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成功/励志人生哲学生活在裂隙——有关“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随机签名版)

生活在裂隙——有关“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随机签名版)

刘瑜 吴声 高群书(@他回精神病院了)熊培云 联合推荐。未经审视的伤痛是慢性的毒,侵蚀着你的思想和身躯。愿你找到心底的路标,像大树,深扎黑暗,生向光明。

作者:立雯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ISBN: 9787551622417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23.99

类别: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人生哲学 SKU:601279b8f0f2241c6837f060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1622417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一艘船如果不扬帆,任何风对它来说都是逆风;信息碎片化、焦虑日常化时代的我们,如果不时常冷萃自我,梳理自知自洽的人生理性,没有坚韧从容的心,生活就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生命变得不可承受之轻。

   本书作者深爱哲学人文,基于她广泛的阅读与多元的经历,在历经波士顿漫长的冬日和太平洋两岸的喧嚣与静寂,逐渐生成自己的人世哲学。

   在本书中,她试图撕破生活的表皮,让人看到更深的内底,并在这种看见中,获得一种存在的自知、平稳的力量与活着的智慧。

作者简介

立雯,八零后,生于江苏无锡,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后获全奖于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比较媒体硕士项目。毕业后旅居波士顿,从事过金融、市场、战略等工作,现任国际创新咨询公司frog全球市场总监。十余年来,以“异乡人”之眼,借商业之遇,观人世冷暖,察人性百态,一一诉诸文字。微博ID:@立雯。

目  录

第一辑 智慧能使人站到生命之上 
“生命在则欲望不止,欲望不止则痛苦不息。”

人性比你想的复杂 /002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004 
如何成为智慧之人 /007
 无用之学之有用 /010 
“逆来顺受”的智慧 /013 
当下的力量与幸福感 /016 
欲望的万有引力 /019 
快乐的本质 /022 
苦难的底色 /025 
放下方得解脱 /027 
大多数人是如何平庸化的 /030 
天才的月亮 /033 
爱好也是解药 /037 
克服油腻的惯性 /040 
人以群分 /042 
成于人合,败于不合 /044 
矛盾与创造力 /046 
自由即自律 /048 
自足的智慧 /050 
用回忆证明来过这世界 /052 
衰老的亮度 /054 
遗忘的时代 /056 
生活的箴言 /058 
人的样子 /060 
取舍的能力 /062 
生死为边界,困局即出口 /064 

第二辑 液态时代一切的坚固都在消散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崇拜与荷尔蒙,缺的是冷静的注视与理性。”

世间一切皆假说 /066 
人与人之间充满误解 /068 
舆论的乌合 /070 
偶像崇拜都是造神运动 /072 
警惕自传 /074 
固态与液态时代 /076 
加速时代的异化 /079 
每个人都渴望回声 /082 
人群的秩序 /084 
幸福与贫富 /086 
争辩背后的我执 /088 
量化时代 /091
人工智能与人的创意 /093 
被观看的价值 /095 

第三辑 圆润人际须照见自我与他人 
 “共情能成为连接你与另一个生命的桥。”

真诚是稀缺品 /098 
什么样的人是大将之才? /100 
职场上的岗位人格 /106 
公司平台与个体价值 /108 
人的多面性 /110 
“共情”的素养 /112 
体育教育与合作精神 /115 
嫉妒的天性 /128 
自私的抱怨 /121 
人的修养在于克制 /123 
敏感之美 /125 
青春的凶猛 /128 
人生无须太着急 /130 
人际舒适圈 /134 
深厚的人 /136 
第四辑 一切美好的关系都须立足友情 
 “爱情可以成为婚姻的起点,却不足以成为婚姻的支点。”

有关爱情的碎语 /138 
爱情与婚姻并不同 /140 
伴侣何如,你便如何 /145 
人性的围城 /147 
最好的男女关系 /150 
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152
 一个人远行 /155 
不必见 /157 
时间的稀释 /158 
美貌从不是人生的捷径 /159 
消解起落 /162 
你与自己 /164 
你与他人 /165 

第五辑 你所见的中美差异也许只浮于表面 
 “人性是超国界的,差异的只有程度。”

边际人 /168 
语言与文化 /170
简素的美学 /172 
烹饪,文化的延伸 /174 
美国人的“城府”/177 

第六辑 阅读是每个人纯粹的精神陪伴 
“周国平说过,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影像里的人生 /182 
读书的本质是为了读自己 /184 
纸质书的庄重 /188 
多读非虚构的书 /190 
电影的最高级 /192 
保持言说的钝感 /195 

第七辑 走过一些城,留住一些剪影 
 “还是要多旅行,为了看到另一个角度的生命。”

上海的气质 /198 
波士顿的精神密度 /200
 图书馆一角的黄昏 /203
 “慢”生活 /205 
美中之间,疏密之别 /206 
上海与波城之秋 /208 
旅行的意义 /210 
台湾的舒张 /212 

第八辑 生活的乐趣在于人的意外 
“人都是‘两栖’动物,表面内敛的人往往有最狂野的内心。”

