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60394
如果你想了解专业人士如何应对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在生活和观念上带给我们的影响,如果你想从哲学、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对金融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本质上的分析,如果你希望了解人民币国际化、美元霸权地位、对冲基金、通货膨胀,如果你对未来的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满怀好奇与期待,认为这将影响我们今后的支付、信用乃至生活的幸福程度,或者你只是想了解当下金融业界的生存业态,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窗,而作者十余年金融业界从业经历定能为你所用,为你提供必要而且至关重要的业界信息与重要观念。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从哲学、历史和文学角度,结合大量历史典故和哲学理论框架,来解释当下热门的宏观金融现象,包括金融海啸中银行的危机求生、对冲基金、房价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等。每篇文章自成独立的体系,聚焦于某个单独的金融现象,用人文观点来透视金融现象,解读现象背后的本质。
亲历历史:如何在非常时期盖一幢牢固的房子/002
海底捞行动/028
债务循环三部曲/051
通胀:自我实现的预期/073
美元:吊灯上的巨蟒/082
达里奥的彩蛋/104
篇 史为鉴——历史思维看金融
002 羊群的共识
过冬的小蜜蜂:三体时代的相关性/125
哲学释经济三则:黑客的拟像、权威、盈不可久/142
奥卡姆的剃刀:找出那条简单的故事线/150
武士、媳妇和强盗:罗生门思考法/156
对冲基金的人生哲学/163
共振时代/178
同桌的你:屏蔽噪音的本领/186
所有故事里都有一个聪明的角色/197
羊群的共识/204
龙珠雷达/210
雨果的机器和金融的未来/222
第二篇 哲为锚——哲学思维看金融
目录003
第三篇 文为泉——文学思维看金融
故事的形状/232
忠于理想,面对现实:金融科技的七个穿越故事/240
在范式转移的世界,老无所依/281
另一种可能:我们无处安放的想象力/290
听大师聊世界/309
多年前,肖小跑同学还是开泰银行总行国际业务团队的一员,我对她的印象是勤奋聪明、领悟力强、知识面广、善于表达,好好培养可成大器。虽然她的离职令我对开泰银行失去一名有潜质的人才感到惋惜,但我为她得以从事更喜欢、更能发挥才华的工作而高兴。早就听说小跑同学在网络社交媒体小有名气,拥有不少粉丝。读了这部洋洋洒洒三百多页的书稿,我还是颇为惊讶:几年不见,小跑的见识眼界更加广阔,思想见解更加深刻,文笔功底更加扎实,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小跑的这本书用生动的故事、活泼的语言和调侃的笔调,从历史、哲学和文学的角度诠释了一个个深奥难懂的金融与经济学现象、概念和原理,仿佛带领读者在金融世界进行纵贯古今、横跨世界的穿越旅行,读来趣味盎然,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看清金融的本质。即使你没上过“经济学101”课程,也没读过《金融基础知识》,读完这本书,你可以成为自己的金融顾问!
望小跑再接再厉,笔耕不辍,佳作不断!
开泰银行集团董事长伍万通
二○一九年八月
自序
我喜欢文史哲,却干了金融这一行。十年来慢慢发现,用文史哲来解释金融好像更清楚。
这是加缪告诉我的。他自己也跨界,同时思考文学和哲学这两件事,发现了什么是“荒谬”:因为人对世界还有所期望。人是感性存在,欲望多;而世界是冷冰冰的,没有任何满足个人欲望的意思。于是有了不和谐,有了对立,有了荒谬。
“世界既不是没有理性,也不是毫无理性,只是毫无理由而已。”
用这种人文思维来理解金融,很多现象会被一语道破。
金融通人文,但又不是讲一个故事那么简单。非要讲成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矫情事小,误导事大。
比如您看到一条毛毛虫,在叶梗上奋力爬,刚爬上叶梢,摔下,又爬,又摔下,再爬……您会想到什么?我会想到西西弗,古希腊神话中那位一辈子重复“推石上山—石滚下山—再推上山”的人物:原来世间万物,即使贱如毛毛虫,也有精神。
而事实呢?这条毛毛虫大概率沾染上了偏侧蛇虫草菌,真菌控制它离开自己的巢穴,爬上附近植物,重复西西弗运动。这条毛毛虫,也在我的脑子里。因为我按自己的“三观”赋予
它意义: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要听的,理解自己能理解的。其他人大致也一样。大脑里的“毛毛虫”,作用于各自的行动,生成了一个混乱的世界。
在金融领域,这条“毛毛虫”,就是经济学中的完美理性假设;而现实,是人类先天不足的认知。
您可以把全世界的资产看成一个蛋糕:蛋糕胚是利率和汇率,奶油是股票,裱花是另类资产——大宗商品、房地产、比特币等。这个美美的蛋糕被摔在地上时,并不会从蛋糕胚、到奶油,再到裱花这般有序坍塌,而是直接烂成一摊泥。您永远不知道它为什么、什么时候、会从谁手里掉下来。
人的理性,就像中国画中的人物:永远随性而变。如果把社会科学向数理化看齐,把“人”变成公式,假设之上再假设,理论之上再生理论,那经济学家就越来越不如牙医,央行没有通胀的数据就不会做决定了,后连“人”都不见了。
这个时候如果向文史哲求救,大概率能解决问题。因为在这里,您才能再次看到“人”:人的情绪,人的荒诞,人的大举动、小动作。
这里才有世界运行的本质的规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信息无穷无尽。求道,要去繁就简,找到本质,不要妄为。
前言:从人文视角看金融
人文与金融有关系吗?
