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471391
★ 从王道到霸道!比小说还好看的春秋历史
★ 生动再现鲜活的春秋全景 春秋五霸是怎样炼成的?
- 书末附赠《春秋霸主龙虎榜》和《春秋大事记》彩色长折页!
★ 充分研究,发掘诸子百家史料和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正本清源,还原历史本真。
★ 以广阔、深邃的视野阐述春秋历史的发展全进程。
★ 对于人们熟知的典故,以与众不同甚至颠覆以往认知的精妙剖析和鲜明观点来正视听。譬如,西周灭亡其实另有根由,而非“烽火戏诸侯”;夏姬的传奇人生;“赵氏孤儿”惨案背后隐藏的真相;夫差放过勾践的真实动机……
★ 假道伐虢、勿忘在莒、狼子野心、人尽可夫、大义灭亲、华而不实、问鼎中原、鞭长莫及、退避三舍、赵氏孤儿、卧薪尝胆、食言自肥、足下、染指、贪墨、孺子牛、东道主……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背后,隐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 文风活泼、诙谐幽默,故事好看,趣味性强,令人读来欲罢不能。
- 为了避免重演商朝悲剧,周公旦为新兴王朝设下怎样的迷局?
- 烽火戏诸侯,是确有其事,还是另有隐情?
- 从平王东迁到《春秋》托始,半个世纪的光阴为何在官方史料中凭空消失?
- 东周伊始,诸侯争竞,晋、郑两大“护法”谁能抢占先机?
- 从“小白”到霸主,齐桓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历程?
- 流亡近二十年的公子重耳,如何被一群“狼队友”逼成一代霸主?
- 绝色美女夏姬拥有怎样的风流人生?
- 赵氏孤儿惨案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 有求霸雄心和鄢陵战绩,晋厉公却为何与霸主之位失之交臂?
- 晋国七君四霸主的神话,终结于怎样的内忧外患?
- 在众卿并立、步步惊心的混乱时代,“外来户”田氏如何逆袭代齐?
- 纠葛不断的楚、吴、越,如何频繁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剧情?
- 勾践侥幸存活,是夫差糊涂大意,还是暗藏玄机?
- 吴、越的创霸之旅,为何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 范蠡真的带着西施逍遥泛舟去了吗?
- 人们常说的“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
春秋处于古今变革之会,王室衰微,诸侯林立,利益纷争掺杂着文化冲突,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假道伐虢、勿忘在莒、狼子野心、人尽可夫、大义灭亲、华而不实、问鼎中原、鞭长莫及、退避三舍、赵氏孤儿、卧薪尝胆、食言自肥、足下、染指、贪墨、孺子牛、东道主……在这些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与词语背后,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本书紧扣宗法制与分封制,从这两大立国之基的角度分析、叙写各诸侯的争霸历程,将这段绵延近三百年的历史妙趣横生、条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所叙史事,依据《左传》《史记》《国语》《竹书纪年》《吕氏春秋》《韩非子》《墨子》《管子》《吴越春秋》《说苑》《新序》《越绝书》等二十余部历史典籍,并吸收诸多学术研究成果,考据详实,言之有据,还原历史本真。
书末附赠《春秋大事记》彩色长折页,在时间轴上标注重要事件,方便读者查阅、记忆。
章 周公旦的局
“红颜祸水”之辩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商朝人爱生活
终结者姬部落
穿新鞋走新路
从缺陷到崩盘
“宣王中兴”or“宣王乱政”?
