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209866
高阳的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买一本读一本。——二月河 高阳是一流的历史小说家。——金庸
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披览明史,以每一位皇帝为中心,叙其登皇位的历程,谈其对家事国事的决断,论其治国经邦的成败得失。王臣百吏、后妃太监的生活日常,以及开国、议礼等皇权制度在高阳的笔下徐徐展开,*终呈现出一部风云起伏的明代大历史。全书渲染考证相得益彰,评断论述细腻精准,韵味绵长。
目 录
章建文帝之谜
一独特的封建制度003
二明太祖初立皇储004
三太子标不幸病逝005
四立允炆为皇太孙006
五建文帝裁剪诸王008
六燕王在北平装疯009
七靖难军待命讨逆010
八建文帝出师不利011
九铁铉坚守济南013
十东昌之役燕王大败014
十一燕师进驻大名府015
十二建文帝派员征兵016
十三两度议和均未成018
十四金川门开城投降019
十五建文帝引火自焚(?)020
十六明成祖大索“奸臣”022
十七方孝孺临危不屈023
十八成祖灭方氏十族024
十九卓敬被诛五族026
二十成祖天性好杀027
二十一传建文帝出家遁走028
二十二郑和赴海外查访030
二十三许多神秘传说031
二十四“补锅匠”的故事032
二十五《致身录》如斯云云034
二十六建文帝出亡传闻035
二十七老和尚突然自首036
二十八清修《明史》的争议038
第二章夺门之变
一宣德年间民生乐业043
二委任股肱四海大治044
三太监王振擅作威福045
四禁宦官干政的铁碑047
五蒙古部落骚扰边境048
六“土木之变”的缘起049
七英宗亲征仓促就道051
八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052
九班师回京中途遇伏053
十朱勇阵亡全军尽没055
十一掘地二丈不能见泉056
十二王振为樊忠捶死057
十三英宗盘膝束手待擒059
十四八细软去赎皇帝060
十五王振之侄王山被处死061
十六郕王摄政辅佐太子063
十七也先挟英宗到大同064
十八于谦坚拒也先诱和065
十九石亨迎击也先败走067
二十脱脱不花遣使修好068
二十一也先献妹英宗谢拒069
二十二大同之役郭登破敌071
二十三袁彬设计诱杀喜宁072
二十四瓦剌遣使中朝议和074
二十五李实自请前往敌营075
二十六李实等谒上皇于敌营076
二十七也先派员催促议和078
二十八杨善奉派出使报聘079
二十九杨善见也先侃侃而谈080
三十英宗的特殊魔力081
三十一贤德的孝庄皇后083
三十二一轿二马迎上皇084
三十三千户投书论迎上皇礼085
三十四上皇遣使诏谕避位086
三十五仝寅为上皇卜筮088
三十六上皇形同“圈禁高墙”089
三十七景帝命将守备南城091
三十八景帝为易储赐金大臣092
三十九土官黄迎合上意093
四十景帝重新废立皇储095
四十一太监阮浪、王尧被杀096
四十二卢忠装疯得以避祸097
四十三喜怒无常自营寿陵099
四十四景帝抱病宿斋宫100
四十五太监兴安示意建储101
四十六石亨与众密谋复辟103
四十七孙太后认可复辟104
四十八徐有贞升屋览乾象105
四十九率众毁墙进入南城107
五十上皇夺门宣谕复位108
五十一郕王妃挟私蓄出宫109
五十二于谦、王文被逮审问111
五十三英宗初不忍杀于谦112
五十四景帝赐物封存不用113
五十五孙太后嗟悼于谦115
五十六陈循等充军辽东116
五十七徐有贞进位大学士117
五十八徐有贞遣戍到云南119
五十九杨善封伯勉获善终120
六十石亨无人臣之礼122
六十一李贤论夺门之非123
六十二石亨之侄石彪下狱124
六十三想以大同为根据地126
六十四石彪抄家搜出龙衣127
六十五石亨在狱中瘐死128
六十六曹钦计划拥兵入宫130
六十七曹钦造反先杀逯杲131
六十八曹钦在朝房杀大臣132
六十九孙镗赴太平侯家求援134
