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组合包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9852
《少有人走的路》5-8册套装全新上市!
武志红、张德芬、胡因梦等名人感动推荐。
樊登读书会、凤凰卫视、《新京报》、《广州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冬吴相对论》等媒体强力推荐!
一套人人可读,人人皆受益的心灵读物!
《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你是否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习惯于隐藏和压抑,并深感憋屈与孤独?抑或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别人,到处树敌,弄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彼此都失去了独立成长的空间。
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关系中,所有人都像一锅粥,没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不管是在夫妻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是朋友和同事的关系中,我们都不应该压抑自己或改变别人,也无须害怕分歧和冲突。只要凝听不一样的鼓声,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性,就能接纳彼此的差异,建立起好的关系。
在好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像沙拉一样保持各自完整的成分和丰富的口感,彼此都将对方视为珍贵的生命体,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关系中充盈着真心、真情和真诚。这种真诚关系具有强大的治愈力,是治疗“乌合之众”的一剂良药。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
这是斯科特?派克的又一震撼之作。
作为享誉全球的心理医生,派克在本书中,以贴近生活的故事,展现了真诚对人类产生的巨大作用。书中涉及家庭教育、婚姻关系、职业等多个方面,其中关于自恋、意识成长等问题的观点独到并深刻,常让读者触目惊心,派克对人性的剖析,也在本书中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阅读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学会运用真诚的力量,也将为我们的认知带来重大改变。
《少有人走的路7:靠窗的床》
心理医生文森特就职于一家护理院,一天,他发现一位病人的症状十分可疑,在调查过程中,他的好友突然被害身亡,整座护理院瞬间卷入巨大的旋涡。美丽热情的护士、精明能干的警探、冷漠刻薄的妇人、说谎成性的老者,随着案件的展开,每个人的秘密都浮出了水面……
本书是心理学大师斯科特·派克的一次伟大尝试,他将亲历过的经典案例,变成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并借由一桩凶杀案,让人性的不同侧面在同一空间下彼此碰撞,结果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心理群像。
我们可以领略到斯科特高超的讲故事天赋,也可以洞察人们内心的包罗万象,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更是一本打破常规的心理学著作。
《少有人走的路8:寻找石头》
历时21天,行程数千公里,辗转10余地,心理学大师斯科特和妻子克服重重困难,在英国展开了一场发现之旅。他们一边破解着史前巨石的秘密,一边进行着心灵的朝圣,斯科特深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以其特有的心理学视角,深入解读了关于金钱、婚姻、子女、信仰、健康与死亡等重要命题,给读者提供了审视世界的全新思路。
本书是《少有人走的路》收官之作,在这趟不凡的旅程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到斯科特智慧的光辉,也可以充分体会大师的人格魅力。
《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
| 章 真诚的关系
分裂与孤独 // 003
坚硬与柔软 // 008
我们是不同的琴弦,却弹奏出同一首歌 // 014
跛脚的英雄 // 028
压进去是抑郁,哭出来是治愈 // 033
| 第二章 独立与依赖
独立,但不要成为局外人 // 045
冷漠,是病态的独立 // 048
