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6997
1.作者爆!
◆ 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作品,截至目前为止微信公众号开号仅9个月关注人数:50万 ,知乎关注人数:15万 。
◆ 微信读书人文历史榜第2名。
2.作品炸!
◆ 角度史无前例,通过先秦时期十二场著名战役来讲述中国的历史。
◆ 看懂历史的同时,读懂人性,明白处世之道。
3.人缘好!
◆畅销书《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吕峥、畅销书《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作者*爱君、畅销书《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作者温伯陵,倾力推荐!
4.内容精!
◆文字一读就上瘾。言语现代感强,符合年轻人阅读喜好,轻松幽默。
◆配经典手绘作战图五十余幅。想尽各种办法,让读者阅读体验更加直观。
5.节奏燃!
◆舍不得看完?没关系,这是一整套作品!
◆全系列作品从先秦时期讲到清朝末年,贯穿2300年中国历史。通过分析兴衰、阴谋、偶然、动机、经济、天灾……完整还原2300年中国历史经典百战。
在我们的记忆里,所有对历史的记忆,归根结底都是战争。所有的兴衰、偶然、动机、谋略、经济、天灾,在万事俱备下导演出了这一场场改变历史的战争;也是这一场场的战争,将我们对于历史的所有看法、印象、调侃、想象,全部浓缩,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串联起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
本书以三家分晋到秦朝统一天下的历史兴衰为纲,通过十二场著名战役来讲述历史,包括:三家分晋、马陵之战、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秦并巴蜀、“胡服骑射”、伊阙之战、乐毅破齐、鄢郢之战、长平之战、嫪毐之乱、王翦灭楚。
中国的历史很美,中国的历史很有逻辑,它可以让你在未来的人生抉择中微笑从容,因为我们此时此刻面对的人和事,老祖宗曾经用他们的智慧与血泪做过深度诠释。
战
“三家分晋”:韩赵魏崛起,自春秋来到战国
壹:自春秋来到战国
贰:分家前夜,晋国六卿
叁:决定家族命运的接班人选拔
肆:水灌晋阳,韩魏反戈
第二战
马陵之战:战略方向错误导致的魏盛转衰
壹:魏国手中曾经抓了一把多么好的牌
贰:兵家必争之地
叁:一步错,步步错
肆:魏盛转衰的关键性之战
第三战
商鞅变法:秦并天下的战争机器,开动了
壹:孝公求贤
贰:商鞅可怕的逻辑链条
叁:土改,自分封,到郡县
肆:户籍制度,谁都别想跑
伍:军改,全民皆兵的杀戮机器
陆:叹息的结局
柒:为什么只有商鞅成功了?
第四战
“合纵”与“连横”:诸子百家走四方的美好时代
壹:苏秦讲师成功骗来了轮“天使投资”
贰:“合纵”从理论上站得住脚吗?
叁:“苏指导”的艺术人生
肆:张仪诈楚
伍:战国的“士”
陆:诸子百家
第五战
秦并巴蜀:百年一遇的机会,你会怎么选?
壹:总说蜀道难,到底难在哪儿?
贰:好机会来了,要梭哈
第六战
“胡服骑射”:赵国崛起的关键三十年
壹:赵雍上位,安居平五路
贰:赵国面临的南北分裂
叁:胡服骑射引导的赵国改革
肆:赵雍中兴
伍:雄主凄惨谢幕
第七战
伊阙之战:“杀神”登场
壹:秦武王之死
贰:“杀神”的成长历程
叁:伊阙大屠杀
第八战
乐毅破齐:东方大国的疯狂与没落
壹:那是三十年前
贰:燕国大乱战
叁:花样作死在东方轮番上演
肆:五国联军进山东
伍:中国历史上的“敦刻尔克谜案”
陆:田单复国
第九战
鄢郢之战:“杀神”横扫汉江平原
壹:论“巨无霸”的吃法
贰:名将的隐性素养
叁:“杀神”水攻
肆:战国时代的忠义担当
第十战
长平之战:秦为什么冒险发动长平之战?