七十恭顺侯吴瑾力战阵亡135
七十一曹钦自招灭门祸136
七十二重用锦衣卫终于亡明138
七十三英宗施行严刑峻法139
七十四杨埙为袁彬讼冤141
七十五英宗为胡太后复号142
七十六建庶人被幽五五年143
七十七妃嫔殉葬先令自缢145
七十八英宗遗命永废殉葬146
七十九善用李贤剪除巨憝147
第三章成化畸恋
一宫女万氏保护太子153
二万贵妃得子但早夭154
三没官妇女奉旨释放155
四争丧仪百官跪哭156
五宪宗畏惮万贵妃158
六女官纪氏典守内藏159
七初承雨露居然怀孕160
八宪宗自叹老而无子162
九皇三子育于太后宫中163
十汪直掌管御马监164
十一商辂历数汪直罪状166
十二怀恩传旨诘责宰相167
十三西厂横行由罢而复168
十四万通进奇技淫巧之物169
十五宪宗生来患有口吃171
十六刘珝为宪宗进讲172
十七刘八岁做中书舍人173
十八甚多僧道当“传奉官”174
十九汪直奉旨在辽东巡边176
二十陈钺掩杀建州卫女真族177
二十一马文升让功不争178
二十二汪直征调大军往辽东180
二十三巡边邀功谎报大捷181
二十四汪直与王越留在大同182
二十五宪宗手敕罢黜刘珝184
二十六刘珝家居仍食官米185
二十七李孜省利用扶乩捣鬼186
二十八李孜省权势过宰相187
二十九汪直失势凄凉万状189
三十皇帝中旨不合法190
三十一状元居然也有假的191
三十二保国公发兵盖私第193
三十三天象示警地震迭生194
三十四宪宗病笃太子摄政196
三十五孝宗即位秉性仁厚197
三十六追回万家奉赐珍物198
三十七奉旨查访纪太后家族200
三十八为纪太后父母立祠201
三十九发现万安所进春方202
四十玄武湖成了禁地204
四十一旧阁中刘吉独留205
四十二孝宗暗示刘吉辞官206
四十三弘治初年人才鼎盛208
四十四邱濬与王恕作对209
四十五王恕九十岁啖食如常210
四十六李广因畏惧而自杀212
四十七孝宗曲庇外戚贪暴213
四十八孝宗开经筵赐宴讲官215
四十九李东阳、程敏政主考216
五十程敏政勒令致仕217
五十一王阳明之父为孝宗进讲218
五十二孝宗命中官赐食王华220
五十三中书省奉旨修律令221
五十四皇帝为病囚治疗222
五十五弘治中纂修《大明会典》223
五十六朱骥行刑用小杖225
五十七孝宗召大臣受顾命226
第四章江南代北一游龙
一刘瑾自宫为太监231
二明孝宗英年崩逝232
三刘瑾导正德帝微行233
四焦芳涂抹长官批示235
五阁臣与阉党勾结236
六六部九卿劾阉党238
七“八虎”夜谒武宗乞怜239
八刘瑾入掌司礼监240
九刘健与谢迁致仕242
十玩阁臣于股掌之上243
十一张彩公然夺人美妾245
十二刘瑾乐得独断独行246
十三武宗扮演商贾为戏247
十四兴建豹房宴乐其中249
十五刘瑾颇喜沽名钓誉250
十六丈田责逋搜刮惨毒252
十七张永在御前怒击刘瑾253
十八众口一词请下诏诛瑾254
十九禁兵夜出逮捕刘瑾256
二十张彩建议授幼而立257
二十一焦芳父子竟得善终258
二十二大盗入豹房窥帝蹴鞠260
二十三流寇计划犯跸劫驾261
二十四马贼变而为水寇263
二十五狼山大捷官军凯旋264
二十六武宗在禁中设内教场265
二十七江彬助武宗捕虎267
二十八张钦闭关拒帝命268
二十九武宗微服出德胜门269
三十不乐为帝自封军门271
三十一圣驾所至如遭大难272
三十二梁储泣谏不奉乱命273
三十三大批官员被罚跪275
三十四廷臣百余人受杖辱276
三十五宸濠谋反急报到京277
三十六宁王复护卫为导火线279
三十七宸濠派人假扮强盗280
三十八与门下客密谋不轨281
三十九唐伯虎进入牢笼283
四十唐伯虎装疯求脱身284
四十一侦破臧贤家的复壁285
四十二崔元奉旨戒饬宸濠287
四十三巡抚孙燧在王府被缚288
四十四副使许逵同时就义289
四十五王阳明当机立断291
四十六事功为学术所掩292
四十七王阳明巡抚南赣293
四十八练乡兵剿抚兼用295
四十九王阳明由南昌赴闽296
五十王阳明易舟而遁298
五十一在文天祥祠堂祭孙燧299
五十二大集义师于樟树镇300
五十三伍文定率师攻南昌302