我觉得有。两者密不可分。
您可能也会发现,“宏观金融”似乎是个谁说都有理的领域。
大家有不同的解释体系和角度,好像谁都能说出一二,还都挺有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市面上有这么多“野生”经济学家,而且有的表现还不错。用他们的“野生逻辑”来解释当下的现象,有时反而更清晰,更容易看到本质。
跟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更容易引起论争,经济学也并非例外。因为社会科学的特点就是一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看:您可以从法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每个视角看到的都是不同的真相。社会类科学,包括金融,其实大家拼的是“逻辑”,而不是“事实”。因为“事实”是永远不可能被完全知道的,不管人类的智商有多高。但是,逻辑从哪里来?
它大概率来自金融现象背后的“人文”理念,比如哲学,比如历史和文学。所以用人文思想来穿透金融概念,可能会看到更深层的东西。那“穿透”是怎么发生的?我把哲学、历史和文学分开来讨论。
1. 哲学
哲学是“讲道理”的学科。
讲什么道理?大道理,解释终极问题的大道理。
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古希腊统称的“哲学”概念,其实包含了所有学科,只不过当其他学科有了自己的概念和方法论之后,就会自己分离出去。所以后留给哲学的就是其他所有学科都没法解决的问题。
您可能也有感觉:哲学家好像总是有理。因为哲学的撒手锏是逻辑,哲学家靠逻辑和讲道理来打动人。哲学在当下能赋予您的技能,就是怀疑能力:能对原来习以为常的一切概念进行怀疑——怀疑世界、怀疑专家、怀疑您自己。
在金融市场上,大家经常看到的和经历的一个现象是:人喜欢走,会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比如死守着明明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金融产品,打死不卖;但又经常会因为“三根阳线,改变信仰”,心猿意马,反复无常。究其原因,就是对“拿来”的观点和概念,没有怀疑过就用了。而有怀疑精神的人,往往更有定力、更灵活,“极高明而道中庸”。
除怀疑精神外,哲学上的一些概念,也会帮我们理解一些金融现实。比如“以词代物”这个哲学概念:当人给一个“观点”起了名字,贴了标签之后,这个观点就变活了,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不再只是个虚幻的“idea”。这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借债买房”这件事,如果换个名词叫“按揭”,那“债”这个概念在您的头脑中就会消退。所有借来买房的钱,都会被您当成您资产的一部分,您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度负债了。
而有哲学功底的人,很少会按字面意思去理解事物,而是会透过现象看其本质。
2. 历史
您肯定知道历史的重要性。但是也一定会经常发现,历史中并没有一个像公式一样的,能给您推导出一个精准结果的规律。您可以用历史来推导原因,但是没办法预测将来。这是因为大家在看历史事件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人”的因素——人是一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秦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大概率因果”只会在历史的一个阶段起作用,近乎“必然”的东西通常只在短时段发生。因果链一旦延长,就没有大概率可言。长时段的历史在本质上,就是“测不准”的。您的人生、国家的命运都是如此。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观念的产物。您现在看到的和听到的历史,是被“还原”和“解释”过的。就像展馆里的恐龙化石,一个完整的骨架赫然伫立眼前,观者一定会觉得几亿年前,恐龙就是这副模样。但如果仔细看标签,会发现原来整个骨架只有一部分是出土化石,剩下的都是科学家们用模型“还原”出来的。
而事实如何呢?也许科学家们一开始就搞错了,把霸王龙的脚趾骨装在了鸭嘴龙的下巴上。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还原”和“解读”,观者就只能看到一堆碎片而已。
尽管如此,在短时期“可见的未来”,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其来龙去脉也只有观看历史,才能真正看懂一些。政治和经济时刻在变,但千变万变,一些被称为“根基”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很少改变,比如文化和意识形态。而要挖到这些“根基”,就不能少了历史这把锄头。
尤其在金融领域,那些大繁荣、大泡沫、大崩溃、大萧条犹如系列连续剧,历史里其实到处都是案例。所以世间本无黑天鹅,或者到处都是,乌泱乌泱的,您认不出来而已。
3. 文学
文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修身养性,它比您想象中的更有用。所谓“读书得间”,文学能帮助您读出这个世界上的“空隙”。