旅美十年后的感悟 /216
记忆中年少的碎片 /221 
校园的诗 /224 
大学时的茫然与反思 /228 
内向与外向 /231 
思考的宿命 /233 
一个庸人的梦 /235 
性别的逆向 /238 
清淡的苦行 /240 
人都是“两栖”动物 /242 
忆对我影响至深的老板 /244 
不一样的美国老人 /247 
故事提供价值 /249 

 

 

媒体评论

平和稳定的文字,但是力量十足,甚至想哭,有一种找到了磁场相吸的思想的畅快,同时有觉得内容很有重量,阅读时思想上时专注深入而沉重的。
——微博网友@J先森

我喜欢看你写有关孤独的时刻,它是冷的,是偶尔的低落灰心,也是宁静平和的。喜欢看你写人性的洞察以及对规律的分析,它让我能更客观宽容的对待这个世界。喜欢看你自言自语式的表达,但更像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在与自己对话。我喜欢真实的,有智慧的,有能量的独立女性,因为我也渴望成为这样的人。
——网友yuzaiche

您的文字像阿司匹林,治愈我身上那种周期性的悲观情绪,也帮助我一点一点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微博网友@贺小森_

人生不可逆,遍体鳞伤也好,挫骨扬灰也罢,都是一种感悟修行。有人冒险闯荡,有人甘于平凡稳定,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沉浮也不同,我也不知道将来会有如何的别离抑或惊喜。希望能修行一颗坚韧从容的心,早起听鸟鸣,夜晚赏星空,快乐是可以自己经营的。
——微博网友@何佐伊

免费在线读

人性比你想的复杂

 

世间最复杂的,莫过于人性。

毛姆说:“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所以,人性经不起判断, 它的灵活多变让每个人既是天使,亦是撒旦。

某种意义上说,我对大众媒介最抵触的,莫过于它对人性的简化。因为介质的有限性,无论是电影、电视、纸媒…… 都承托不了人性的复杂。

新媒体的快速流转更是加快了我们对他人的粗暴概括。历史人物都会被后人盖棺定论,“定论”之后,真相便不再重要— 这实在是后人对前人最大的残忍。世人眼光永远只停留在行为的结果,却无人追溯行为的理由。

 

于是,犯罪者必然毫无善心,投降者必然与坚毅无关? 在我看来,人的某些行为具有偶然性,用必然去覆盖偶然, 难免过于绝对。

我们幼年所阅历过的大量文本都充斥着这种简化的绝对, 等我们踏入社会后,依然沿用这种思维的惯性去判定人,辨别敌友。简化是为了站队,复杂方能包容。

个人与群体彼此包容的起点在于—对人性复杂的懂得。  所以,我会时常提醒自己,去理解人性,不要急于判断
人性。

如何成为智慧之人

 

首先要明确的是,智慧不等于知识和博学。

博学之人擅长引经据典,但引述的只是他人的思考,并不代表自己原生的见解。博学的人很少,智慧之人更是万里挑一。

智慧的起点是对人生根底的困惑,这往往始发于一些觉醒。比如,你发现无论你取得多少成绩、获得多少财富,这些都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比如,你遭遇了一些重大挫难, 尤其是亲人离世,你开始质疑人活着的终极意义。寻找智慧的过程因人而异,理性之人偏于哲学,感性之人偏向宗教。前者靠逻辑说理,后者用故事慰藉。当然,无论哲学还是宗教, 都只能提供佐料,酝酿智慧的素材还得来自个人的人生经历。

智慧的生发与内化都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对他人的时时内省与观察之上。所以,苏格拉底会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智慧的浅层表征是能预见当下现象、即时结果之后更长远的稳固作用。

凡人行事多基于条件反射—遇事、冲动、作出反应, 不预想后果。有智慧之人在遇事后,会重复设想未来的长远影响,纠正本能冲动,再据此行事。
  
举个例子,普通人的视界会局限在获得物质的一刹那欢愉,而智慧之人则会看到物质到头来都不会对人的幸福有任何影响,反而随着财物堆积,会给人带来不可避免的操劳。用智慧指导行为,往往意味着对本能的克服。有智慧之识, 但无法在行为上依守智识的人,是不能称其为智慧的。毕竟, 行为比思考更难,行为需要克服人不自觉的动物本性,思考则可以在不受本性干扰下稳步进行。因此,看一个人的真实面貌,看他所行比所言更直接有效。智慧往深里去,就是对人生虚无本质的看透与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建定。因为发现虚无,智慧的觉醒往往意味着一丝理性的绝望。

也因为理解虚无,所以,新构建的价值体系(无论是基于宗教或哲学)反给人带来一种稳定与使命感。这就如同当你理解了黑暗才是夜晚更明确的存在,你才真正意识到了星星的光亮。

智慧之人毫无例外是忧郁的,他们对痛楚的敏感,以及精神上的敏锐,都要比常人凸显。智慧之人也毫无例外是不热衷于社交的。叔本华说过,“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对他们而言,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得上静处独思的自得更宝贵。

人群的秩序

 

