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69394
本书稿是一部明代大理的地方社会史。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四部分,*部分描述明初(主要是洪武年间)明军进入大理后,明朝在大理周边设置府州县和土司,以管理当地人民的大致过程。接着分三类人群,来描写明朝大理的山乡社会。一是僧侣,明朝通过在大理地区册封僧侣,招僧侣入京赐给头衔,兴建和扶植寺院庄园,建立一套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仪式秩序和宗教信仰,来笼络当地信仰宗教的人民。二是乡士大夫,明朝通过吸收当地读书人入京读书,参加国子监和乡试,来笼络当地读书人,这些人在回到大理山乡后,被任命为当地的学官,负责宣传儒学,并在当地编写符合明朝正朔的家谱、族谱,同时将佛寺改造为祠堂、乡贤名宦祠。通过这一套程序,儒学正统观念、正统祀典文化工程在大理社会得到传播。三是土官。明朝在大理地区册封大量土司,土司之间形成了政治平衡,他们在本地打击盗匪、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服从明朝的统治,同时本地经济的货币化促进了山乡流动、经济发展、身份分流和阶层整合。西南大理*终被整合进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之下。
绪 论/1
第一部 云之南
第一章 关键的一年/31
第二章 书写者:华夷之间的历史与神话/54
第二部 僧 侣
第三章 入京的僧侣/93
第四章 辟邪/125
第五章 从寺院庄园到乡里社会/155
第六章 重建仪式秩序/191
第三部 乡士大夫
第七章 成为士人/221
第八章 南京归来/242
第九章 改造佛寺/270
第四部 土官政治与山乡
第十章 澜沧江沿岸的山乡联盟/317
第十一章 从山乡盗匪到编民/352
第十二章 金沙江沿岸的土官联盟/385
第十三章 土官政治与鸡足山/422
结语 合法性的追求:仪式权与历史话语权/466
征引书目/490
后 记/510
自序 扉页上的历史现场
从边疆的角度重写历史,犹如在荒芜中找寻路径,大概是那些隐藏在幽微处的故事,鼓舞我完成这一书写计划。考究这些故事时,总得冒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尤其当我们宣称要从统治者的手中拯救历史时,如何用新的叙事架构来描写芸芸众生的历史,就成为一项新的挑战。
或许,我先从一位山乡夷酋自久的故事谈起。历史上有许多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却在地方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我在明初土官墓志铭中偶然发现自久与邻近土官联姻,他似乎不仅是山乡部酋,还被封赐锦衣卫指挥的头衔。后来,为追踪大理山乡盐井治理所引发的山乡动乱,我发现自久曾因夺取盐官之印,打劫官兵,逃到大理和姚安之间的山区,隐匿十余年。这样的人物不可能仅是一位夷贼。在书缝间找寻山乡流窜的人物时,也逐渐发现更多的自久身影,山里有地名称自久寨,族谱有自久后裔!翻遍志书,幸好某位官员在百无聊赖的乡野生活中,编写了一部符合体例的志书,扉页上夹带着边陲山乡的自久被擒捕后赴京和皇帝的一段关键对话。他向我娓娓道来,其抗明是因为山乡秩序已崩坏。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是隐藏在史册扉页里的历史现场。
正史也记录相关的侧面叙事。当我们要从地方角度重写历史时,必须留意官方对事件的看法与地方究竟有多大的距离。官方文献是引证自久的权威证据吗?没被记录的又会是什么?自久并非重要土官,也不是英雄,又没有造成惊动天下的重大叛乱,他是一名窜逃山乡的部酋!历史学的工作应是把这些看起来相互矛盾、混杂的信息,放回地方既有的政治与社会语境下,重新赋予其适当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地方行动者的历史,不仅是视角的选择,也是解构与建构同时进行的方法论问题。
书中另一个不起眼的事件,是云南副使姜龙前往山乡招抚夷民,这也涉及重构地方情境。自久之后,山乡动乱不断,官方文献习惯性地以特定的目光描写动乱或歌颂政绩,无意间留下不少线索,包括事发地点与时间、空间分布,群聚的规模,人群分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