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79695丛书名: 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
本书通过构建一个更加清晰的分析框架,对制度理论与组织研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全面呈现了文化与组织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社会认知心理学、政治学、管理理论等关于组织的制度分析,特别是反映了其中*的进展;比较了各种制度理论的异同,并对制度理论谱系做出了更加全面的概括;对关于组织的制度理论与研究的历史、现状、成就、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的思考。
与第3版相比,本版的篇章结构有所调整,更易于读者阅读与把握;进一步重点分析了建构、维持与重构制度结构的活动,制度过程背后的制度逻辑,组织场域的特征,社会运动理论与制度理论的合流等论题;进一步强调了跨层次综合分析的重要性,补充了托克维尔、托马斯和休斯相关思想观点的介绍。
本书适用于对制度理论、组织理论、组织社会学与公共行政管理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
第一章 早期的制度主义者
一、经济学中的早期制度理论
二、政治学中的早期制度理论
三、社会学中的早期制度理论
四、小结
第二章 制度理论与组织研究的合流
一、制度与组织:各种早期的理论视角
二、新制度理论的创立
三、小结
第三章 分析框架I:三大制度要素
一、制度的定义
二、三大制度要素
三、三大制度要素与组织的合法性基础
四、分别强调三大制度要素的制度理论的基本假定
五、小结
第四章 分析框架Ⅱ:逻辑、能动性、载体及分析层次
一、制度逻辑与组织
二、能动性与制度
三、制度的载体
四、分析层次
五、小结
第五章 制度的建构
一、制度的生成
二、制度建构研究举要
三、小结
第六章 制度化
一、三种制度化概念与制度化基础机制
二、制度维持与扩散
三、去制度化过程
四、制度载体与制度性机制
五、小结
第七章 制度过程与组织
一、关于组织与制度之间关系的三种视角
二、合法性、同形与耦合
三、制度环境与组织结构
四、应对策略
五、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根源
六、小结
第八章 制度过程与组织场域
一、组织场域概念的界定
二、场域结构化过程
三、研究议程与分析框架的修正
四、小结
第九章 结论
一、关于组织的制度理论的特征
二、制度理论与研究日益成熟
三、学科领域的求异分裂与研究的碎片化
四、一点告诫
五、一点希望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在今天的社会科学中,制度理论是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在1970年代,制度理论与组织研究开始合流,并由此使得管理理论、组织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出现巨大的变革和转向,对政治学的制度研究以及国际工商管理、会计与社会、社会运动理论等众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发现,长期以来,人们都希望得到一本关于与组织相关的制度理论的简明扼要、内容充实、谱系清晰的介绍性读物。本书的目的,就是力求满足大家的这种需要。初涉本领域的学者,如果没有这种介绍性读物的帮助,面对如此众多的制度和组织研究学者和如此纷繁复杂的理论谱系,定会晕头转向,难以抓住其所讨论的中心话题,就更别说可以参与对话并发表有价值的见解了。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领域中, 还有很多概念与理论问题需要厘清。我们如何理解制度以及制度过程? 既有的文献充满了相互冲突的看法,理论假定和预设也各有不同,争论与歧见处处可见。本书第1版出版于1995年。自第1版开始,我就试图理清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一直力求为“制度”下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定义,提出一个覆盖广泛的理论框架,以涵盖各种主要的制度理论流派,同时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我讨论了每种理论流派的研究,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而在后来的第2、3版中,我又进一步厘清和阐述了主要的制度理论传统,并力求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但是,随着这个领域的不断发展,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涌现,新的经验研究取得重大的进展,人们对本书所归纳的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又提出了一些质疑,我很有必要加以回应,因此本书又出版了第4版。
与前三版一样,本版主要有三大目的:
(1)对本领域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理清其理论演化的谱系。我力求体现制度思想本身的丰富多彩,既回溯其发展历史,又呈现其当前进展,并阐述从19世纪晚期到21世纪初期那些最重要、最伟大的制度理论学者的深刻思想。我把重点放在阐述1970年代晚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上,但也会指出这些研究的理论渊源和早期奠基者。
(2)强调并指出这个领域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由于我本人是一位社会学家,接受的是社会学的训练,所以我对具有社会学色彩的相关文献着墨更多。但是,我也尽力对其他学科的相关文献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描述和讨论。本书力求涵盖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科领域的思想,但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甚至是同一时期同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常常会用同一术语来表达不同的概念,也会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同一含义,所以读者在阅读时极有可能会遇到不少困扰。不过,我会竭力澄清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制度理论,揭示其各自的一般主张和总体特征,并指出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3)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贯穿起来。我尝试把各种理论主张和与之相关的经验研究联系起来,着力描述各种理论派别的经验研究直到最近的进展。不过,好的经验研究案例实在太多,本书不可能一一收纳,不得不忍痛舍弃很多好的经验研究案例。不过,不管怎样,我都会竭力展现制度研究中丰富多彩的理论流派及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勾勒出制度理论的发展轨迹,展示其广阔的理论前景。
与前三版一样,本版也得到了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他们中有我的老师,有我的同事,也有我的学生。在此我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在本书的新修和写作过程中,他们与我一路走来,给我教诲、给我陪伴、给我诤言。感谢堪萨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老师们,感谢斯坦福大学的同事们,感谢我们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生们,是你们丰富了我的思想,充实了我的生活。还有,我要感谢1970年到2000年我在斯坦福大学建立的跨学科团队。我认为,他们是我们这个研究领域中历史上最强大和最具创造力的共同体(Schoonhoven& Dobbin,2010),我们中的很多人,当然包括我自己,至今仍然受益于该团队那时提出的诸多思想。
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组织以及当代生活的诸多其他层面,制度理论提供了一种最具前景和最可能取得丰硕成果的透镜或视角。在本书中,我将努力呈现制度理论让人激动的美好前景,并且希望本书能够让那些无论是制度理论的初学者还是更高水平的研究者,都从此迷上制度理论,并坚定地加入我们的行业,推进我们的事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