记得当年我乘坐的飞机刚落地波士顿,我心中期盼的是见到一个极其摩登现代的都市,结果,车一开出机场,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朴素沉静的小城,都赶不上外滩的繁华,那才是 2006 年。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都市的样貌日新月异,如今的中国人再去游历其他地方,估计都会有强烈的落差:啊,原来纽约就这样啊;啊,原来东京就这样啊;啊,原来首尔、巴黎就这样啊……

城市的硬件改造有如整容手术,确实可以一蹴而就让城市样貌得到飞速提升;相反,城市的内在气质却是长期的积淀, 它需要依靠城市中大多数人的自觉与合为。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看外在设施容易被误导,还是应该看整体人群的秩序感。

 

细小到坐地铁的时候人们是否自动靠右站立,让赶路的人从左侧先过;司机能否遵守交通规则,愿意自觉让道给其他司机与行人……

比如,这几年我每次回上海,都惊喜地发现人群的秩序感甚至要超过了纽约,而路上的行车也越来越遵守规则,跟八九年前的景象已截然不同。我们甚至可以从一个城市人群在通行中的状态推测出这个城市商业的规则与秩序感。打个比方,一个登机毫无秩序的城市,其商业秩序也会更丛林野蛮。

秩序是人获得安全感的前提。

秩序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可预测,脱轨的行为也会得到惩罚与纠正。秩序的缺乏,意味着这个社会默认的常态依旧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抢夺。

美貌从不是人生的捷径

 

美貌看似是一种捷径,然而,这捷径的持久性太短,并不值得信赖。

美貌在年轻时似乎可以打开人生的很多路径,不过,选择过多,却也容易让人迷失选错,能在过多的诱惑中保持理性与自制的人毕竟很少。

看了林青霞、张艾嘉、胡因梦三位台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明星的人生轨迹,如果说美貌是人生的捷径,那她们便应该拥有最顺利的人生路途,但是,美貌与财富也许可以交易,但美貌与幸福却根本无关。她们仨,年轻时都风华绝代, 倾国倾城,也都心系才子,情感充沛丰富。然而,青春逝去后, 人生逐渐分化成不同的轨迹。往事成风,各自的人生本无所谓高低,只有当事人自己了解冷暖。相较而言,觉得张艾嘉算是活得很漂亮,胡因梦活得很独立,林青霞活得很克制。

 

张艾嘉应该是三个人中最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个性奔放, 能量丰富,乐观自信。看她与许知远的对谈,许提到张艾嘉唱歌、演戏、导演都成了介入者,虽没有进而成为哪个领域的偶像,反倒促使她在艺术的各条航道上坚持至今。

想来还真是,张艾嘉似乎一直都有一种“边缘感”与“文艺气”,这与她一路成长起来所接触的都是台湾香港地区最杰出的电影人、音乐人相关,那群人有着丰满冲撞的理想, 其实,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文化精神自由绚烂的时代。不光是她,胡因梦在她的书里也提到过她那时在纽约受到的冲撞与浸染。

张艾嘉在生子结婚后,依然保持着创作与独立,虽人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也都让她反思、累积,沉淀成了人生的智慧。如果说张艾嘉是通过外向的戏剧创作,去完成她的人生, 丰富自己的精神,那胡因梦则是相反。在经历了爱情的风云痛苦后,她在 35 岁便息影,一心向内找,通过灵修寻找精神上的宁静,与自己达成和解。

胡因梦同样是很有才华并注重自身独立的女性,她内心有强烈的冲突,看她的书能感受到她父母婚姻的不幸给她带来的内心创伤,在她一头扎进李敖的爱,又被猛烈踢出李敖的世界后,她内心的孤独与撕裂想必很剧烈,成为她寻寻觅觅各种精神解药的契机。到了晚年,看她依然在坚持翻译各种书籍,想必是已找到内心的锚。

 

而林青霞,我感觉她反而是三个人中活得最受制的人。她善良、敏感、多情,却又被“大美人”的人设绑架过深, 她太过看重世人对她的看法。偶像被多少人崇拜,就被多少人的眼光绑架。

从她的文字里,你分明可以读到一个识大体、人缘好、心细如发、多愁善感的人,但是,她也只是默默接收了一切, 扮演好她的角色。她从 17 岁就开始演戏,她书里反复提到, 人生的戏比戏剧的戏更难,因为剧本要自己写。而她这样一个受制于他人眼光的女孩,也就注定了她人生的剧本里不会有“自由”这两个字。

人生获得幸福很难,对女性来说,也许更难。美貌其实并不能让人一步踏入“幸福”,反而还会让人对人生有了更高的期望。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人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力越强, 越能保持充沛的探索与追求(无论是向外还是向内),并以此激励自我的爬升进阶,越能接近人生整体的圆满充实感。

抢先评论了 “生活在裂隙——有关“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随机签名版)”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罗素论幸福人生

EUR €30.99
阅读更多
缺货

活法

EUR €19.99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拆掉思维里的墙(百万经典版)

EUR €22.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断舍离

EUR €22.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