控制,是病态的依赖 // 055
依赖,但不要成为乌合之众 // 059
| 第三章 人性的阴影与真诚关系
真实的生命,犹如蝴蝶的羽翼 // 066
人们都是通过愚蠢的行为建立友谊的 // 070
因为脆弱,所以我们在一起 // 074
在一起的力量 // 080
| 第四章 真诚关系的七个特征
个特征:包容,而不是忍受 // 087
第二个特征:突破幻象,走进真实 // 091
第三特征:一个安全的地方 // 093
第四个特征:凝视对方,以柔和的目光 // 096
第五个特征:以优雅的方式,超越冲突 // 099
第六个特征:权力去中心化 // 101
第七个特征:一种回家的感觉 // 103
| 第五章 建立真诚关系的四个阶段
虚伪阶段 // 107
混沌阶段 // 113
空灵阶段 // 121
真诚阶段 // 135
| 第六章 进入空灵的方式
让自我归零,就是空灵 // 142
外表的疯癫,或许意味着内心的巨变 // 145
沉默留出的空间,恰是进入空灵的路 // 149
空灵与消极感受力 // 153
| 第七章 不设防: 空灵的桥梁
爱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设防 // 163
把自己完全暴露出来 // 166
融合性和完整性 // 168
要想看见全貌,你就不能有任何立场 // 174
| 第八章 在建立真诚关系时,如何避免陷阱
逃避真诚关系的四种伎俩 // 181
干预的时机 // 191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一样重要 // 200
快与慢并不是关键 // 202
承诺,我们没有逃跑路线 // 203
真诚关系的纽带:沉思、故事和梦境 // 204
| 第九章 建立长期真诚关系的两个案例
真诚的关系,真心的欢笑 // 210
只是互相关照,并不刻意治疗 // 212
人为塑造敌人,破坏力 // 217
| 第十章 不一样的鼓声
权力的傲慢 // 224
无知的山谷 // 229
信任的力量 // 231
接纳即治愈 // 232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
| 部分 真诚与痛苦
章 心理治疗,其实就是鼓励人说真话的游戏 // 002
我们的真诚正在流失 // 003
不真诚是心理疾病的“根” // 006
真诚,并不是不发火 // 009
第二章 真诚的痛苦与虚假的痛苦 // 014
痛不是疾病,而是治愈的过程 // 015
感觉不到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016
逃避痛苦,只会加重痛苦 // 018
有一种痛苦,是虚假的痛苦 // 022
在快乐中享受忘我,在痛苦中感受存在 // 024
第三章 意识的成长,是为了看见生命的真相 // 027
蜷曲的生命看不见真相 // 029
意识成长的四个层次 // 031
自我意识 // 033
他人意识 // 035
组织意识 // 038
宇宙意识 // 043
个体化与社会化 // 045
第四章 内心的贫瘠,内心的富饶 // 050
自恋与心灵的贫瘠 // 051
人可以从自恋出发,走向伟大 // 053
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 059
在真诚的关系中,绽放彼此 // 061
阻碍交流,就是罪 // 065
当“好好先生”,也是一种罪 // 067
有了高处的信仰,人就不会在低处爬行 // 069
第五章 使命,是努力展开的生命 // 072
不同的人,不同的使命 // 073
违背自己的意愿,相当于出卖灵魂 // 075
听从内心召唤,就是奔赴使命 // 080
你拒绝的,反而是你想要的 // 082
使命感与浮夸病 // 085
使命是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 // 088
唯有使命,能够把你放到恰当的位置 // 091
| 第二部分 婚姻与家庭
第六章 自恋是骨子里的不真实,也是婚姻的大敌 // 094
占有的结果,是分手 // 095
抑郁,是不接受现实的固执 // 101
原谅,其实是放弃幻想 // 109
自恋者的眼中没有别人 // 112
不爱真实的自己,只爱自己虚幻的倒影 // 115
空洞的瑞士奶酪,空洞的思维 // 119
婚姻可以是一场摆脱自恋的修行 // 122
第七章 婚姻是一个系统:一方变了,另一方也会变 // 126
抑郁的摩尔赫斯夫人 // 127
婚姻中一方强势,另一方会抑郁 // 131
控制欲强的人,晚景凄凉 // 138
唯有改变婚姻系统,婚姻中的人才能成长 // 143
政治权力,精神权力 // 147
第八章 稳定的婚姻,可能是病态的 // 152
有问题的人,找的人往往也有问题 // 153
婚姻是一个承诺 // 154
掩盖问题,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 158
抗拒改变,是我们的天性 // 163
