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688804
现代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50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课程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完成于1968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畅销欧美五十余年。本书也是“现代艺术”史学领域著书立传开创性尝试,其开拓性书写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出版50余年,本书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
成书半世纪以来,本书历经多次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这部著作早先的中文译本《西方现代艺术史》曾于1986年出版(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当时正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时隔三十余年,此次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首度正版、足本引进,回应一代读者的期盼!我们以2010年的原书第六版为底本,邀请曾在19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志坚教授再度悉心迻译,精心打磨译稿近十年,将焕然一新的《现代艺术史》带到中文世界。
精装图文并茂,超过1200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全新极简风格封面,在装帧上贴合极少主义和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硬精装膜银卡印刷。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色。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本书以时间为串联线索,以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内容支柱,以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为核心类型,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本书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
《现代艺术史》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作家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主持了全面修订,不仅逐章更新了史料信息、拓展了大量图片,在内容分析上更是注重兼容并蓄,与时并进地容纳了艺术史研究的诸多新方向。
简目
第一章 现代艺术的起源
第二章 求真:早期的摄影、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
第三章 后印象主义
第四章 现代建筑与设计的起源
第五章 新艺术运动与表现主义的开端
第六章 新世纪:色彩和形式的实验
第七章 德国表现主义
第八章 立体主义
第九章 20世纪早期的建筑
第十章 欧洲对立体主义的回应
第十一章 图画荒芜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欧
第十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艺术
第十三章 明晰、确定与秩序:风格派与几何抽象的追求
第十四章 包豪斯与现代主义的传授
第十五章 超现实主义及其不满
第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国艺术
第十七章 抽象表现主义与新美国雕塑
第十八章 战后的欧洲艺术
第十九章 新现实主义与波普艺术
第二十章 按规则游戏:六十年代的抽象
第二十一章 20世纪中叶建筑中的现代主义
第二十二章 观念主义与行动主义艺术
第二十三章 后极少主义
第二十四章 后现代主义
第二十五章 以史作画
第二十六章 当代艺术与现代主义的重新谈判
第二十七章 当代艺术与全球化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H. H. 阿纳森的《现代艺术史》一直是论及“现代艺术”这一宏大而复杂主题时不可或缺的指南。经过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的修订和扩写,《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对现代艺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供了关于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艺术机构等话题的令人着迷的新材料。
——艾伦·沃勒克(Alan Wallach),威廉与玛丽学院
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广泛。始于19世纪法国的现代主,止于当代全球化,她的研究涵盖了众多媒介在内的美学发展,其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了。我尤其佩服她如何在一个贯穿全书27章的清晰阐释框架下组织现代主义的巨大多样性。她的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无价的工具。
——安德烈斯·马里奥·泽尔维农(Andrés Mario Zervigón),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系
精彩!是我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所见到的对于一本教材*为彻底而有用的修订。
——卡尔·戈尔茨坦(Carl Goldstein),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格林博罗校区
我*要采用这个修订版本,因为它在组织和结构上都有巨大的改进。
——伊丽莎白·米克斯(Elizabeth Mix),巴特勒大学
阿纳森《现代艺术史》的几次修订拓宽了现代主义的整体历史语境,更加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含义及其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的关系。这个修订版包括了更多欧洲和北美艺术家,在处理艺术史的史学研究上也更加成熟。
