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063175
本书的聚焦点不是精雕细琢的培训技巧,而是帮助培训部门和培训经理把握人才培养的“大画面”,重启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提升培训绩效。
培训经理面对的*挑战来自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吗?与热衷于追逐时髦前沿技术的书籍不同,本书揭示了三个真正挑战培训经理的“90-10规律”:
? 员工的学习90%以上并非来自正式培训,而是来自课堂之外。
? 员工的成长90%以上应当由直接主管而非培训部门承担。
? 组织当中出现的问题,90%以上都不是培训所能够解决的。
培训部门希望通过各种培训项目促进员工的成长,然而真正重要的学习恰恰来自课堂之外;他们不懈努力推动员工培训与发展,却把真正应该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管理者晾在一边;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来解决企业的问题,然而绝大部分的问题都不是培训能够解决的。
企业如果希望人才培养工作真正有效地开展,培训经理如果希望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必须:
? 让员工的学习与成长从课堂回归到工作当中。
? 让培养人才的责任从培训部门回归到直线经理手上。
? 让培训从自创门户回归到人力资源管理整体职能当中。
目录
前言 6
在培训技术上的精雕细琢,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本书希望能够帮助培训部门和培训经理把握人才培养的“大画面”,重启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提升工作绩效。
1.1 培训经理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框 6
1.2 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 8
1.3 阅读经典是寻找答案的最佳选择之一 9
1.4 本书的特色和不足之处 10
1.5 本书核心内容概述 11
第一章:培训效果:尴尬的倒二八现象 14
Brent Peterson博士揭示了一个让培训经理倍感尴尬的倒二八现象:组织会在培训项目本身投入85%的资源,然而这些投入只产生24%的有效性。
1.1 引言 14
1.2 1959-2009:柯氏评估法50周年 14
1.2.1 文章援引两项研究成果来解释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 16
1.2.2 Jim博士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16
1.3 正确的问题,不正确(不完整)的答案 18
1.3.1 培训应当从业务需求出发,目标清晰最关键 18
1.3.2 小心被误导:培训与结果之间真的有关系吗? 20
1.3.3 跳出“以培训为中心”的传统思维 21
1.4 真正的挑战:三个“90-10规律” 22
1.4.1 员工的学习成长90%来自于正式课堂以外 22
1.4.2 企业当中的问题,90%以上都不是培训能够解决的 23
1.4.3 员工90%的发展责任应该由直接主管承担 25
1.5 本章小结 26
1.6 阅读地图 28
1.6.1 经典推荐 28
1.6.2 进一步阅读 29
第二章:从培训到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31
创新领导中心的研究显示,员工的学习成长90%来自课堂之外。其随后总结而成的70-20-10学习原则,彻底地颠覆了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
1.1 引言 31
1.2 人才培养:静悄悄的革命 31
1.2.1 主动求变,清华大学2008年推出新版MBA 32
1.2.2 中国企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转变 33
1.3 从传统课堂到课堂之外 33
1.3.1 让传统培训专家寝食难安的70-20-10学习原则 34
1.3.2 人际互动:三人行,必有我师 36
1.3.3 工作历练: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39
1.4 行动学习:行动?还是学习? 41
1.4.1 行动学习 = QC小组? 42
1.4.2 群策群力是行动学习吗? 43
1.4.3 行动学习: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44
1.5 人才培养领域的演进 46
1.5.1 课堂培训被重新定义 47
1.5.2 企业越来越重视课堂之外的人才培养手段 47
1.5.3 课堂学习、人际互动和工作历练在人才培养中被“混搭” 49
1.6 从培训1.0到学习2.0 50
1.6.1 员工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负责 51
