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66165
★十二位活跃的年轻策展人以80后为主体,是中国当代艺术图景中一股健康的力量
★她/他们的学科背景、工作领域和讨论话题都不相同,成为策展人的原因和动机也不一样,本书记录、整理了她/他们近五年极具创造力和多样性的案例
★摈弃一问一答的访谈模式,以第*一/三人称视角,记录下我国年轻艺术从业群体的生存与创作现状
本书由十二篇访谈组成,受访者是十二位活跃的年轻策展人。她/他们以80后为主体,自2014年前后开始进行策展实践,进而成长为中国当代艺术图景中一股健康的力量。本书以2019年为一个时间切片,记录、整理了她/他们近五年极具创造力和多样性的案例,试图呈现一份关于中国年轻策展人的“人类学”样本,唤起读者对她/他们的好奇心。同时本书涉及的大量案例和工作方法也可以作为资料供更年轻一代的艺术从业者参考和借鉴。
序言:我们的策展水平很高/倪军
于瀛:让展览成为个体与个体相遇的媒介
李泊岩:反思展览的展览
魏颖: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
李贝壳:扩展领域的策展
富源:消失的政治
韩馨逸:怀旧
艺婷:策展是艺术与社会发生连接的一种方式
王将:策展性创作与创作性策展
姚梦溪:集体与地方
杨紫:图像学转向与误读
张思锐:作为作者的策展人
李佳:替代性精神正在为这个世界继续供给着氧气
图版
策展人
附录:再生空间计划、Salt Projects(盐)、激烈空间
后记:一位不速之客的十二次访问/李镇
作为一个绘画工作者,我从小熟悉展览的生成与展览后续潮动的效果。纵观国内外数不清的展览,我敢以正常的胆量说:在赞叹一系列外国的展览之后,发现我国土地上的展览有着世界一流的策展水平,尤其是近的八年、五年、三年。这个趋势正在发展着,因为李镇先生做的这些访谈,更加证实了这个趋势。
世上本来是没有策展人的。至今在英文词典里策展人是馆长,馆长就是策展人。今年九月我参观湖南师范学院,看到陈列馆馆长办公室屋外牌子上的英文赫然就是很打眼的“策展人办公室”。这也就是说策展人在各个机构里是没有专属办公室的。不错,策展人原本是一个本职工作,由于几十年来博物馆及艺术机构逐渐部分地承载了以前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学习机构的教化作用,这个举办展览的执行者、操办者的角色沿用了馆长这个职务名称,但却超越了馆长的职能范畴。我们以前管这个角色叫组织者,外文也是长期使用组织者一词。鉴于人类素有尊崇权力与话语权的习惯,一个半官半仙的“组织者”一词居然不知在哪一年被“策展人”一词头也不回地替代了,好比叫老公不如称夫君,喊太太比叫老婆有文化。因为纽约州北部冰天雪地的巴德学院开创了个策展研究硕士课程,故而二十年来硕士级别的人里有了科班出身的搞展览的人。我国反正是也要追赶着学的,策展研究硕士班估计会全国开花;其实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我们要重复纽约三十年前做过的事情呢?这是另外一个要讨论的话题。
中国策展人的文化修养在世界范围内水平很高。我的这个说法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而已。因为我们中国人文化感之深厚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没有哪一个人的文化涵养真的是与生俱来的。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相当重视传承,另外又相当重视艺术作品的文脉内容与美学外延,所以我国众多展览的宗旨、选择、解读与陈列都天然地有一种延续下来的我称之为的策展感。你从杭州的篆刻展到天安门附近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周秦汉唐文物展,从荆门市的古代器物展再到云南省博物馆的多种民族融合展,还有曾侯乙墓、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秦始皇陵的相关展览,当然我今年还有幸去了刚刚对外开放的良渚博物院,也处处体现了我国实乃策展感极强的展览大国。