西周灭亡那点事儿
第二章 王室的沉沦
春秋“前传”
一家人说起两家话
抢到风口等风吹
阳谋难敌阴谋
同是天涯沦落人
意外之喜
相煎何太急
第三章 东方的觉醒
各有千秋
“准霸主”风光不再
一朝荒淫祸乱生
崛起非坦途
恃强凌弱树威权
痴迷于玩火,终烧自家
打通“任督二脉”
第四章 齐桓公的创业之路
从“小白”到霸主
攘夷先安内
北方的“野狼”
“熊孩子”欢乐多
迟来的对抗
,鲁难未已
小白的人生
登高必跌重
山中无虎,猴子称王
中原的危机
第五章 西方的纠葛
家和万事兴
输在起跑线上的“另类”
骊姬之祸
自家事,亲家管
机关算尽太聪明
重耳的逆袭之路
第六章 文襄的霸业
天赐良机
逼着君主向前冲
大国较量,起于弱邻
队友决定成败
践土之盟开先河
霸主上位烧把火
利益永恒
霸业自有后来人
未竟的事业
“霸二代”的烦恼
祸起萧墙
第七章 天下尽丛林
出来混,迟早要还
“熊孩子”的机会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祸不单行
初闯江湖多坎坷
刮骨疗毒
送礼引发的内乱
天下奇观邲之战
夏姬的传奇人生
专治各种不服
第八章 霸主归来
失之南蛮,收之北狄
齐、鲁、晋的三角恩怨
母取笑,儿买单
踩在鸡蛋上跳舞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条妙计
赵氏惨案的真相
和平的曙光
大战鄢陵
晋厉公的“神操作”
第九章 神话的终结
强晋君臣多奇志
霸主的风范
陈国的纠结
郑国的心眼
战火不燃,霸业难成
冥冥之中的巧合
霸业的
你方唱罢我登场
无人不辛酸,和平终有望
第十章 外宁内不安
君当家,卿做主
六卿强,公室卑
三桓六卿,彼此彼此
歪打正着
谁家公卿不充大
田氏坐大靠奇招
复霸之心何曾休
夹缝之中求生存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第十一章 南方的崛起(上)
黄金时代
一山岂容二虎
亡国祸根
风水轮流转
楚近乎亡,天下震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第十二章 南方的崛起(下)
养虎为患,自取其咎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创霸之路多艰辛
会当凌绝顶
三千越甲,何以吞吴
兴也勃,亡也忽
第十三章 未尽的结局
从春秋到战国
十年图治,重出江湖
座次之争何时休
开启新征程
附录一春秋霸主龙虎榜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三春秋大事记
天下奇观邲之战
公元前600年,安定了后院的楚庄王卷土重来,兴师征伐郑国。晋国派郤缺率兵增援,在郑国境内击退了来犯之敌。
尽管晋国打了胜仗,但公子去疾忧心忡忡,认为晋、楚的新一轮交锋刚刚开始,负责提供场地的郑国恐怕要大难临头。不管谁战胜,争抢的都是对郑国的控制权,郑国到底图个啥?
郑襄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定屈从于楚国,以结束这场纷争。然而,大国之间激烈交锋,岂容小国站出来裁判叫停?晋国再度召集诸侯继续施加压力,逼迫郑国“转会”。这一次由士会挂帅,他不仅成功击退了楚军,还乘机戍守于郑国,索性赖着不走了。
两年之后,楚庄王又一次征伐郑国。
晋、楚频繁拉锯,郑国被折腾得够呛。公子去疾提出:“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什么意思呢?晋国、楚国都不是什么好鸟,咱们谁也惹不起,谁来就听谁的好了!他们都没有什么信誉可言,咱们又何必守信呢?
在“与其来者”策略的指引下,郑国反复“转会”,搞得晋、楚也差不多要精神崩溃了。公元前597年,忍无可忍的楚庄王彻底丢掉笼络、招服郑国的幻想,倾尽全力将郑国都城围困了三个月之久。郑襄公实在是顶不住了,参照微子启臣服于周武王的方式,肉袒牵羊,出城投降。楚国的大臣们恨透了反复无常的郑国,纷纷主张不受降,灭了他再说,但楚庄王得饶人处且饶人,同意与郑国讲和。为了表示诚意,郑襄公派遣弟弟公子去疾前往楚国做人质。
要想维系霸业,扼守交通要冲的郑国不容有失,晋国决定倾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救郑国于水火。
争霸的双方不约而同,都掏空家底,倾尽全力,不惜代价。公元前597年,春秋时期第二场大规模会战在中原(今河南郑州附近)爆发,史称“邲之战”。与三十多年前的城濮之战一样,邲之战也成为一道关口,胜利者继续向前,追求梦想,失败者回去疗伤,下次再来。
邲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结果也简单明了:初现霸业中兴的晋国最终一败涂地。耐人寻味的是,出现这样的状况,并非因为晋军的战斗力不如楚军,其实是另有玄机的。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左传》对邲之战的描写有三千来字,但交战的过程描述不足一千字,剩下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重点讲发生在晋军内部的两件奇葩事:一是将领之间频繁爆发口水仗,二是有人在紧要关头冒出来捣乱。这堪称诸侯交战的奇观!
