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69644
★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著名文学大师,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文坛拥有高度声誉,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语版本*多的日本当代作家。
★ 三岛由纪夫一生著有二十一部长篇小说,八十余篇短篇小说,三十三个剧本,以及大量散文。为纪念他,日本山梨县设有三岛由纪夫文学馆,日本新潮文艺振兴会于1988年设立三岛由纪夫文学奖。
★《春雪》是三岛由纪夫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川端康成誉为”是《源氏物语》以来日本小说的名作”。
★ 曾被视作是三岛由纪夫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竞争力的作品。
★ 呈现了一场教科书式的禁忌之恋,整个故事贯穿着”优雅的犯禁”和”亵渎的快乐”的对立,并在这种对立中发现美、创造美,又毁灭了美。
★”美只限于年轻”,”爱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与死如影随形吧”。呈现了三岛由纪夫完整的美学观念:与其说他认为美的东西的必然归宿是走向灭亡,不如说他坚信毁灭本身就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文笔美轮美奂,人物情感细腻,一切”以美之名”,对美极致追求,充斥悲伤之感,是日本物哀文学入门书。
★ 著名译者陈德文2020年全新修订译本,文笔细腻动人,呈现三岛由纪夫晚年文学创作的*。
★ 著名设计师操刀设计封面,运用色彩搭配三岛由纪夫肖像,凸显作者和作品本身的绚丽。
★ 书中附有三岛由纪夫年表,结合其45年的生命历程,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这本书。
《春雪》写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优雅唯美”的爱情悲剧。清显和聪子是青梅竹马的好友,都出身于贵族之家。在清显18岁、聪子20岁的这一年,清显的烦恼在于:他明白聪子爱他,但她总以教训他的姐姐自居,这让他很生气。他们有过激情初吻之后,便产生了误解。清显拒接聪子的电话、拒阅聪子的来信,听说聪子家安排聪子频频相亲,还窃喜于自己可以就此摆脱聪子。而聪子被皇室洞院宫看中,要娶为儿媳,并获得了天皇敕许。
敕许颁布,订婚仪式即将举行,这震醒了清显,他终于在即将失去之际明了自己心中对聪子的爱。他不顾一切求见聪子,尽诉心中之情。深爱着他的聪子,也毅然接受了他的感情,在举行订婚仪式前的短暂时间里,聪子不惜摒弃自己未来王妃的身份,为心中的爱奉献一切。他们尽享激情的欢愉,并且有了爱情结晶。而后事情被两个贵族之家所知,面临灭顶之灾的状况震骇了双方父母。聪子被迫离开东京,秘密流产,并暂时转往寺院疗养,了却尘缘,削发为尼。两家无奈之下,伪造了聪子的假病历,称聪子得了不宜婚嫁的病,于是皇室婚约解除。清显难耐思念之苦,拖着病躯冒雪前往寺院求见聪子。遭到拒绝后,病情加重而去世。
作者在这纯爱中贯穿了”优雅的犯禁”和”亵渎的快乐”的对立,并在这种对立中发现美、创造美,又毁灭了美,曾被视作是三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竞争力的作品。
我多么希望时间在跳跃,个别的时间形成个别的故事,整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环……我一直想写一部“解释世界的小说”,尝试把王朝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传统结合……以前写了《潮骚》,现在又写下《春雪》。
——三岛由纪夫
这部长篇是《源氏物语》以来日本小说的名作。
——川端康成
对于三岛由纪夫来说,这一切都是极为美好的,他的叙述其实就是他的颂歌,他歌颂死亡,歌颂丑恶,歌颂鲜血。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叙述是如此美丽,同时他的美又使人战栗。
——余华
《春雪》这部小说使得三岛的写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高领域……曾写过很多体现日本男人残酷的武的理想的他,现在却把与生俱来的抒情风格尽情地喷涌出来。
——美国日本文学研究家 唐纳德·金
一
松枝清显在学校里听人谈起日俄战争,问他最亲密的朋友本多繁邦,还记不记得当时的详细情景。可是,繁邦也大都模糊了,只是朦胧地记得当时被带到门口去看提灯游行。清显以为那场战争结束那年,两个人都已经十一岁了,按理也该记得更清楚些。尽管同学们谈起当时的情景来个个扬扬自得,但大都是从大人们那里贩卖来的,为自己的一知半解装点装点门面而已。
松枝家族中,清显有两个叔叔在那场战争中战死了。如今,祖母依然作为两个儿子的遗属继续领取抚恤金。她没把这笔钱花掉,而是搁在神龛上。
或许是这个原因,家中也保有日俄战争的影集,其中给清显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明治三十七年 (一九〇四年)六月二十六日题为《凭吊得利寺附近战死者》的一张照片。
深褐色的油墨印制的照片,和其他杂乱的战争照片迥然不同。奇妙的绘画式的构图,数千名士兵,不论怎么看,都像画中人物一般配置得十分得当,整个画面的焦点都集中于中央一根高高的白色墓标上。
远景是一带模糊的倾斜的山峦,左首展开宽阔的山裾,并徐徐隆起;右首的远方是稀稀落落的小树林,消失在黄尘的地平线上。代替山峦渐渐向右首升起的树林之间,透露着灰黄的天空。
前景中有六棵高大的树木参天而立,以适当的间隔各自保持着平衡。树的种类不清楚,但枝干亭亭,梢头的一簇簇树叶在狂风里悲壮地飘扬着。
广阔的原野远处放射着微光,近处的荒草随风披拂。
画面的正中央有一个插着白木墓标和飘卷着白布的小小祭坛,可以看见上面放置的鲜花。
其余都是士兵,有几千名士兵。前景中的士兵一律背对着这边,军帽上挂着一块白布,肩上斜斜地攀着武装带。他们都没有排成整齐的队列,而是这里一团,那里一堆,低垂着脑袋。只有左角前景中的几个士兵,宛如文艺复兴绘画中的人物一般,用半个黑暗的脸孔冲着这边。左首深处,原野的尽头无数士兵分布成巨大的半圆,人数众多,自然认不出谁是谁来,远远地麇集在树林之间。
无论是近景的士兵还是远景的士兵,都映现着奇妙的微光,绑腿和长靴的轮廓闪闪发亮,俯伏的颈项和肩膀的线 条也亮晶晶的。整个画面也因此而充满了无法形容的沉郁的气氛。
所有的人都向着中央小小的白色祭坛、鲜花和墓标,献上海浪般奔涌而来的心灵的狂涛。漫山遍野庞大集团一种难以言表的悲思,犹如一个沉重的巨大铁环向中央徐徐收缩……
正因为是一张深褐色的老照片,它所酿造出的悲哀是无边无际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