,并失去良好的商誉。本书的目的还有为系统工程师提供编制可持续性要求所需的原理与工具,使得产品或系统能够成功地满足客户对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需要和期望,同时也保证成本可控。还有一个目的是使系统工程师能够通过对现场设备数据的理解和分析,判定可持续性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最后,本书充分探讨了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定量建模,用于保障系统工程师完成工程、管理、验证和交流等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并不打算作为可靠性数学理论(或者维修性、保障性数学基础)方面的教科书。相反,当系统工程师需要构建自己所需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模型时,我们期望本书能为他们提供有关这些理论的成果。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够成功地获得并使用这些学科的专业工程师提供给他们的信息。客户一供应商模型为这种交互提供了很好的背景:
·系统工程师扮演供应商的角色,向专业工程师提供清晰有效的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
·系统工程师扮演客户的角色,在系统开发期间,由专业工程师团队为他们提供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模型、数据分析等。
因此,系统工程师需要熟练掌握这些领域的语言和概念,而不是非要自己开展广泛的建模或数据分析。本书是要正确描述必要的语言和概念,而不是为引用的结论提供数学验证。虽然这些数学细节不是本书的写作目的,但对于想详细探讨可靠性数学理论的读者,本书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文献。
目标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系统工程师牵头开发出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均满足甚至超出用户期望的系统(在书中我们将笼统理解为涵盖产品与服务),并且能让他们的雇主获得成功和收益。我的目的是让系统工程师可以自己运用本书中以用户要求为导向探讨的最佳实践,并鼓励他们的保障性工程专家一起利用。为了避免舍本逐末,我们不断重温涉及的所有应用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和首要原则,包括硬件产品、软件密集型系统、服务以及要害系统等应用领域。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系统工程师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实现他们的目标,从而创造出与用户需求且与期望相一致的最适合的可持续要求,以及成为成功的供应商。
结构组成
每一位作者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作品结构完美、逻辑清晰,能够带给读者独特丰富的体验。如果真能如此容易就好了。学习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我只能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容易些。我希望在本书中讲述的方法能达到这个目的。
本书分为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工程三大部分。每个部分中都包含以下相关内容。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可持续性发展工程领域的学生与专业技术人员有很多文献及参考书目可选择,涵盖了可靠性数学原理等理论性专著、维修性和逻辑建模应用、可靠性物理研究以及系统管理等多个方面。但是仍显不足,有必要向系统工程师介绍如何更好地实施一项可持续性工程活动,说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即可,而不必涉及所有的工作细节。本书正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基于几十年电信业可持续性工程和管理的从业经历,以及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的经验,我从实际中总结出了一些实质性的观点。
(1)很少有可持续性学科的公共出版物根据学科特点专门关注核心的系统工程任务,即提出、管理和追踪这些专业的要求。
(2)授予可持续性工程专业学位的人员数量很少,这就意味着很多系统工程师直到工作时才接触到相关的思想和理念。
(3)文献中查到知识与可持续性工程日常实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很多系统工程师使用过于简单的模型和工具处理可持续性工程任务,因而错失了以更低成本提出更丰富、更完善的产品管理和改进的机会。
(4)因为业务范围广泛,系统工程师需要得到专家支持,才能撰写高质量的可持续性要求,理解可持续性发展工程专家给他们提供的结果,追踪可持续性要求的执行状态。因此,他们需要足够的本领域背景知识来成为专业团队理想的供应商和客户。
(5)用于执行复杂的可持续性工程任务的许多基本的软件工具,经常包含过于简单的假设,依靠用户判断结果是否合理,并不能帮助用户了解该工具是否可以达到期望的结果。
可持续性工程和管理不是晦涩难懂、神秘莫测的一个知识分支。它是人类在一些管理准则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尝试。本书的目的在于为系统工程师提供这些准则。创建适当的可持续性要求,是开发出满足用户要求和期望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系统,以及提升供应商成功率和利润率的关键步骤。相反,不完整、没有重点或不适当的要求,将使得客户对他们购买和使用的系统不满意,供应商的保修成本和维修成本也会增加,并失去良好的商誉。本书的目的还有为系统工程师提供编制可持续性要求所需的原理与工具,使得产品或系统能够成功地满足客户对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需要和期望,同时也保证成本可控。还有一个目的是使系统工程师能够通过对现场设备数据的理解和分析,判定可持续性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最后,本书充分探讨了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定量建模,用于保障系统工程师完成工程、管理、验证和交流等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并不打算作为可靠性数学理论(或者维修性、保障性数学基础)方面的教科书。相反,当系统工程师需要构建自己所需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模型时,我们期望本书能为他们提供有关这些理论的成果。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够成功地获得并使用这些学科的专业工程师提供给他们的信息。客户一供应商模型为这种交互提供了很好的背景:
·系统工程师扮演供应商的角色,向专业工程师提供清晰有效的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
·系统工程师扮演客户的角色,在系统开发期间,由专业工程师团队为他们提供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模型、数据分析等。
因此,系统工程师需要熟练掌握这些领域的语言和概念,而不是非要自己开展广泛的建模或数据分析。本书是要正确描述必要的语言和概念,而不是为引用的结论提供数学验证。虽然这些数学细节不是本书的写作目的,但对于想详细探讨可靠性数学理论的读者,本书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文献。
目标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系统工程师牵头开发出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均满足甚至超出用户期望的系统(在书中我们将笼统理解为涵盖产品与服务),并且能让他们的雇主获得成功和收益。我的目的是让系统工程师可以自己运用本书中以用户要求为导向探讨的最佳实践,并鼓励他们的保障性工程专家一起利用。为了避免舍本逐末,我们不断重温涉及的所有应用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和首要原则,包括硬件产品、软件密集型系统、服务以及要害系统等应用领域。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系统工程师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实现他们的目标,从而创造出与用户需求且与期望相一致的最适合的可持续要求,以及成为成功的供应商。
结构组成
每一位作者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作品结构完美、逻辑清晰,能够带给读者独特丰富的体验。如果真能如此容易就好了。学习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我只能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容易些。我希望在本书中讲述的方法能达到这个目的。
本书分为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工程三大部分。每个部分中都包含以下相关内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