婚姻怕:为了避免冲突而伪装 // 167
第九章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弓与箭的关系 // 171
消极反抗性人格 // 174
丧失说真话的能力,是一种人格障碍 // 179
心理的问题不解决,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多次 // 186
好的父母,会欣赏孩子的不同 // 194
真诚的父母,才能教育出真诚的孩子 // 199
第十章 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 // 205
健康的家规 // 212
别为一个信念,断送前程 // 214
可怜的老乔治舅舅 // 217
谎言,是藏在衣柜里的骷髅 // 222
| 第三部分 真诚与新生
第十一章 移情作用与角色错位 // 228
家的意义 // 230
讨厌女上司,是因为她讨厌自己的妈 // 233
讨好男心理医生,是因为她喜欢父亲 // 238
负向移情与正向移情 // 241
兄弟之间的移情作用 // 245
暴躁的父亲,势必养出懦弱的儿子 // 253
关于移情作用的五点说明 // 258
第十二章 乌合之众与真诚共同体 // 265
癫狂的头脑,本身就具有传染性 // 268
真诚共同体——意识发展的“九度空间” // 275
建立真诚共同体的四个阶段 // 278
如何区分乌合之众与真诚共同体 // 284
宁要真诚的争论,不要虚假的共识 // 286
尊重不能容忍的事物,是一个民族的美德 // 290
《少有人走的路7:靠窗的床》
1.乔治娅归来 001
2.实习医生 005
3.轮床上的巨人 011
4.西蒙顿夫人 015
5.规范小姐 019
6.威罗·格伦大剧院 023
7.天使的秘密 027
8.欲火 032
9.柔软和顽强 038
10.精英先生 043
11.暴徒 048
12.两个神经症患者 053
13.暗流汹涌 060
14.与治疗室的距离 068
15.寄往监狱的信 073
16.乔治娅的照片 077
17.新室友露西 081
18.意外 085
19.围墙 089
20.剪刀下的史蒂芬 094
21.佩吉的爆发 099
22.警探佩特里 105
23.悲伤的威罗·格伦 112
24.科尔的牵绊 118
25.证人乔治娅 123
26.怀疑 130
27.交锋 136
28.目标:海瑟 141
29.火花 145
30.后一夜 150
31.审讯到来 154
32.探望日 158
33.她们的秘密 163
34.重要的人 168
35.逆转 172
36.重回谋杀之夜 178
37.佩特里的挫败 182
38.麦克娅的箱子 187
39.海瑟的轨迹 190
40.汉克的噩梦 197
41.衣柜里的骷髅 202
42.佩特里的请求 207
43.揭晓 212
44.斯廷森的周旋 219
45.三个梦境 223
46.问题的答案 230
47.消失的方式 234
48.交替 239
49.佩特里的秘密 243
50.新生 248
《少有人走的路8:寻找石头》
章 理性 // 001
第二章 浪漫 // 015
第三章 瘾 // 023
第四章 神圣 // 039
第五章 改变 // 051
第六章 信仰 // 069
第七章 衰老 // 081
第八章 为人父母的爱与哀愁 // 095
第九章 金钱 // 113
第十章 死亡 // 131
第十一章 朝圣 // 147
第十二章 感恩 // 161
第十三章 和平 // 175
第十四章 冒险 // 191
第十五章 体贴 // 207
第十六章 空间 // 221
第十七章 时间 // 229
第十八章 艺术 // 243
第十九章 一体 // 259
第二十章 绝望 // 269
第二十一章 总结 // 281
中文版序
治疗“乌合之众”的一剂良药
大约6 岁时,一天下午,我站在垃圾堆旁看别人杀鸡,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总有一天我也会像这只鸡一样死亡!”
意识到自己会死之后,我害怕得要命,思维一下子被粘在了这件事情上。
我想:“我死之后,我的一切都没有了,我再也见不到爸爸,见不到姐姐,见不到其他小朋友了。”在无边无际的空虚和孤独中,我感受到了彻骨的恐惧和无助,心一阵抽搐,针扎般刺痛……之后,仿佛魂魄被吸走,一个人无力地瘫坐在地上。
直到傍晚,爸爸才在垃圾堆旁找到我,并用他温暖的双臂将我抱回家。
现在想来,死亡给我的感受,是一种灰飞烟灭般的终极虚无,而我害怕死亡,其实是害怕关系的消失,因为我死之后,我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没有了亲人,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喜欢我的人,也没有了讨厌我的人,我将化为乌有。
换言之,死亡,意味着我不存在了,我失去了与自己、与别人、与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面对这终极的孤独和虚无,有谁不恐惧和战栗呢!