我常会在脑海里玩一个小游戏:把市场的情绪和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物配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场景,其实和市场上发生的“极值”情景很类似:文学能把真实世界中人类制造“戏剧化”的基因挑逗出来。它会告诉您什么是真正的人性。
比如张爱玲。张爱玲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她能写出人世间各种语焉不详的尴尬。她有一篇小说叫《连环套》,女主角叫霓喜,是一个执迷不悟、看得破忍不过、拿不起放不下、总是在同样的地方跌倒的人物。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类的心理会驱动我们一直追求更多的东西,没办法停止。就像霓喜,尽管她跟过的三个男人条件越来越好,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她仍不满足。“私欲”不像肿瘤,动个手术可以切掉——人类只要存在一天,“私心”和“欲望”就不会消失。
所以,当您欲望无穷,又身处一个规则不能由自己来定的“局”中时,结果就是焦虑。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如此往复地活着。
金融世界里的大小泡沫也因此而生,金融市场就是人类欲望的露天大展厅。除非您能回到原始人的生活,否则这架大机器只能继续向前。要生存,必须训练自己洞悉人性的本领。
所以多读文学,更健康。那未来呢?连数理化都能被代替的人工智能时代,金融成了算法,文学、历史和哲学还有用吗?正好相反。人工智能时代,有“交叉学科”思维的人会更有机会。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李开复说的。李开复说,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取代一半人类的工作,特别是“重复性高、工作可量化成数字、思考时间不超过30 秒的工作”。但是AI 没有情感、没有情怀、不懂美、无法理解抽象事物、不能跟人一样“举一反三”、不能跨领域交叉思考。
而上述所有,恰恰都是理解金融这件事的正确姿势。
亲历历史:如何在非常时期盖一幢牢固的房子
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我们正在亲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
这是我在观看斯科塞斯新片《爱尔兰人》时的肺腑之感。
当看到一个经典的滑翔镜头,落在一张轮椅上,上面一位脸如小肠皱襞的老人,正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褪黄的照片,念叨着身边一个接一个死去的朋友、敌人、律师和永远不再联系自己的女儿。去棺材铺给自己挑棺材,看着带自己入行的大哥连面包都咬不动,并在某一天从教堂进了医院,然后从医院直接进了坟墓。后恳求牧师在离开前给自己留条门缝,好在轮椅上窥视外面离自己越来越远的世界,并在死前疑惑:这世界怎么了?好像全不一样了?
我就知道那个时代终于结束了。
那个让我肾上腺素激增的、狂野的、荣光的黑帮电影时代,那些雄性激素爆棚的教父、好家伙和疤面煞星们,眼看着就要从一代人的潜意识里集体消失了。
斯科塞斯带我回到了过去,拜访了他的老邻居——帕西诺、佩西和德尼罗。他们一起回望着自己衷情的黄金年代,望着对面那个资本堆成的商业片叹气:曾经的纯粹、经典和史诗,已经没几个人在坚守了。
老炮们重聚在一起,代表曾经辉煌的电影人们,向“Cinema(经典影片)”时代鞠躬告别。从三个半小时的《爱尔兰人》中回过神来,我内心感慨万千。这种“落幕”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2019 年里出现过好几次。
当您看到:那个驯服通货膨胀,捍卫中央银行独立,解散布雷顿森林体系,清理金融危机烂摊子,还反了腐的铮铮响名——“保罗·沃克尔”出现在讣告上——就知道一个人类能正常理解“利率”,并与其周旋的时代落幕了。
当您看到:曾经叱咤风云的投机枭雄们抵挡不过漫灌的货币“洪水”,放弃了自己信仰一辈子的宗教“价值投资”—— 就知道一个人类可以“肉身”追逐阿尔法的时代落幕了。
只剩下众英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就是您和我正在亲历的历史,“旧剧落幕”和“新剧开播”同时发生,中间插播着让人措手不及的疾病和灾难——这对于所有人的认知都是一场大考。
人类深的恐惧是“失去位置感”——不识来途,不知未来。
在这场大型考试中,“历史感”是您和我能抓住的坚韧绳索。它可以帮我们追踪脉络,看到正在发生之事的前生后世,让我们的判断有后盾、有参照。让我们知道自己身处何方,能往何处去。
在写下上面几段文字的两个月后,我和您一样,经历了成年以来长不平凡的假期——新冠病毒大暴发。这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近距离端详自己正在亲历的历史。
负利率:一个人类能和“利率”正常周旋的时代落幕了
1
除了雷· 达里奥, 橡树资本的霍华德· 马克思(Howard Marks)也喜欢分享,爱好“码字”,多年来笔耕不辍,仅次于我。他的一篇文章取名《玄》(Mysterious ),描述了五年前他与负利率的故事。
早在2014 年投资西班牙时,霍华德? 马克思就直接遭遇了负利率。为了顺利完成原定于星期一的交易,他在一周前就把资金备好。
然后,他就接到了西班牙律师的电话。
律师:钱到了。从现在到星期一我该怎么办?