五十四出南昌迎击宸濠303
五十五武宗预备亲驾南征304
五十六鄱阳湖大破宸濠306
五十七宸濠被擒托厚葬娄妃307
五十八武宗亲迎刘美人309
五十九官员望舟遥拜圣寿310
六十几百里不准畜猪311
六十一王阳明将宸濠交张永313
六十二锦衣千户拒纳程仪五两314
六十三王阳明较射三箭中鹄315
六十四张忠等私议应早班师317
六十五武宗幸杨一清第318
六十六武宗垂钓时落水320
六十七武宗在正阳门阅俘321
六十八江彬籍没金银无数322
第五章紫极仙翁
一兴献王世子入承大统327
二兴献王妃不肯进京328
三邵太后喜孙为帝329
四张璁被调任南官330
五杨廷和因争礼仪去职332
六张璁逃到武定侯家333
七张璁、桂萼入翰林334
八百官在宫门跪哭336
九为兴献帝兴建“世庙”337
十何渊请祀兴献帝于太庙338
十一观德殿拆卸迁建340
十二兴献后由世宗陪侍谒太庙341
十三世宗亲为张璁改名342
十四丰坊宫门上书争礼仪344
十五世宗召见邵元节345
十六世宗毁除禁中佛寺346
十七世宗多病时或不能视朝348
十八张天师住宅起火349
十九邵元节独邀隆恩350
二十嘉靖十五年后皇子迭生351
二十一世宗想静摄一二年353
二十二各方献瑞物者纷至沓来354
二十三杨金英深夜进寝殿弑帝355
二十四主谋者为王宁嫔357
二十五世宗对弑案并未深究358
二十六夜半命词臣撰青词359
二十七郭勋骄慢无人臣礼360
二十八郭勋死于镇抚司狱362
二十九严嵩与夏言斗法363
三十严嵩入阁大权独揽364
三十一严嵩宴请夏言久候不至366
三十二陆炳的来龙去脉367
三十三“复套”之议反复无常368
三十四锦衣卫奉旨追捕夏言370
三十五夏言曾上疏申冤371
三十六俺答曾进犯京师373
三十七徐阶开始为世宗赏识374
三十八仇鸾的部下易服抢劫375
三十九兵部尚书成民间怨府377
四十三堂会审丁汝夔378
四十一丁、杨二人“弃市”379
四十二严嵩被摒于宫门外381
四十三俺答以下马索上值382
四十四仇鸾的印信被追回384
四十五杨继盛严劾严嵩385
四十六杨继盛夫人伏阙上书387
四十七杨继盛刑伤自疗388
四十八杨继盛就义观者涕泣389
四十九杨继盛故宅改松筠庵391
五十杨继盛身后享大名392
五十一赵文华献媚获咎393
五十二赵文华向严嵩痛哭乞怜395
五十三世宗有逃避现实倾向396
五十四蓝道行会得扶乩398
五十五陆炳本性不坏399
五十六严嵩父子计杀沈链400
五十七严家父子经营巨宅402
五十八严嵩以御札交世蕃处理403
五十九世宗向乩仙问政404
六十得知严嵩恩眷已衰406
六十一严嵩接到严谴惊恐莫名407
六十二严世蕃充军中途逃回408
六十三严世蕃恶贯满盈410
六十四林润严劾严世蕃411
六十五严世蕃自称天下之才413
六十六徐阶拟疏闭户写本414
六十七严世蕃写遗书不能成一字415
六十八严世蕃既死又抄家417
六十九严嵩老无所归寄食墓舍418
七十太监献“天降”桃子于世宗419
七十一世宗衰病仍力疾从公421
七十二海瑞草疏直谏世宗422
七十三世宗掷海瑞原疏于地423
七十四世宗崩前遗诏释海瑞425
七十五帝王家是非难明426
第六章万历搜秘
一幼帝不读书太后令长跪431
二冯保宣旨逐首辅高拱432
三张居正死后抄家433
四养士厚薄不同之报435
五神宗失言向母长跪赔罪436
六神宗携皇长子与辅臣见面437
七神宗手诏王锡爵问大计439
八并封之议廷臣大哗440
九王锡爵痛悔失算442
十册立常洛为太子443
十一各处矿监无恶不作444
十二神宗震怒几乎手刃田义445
十三停止矿税旋复食言447
十四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448
十五周延儒拜相要听东林意旨449
十六福王一再延误就藩451
十七郑贵妃为福王争田庄452
十八请淮盐一千三百引453
十九福王运淮盐与民争利454
二十福王终于赴河南就国456
二十一福王后被流寇杀死457
二十二洪承畴调蓟辽备边458
二十三酒后大言弄巧成拙460
二十四李自成攻陷洛阳461
二十五流寇大散福王资财463