一手遮天的赵盾已在公元前601年去世,此次三军倾巢出动,主要的将领有十三名。首先是三军六将佐:中军荀林父、先縠(先轸之子);上军士会、郤克(郤缺之子);下军赵朔(赵盾之子)、栾书(栾盾之子)。其次是随军的六名大夫,地位仅次于各军将佐:中军赵括、赵婴齐(都是赵盾的弟弟);上军巩朔(士会族人)、韩穿;下军荀首(荀林父的弟弟)、赵同(赵盾的弟弟)。还有“落单”的韩厥(曲沃桓叔的后裔),担任司马之职。
大军刚走到黄河边,将领们就吵上了(这是第一波口水仗)。上军将士会主张打道回府,理由有四:第一,咱们出师的时候,郑国还在奋起抵抗,但现在业已投降,失去了救援的意义。第二,此次楚伐郑事出有因,谁让郑国朝三暮四,把楚国当猴耍呢!第三,郑襄公投降之后,楚国并没有赶尽杀绝,善后还算仁义。第四,此时的楚国今非昔比,新任令尹蔿敖理政有方,咱们恐怕惹不起。
荀林父赞同士会的意见,但作为三军主帅,他肩负着重大使命,率兵出征毕竟不是观光,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着就往回跑,没法跟君主交代,所以他做了一下变通:先按兵不动,等楚军回去之后,再渡过黄河征伐郑国。
荀林父与士会的主张却挨了先縠一顿炮轰。先縠认为,晋国称霸于诸侯,靠的是将士神勇,臣属得力,像你们这样畏畏缩缩的,等着霸主的位置从天上掉下来吗?一番话义正词严,貌似挺有道理,毕竟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味避战是没有前途的。不过,先縠打着维护霸业的幌子力主出战,背后的动机却是想仗着自己的出身(他爹先轸是助力晋文公创霸的元老),跟荀林父争夺军权。紧接着的一幕充分暴露了先縠的狼子野心:主帅荀林父尚未表态,先縠就带着自己的人马渡过了黄河。
中军将还在原地组织商议,中军佐放了一阵嘴炮之后竟擅自行动,晋军上下顿时陷入尴尬的处境,于是第二波口水仗隆重上演。下军大夫荀首当然要维护哥哥的权威,说先縠不听号令,简直是翻了天了!他声言自己卜了一卦,这小子擅自过河,必败无疑,要么战死,要么回国挨收拾,没跑!司马韩厥则认为,先縠擅自行动也好,战败也罢,难辞其咎的其实是荀林父。您老人家是主将啊,下面的人不听话,吃了败仗,您脱得了干系吗?事到如今,只有硬着头皮过河干一仗,即使打不赢,罪责也是三军六将佐共同承担,不至于让您一个人背黑锅!
荀林父采纳了韩厥的建议,挥师渡过黄河与先縠会合,驻扎于敖山、鄗山之间的邲地。郑襄公虽然投降了楚国,但也不想吃眼前亏,便派人前来接洽,说郑国先前投降是迫不得已,对晋国并无二心,眼下楚军骤胜而骄,疲惫不堪(围了三个月的城),又没有什么防备,所以郑国愿意全力配合晋军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绝无二话。
郑国人耍心眼不要紧,惹得晋军的将领们又打起了第三波口水仗,争论的焦点依然是该不该打。先縠还是那句话:“败楚服郑,在此一举,犹豫不得!”下军佐栾书站出来跟他掰扯,认为郑国人的话信不得。楚军胜了吗?胜了。骄了吗?未必!楚国灭庸之后,楚庄王居安思危,以商纣王胜百败一、以致亡国的教训给军队敲警钟,又以若敖、蚡冒主政时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优良传统教导臣属,这是骄吗?楚庄王此次出征,戎车、兵士轮流值岗,井然有序,这能叫不设防?再者说,郑国的公子去疾还在楚国做人质,郑国还屁颠屁颠地跑来说配合我们打反击,忽悠谁呢?依我之见,郑国这是拿咱们做赌注,挑起庄家相斗,谁赢了他就上谁的船。
先縠、栾书争执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其他将领也是各执己见。赵括、赵同支持先縠,荀首、赵朔选择站在栾书一边。双方展开激烈辩论,还没吵出一个像样的结果,楚庄王竟然派人来谈判了。
其实,不光晋军将领围绕战与不战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楚军内部也出现过分歧。听说晋军过了黄河,楚庄王毕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事,心里难免有点发怵,打算班师回家。令尹蔿敖表示支持,说这一次北略中原,捞到的好处够多了(郑、陈两国均被征服),见好就收吧,万一被晋军打败,上哪儿去买后悔药吃?