壹: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贰:华阳之战的神话解析
叁:秦被拉回黄土高坡
肆:反面典型的父亲出场
伍:阏与之战
陆:上党的抉择
柒:丹水对峙
捌:战争的恐怖成本
玖:“杀神”出山
拾:“杀神”谢幕
第十一战
嫪毐之乱:秦灭六国的隐藏大线
壹:迷之叛乱的主要成员介绍
贰:新欢与旧爱的“零和博弈”
叁:嬴政收权
第十二战
王翦灭楚:秦国搬开后的大石
壹:“秦国赵括”真的是二百五吗
贰:老将军的计划
叁:秦并天下
推荐序1
与其看历史写了什么,不如看没写什么
读史越多,越难相信所谓的“天命攸归”和“人心所向”。历史既然由胜利者书写,史籍里的善恶美丑便难言客观中立。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系列作品好就好在跳出“得道多助”“民心可用”的窠臼,回到历史现场,通过分析那些决定政权兴废的战役来还原真相,用幽默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替读者提炼出治乱循环的根荄。
战争是典型的零和游戏,分为终结乱世的统一战争与打破和平的衰亡战争。
建政之初,由于战争的惨痛回忆历历在目,大部分人尚能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信奉“宁做治世犬,不为乱世人”。
但随着战争阴影渐行渐远,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贫富差距愈发悬殊,整个社会开始面临巨大的威胁。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给经济增长提供动能,缓解“内卷”,则危机一触即发。此时,若统治集团为转移阶级矛盾煽动仇富情绪、民粹主义甚至种族对立,那么战争势必席卷重来。
衰亡战争之所以难以避免,在于因技术红利耗尽而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时,官僚集团的膨胀速度反而会加快,因为赚钱的机会减少后就只能打存量的主意,进入旱涝保收的单位吃皇粮。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养官成本畸高,税赋与日俱增,社会加剧凋敝,增量遥不可及。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和平之所以弥足珍贵,盖因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时期都处在战乱之中。而在全球经济震荡,政治格局嬗变的历史转捩点,我们需要从史书中汲取更切实的智慧。
比如为何安阳、新乡、鹤壁、濮阳与焦作这些城市明明地处黄河以北,却属于河南省?从经济角度看,黄河以南地区自古水灾频仍,饥荒不断,而以北的上述诸城自然条件却不错,划归一省可以相互周济,抵消影响;从军事角度看,这又是典型的“犬牙交错”式的划界原则,即让黄河天险消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防止地方割据。
再比如,历史上的王朝定都大多遵循一条不成文的法则: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必须分离。用东晋名臣王导的话说就是“古之帝王不以丰俭移都”。换言之,出于稳定国势和向外扩张的需要,在并不富饶的地区建都,以保证经济与文化的流动性,实现国家的协调发展,其实是一种常态。
又比如,另一条不成文的设都法则是“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必须重叠”。凡是违背的君主,几乎都逃不过血光之灾,典型的例子便是“安史之乱”和“靖难之役”。
究其原因,在于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一旦分离,身处后者的将帅若心怀异志,起兵相向,身处前者的君王立马就有大权旁落、帝位不保之虞。
由此不难理解中原文明的帝都为何会随边疆形势发生迁移——抵御外族的重镇,就是军事重心的所在。而军事重心的改变,必然带动政治中心的变化。
汉唐都长安、北宋都开封以及明朝都北京均属此理。
可见,都城选址必须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地考虑到每一片区域的得失。按史地学家谭其骧的总结,首都的选择,其国防条件必须满足“制内”和“御外”两大功能,达成“内制”与“外拓”的统一。
由此出发,谭其骧进一步阐释北京何以历经元、明、清,迄今八百多年,成为国都的不二之选。
首先,在南北对立的格局中,由于北方有太行山与山西高地,战略纵深足够,“北伐”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南征”则只需攻克长江就行了,故京城必须位于占据优势的北方;其次,唐宋以后,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陆续崛起,导致地处东北、蒙古和中原地区枢纽位置的北京成为当仁不让的战略重心;后,北京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交通便利,易于吸收南方的财富与漕粮。
由此观之,山川地理的背后是军事战略的演化,而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又是利益冲突的状态。因此,读书不读律,致君终无术;治史不知兵,为学终觉浅。
职是之故,或可说“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
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便是明朝若非遭遇“小冰期”(17世纪的全球气候危机,温度降低,灾害频发),可能不会骤亡。而由于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影响了牧草的生长,后金粮食减产,放马中原的动力也大大增强。
如此说来,似乎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物理学中有个“熵增定律”,认为孤立系统总是趋于熵增,即“除非有外力做功,系统总是从有序走向无序”。
比如,房间无人清理,就会布满灰尘;组织缺乏管理,必然混乱倒闭。而宇宙作为封闭系统,缺乏外部能量的输入,也必然走向死寂。
同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需要个体贡献时间和精力,以对抗失序。对此,物理学家薛定谔曾引申道:生命以负熵为食。
