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6041
生活就是如此,没有公平的游戏规则,一旦倒下,就是生命的终结。
为什么要读《野性的呼唤》?
- 杰克伦敦蜚声世界文坛的代表作,他用锋利的文字,展现了世间每一个生命原始的勇气和力量。
- 动物小说的*之作,看似写的是自热与人类,狗与狼,却充分反映了人类世界的生存法则!
- 自1903年出版至今,《野性的呼唤》已经被译成80余种不同的语言,成为畅销不衰的热血经典!十余次被搬上大荧幕!
- 《野性的呼唤》以狗隐喻人类的社会性,以狼隐喻人类的野性。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姜戎的《狼图腾》、沈石溪的《狼王梦》中都有它的影子。
- 名家经典译作,无删减全译本。忠于原文风格。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只名为巴克的狗的故事。巴克从小就生活在大法官的豪宅里,过着悠闲、富足的高贵生活。然而,在淘金热的浪潮中,无忧无虑的巴克被家里的花匠拐卖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国做雪橇犬,从文明的中心跌入极其险恶的蛮荒之地。残酷的现实并没有给巴克适应的时间,它遭遇到新主人无情的棍棒、狗同伴们的疯狂排挤,甚至还一次次地经历着死亡的考验。
在一连串的打击和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巴克终于抛开文明世界的斯文讲究,学会了*原始的棒牙法则,埋藏在它基因中狼的本性,也逐渐在身体里复苏……
每一个渴望真实活着的人,都应该读一读《野性的呼唤》。
章 进入荒野 ……………… 001
第二章 棍棒与犬牙法则 ……………… 027
第三章 野性萌动 ……………… 049
第四章 鹿死谁手 ……………… 083
第五章 途中的艰辛 ……………… 105
第六章 为了一个人的爱 ……………… 141
第七章 呼唤在回响 ……………… 173
关于作者 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的生活道路,是一个典型的个人奋斗的历程。他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由于家庭极其贫困,他从小就参加体力劳动,干过各种杂活,帮助家庭维持生计。少年时,上街卖过报纸,进罐头厂当过童工。后来,他在旧金山港口当过水手,做过“蚝贼”,也参加过失业工人向华盛顿进军的示威游行队伍。1896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现了金子。于是,在1897—1898年,他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淘金者行列。但他得到的不是金子,而是“败血症”。他的这些生活经历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而且也让他目睹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许多阴暗面。因此,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成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源泉。 其实,伦敦一直是一个非常热爱书本、热爱写作的人。少年时代,在他从事着风险性很大的“蚝贼”行当的时候,就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在高中时期以及在他短暂的大学时代,他都积极地给校报、校刊投稿。特别是淘金归来后,他更表现出了对阅读的渴望,似乎他想从书本中寻找到他从生活中无法找到的答案。在他广泛的阅读中,他接触到了达尔文、赫希利、斯宾塞、尼采以及马克思的作品及思想,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后来大多成了他的精神导师。用他的传记作家辛克兰的话来说,这些思想家的作品奠定了伦敦的思想基石。不过,因为他的广收博览,接受了不同的思想体系,而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之后,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他曾经一度热衷于马克思的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过程,我们从他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身上可见一斑。 在阅读的同时,他便开始了埋头写作,也开始从文学大家们那里汲取养分,再凭借他的刻苦与才智,他很快就在写作生涯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实现了通过自己努力而摆脱贫困的梦想。然而,在他生命的后几年里,由于思想观念及家庭两方面的因素,他人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他酗酒借债,疾病缠身,后因过量服用麻醉剂而身亡。 可见,伦敦的创作生涯较为短暂(1899年至1916年),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所创作的作品,就犹如他的人生一样,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他出版了50多部作品,其中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占大多数,另外,还有一些剧本与社会评论。 伦敦是我国文学界较早向国内读者介绍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及《马丁·伊登》( Martin Eden )为我国读者所熟悉与青睐。伦敦是个现实主义作家,因此,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伦敦所生活时代的美国社会及美国人的精神风貌,也可以看到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感受与态度。
杰克·伦敦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他基本是位优秀的故事家,同时又有某些部分出人意料地忽然冒出来,是位可以在各种意义上从各种方向趣味盎然解读的、不可思议的作家。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
《野性的呼唤》是一个伟大的关于狗的故事,同时也是对人类灵魂深处那奇异而又捉摸不定的动机的探讨。我们越是变得文明,就越是感到恐惧。
——卡尔·桑德堡(美国著名诗人)
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明确而出色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结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
——菲利普·方纳(美国著名评论家 )
他是用十足肌肉来思考的天才……我特别推崇他的《野性的呼唤》。写得很好,很壮烈。阳刚的美,可望而不可即。
—— 木心(中国当代作家)
关于《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是伦敦的成名作,1903年出版。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条狗,名叫巴克。整个故事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了在北方险恶的环境下,巴克为了生存,如何从一条驯化的南方狗退回到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野蛮状态的过程。巴克是一条硕大无比的杂交狗,它被人从南方主人家偷偷卖掉,几经周折后开始踏上淘金的道路,成为一条拉雪橇的苦役犬。在残酷的驯服过程中,它意识到了公正与自然的法则,恶劣的生存环境教会了它狡猾与欺诈的意义,后来它将狡猾与欺诈利用到了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步。经过残酷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它终于确立了领头犬的地位。在艰辛的拉雪橇途中,主人几经调换,读者可以从中领略不同人的面貌。巴克与后一任主人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深情厚谊,这位主人曾将它从繁重的苦役中解救出来,而它又多次营救了它的主人。后,在它热爱的主人惨遭不幸后,它便走向了荒野,响应了它这一路上多次聆听到的,也多次向往的那种远古的野性呼唤。 虽然巴克只是一条狗,但是它的艰苦卓绝的道路,反映了作家所生活的时代中个人奋斗的真谛。这也是当时处于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美国社会所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映。它反映了达尔文的自然环境下的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观点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中的社会选择观。在这条道路上,面对如此险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只有精英与超人,如小说中巴克那样的物种,才有生存的可能。小说的第二章写道:“(巴克)这初次的偷盗,标志着巴克适合在险恶的北国环境里生存,也说明它的适应性极强,它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缺乏这样的能力,就意味着迅速而悲惨的死亡。而且,这还标志着它道德本性的衰退或分崩离析。这种道德本性在无情的生存竞争中成了一种虚荣和一种障碍。”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作者受达尔文及斯宾塞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美国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映照,才产生了这种较为悲观的宿命论思想。他认为人完全听命于这种残酷的自然与社会选择,在自然法则面前,人是渺小的,无奈的。而且在生存竞争中,什么道德观念都成了“一种虚荣和一种障碍”。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生存环境的险恶,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的一面。在这样的社会里,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原始的欲望、道德的沦丧、文明的失落,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如果生存是人类活动目标的话,那么,动物求生存的过程就是暴力相见、相互残杀的过程。只有通过弱肉强食的斗争,才能保证具有竞争优势条件的“精英”或“超人”继续生存。 因此,可以这样说,《野性的呼唤》较为充分地表现了伦敦的自然主义思想。 从艺术角度看,《野性的呼唤》是一部非常精美的小说。首先,它在结构上是精美的。作品将巴克从驯化向野性转化的这一过程编写得天衣无缝,环环相扣,以致能够合情合理地、顺理成章地烘托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其次,小说语言的表达力非常强。不论是对狗的描写,还是对人的刻画,作者都能将人及狗的面貌及精神状态鲜活地呈现到读者的眼前。 我想,每一位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会觉得,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较为完美的和谐统一。我想,也正因为这一点,这本小说的魅力才会经久不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