人活着就是在建立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关系来照亮,没有关系,人将陷入孤独、黑暗和虚无之中。而一旦你在某方面的关系坍塌了,说明你的那方面生命已经在空洞中死亡了。人生的饱满其实是关系的饱满,深入的关系能给人带来坚实的存在感,而肤浅的关系,在表面的热闹中,总给人一种空虚感。但是,随着将关系推向深入,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他人即地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家史铁生说:“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进深处,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深入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感受到的,往往并不总是温暖与幸福、快乐与喜悦,还伴随着分歧与冲突、利用与被利用。在人性的深处,每个人都是自以为是的、固执的,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别人。在看似彬彬有礼的背后,深层的冲突和碰撞异常激烈,令人感到烦恼、厌恶和窒息,也让人真切感受到,社会犹如一口大锅,恣意将里面的所有东西都熬成模模糊糊的粥,让每个人都失去个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水容易消失在水中,人容易消失在人群中。在深层关系中迷失,让我们变得极其平庸,极其愚蠢,沦为一群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说,一个人在融入群体的过程中,大脑活动逐渐消失,脊髓活动却十分活跃。这会让他产生从众心理,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接受暗示和催眠,被人利用。或者见风使舵,昨天还赞不绝口的事情,今天便有可能破口大骂。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群体还具有严重的传染性,轻而易举就能把一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成为暴徒。
不与别人建立关系,生命将失去意义,坠入虚无,而融入群体,又将失去自己,随俗沉浮。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只有两条路摆在面前: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而斯科特·派克这本《不一样的鼓声》,却为我们指出了另一条路:在关系的深处,我们其实不必磨灭自我,变成一锅粥,每个人都可以像沙拉一样保持各自完整的成分和丰富的口感,彼此都将对方视为珍贵的生命体,让关系充盈着真实、真诚、同情和善意。斯科特把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真诚关系”。
乌合之众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压抑个性,缺乏真诚,用集体幻觉让个体失去理智,变得狂热,相信谎言,同流合污。与之相反,真诚关系接纳个体差异,不强迫别人,不伪装自己,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想法、欲望和情感。
梭罗说:“如果一个人与同伴的步伐不一致,那是因为他听见了不一样的鼓声,让他跟随他听到的音乐前行吧,不管节奏是迟缓还是激越。”
当人们按照自己的鼓点前行,并相互接纳,相互欣赏时,便建立起了真诚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既不孤独,也不庸俗,反而能慢慢将生命展开,变得更真实,更完整。
真实与完整是相辅相成的。
真实造就完整,完整确保真实。
不真实,必然导致不完整。我认识一位女性,名牌大学毕业,人很漂亮,工作也不错,但奇怪的是,她自身条件这么好,却30岁了还没谈过一次恋爱,生命缺失了一角,而且一涉及这个话题就如临大敌。这位女性从小就被妈妈严加管教,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而青春期的一次遭遇,更是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因为暗恋男生的事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勃然大怒:“小小年纪就想着勾引人,不要脸!”妈妈的话犹如一把尖锐的錾子,在她的心里凿了一个
“洞”,她真实的需求从这个“洞”中不断流走,导致她后来即使到了可以谈恋爱的年纪,也觉得爱慕异性是件羞耻的事。有同事曾经追求过她,她其实也对对方心存好感,但为了掩饰真实的情感,她故意表现得十分冷漠,终错失了这段姻缘。
青春萌动是人性的自然,如果妈妈与女儿的关系是真诚的,那么她就会接纳女儿这一点,并给予引导。相反,在不真诚的关系中,当女儿正常的心理需求被压制、打击和强行屏蔽后,她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内心有了“洞”,完整性也就遭到破坏,以至于在生活中无法拥有健全的人际能力,成了“恋爱无能”。
心理学家荣格说,人成长的终目标,就是成为自己。他将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化”。人如果充分地实现了“个体化”,成为他自己,那么他一定是真实的、独特的,同时也是完整的。