食物是一种负熵,生命靠食物对抗死亡;学习是一种负熵,个体靠学习对抗无知;创作是一种负熵,艺术家靠作品否定野蛮,建构意义。
历史也是一种负熵,虽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永不言弃的志士仁人在沧海横流中依旧前赴后继地做着“减熵”的努力,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史诗。他们的名字,值得铭记。
吕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特聘教授
推荐序2
秦殇
秦人的崛起与陨落,是华夏族历史上的不二传奇。
从公元前10世纪,被周孝王分封于今天甘肃一带的“秦”地作为周王的养马部族;到公元前770年,因为拥护周平王东迁立功,秦襄公因而被封为“诸侯”,秦人开始崛起于西周历史;再到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人在艰苦奋斗中逐渐崛起。
可以说,秦人的历史,本质上就是华夏先民不懈奋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起用卫国人公孙鞅(商鞅)入秦并主持变法开始,此后,秦国不断壮大,终在秦王嬴政即位后,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人终用长达700多年的厚积薄发,在战国末期耗时九年,完成了帝国一统,建立起了中华史上的帝国:秦朝。
渤海小吏的新书《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其主线正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讲起,一直到“秦并天下”结束,其核心,正是以秦人为主线,讲述这些战国风云的鼎力之作。
这是一部好看、好玩又有趣的作品。
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对于如何一统天下,诸子百家已经有了思考,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就提出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观点,并且强调说:“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的核心,是主张以王道和“德”来一统天下,但遗憾的是,完成中国历史统一的,并非是儒家理想主义的王道,而是残酷血腥的战争。
而执行这场统一战争的胜利者,是秦人。
在《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一书中,渤海小吏为我们描述了战国时期的几个重要节点:从三家分晋、马陵之战、商鞅变法、合纵连横、秦并巴蜀、胡服骑射、伊阙之战、乐毅破齐、鄢郢之战、长平之战、嫪毐之乱到王翦灭楚,一部浩瀚的战国风云史和秦并天下的艰辛残酷历程,在有趣而不失严肃、通俗而不乏文理的叙述下,被渤海小吏以举重若轻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阅读。
在痛快于历史的刀光剑影之外,反思秦人横扫六国之神速,而陨落又何其之快的叹息,也从未终止。
实际上,秦人在厚积薄发之下,仅用九年时间,就攻灭六国完成帝国一统;然而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还不到15年时间。
秦朝之兴也勃,其亡也忽。
这,正是我们读战国史和秦亡汉兴等诸多历史的魅力之所在,古往今来,如何通过读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史的无穷魅力和我们孜孜以求的不懈动力之所在,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无从逃脱历史的轨迹影响,所以我们希冀从历史的故事中,获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打开生命格局的力量。
回归到秦人的崛起和败因,早在战国末期,荀子就曾经说:“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忸之以庆赏,?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
在荀子的时代,秦人横扫天下、谜之自信,但作为儒家的荀子,还是看出了秦人崛起蕴含的重大问题,秦人通过专制与苛政,役使百姓不断通过战争和扩张去掳掠谋利,从而为秦国不断开疆拓土。
从儒家的观点来说,作为法家和功利主义者的商鞅,实际上为秦国设计的,是一种实用主义至上的扩张战略,在法家的这种霸道面前,无论是儒家的王道与仁政,还是墨家的人道,抑或道家的天道,都将在战国时期,被法家的军国主义和霸道,碾压得粉身碎骨。
因此,秦国的一统天下,似乎顺理成章。
但秦人的苛政难以长久维持,大秦帝国建立不到十五年,历经二世,终就在秦末各方起义的熊熊烈火中被彻底摧毁,此后,代秦而兴的西汉,放弃了严刑酷典的法家思想,转而在建国初期,推崇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以便与民休息。
所以,晚唐文学家杜牧才会在《阿房宫赋》中哀婉地叹息道:“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并天下的历史,也是一部秦殇的历史,在战国的征战杀伐、兼并吞吐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秦并天下的过程,更是秦并天下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非凡和故事解构的细节魅力之所在,而渤海小吏为我们呈现的,正是这样一部风云激荡的战国风云和秦人故事,相信诸位读者在《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的畅快阅读中,一定可以体会到,一种不同以往的历史结构、视野和感悟,而这也是我很乐意推荐《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这本书的原因。
让历史好看、好玩、有思想,《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的魅力,也将在字里行间一一展现,相信渤海小吏的文字,一定会让大家收获阅读的快感。
秦殇有道,是为序。
郑焕坚(爱君)
2020 年7 月7 日于广州
自序
这是一套长长的系列书,我要讲一个横跨2300年的故事。
很早以前,我的心中就有个想法,想把中国历史完整地串联起来。
为什么要串联起来?