——戴蒙·威利克(Damon Willick),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令人兴奋,更加全面和包容而不是排他!曼斯菲尔德的几次修订使得本书更加容易接近。
——芭芭拉·L.米勒(Barbara L. Miller),西华盛顿大学
对所有学习艺术史的本科生来说,这是一本极为重要也十分有用的教材,对研究生而言也是一本很好的资料书。对于研习19世纪晚期至21世纪的艺术的学生来说,这更是一本极佳的资料书。
——卡特琳·皮埃尔(Caterina Pierre),纽约城市大学国王区社区学院
本书显示了对撰写一部包括女性艺术家和有色人种艺术家的现代艺术史的强烈承诺。本书写作思路清晰,力求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分析上。是现代艺术课程的*课本。
——辛西娅·福勒(Cynthia Fowler),以玛利学院
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现代主义历史上的各类风格的发展;高质量的插图复制;倾力于通过材料讨论对象;文本和作者们都在与时俱进地调整。
——梅索·里兹克(Mysoon Rizk),托莱多大学
我很高兴看到有更多的女性艺术家和有色人种艺术家被纳入其中,并对语境、技法、资料框感到欣喜。此外,我对图片复制质量的提高感到满意。
——普鲁登丝·罗伯茨(Prudence Roberts),波特兰社区学院
序 言
哈佛·阿纳森坚信,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应当首先从其独特的形式特性入手,而他的《现代艺术史》即因其视觉分析的精到而长期受到世人的认可。忽视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视觉特质,即等同于无视诗歌中对语言的运用或音乐中对音质的重视。阿纳森解释说,只有通过细致的形式分析,才能充分理解艺术及艺术对我们的影响。
阿纳森还指引读者以“我们能够了解产生现代艺术的环境的一切”去看待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史》此次的修订本,保留了阿纳森对视觉分析的敏锐方法,同时深化了原书对于影响现代和当代艺术创作和接受的社会状况的兼顾。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六版的修订维持了原书的编年体结构。《现代艺术史》并没有宣称现代主义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具体哪个时刻,不过还是将特别重要的年份定在了1835 年。这一年有两个事件确立了本书对现代主义的阐述:一个是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最早的摄影照片的制作,另一个是泰奥菲尔·戈蒂耶的长篇小说《莫班小姐》的出版,该小说因其挑衅的穿异性服装的女主人公和给“为艺术而艺术”背书的丑闻而广为人知。这两个事件公示了自19世纪以来催化现代艺术发展的冲突力量。
现代艺术是对社会的文化表达,这个社会是由科学的理性主义和超脱的理想主义共同塑造而成的。社会条件中内在的张力推动了现代主义的出现,这些相互竞争的世界观通过现代主义得到探索并且常常得以融和。摄影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在同一年出现,证明这两种观点在当时都具有号召力。对很多人来说,摄影确保准确而客观地记录这个世界,传达绝对的视觉真实。“为艺术而艺术”的追随者们所欢呼的,则是基于超越生活现实的主观审美体验的真实。这两种世界观至今一直是分分合合,时而决裂,时而纷争无解,不断地引发出视觉文化的新形式。
塔尔博特的摄影和戈蒂耶的小说也引出了贯穿本书的很多主题。比如艺术与科学的交结,在本书中被不断重提,再如技术在塑造现代艺术中的角色。其他反复出现的主题包括现代主义与女性特质的关系、批评对现代艺术接受的影响、艺术市场的演变与效果,以及异国情调作为审美理想的持续性。虽然这些观点贯穿于整部《现代艺术史》,但每一章都保持各自明确的重点,论述某个特定的运动或者概念。新的引言陈述了各章特定的社会和美学问题,同时将这些观点与本书的中心主题相关联。
本书收录了新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的是进一步肯定现代艺术的社会意义。这些新增加的内容,旨在强化本书的核心论点,同时拓宽关于现代主义的构想。其他的变动包括把女性艺术家和非裔美国艺术家纳入主要叙述。这些对现代主义的历史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不是被当作男性、白人和以欧洲为中心的叙事中的配角。相反,主要叙述涵括了他们的作品,同时讨论到传统的现代艺术史著作将他们边缘化的问题。例如,现代艺术与女性的关系涉及的不仅是女性被排除在艺术创作和展览机构之外的历史,它也关系到女性裸体对于现代主义历史的重要意义,以及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前卫艺术的女性资助人的决定性影响。同样,要理解非裔美国艺术家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就必须懂得当时对种族和再现的种种文化假设。
现版《现代艺术史》的结尾一章,着重关注全球化的问题,讨论当下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条件如何影响着艺术家和观众。与对社会环境的讨论相关联的,是对后殖民理论的探讨。后殖民理论阐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成因与后果,它对重新论述“作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令一些收藏家、艺术商和博物馆专业人士重新思考他们的实践。
本书的结尾部分讨论于2006年开放、由让·努维尔设计的颇具争议的巴黎盖布朗利博物馆。后殖民理论的清晰性在此陷入了实际的殖民实践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之中。作为一座人种学博物馆,盖布朗利博物馆证明了法国从前的帝国心态,尽管它试图让其藏品为自己说话。不过,昏暗的展室、互动的录像台,以及配有法国旧殖民时期特有音乐的壁龛,使博物馆重现了自16世纪以来激发殖民野心的那种予取予求和臣服土著的幻想。这类幻想对于保罗·高更当年在塔希提岛上逗留的重要意义,也同样适用于像埃米莉·贾希尔和莫娜·哈透姆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她们正是面对着这类帝国主义幻想而陈述一种关于文化身份和文化抗争的视觉语言。
盖布朗利博物馆所表达的紧张和矛盾,从现代艺术滥觞时期即已赋予它以灵感。在保留人种学博物馆的理念时,它认同了一种给获取、分类、实录和客观以特权的文化观。不过它的展室的设计意在引发出普遍的、超然的审美体验。最后总是让观者屈从于在现代艺术面前要么投降要么抵抗——或者先投降再抵抗——的快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