二十六“梃击案”的经过464
二十七王之寀讯问张差465
二十八外戚郑国泰主谋467
二十九十三司郎中会审468
三十奸逆有所畏惮顾忌469
三十一逆谋牵涉郑贵妃471
三十二郑贵妃求援于太子472
三十三太子为庞保、刘成缓颊473
三十四神宗三年三次加赋475
三十五神宗病中召见大臣476
三十六光宗即位发内帑犒边478
三十七遵遗诏尽罢弊政479
三十八传说神宗480
三十九神宗葬定陵费银八百万482
第七章没有年号的皇帝
一神宗崩逝光宗即位487
二光宗要封郑贵妃为皇太后488
三光宗在美人包围之下489
四崔文升配药进奉光宗490
五杨涟催促郑贵妃移宫492
六光宗驱逐崔文升493
七杜郑贵妃封妃之请494
八李选侍当帏而立496
九李选侍迫皇长子进言497
十光宗于清晨驾崩498
十一刘一燝查问皇长子下落500
十二李选侍派人追皇长子501
十三左光斗唾责杨涟误大事502
十四李选侍怒不可遏503
十五李选侍遣人召嗣君被拒505
十六大臣逼李选侍迁宫506
十七李选侍移出乾清宫507
十八杨涟操心须发尽白509
十九魏朝与客氏配成“对食”510
第八章奉圣夫人
一万历末年有道士歌于市515
二魏忠贤与魏朝争客氏516
三客魏阴谋得遂517
四客氏住咸安宫仪制甚隆519
五王安多病不能常见熹宗520
六内外交谏请逐客魏521
七王安具疏辞掌司礼监523
八客魏密谋杀王安524
九魏忠贤教唆霍维华劾王安525
十王安被降罚做苦工527
十一客氏出宫熹宗思念528
十二熹宗性好为匠每自造屋529
十三木匠做了皇帝令人滑稽531
十四沈入阁与阉人勾结532
十五熹宗在大内“开内操”533
十六刘一燝坚卧不起535
十七沈只好辞官归里536
十八魏忠贤矫旨赵选侍赐死537
十九裕妃为客、魏幽禁而死539
二十成妃被幽禁幸未死540
二十一客氏在交泰殿监视帝后541
二十二宫女为张后捻背使其流产543
二十三投闲卅年后复起544
二十四客、魏不容熹宗有子545
二十五刘志选上书辱及皇后547
二十六魏忠贤提拔刘志选548
二十七刘志选后上吊自尽549
二十八东林党人正气凛然550
二十九赵南星打落水狗552
三十东林与阉党相火拼553
三十一汪文言被逐出都554
三十二汪文言廷杖褫职556
三十三杨涟疏劾魏忠贤廿四大罪557
三十四魏忠贤修祖坟僭拟皇陵558
三十五阉党排斥正人君子560
三十六叶向高难安于位561
三十七林汝翥杖责不法太监562
三十八魏忠贤哭诉御前564
三十九许显纯用苛刑逼供565
四十杨涟等被捕到京566
四十一许显纯改篡杨、左供词568
四十二左光斗等家人凄惨569
四十三东厂旂尉到苏州抓人被揍570
四十四颜佩韦等五人从容赴义572
四十五黄尊素的儿子就是黄梨洲573
四十六抓黄尊素的旂尉也挨了打575
四十七上苍垂怜孤忠之报576
四十八各地纷纷为魏忠贤建生祠577
四十九客氏进出宫清尘除道579
五十熹宗曾有覆舟之事580
五十一熹宗崩逝信王入承大统582
五十二信王入宫表现沉着583
五十三客氏叩辞熹宗梓宫584
五十四魏忠贤毙命,崔呈秀自缢586
五十五曹钦程尤为无耻587
五十六石三畏无意中犯忌讳588
五十七霍维华开新运河无功590
五十八阉党结局非死即充591
五十九开馆修《三朝要典》592
六十《三朝要典》奉旨销毁594
六十一客氏步赴浣衣局笞死595
六十二客、魏的亲属都被充军596
六十三思宗即位枚卜求贤597
六十四大学士韩等定逆案599
第二章 夺门之变
一 宣德年间民生乐业
明朝有个很够格的皇帝,那就是宣宗。自燕王以“靖难”之名,夺了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帝系即由长房移转到四房,燕王即位为成祖,在位二十二年传仁宗;仁宗在位未一年而崩,传位宣宗,年号“宣德”。
《明史·宣宗赞》说,宣德年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又说宣宗“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大致一个皇朝在统一四海、与民休息之际,能出一个好皇帝,就必有一段太平盛世出现;而此皇朝,亦就靠此造成太平盛世的深仁厚泽站住脚,享国至数百年之久。汉朝的文、景,唐朝的贞观、开元,宋朝真宗、仁宗之治,以及明朝的仁宗、宣宗都是如此。