比之我三十年来在马赛看过的德拉克洛瓦与东方主义,在洛杉矶看过的电影超人库伯瑞克服化道,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过的弗洛伊德全面回顾,在布达佩斯看过的巴托克旧居陈列等等,近年来我国展览的观后兴奋度以及观后长期回味度一点儿不差,很多次反而更高。这即是综合国力之内整体策展水准的实力体现。何谓文化大国?展览的水平是文化大国的指数之一。奥地利不大,有一年我看了他们办的一个卡拉扬生活展,那真是让人心服眼服。当然,他们还有克里姆特。
现代策展人制度方兴未艾、前程锦绣。这一切现象缘于世人对艺术展览的极具热度的需求。艺术时髦总比战争时髦好得多,对展览有观看上瘾的趋势总强过其他的不良嗜好。因此,举凡世界文明大都市,都重视再重视各种展览的呈现,这给策展人的生活带来了颇为光明的愿景。艺术家策展在这个大形势下是一个小暗流。我在20世纪90年代见证了纽约流行了一阵的艺术家被邀请策展,以告诉世人艺术家自己是如何自我解读或自嗨的。我本人也在1993年5月被纽约苏荷区的一家画廊邀请策划,其实就是组织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就是还都能喘气儿的一些人)的一个展览,取名为“红星照耀中国”,而画廊还请一位纽约老牌写手写了一篇前言文字印在画册里。策展人居然也可以不写文字,这大概只有艺术家策展的时候可以这么无礼;当然艺术家们搞一个展览的背后私心往往就是不向别人做任何解读的。这个秘密大概只有创作从业者可以了解。因此呢,一个展览给什么人看,给人看什么,给人看的东西的背后是什么,这些才是策展人的工作内核。不一定都靠你的文字解读,也不都靠你与创作者的对话,甚至不一定都靠你所挑选的作品;但有一点不能不靠,那就是这个或这些个艺术创作者。人,是你该挑剔的。
从拉斯金到休斯,从哈尔·福斯特到唐克扬,我们有很多书在。今天我们年青有活力的策展人智慧过人、敏捷度过人,而你们的舞台是锦绣中华又是浩瀚的世界,任何展览都会由于你们的构想与打造具有军事武器一般的有力和精准,从而对一个更美好的人类世界产生极具穿透力的灵魂层面的作用。从“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句话生出另一句话为便利不过了,那就是“没有不撤的展览”。然而,正如令人回味半生的某场筵席一样,我们都在努力让一个展览重撞人生、启发生命。你我她他,哪一位不是因为小时候看过的几个展览而活成今天这个模样的?予人玫瑰,一身余香;做好展览,善莫大焉。
李镇先生这一工作的意义怎么被高度评价都是客观的。他有远大的战略视点,而又踏实得下来亲身往返与各位优秀策展人见面并整理对话。那位意大利老资格的策展人多年前就做了一本这样的书,而纽约、伦敦的艺术圈子对于策展人与策展史的尊重与梳理也常常令我惊诧与不安。好在我前边说过,我们近年来在这项事业上大有赶超在前的势头。究其原因,我们中国人在展览方面的本事都得益于我们伟大先辈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以及文论和美学的太厚太厚的底子。我希望的是,今后我们新一代策展人要有更强、更狠、更生动的文化主体意识,而不仅仅是在战术推动的层面上借鉴和比对其他民族与地区的文化;我们应该更有意识地去肯定我们特有的艺术形式,好比书法与印章艺术甚至于牙雕艺术也不为过,风筝艺术或许更加会成就当代艺术牛人,立足于我们生活的大地,关注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感而做展,因情而抒发,如此就不仅仅是口头上诵谈文化自信了,因为做已做到,世人都看得见。
网络直播,空中自由拍摄,手机里各种手法手段都将是并正在成为新时代的策展思路和呈现方式。我期待着李镇同志在以后对于新时期策展人的历史记录与工作整理的“监视”策展人的工作中行动得更广、更深入。而策展人对于艺术创作者的“监视”也将进入一个新世纪文明的海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