马克思:存银行啊。
律师:您知道这意味着星期一出来的钱比今天存进去的要少吧。
马克思:那就不存。
律师:可是您必须得存。
马克思:呃……那就存。
存,还是不存,that’s the question。
这就是您印象中流动的“资本”——就像一片落叶,不能永远在空中飘,也不能闷在床垫下。它必须在某个地方落地归根。即使在落地的地方,它每天都在被负利率瘦身。
“负利率”这个奇怪的单词,在2019 年已经变成了所有人的共有知识,越来越不新奇了。人类能以正常逻辑理解“利率”这件事的时代正在消逝。这个消逝的过程,就像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毒品上瘾全过程。
这个怪兽般的物种是怎么进化来的呢?
要回顾这段小历史,还是从周期开始。
“边际收益递减”这个概念的萌芽,250 年前在杜尔哥的脑中次出现(虽然他是指种庄稼),也是目前我能找到的简单直接解释经济周期的方法。新技术带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发展,有了利润,就有了一切梦想的开始。但是生产力发展也很像做交易:一个新的交易品种上市会有彩蛋,但是玩家多了,专业做市商来了,套利机会也就没了。同样的道理,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一旦被大规模使用,利润空间便会开始缩水,资本边际收益也从此开始“递减”。
当发展慢了、停了,甚至滞后了,各种当初狂奔时可以掩盖的人类社会问题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长势喜人。不完美的经济系统带来的分配不均和贫富分化再也遮掩不住——穷人不干了,国际贸易失意者不干了,年轻人不干了,大量“被分配”者不干了——于是一个周期的拐点就来了。
据史料记载,这一切其实都很正常,大家等下一个技术周期到来即可。等到风再起,资本边际收益再增加,风险资产回报也会跟着起舞——各路小伙伴们便可以继续愉快玩耍。
但是史料没有记载的是,人性自始至终都在发生着作用——要勒紧裤腰带了? Oh no 臣妾做不到。好日子的惯性越大,越不愿意放弃——只要臣妾能找到合适的工具,让这一切都不要发生。
终于,在信用货币体系时代,机会来了。
人类惊喜地发现:这个时代里,“印钱”这种操作,可以用来买时间。买来的时间可以用来拖延商业下行周期,可以拖——拖——再拖——没准能一直拖到下一个技术周期起舞。
全球央行相视一笑,十年宽松大赛开始。风险资产价格也就跟着开始放飞。风筝没有线,没有根基,飞到哪里大家都不晓得,也没人关心。后大家都杀红了眼,节操?算了,不要了。
这个操作显然是很失败的。全球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膨胀速度和利润增速,根本不成任何数学比例。扣掉央行注的水,这块猪肉的营养成分依然是边际递减的。在过去十年中每天坚持爬上村口的老槐树张望,却依然看不见增长红利影子的情况下,拖,是一定会被清算的。
2
这个清算的过程如同戒毒,将会极其痛苦。上瘾有多容易,戒毒就有多痛苦。
毒品一沾毁人生。上瘾过程却并不像张无忌老师中“七虫七花膏”那么快,它是循序渐进的。
阶段:次。可能还有反作用,恶心呕吐什么的。
第二阶段:偶尔吸。还有自控力,能意识到剂量对自己的伤害。
第三阶段:加剂量。耐受性提高,要达到飘飘然之效果得好几针。
第四阶段:加频率加剂量。人体的奖赏机制彻底凌乱——毒品就是亲人。
后结果:全失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