6 岁时,我曾对死亡产生过巨大的恐惧,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恐惧背后的原因,而现在,我意识到,肉体的死亡固然可怕,但我更怕精神上的虚无。我要做,并能做的,就是投入地生活,在与身边人的真诚关系中,踏踏实实感受生命的存在。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尊重不能容忍的事物,接纳彼此的不同,以及各自内心的脆弱、无助和缺陷。愿我们都能在真诚关系中做自己,而不做别人,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愿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凝听不一样的鼓声,是治疗“乌合之众”的良药。
涂道坤
这本书的见解透彻、引人深思,让我明白唯有在真诚的关系中,才能做回真实的自己。它与《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样对我的人生影响深远。我把它们放到书架上我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美国亚马逊读者
他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希望……我们所急需的,正是这种切实可行的乐观主义。
——《时间的皱纹》作者 马德琳?欧莱雅恩
这将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变。我相信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都期待参与到这场巨变之中。
——《心灵的习性》作者 罗伯特?贝拉
章 真诚的关系
现在,我们如此孤独,如此焦虑,如此抑郁,很大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缺乏真诚的沟通,没有相互接纳和认同。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我们与别人相处就像是使用一把椅子或者铁锨,不会把对方视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不会尊重对方的意愿,不欣赏对方的独特性。我们是自以为是的、唯我独尊的、十分霸道和强悍的,而对方则是被压抑、被强迫、被改变、被塑造的。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大多数的关系皆是如此。比如,在夫妻关系中,彼此都想改变对方,竭力把对方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又比如,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常对孩子说:“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才能得到爱。”或者:“如果你违背我的意愿,就将受到惩罚。”在这些关系中,人们不可避免会感受到压抑、孤独和痛苦,失去独特性和完整性。
与之不同,在真诚的关系中,人们彼此之间都将对方视为尊贵的生命体,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关系中充盈着尊重、理解、同情和善意。在这种多元化的连接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人们努力呈现独一无二的自己,因此不再压抑、孤独、焦虑和抑郁,生命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
虽然这种真诚的关系十分稀少,却弥足珍贵,具有强大的治愈力。
分裂与孤独
几百年前,一大批桀骜不驯的拓荒者,从欧洲远渡重洋,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时,马萨诸塞湾任长官约翰·温斯罗普对他们大声疾呼:“我们必须为彼此感到高兴,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一同欢喜,一同悲悼,一同劳动和受苦,永远要看到我们在这项工作中的使命和团契,我们的团契就像一个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分裂。”那时,人们独立奋斗,也呼吁合作。邻居们相互关心,彼此照顾,常聚集在一起帮助其中的一个人修筑谷仓,或者整理围栏。
然而, 两百年后, 一位了不起的法国学生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游历了我们年轻的国度,并提出了一个概念——“心理习性”。他一方面对美国人独立奋斗的心理习性大加赞赏,另一方面也非常明确地提出警告:除非美国人的这种心理习性能持续且有效地被其他习性所平衡,否则将导致内心的分裂和孤独。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心理习性,有的群体倾向于独立奋斗、张扬个性,有的群体则倾向于收敛个性、融入群体。但无论心理习性侧重哪一方面,都不能失去平衡。人格不独立,融入群体后,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很容易成为乌合之众。而人与人之间缺乏合作,独立奋斗的人们又会变成荒野上的一头头“孤狼”。
