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175510
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配套音频解读,诠释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背景知识,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引导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新鲜、有趣的“知识链接”栏目,激发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绘制与内容相得益彰的风趣幽默的插画,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也对内容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和呈现。大量考古资料图和活泼鲜亮的手绘插图,增加阅读趣味,提升阅读感受。3D模型和全景插图,展示地球内部构造,再现真实地球风貌。
《十万个为什么》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作者带领小读者在屋子里“旅游”,经过水龙头、炉子和炉灶、餐桌、锅架、碗柜、衣柜等六个地点,饶有趣味地讲解这些常见的生活事物,是一本内容丰富、有趣的生活百科全书。
《灰尘的旅行:细菌世界历险记》收录了高士其先生创作生涯中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本书共包含三个部分:*部分是作者为细菌代笔的一部“自传”,以“菌儿”的口吻讲述了细菌的身世、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一系列科学小品,讲述了科学家对细菌的分类、细菌在人体内的活动等趣味知识;第三部分的文章内容*为广泛,既谈到了生物的代谢和繁殖,又讲述了造纸、炼铁等科学故事,涉及到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许多学科。
《李四光科普阅读:看看我们的地球》是李四光先生以文学随笔的形式创作的地质科学类科普读物。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年龄、地壳的形成、地质力学的发展、冰川的起源等地质问题。全书生动有趣,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字里行间展露出作者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共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主要讲述古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作者和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同事们为了破解人类起源的相关课题,不畏艰辛,为这门学科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的童年和成长经历,以及与考古工作密不可分的一生。在文末的两篇文章中,作者总结了自己对待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方法,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并寄希望于后辈,期盼古人类学被继承和发扬。
第1站 自来水龙头 1
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洗澡? 2
为什么要用水来洗涤? 9
人们如何使肥皂泡工作? 11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 15
水能不能把房屋炸毁? 18
固体的水 21
为什么穿上冰鞋后不能在地板上滑行? 22
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存在吗? 24
第2站 炉子 25
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取火? 26
火柴为什么可以点火? 30
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 31
劈柴在炉子里燃烧后,到什么地方去了? 36
炉火旺盛的时候,为什么会呼呼作响? 43
关于炉子的一个谜 46
水为什么能够灭火? 48
第3站 餐桌和炉灶 49
厨房实验室 50
马铃薯是什么东西? 53
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硬皮,而煮的却没有? 55
面包的皮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56
为什么面团里放上酵母就会发起来? 58
为什么陈面包会变硬? 60
为什么啤酒打开时会咝咝作响,并冒出泡沫? 61
汤是什么东西? 62
我们为什么要吃肉? 64
人造的食物 66
盛在瓶子里的美食 73
奶为什么会变酸? 75
古代的人都吃什么? 77
我们喝咖啡和茶有多长时间了? 81
古时候的人用什么吃东西,怎么吃? 87
英国早的餐叉 92
第4站 厨房锅架 97
七样东西和七个谜 98
为什么不同的东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101
什么材料是坚固又不坚固的? 103
铁为什么会生锈? 106
为什么马口铁生锈不像普通的铁那样严重? 109
铁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111
会生病的纽扣 115
有没有黄色的铜? 118
除了瓦罐之外,还有什么是黏土制成的? 120
厨房里的瓦罐可以让你学到什么? 125
第5站 碗柜 133
厨房瓦罐的显贵亲戚 134
瓷器是谁发明出来的? 136
制造细瓷器的秘密 147
碗柜里有没有沙子制成的东西? 152
有没有硬的液体? 153
玻璃器皿是怎样制作的? 156
第6站 衣柜 161
后一站 162
镜子的历史 164
我们的衣柜里有些什么? 174
有没有用空气筑成的墙壁? 176
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
衬衫暖和? 178
为什么夏天穿毛呢衣服不好呢? 179
屋内导游 180
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卢·吉卜林
高士其作品的出版,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希望我国的青少年,多读高士其的书,学习高士其精神,健康成长起来。
——中国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冰心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叶连俊
以贾老创作本书时的高龄,以及对古人类学修为之深,很难要求他的文章能令初学者看得明白。但令人赞叹的是,贾老像在对一群年轻朋友讲话。他以diyi人称的写法,向大家讲述一个个娓娓动听的研究中国古人类历史的故事。
——著名科普作家 饶中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