可惜,明宣宗与宋神宗一样,都只活到三十八岁;英年早崩,社稷苍生的大不幸。在宣德享祚的十年中,朝势之美,史不胜书,的缺失,就是纵容内监,设“内书堂”,简文学之臣教太监读书,并使太监“秉笔”批本。太祖定制,内侍干预政务者斩;既令秉笔,则太监不得不与内阁打交道,因而逐渐与外廷交结,太祖的遗命至此不行,遂启一代宦官之祸。就此层而论,不能不说宣宗不肖;而纵容宦官的结果,就在他儿子身上便生巨祸。得失兴亡,因果历历,只是种因者往往不及亲见,此所以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荒谬。
宣宗崩后,皇太子祁镇即位,时年九岁,是为英宗。宣宗在位时,孙贵妃以殊色得宠,胡皇后无故被废,孙贵妃被册为皇后。但孙贵妃得以正位中宫,虽说出于恩宠,也因为她“生”了皇长子,而此皇长子实在是宫女所生,为孙贵妃假装怀孕,取而为子。及至继位为君,当然没有人再敢提他的生母了。
明朝的年号,都是“从一而终”,的例外就是英宗,个年号定为“正统”;内阁拟此二字,是不是要特意表明他为“嫡出”之子,很值得玩味。但当宣宗初崩时,外间有召襄王入承大统的传说。襄王名瞻墡,仁宗第五子,与宣宗同为张皇后所出,封在长沙,颇有贤声,在“国赖长君”的原则下,兄终弟及,亦非无此可能。
二 委任股肱四海大治
这时的决定权操在张太后手里。明朝多贤后,高祖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张皇后,三代均有懿德。这位宣德朝的张太后,为她本身着想,应该立襄王,因为这一来,她的身份不变,仍为太后;而立皇太子祁镇为帝,她就成了太皇太后,祖母与孙子,关系到底隔了一层。但是张太后选择了孙子,《明史·后妃传》记: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群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由此可见,她的措施是很贤明的。大致皇位的继承,以父子递嬗为正格;兄终弟及,会发生三种弊病:,一弟继则另一弟亦可继,因而遭致骨肉间觊觎皇位的奇祸;第二,一朝天子一朝臣,藩王入承大统,则王府僚属即为从龙之臣,与先朝旧臣争夺权势,必致引起大局的不稳;第三,继统不继嗣,宗庙的祭典发生麻烦,如世宗的“大礼议”,就是明显的例子。
因此,以社稷为重的太后,如宋朝的宣仁太后和这位张皇后,都依正规行事。而反面的例子,则是慈禧太后,同治崩后无子,应择“溥”字辈近支皇裔继统继嗣,而慈禧为求复得长期垂帘听政,召载湉入宫,私心自用,终于覆清。相形之下,张太后又有可称。当时群臣请她垂帘听政,她说:“毋坏祖宗法。”只传懿旨罢一切不急之务,尽心勉励幼帝向学,委任股肱,四海大治。
“股肱”者:杨士奇、杨荣、杨溥,史称“三杨”。执政都是二三十年,都享大年,缔造太平而享太平之福,真正是所谓“太平宰相”。《明史·三杨传赞》:
成祖时,士奇、荣与解缙等同直内阁。溥亦同为仁宗宫僚,而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史称“房杜”持众关效之君,辅赞弥缝而藏诸用;又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杨其庶几乎。
正统初年,内有贤后,外有“三杨”,在明朝历史上,是为全盛时期。
三 太监王振擅作威福
不幸的是,“三杨”也犯了很大的一个错误。这要从王振谈起。王振是个太监,他的出身很奇特,可能是自有太监以来独一无二的。据孟森《明代史》考出明朝严从简的《殊惑周咨录》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王振,山西大同人。永乐末,诏许学官考满乏功绩者,审有子嗣,愿自净身,令入宫中训女官辈。时有十余人,后独王振官至太监。世莫知其由教职也!