得到楚庄王首肯之后,令尹蔿敖号令全军调头向南。宠臣伍举站出来反对,认为晋军虽然人多势众,但不足为虑。伍举为何这么有信心?因为晋军内部的山头实在是太多了,将佐的关系太复杂,谁也不买谁的账,统帅的号令没人听,大军不知道该听谁的,这样的军队还想打胜仗?听完伍举的分析,楚庄王非常高兴,当即下令全军折返向北,决心让晋军吃一回瘪。
双方对峙,大战一触即发,楚庄王的热乎劲头过去之后,心里还是有点虚,所以派人来跟晋军交涉。来使按照楚庄王的交待,向晋军将领解释说:楚国此番兴兵北上,只是想训导和安定郑国,并没有跟晋国过不去的意思,你们要是觉得差不多,就赶紧回去吧!
楚国派人前来交涉,引爆了晋军内部的第四波口水仗。士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晋、楚交锋“软着陆”的契机,于是顺势回复来使说:“周室东迁之初,晋国受命与郑国共同夹辅王室,但眼下郑国目无天子,晋国有责任给他拧几扣!”言外之意,晋国也是冲着郑国来的,与楚国无关。先縠觉得士会这话说得太软,真要传回楚庄王的耳朵里,仗还能打起来?于是,先縠自作主张,让赵括出面更正了先前的说法,改为:“晋国君主交给咱们的任务就是要把楚国人从郑国赶出去,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楚庄王并不甘心,怀疑先前的使臣把话带岔了,才惹得晋军将领这么大反应,所以决定再派使臣继续交涉。
这一回,荀林父、士会的意见占了上风,与楚国人约定结盟日期,同时派人回访楚军,接洽具体事宜。谁承想,奉命前往楚军接洽的人,竟然是两个积怨已久的“内鬼”,一个是魏犨的儿子魏锜,另一个是赵穿的儿子赵旃。魏锜是次子,想做公族大夫而未得,赵旃想做卿大夫,也没能如愿,于是二人怀恨在心,巴不得晋军大败一场,以泄其私愤。(如此人品,着实令人不齿!)
两人一拍即合,将接洽盟会的使命抛之脑后,跑到楚军那里大放厥词,公然挑衅。与此同时,晋军将领们爆发了第五波,也是最后一波口水仗。上军佐郤克认为,魏锜、赵旃这两个人平日里就牢骚满腹,派他们去恐怕要坏事,咱们应该有所防备。因为和谈而憋了一肚子火的先縠发了飙:“郑国人建议打,你们不听劝;楚国人主张和,你们又要防着对方。想一出是一出,防不防有个屁用!”上军将士会站出来表态,说还是防备一下更稳妥,如果楚国人有诚意,咱们就撤掉好了,又没有什么损失。
吵来吵去,还是吵不出共识。士会懒得搭理先縠,自行安排上军大夫巩朔、韩穿在敖山设伏,中军大夫赵婴齐也不想跟着先縠冒险,派人到黄河边准备船只,一旦形势有变就开溜。
魏锜、赵旃骂完就跑,怒发冲冠的楚军紧追不舍,一上来就把晋军打蒙了圈儿。措手不及的主帅荀林父决定后撤,并下令先过河者有赏。此令一出,中军、下军竟然为了争抢船只而大打出手。一旦岸上有人攀到船舷,船上的人举刀便砍,据说掉到船里的手指头都多得能捧起来了(“舟中之指可掬。”)!
一仗下来,除了有所防备的上军得以保全之外,晋军的中军、下军都败得惨不忍睹,丢人丢到了姥姥家。有意思的是,晋军仓皇逃窜的同时,楚军士兵却不失风度。看到对方的戎车陷进泥坑,马匹原地打转,追赶上来的楚军士兵亲身示范,教他们如何脱险。晋军颜面扫地却不自省,居然耍起了嘴皮子功夫,大言不惭地说还是楚国人的逃跑经验更丰富,这真让人无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