因为中国的历史实在是过瘾,成体系,因果循环地极具对称之美。不串起来,不足以体会出它的美感。只要是中国的历史,就会很好看。
中国的历史哪一个时间段,我们都不能够忽略。每段历史都有它的逻辑,都有它的传承。
但当我真的开始着手写作后,问题来了。
怎么写?怎么把这几千年的历史串起来?
用人物串联起来?
人物太单薄,无法对整体的史观产生框架效果。
用大事件串联起来?
事件太多了!跟人物一样,太散乱,也太缺乏核心性。
后,我想到了一个载体,只有这个载体能够胜此重任,那就是战争。
自“三家分晋”到“鸦片战争”,这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从来没有出现过断档,每个历史时段都并非单独存在的。
有前因,有后果,因果循环,极具对称之美。
开始把串联历史的这个重任放在了战争身上,是因为在我们的记忆里,往往所有对历史的记忆,归根结底,都是战争。
长平之战,秦搬开了统一天下的后一块石头;
巨鹿之战,楚霸王一仗安排明白了秦王朝;
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大漠封神,汉民族到达时刻;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
淝水之战,前秦崩塌,后三国渐渐开启;
参合陂之战,北魏开始清盘北方;
秦王下洛阳,大唐雄起,玄武门祸根埋下;
澶渊之盟,宋辽共存开启了神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靖康之变,女真首入中原;
死守襄阳,南宋成为世界的后灯塔;
鄱阳湖大火,朱洪武杀了出来;
公元1644年,吴三桂关前易帜,清朝得到了的机会。
…………
这一场场战争将我们对于历史的所有看法、印象、调侃、想象,全部浓缩。
在所有的兴衰,偶然,动机,谋略,经济,天灾,万事俱备下,导演出了这一场场改变历史的战争。
所谓战争,仅仅有战役吗?
战争的维度很广。
比如说禅让。王莽的全民投票,终成了中国历可怕的权力交接。
比如改革。王安石的改革,终导演出了让北宋亡国的党争之乱。比如政变。诸吕之变、巫蛊之祸、仲达赚曹爽,这些阴谋布局对于历史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场腥风血雨。
这些,都将成为我们的讲述对象。
这一切的一切,终也都会归向一个永恒的命题:历史的因果。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如是因,如是果。
商鞅打造的杀戮机器帮助秦并天下,秦也终因为基因问题二世而亡!