1.6.2 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兴起 52
1.6.3 70-20-10学习原则的提出 54
1.6.4 I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54
1.6.5 学习2.0下的角色与分工 56
1.7 本章小结 57
1.8 阅读地图 58
1.8.1 经典推荐 58
1.8.2 进一步阅读 61
第三章:从培训到绩效:看似简单的因果关系 67
培训能够解决问题吗?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然而通过重新定义培训使其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培训与绩效之间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
1.1 引言 67
1.2 培训效果提升:4-3-3模型 67
1.2.1 培训效果是设计出来的 68
1.2.2 需求分析、目标设定与项目设计 70
1.2.3 培训后的巩固和成果转化 73
1.2.4 综合案例:摩托罗拉的管理人才加速培养项目 74
1.3 培训:从改变“人”到改善“环境” 76
1.3.1 从培训到绩效:看似简单的因果关系 76
1.3.2 重新定义培训:培训是一个解决“系统问题”的过程 77
1.3.3 中粮粮油流程建设培训实践 78
1.3.4 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剖GE的LIG项目 79
1.4 多管齐下:系统地解决“系统问题” 81
1.4.1 解决问题的三种常见方式 82
1.4.2 系统思考是关键 83
1.4.3 某移动公司集团数据业务销售团队绩效改善案例 84
1.5 本章小结 86
1.6 参考文章:功夫在诗外——如何让培训更见实效 88
1.7 阅读地图 90
1.7.1 经典推荐 90
1.7.2 进一步阅读 91
第四章:最佳配角: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悖论 94
人力资源部门在提升自身地位的努力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在组织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找到正确的定位而不越俎代庖,甘心做好“最佳配角”。
1.1 引言 94
1.2 人力资源管理:谁主沉浮 94
1.2.1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为何失败 94
1.2.2 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有理性的认识 97
1.2.3 德鲁克提醒人力资源人士,管理员工是直线经理的职责 98
1.2.4 惠普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聪明的定位 99
1.2.5 从根本上讲,人力资源管理是各部门经理的责任 100
1.2.6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四大角色 101
1.2.7 做好最佳配角,避免自娱自乐 106
1.3 贡献思维: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 108
1.3.1 “我对公司整体成功的贡献是什么?” 108
1.3.2 危险的专业人士 109
1.3.3 中国人力资源实践的昨天和今天 111
1.3.4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关注产出是什么 112
1.3.5 培训部门也必须关注自己的产出到底是什么 114
1.3.6 关注贡献:不要沉迷于专业 115
1.4 本章小结 116
1.5 参考文章: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部定位 117
1.6 阅读地图 119
1.6.1 经典推荐 119
1.6.2 进一步阅读 125
第五章:管理者培养:大局之上有大局 127
花样百出的领导力开发项目,更像是在粉刷管理人才大厦的外墙。培养管理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人才培养嵌入到业务经营过程当中。
1.1 引言 127
1.2 管理者研究:那些人,那些事 127
1.2.1 管理者:一将难求 127
1.2.2 关注管理者技能的先驱:罗伯特·卡茨 128
1.2.3 热衷于脱离常轨的的亨利·明兹伯格 130
1.2.4 年轻的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约翰·科特 132
1.2.5 情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的新发现 134
1.2.6 素质模型的鼻祖:戴维·麦克莱兰 135
1.2.7 大师们的研究成果大大增强了我们对管理者工作的洞察 137
1.3 领导管道:打破彼得定律的魔咒 138
1.3.1 领导力管道模型 139
1.3.2 一个被忽略的管理者发展框架 140
1.4 培养管理者 142