所谓“学官”就是地方教育官员,其首长在府为“教授”,在州为“学正”,在县为“教谕”,以下都有“训导”为佐理,“月课士子之艺业而奖励之”,向来是极清高的官职,想不到会净身去做太监。
就因为王振的出身“不凡”,所以在宣德年间被选入侍东宫。英宗一直称他“先生”,则可知曾为教英宗认方块字的启蒙老师。英宗对他极其信任,即位以后,授为“司礼监”。而王振可能颇为向往永乐的武功,所以从小就鼓励英宗“阅武”,“北狩”之祸,种因于此。
王振的擅作威福早见端倪。张太后一死,更无忌惮,秉笔批本,大权独揽。而在张太后生前,大约是正统二年正月,张太后曾经要杀王振,《明史纪事本末》叙其事如下:
太皇太后张氏尝御便殿,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被旨入朝,上东立,太皇太后顾上曰:“此五人,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上受命。有顷,宣太监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颜色顿异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颈,英宗跪为之请,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
张辅是武人,胡以周游天下访知建文帝的踪迹受知于成祖,才具不及“三杨”。君子责备贤者,后世多以“三杨”不乘时机诛王振为可惜。而以后数年,“三杨”竟不能不敷衍王振。
四 禁宦官干政的铁碑
王振只有张太后能约束他。张太后的方法是,每隔几天,遣太监到内阁问“三杨”近日施行何事,如果其中有出于王振独断而未经内阁会议的,张太后一定会把王振找来骂一顿。这样骂到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驾崩了。
当大渐之际,“三杨”只剩了“二杨”——杨荣已死,杨士奇和杨溥被召至寝宫门外,张太后命太监问“二杨”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未办。杨士奇举了三件事:件,“建庶人”——当时对建文帝的官式称呼——虽亡,应该修他的实录;第二件,成祖曾有诏令,谁收藏方孝孺等人遗著的,处死,这条禁令应该取消;第三件未及奏上,张太后已崩,因而史书没有记载,但可以断言的是,决非裁抑宦官的权势。
老太后一死,王振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盗碑”。太祖年间,鉴于前代宦官之祸,特意造一面三尺高的铁碑,立于宫门口,上铸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王振进进出出,看得刺心,把这面碑悄悄移走。照律例言,这是死罪,但没有人讲话。
到了正统十一年七月,“三杨”均已下世,阁臣的次序为曹鼐、陈循、马愉、苗衷、高穀,除了马愉以外,其余四人都是“三杨”在日王振所荐。曹鼐、陈循都是状元,但亦都是庸才,加以举荐之恩,因而王振得以肆无忌惮。当然,主要的是他能得到皇帝的宠信。
英宗对王振,不仅宠信,实为敬惮,此亦是不可解之事。正统六年九月,明朝称为奉天、华盖、谨身的“三大殿”及乾清、坤宁两宫落成,大宴百官。照规矩,宦官不得参加外廷的大宴,王振自然很不高兴。等皇帝派人来问“王先生”在干些什么时,王振正大发脾气,他说:“周公辅成王,我就不能在那里坐一坐?”皇帝听得这话,皱了半天的眉,下令开东华中门召王振,百官都在门外迎拜,王振才转怒为喜。
这时张太后还在,王振已经如此,于此可见,张太后左右早已为王振威胁利诱,控制在手下,他的作威作福,根本就没有人敢去告诉卧病深宫的张太后。
这样到了正统十四年,终于激出“土木之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