秦昭王诈骗搞死楚怀王的时候想不到,将来会成为楚人的天字号仇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羽坑四十万降卒的时候不会想到,他和白起这两位大咖会为后世树立一个典型,杀降不祥。
曹操盗墓摸金,司马得国奸险,太宗杀兄灭弟,宋祖淫亡国之妃,等等。他们终都得到了他们的报应。他们做出了选择,终剧本也狠狠地抽了他们的脸。
出来混,肯定是要还的。路怎么走,都是自己挑的。
明白历史,为了啥?不是啥以史为鉴。
当年明月老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写了段感慨:“所有的错误,不管你读了多少史,你该犯的错,一样都不会少。”
因为人性使然。读史读到后,我们会明白,历史中有太多的不得已。
亡国之君不一定都混蛋,奸佞当道不见得就那么可恨,忠臣孝子也都得扒开来看。
总之,当初他们在做选择时,做那些决定家国兴衰黎民生死的事情时,有很多的不得已。
没有一个重大选择是轻松的。之所以会不得已,是因为大量的利益与危险交杂在一起。
读史到后,是想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如果未来你面对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选,以及选完后能看到结局走向。
我会把这两千多年来的风风雨雨的全部关键细节全部展现在您的面前,然后再告诉您,它对现下乃至百年后的整体影响。
路怎么走,还是需要您自己选。
在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写完三国时代了。这些文章初是在公众号上连载的,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作死的发布方式。
因为一部分公众号的读者是看不习惯连载内容的,很多平台讲究的是流量、时政、八卦,短平快的内容生产方式,很多人一看,你这是连载的内容,甚至一个字都不看就跑了。但是咱们的这个系列作品却创造了个小小的奇迹。
我没花过一分钱用来打广告,从来没有用过黄色擦边球、流量八卦、裸露性感图,以及野史类的眼球段子,但这个专栏到我写这篇自序为止,已经有三十万读者了,知乎上像“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韩信的军事才能是真的还是吹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听小人言而逼死自己的儿子刘据?”等回答已经全都突破了百万级的阅读量。
是因为我的写作水平真的那么高吗?我不否认我写得很努力,很认真。但为何“历史上昆阳之战有何评价?”的点赞量仅仅是五百人次,而以同样内容为蓝本的“刘秀近乎完美,为何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的点赞量却已经突破两万人次了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承认,运气对于我们的人生作用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
在您阅读本系列作品之前,我要说一些“受累不讨好”的话。
这世间对于你的一切厚爱,跟你的努力都没有太大关系。
为了写这个作品,我除了本职工作外每天几乎上了发条般地无缝对接各种工作:构思素材,优化大纲,查证史料去完成每周的两万字,40张动图。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会理解这个工作量是什么概念,中间的所有辛苦我也不提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
努力是我们应该做到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品质之一。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基因,就是让我们不浪费生命认真地活。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这个文明国度才会屹立在世界上永远生生不息,永远能在经历苦难后站起来。
这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乏努力的人。
而真正让每个人的努力价值产生区别的,是很多其他的维度。很多你通过努力却控制不了的维度,是那些天赋,健康,金钱,赞美,支持,鼓励,流量……那些上苍的恩赐。
你只是很幸运而已。
就像内容相同的两篇文章,一个只有几百的阅读量,另一个却有上百万的阅读量一样。
你的努力仅仅是上场参赛的资格,却不是你一定能成功的承诺。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接受很多命运无常,看淡很多无妄之灾。
说这些,是想表达一件事。
您购书、打赏、分享、宣传,我万分感谢您的恩情。因为我知道自己并没有那么好,您只是将偏爱送给了我,咱们之间冥冥之中有善缘。
非常感恩太多的朋友们留言说“要将这套书送给孩子”。
我认为这是对我的褒奖。
希望我能在不久的未来,交出一套让朋友们放心在孩子高考第二天后送给“他(她)”的“成人礼”。
也希望每一个朋友可以微笑自信地对孩子们说:“中国的历史很美;
中国的历史很有逻辑;
它可以让你在未来的人生抉择中微笑从容;
因为我们此时此刻面对的人和事;
老祖宗曾经用他们的智慧与血泪做过深度诠释。”
祝我的每位读者诸事顺遂,喜乐安康。
小吏
百拜于渤海之滨
读史越多,越难相信所谓的“天命攸归”和“人心所向”。历史既然由胜利者书写,史籍里的善恶美丑便难言客观中立。《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好就好在跳出“得道多助”“民心可用”的窠臼,回到历史现场,通过分析那些决定政权兴废的战役来还原真相,用幽默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替读者提炼出治乱循环的根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特聘教授 吕峥
在《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一书中,渤海小吏为我们描述了战国时期的几个重要节点:从三家分晋、马陵之战、商鞅变法、合纵连横、秦并巴蜀、胡服骑射、伊阙之战、乐毅破齐、鄢郢之战、长平之战、嫪毐之乱到王翦灭楚,一部浩瀚的战国风云史和秦并天下的艰辛残酷历程,在有趣而不失严肃、通俗而不乏文理的叙述下,被渤海小吏以举重若轻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阅读。
——畅销书《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作者 *爱君(郑焕坚)
文章的优点是通俗。读渤海兄的文章,总感觉他正在喝着啤酒、啃着鸡腿和你唠嗑,不知不觉读完以后,还有怅然若失之感,担得起“好文章”三字。读历史的意义在于吸取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渤海兄的《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里,以战争为骨,以人事为筋肉,描绘出一幅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用通俗的语言把复杂的历史经验说清楚,让人拍案叫绝。
——畅销书《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作者 温伯陵(温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