1.4.1 培养胜任岗位的管理者 142
1.4.2 培养面向未来的管理者 150
1.4.3 高级别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的演变 152
1.5 人才培养:大局之上有大局 153
1.5.1 领导者的身体力行 154
1.5.2 卓有成效的领导力发展项目 155
1.5.3 甄选和培养领导人才的机制 156
1.6 本章小结 158
1.7 案例解析:基于素质模型的管理培训项目 158
1.7.1 案例概述 159
1.7.2 案例介绍 159
1.7.3 案例分析与总结 165
1.8 阅读地图 167
1.8.1 经典推荐 167
1.8.2 进一步阅读 171
第六章:不能承受之重:企业大学热的冷思考 174
目前企业大学的创建表现出三个特点:赋予企业大学多项战略功能:为突出其地位而将其单立门户;将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能剥离到企业大学当中。这些做法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错误的。
1.9 引言 174
1.10 人才加速培养需求催生企业大学现象 174
1.11 万千宠爱于一身:期望过高的误区 175
1.11.1 企业大学是否能够承担这么多的战略功能 177
1.11.2 助推战略执行:仅仅从战略地图到学习地图是不够的 177
1.12 战略性部门:单独设置的诱惑 180
1.13 把战略性的职能从人力资源部门转移到企业大学? 181
1.14 给企业大学一个合理的期望与定位 182
1.15 本章小结 183
1.16 阅读地图 184
1.16.1 经典推荐 184
1.16.2 进一步阅读 187
第七章:向营销和制造学习:培训经理的修炼 189
如果能够多向营销和制造两大系统学习,了解和掌握其思维模式,培训经理的能力就能够实现质的飞跃。
1.17 引言 189
1.18 从三个90-10规律看培训经理的关键素质 189
1.19 学习营销好榜样 190
1.19.1 客户导向的思维 190
1.19.2 宣传推广的意识 191
1.20 学习制造好榜样 192
1.21 本章小结 196
1.22 阅读地图 198
1.22.1 经典推荐 198
1.22.2 进一步阅读 199
后记 201
谢谢您翻开本书。很多培训经理都希望工作得更有成效,本书试图为此提供一些支持。正如我们在后面阐述的,在培训技术上的精雕细琢,并不能改善企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和工具背后,本书梳理和分析了人才培养领域演进的三大关键驱动因素,希望能够帮助培训经理关注和把握人才培养的“大画面”,重启正确的思维方式,以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培训经理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框
培训让越来越多的老板爱恨交加。八成老板都认同“二十一世纪最贵是人才”,在培训上不惜代价,甚至在选择讲师时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几番折腾后,员工是长了见识,但工作表现却原地踏步。老板开始挠头:为何我播下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刚接触培训时,企业信奉开卷有益,态度虔诚。然而好景不长,新鲜感消失后,任凭HR像厨师般挖空心思变花样,员工还是越来越没有“胃口”;而另一边,老板却念起了“投资要回报,培训要实效”的紧箍咒。
如果能让培训见到效果,上述难题皆可迎刃而解。围绕培训效果提升,专家们各显神通。有人信奉“没有评估就没有管理”,因而诸如柯氏评估法层出不穷;也有人埋头于培训技术的精雕细琢,总结出不少最佳实践。
这些先进理论和最佳实践对于中国企业的借鉴价值相当有限。尽管老板都对培训寄予莫大的期望,希望能通过培训“化腐朽为神奇”,把中间力量打造成中坚力量,但是在业务快速发展、管理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下,企业更需要望远镜而非显微镜:想要见到实效,企业不应沉迷于培训技术的细枝末节,而是要跳出传统培训思维的框框。
有一个醉汉在路灯下不停地转来转去,一个从边上经过的人问他:你在找什么?醉汉回答:我在找钥匙。路人出于好心,与他一起寻找,但是找了半天没有找到。路人于是问醉汉:你的钥匙是在这里丢掉的吗?醉汉回答:不知道。路人很惊讶:那你为什么一直在这里找?醉汉回答:因为只有这里有光亮啊。
在很多企业当中,培训像是保健品,培训经理要么是管理者的课程采购员,要么是培训机构的经纪人。然而即使是没有太大效果压力的情况下,培训经理很快也会遇到麻烦:该请的老师都请过了,以后该怎么办?
很多培训经理第一反应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如何让培训更有效”。俗话说,问对正确的问题,就等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从这一点而言,“如何让培训更有效”不能算是一个好的问题。将这个反映了企业对于培训的朴素诉求问题转换一下,就得到了一个正确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人员培养工作更有成效?