近,备受尊敬的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和他的同事们振聋发聩地指出,我们独立奋斗的心理习性并没有找到内在的平衡,德·托克维尔可怕的预言一语成谶:奋斗,导致了内心的分裂;独立,演变成了孤独。
我对这种分裂和孤独有着切肤之痛。从5 岁起到23 岁离开家,我一直和父母一起住在纽约市的一栋公寓楼里。每一层有两套公寓,中间隔着电梯和一个小小的门厅。这座11 层的建筑内总共住着22 户家庭,邻居之间虽然靠得很近,但由于彼此都具有“孤狼”习性,所以这些家庭就如同一座座孤立的小岛,相互没有往来。我知道门厅对面那户人家的姓氏,但从来不知道他们孩子的名字。在这18 年里,我只“登陆”过他们家一次。我知道大楼里另外两家人的姓,但对其余的18 户一无所知。我知道大部分电梯工人和门卫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姓氏。
更微妙,也更具有毁灭性的是,这种怪异的邻里间的分裂、孤立和冷漠,在我的家庭中却以一种情感隔离和孤独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感到幸福,父母满足了我物质上的需求,生活充满了温暖、亲情、欢笑和喜悦。但的问题是,我与他们缺乏心灵上的交流,他们一心一意让我独立,而我感受到的,却是孤独。
父母从来不向我袒露他们内心的感受,除了愤怒,同时,也不愿意倾听我内心的声音。对我来说,他们是两座孤立的小岛,而我是另一座。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我的母亲会因为伤心而默默地、短暂地流泪。不过,在我的成长岁月中,印象深的是,我从未听见父母提起过他们的伤心、焦虑、畏惧或忧郁,哪怕仅仅一次。他们把内心的这些情绪隐藏起来,对外统统表现为愤怒。他们允许自己愤怒,却不允许自己伤心、焦虑和抑郁,因为这些情绪是脆弱的表现。他们是优秀的具有独立奋斗精神的美国人,似乎可以永远凌驾于生活之上,纵览全局,掌控一切。很显然,他们希望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但问题在于我并不喜欢那样,也做不到。我想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我想把自己脆弱的那一面表现出来,并被人接受;我想与他人建立深刻的关系,从根本上化解内心的孤独。尽管家是安全的,但那并不是一个能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顾忌表达忧伤、害怕、抑郁,或是依赖情绪的地方。可以说,在精神上,我是一个人长大的。我相信,这种孤独感并非我一个人独有,很多人都被这样的孤独深深淹没。
我在十几岁时患上了高血压。我的确曾生活在“高压”之下。每当我感到焦虑的时候,都会因为不敢表达焦虑而更加焦虑。每当我感到抑郁的时候,都会因为不敢表达抑郁而变得更加抑郁。直到30 岁接触精神分析之后,我才开始意识到从精神层面来看,焦虑和抑郁都是可以接受的情绪。通过心理治疗我才明白,我在某些方面是脆弱的,就我而言,在精神上寻求胆怯的叛徒,会瓦解坚强的内心。但我却强烈地渴望暴露和倾诉。我心中一直有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梦想。我梦想某个地方会有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一个我可以完全坦诚相待、敞开心扉的伴侣,在这段感情中我会被全然接纳,包括我的脆弱和抑郁、焦虑和恐惧。在我看来,这已经足够浪漫了,而真正不可思议的极致浪漫是这样一个朦胧的愿景:迥然不同的人们聚在一起,彼此敞开心扉,诉说心中的烦恼和伤痛,以真心对真心,以真情对真情,建立起一种没有功利目的的真诚关系。
我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的文字:
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
我曾想,如果我不能呈现内心的这个愿景,我会不会因为窒息而被摧毁呢?
现在,我知道,我之所以获得拯救,是因为一步一步实现了这个愿景。我成为一名心理医生,是想与病人建立一种真诚关系,他们在我面前暴露自己,而我也将自己暴露给他们。后来,我又致力于“真诚关系”的建设,是希望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朋友和同事,以及人与人之间,彼此都能凝听对方不一样的鼓声,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我相信,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脆弱、无助和缺陷,并完完全全接纳自己,成为自己。
然而,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却缺乏这种真诚关系,父母总是带着种种成见和预判与孩子相处。由于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捆绑在孩子身上,所以,他们看不见孩子真实的样子,只看见孩子在自己头脑中投射的影子。在这些家庭中,孩子不被理解,会格外孤独,而父母则对孩子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充耳不闻,一厢情愿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孩子。这样的塑造无疑是一种摧毁,就像我曾经差点被摧毁一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