现在“从培训到学习”已经是个不新鲜的话题。讨论培训已经显得比较落伍了。但是,如果不了解这个转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就容易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企业的实践重点从培训转移到了学习?企业如何更好地推动学习的开展?培训在学习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本书在梳理了人才培养领域的发展过程之后,提出了一个观点:近几十年来人才培养领域的演变和技术发展,都是在应对三个二八规律的挑战。培训经理也会发现,如果希望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必须要提出培训与开发的狭隘领域,以更加系统的思维和更宽广的视野,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工作。
企业应对人才培养挑战的种种举措,可能并没有把握住真正的关键力量
2009年似乎是一个分水岭——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结束,柯氏四级评估法提出50周年,中国企业的人才培养实践在金融危机中经受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新的十年伊始,企业似乎也终于暂时放下了薪酬与绩效的老话题,而把人才培养变成了新的焦点。
詹姆斯·C·柯林斯提出的“先人后事”的理念,让中国企业对于“人”的因素的强调空前提高。很多老板将其作为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充分理由。虽然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在,但没有一个企业不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需要的人才。
企业的焦虑就是咨询机构的机会。企业大学建设运动在咨询机构的推动下,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企业出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往往择良辰吉日成立企业大学,并且把企业大学作为独立的部门来进行运作,以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性意义和地位。为了摆脱传统培训中心的局限,很多企业大学上马学习管理系统,并且采用行动学习等比较时髦的技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人才培养活动。
技术必须与正确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企业在人才培养领域对于新的方法和技术的盲目追求,并不是很好的兆头。在很多企业我们发现,过度追求技术和专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甚至要超过什么都不做。例如,企业处于直觉反应单独设立企业大学的做法,有可能让整个企业大学的工作反而脱离人才培养的本来目的。
企业对于企业大学在人才培养作用上的过高期待,可能会让企业内建立起错误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理念,从而失去真正推动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目前,很多企业在这个问题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人才培养是谁的责任?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阅读经典是寻找答案的最佳选择
多项针对中国企业领导力开发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极少数优秀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但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在这个方面还非常单薄。从媒体报道和发表的专业文章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很多行业的领先企业,在领导力开发方面也大多处于规划和探索阶段,远未达到能够提炼出成功经验的地步。按杰克·韦尔奇的观点,领导力开发不是个一蹴而就的工作,能够实践成功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参差不齐的实践现状,另外一个方面,国外在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发展等领域,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理念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随着日本和西方理念、实践的融合,形成的一些技术和工具,并不存在明显的文化特征。要想快速提升,与其根据自己不太成熟的实践试图总结出理论,不如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已有的经验。
阅读质量高的经典著作,是获取成熟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得益于中国出版业的努力,很多人才培养领域的经典著作早已在国内翻译出版。在这些著作当中,既阐述了人才培养的正确理念,同时也介绍了优秀企业的实践案例,并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工具和方法。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过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和不断积累,西方有关人才培养的研究远远领先于我们,而且分工已经非常细致。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西方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出版的书籍,讨论的才是今天我们面临的困惑。而且受篇幅所限,很多作者也更愿意把一本书的内容聚焦在某个特定的细分领域。
因此,我们对近十年出版的图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故纸堆里翻出了一些已经被遗忘的经典译作。另外,与一些诸如“必读的N本书”不同,我们基于自身的咨询和实践经验,在对人才培养领域的演进进行梳理之后,给出了有助于培训经理厘清思路的框架,并基于这样一个框架来逐步介绍一些有价值的书籍。希望通过一个有价值的结构和引导,让培训经理更好地消化书籍的内容,以看清和把握人才培养的大画面。
推荐的书籍都经过认真的筛选。在信息泛滥、书籍良莠不齐的今天,尤其需要阅读真正有价值的著作。推荐书籍的作者都是管理研究、管理咨询和管理实践中的顶尖人物。与其盲目追求时髦,不如阅读经典。让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占据培训经理的阅读时间,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本书的特色和不足之处
因为从事咨询工作多年养成的习惯,我们把每个小段落所表达的核心观点,都在前面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这样有助于您更加轻松地把握住本书的重点——我们的目标是,您应该可以在半个小时以内掌握本书的主要观点。除此以外,本书有三个特色:
首先,本书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框架,来帮助培训经理把握人才培养领域演进的大画面,建立系统性思维。本书提出,人才培养领域层出不穷的技术都是在应对一直存在的三大挑战。这三个挑战是真正影响培训领域的关键力量,可以归纳为三个二八原则。通过提供一个系统的视角,本书或许能够促动培训经理以全新的思维来审视自己的工作。
其次,在框架的基础上,本书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比较有价值的阅读地图。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知识领域,我们推荐了目前中文版图书当中最值得阅读的书籍。有部分优秀书籍,因为作者没有能够通读,故没有在本书中介绍。但是阅读书单结构上相对比较完整,不完美的地方只能留待后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