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5488
★《紫禁城的黄昏》揭开了晚清皇室困居紫禁城鲜为人知的真相,足以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互印证,因而以其无可辩驳的充分可信性,显示出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庄士敦写的《紫禁城的黄昏》描述的是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他在其人生高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力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是皇帝溥仪的英国老师,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但令其声名大振的即是这本《紫禁城的黄昏》。
★一段真实的历史回忆,一个真实的末代皇帝,在庄士敦的眼中,溥仪“不仅宅心仁厚,而且胸怀宽大、富有同情心”。
本书《紫禁城的黄昏》是“帝师”庄士敦的怀旧集,记录了被困在紫禁城的“清室”末落时期的那段特殊日子。熟谙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与末代皇帝溥仪交往的经历为线索,对紫禁城里独特、封闭又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进行了描绘,把他眼中真实的溥仪和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局面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形形色色的人物鲜活灵动,跃然纸上。
[紫禁城的黄昏]
第1章 1898年的“百日维新”
第2章 维新运动的瓦解
第3章 重新垂帘与义和团运动
第4章 光绪皇帝后的日子
第5章 慈禧皇太后
第6章 从溥仪登基到辛亥革命
第7章 体面逊位与清室“优待条件”
第8章 大清皇帝与洪宪皇帝
第9章 1917年的张勋复辟
第10章 1919—1924年的紫禁城
第11章 皇帝的几位老师
第12章 迟暮的大清宫廷
第13章 大清王朝的毒瘤——内务府
第14章 乳臭未干的“龙”
第15章 帝制派的希冀和理想
第16章 急躁好动的天子
第17章 真龙腾飞
第18章 龙凤之喜
第19章 从紫禁城逃出去
第20章 御花园里的日子
第21章 颐和园风波
第22章 紫禁城的黄昏
第23章 被关在笼中的天子
第24章 真龙启飞
尾声 龙归故里
[紫禁城的黄昏]
1919年,45岁的英国人、文学硕士庄士敦成了13岁的小皇帝溥仪的英语老师。面对这位来自外国的老师,溥仪充满了尊敬和好奇,而庄士敦也很喜欢这个特殊的学生,对他倾囊相授。可以说,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很深,他曾经向溥仪灌输了很多西方的先进思想,并将一些比较激进的刊物带给溥仪看。受其影响,溥仪对祖上的一些陈规陋习深感不满,并着手在紫禁城里进行改革。后来,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溥仪承认庄士敦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中国居住的30多年间,庄士敦的足迹遍布中国20多个省,见闻和阅历都十分丰富,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到英国之后,庄士敦写就了《儒家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
虽然本书凝结了作者庄士敦的很多心血,但是由于他本人身份和立场的特殊性,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对日本人的偏袒,对伪满州国的认可,都是十分狭隘的,我们对此要持批判态度。
本次翻译,在尊重原著原貌的基础上,对于作者一些相对偏激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看法,译者或加以注释进行说明,或补充资料予以纠正,力争让读者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历史事实。总而言之,庄士敦来自西方,在认知上与我们有所差异,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他笔下的这段历史。
[紫禁城的黄昏]
体面逊位与清室“优待条件”
帝制倒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紫禁城的黄昏”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皇帝不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可是依然有皇帝的身份和尊号,还在之前的宫殿里居住着。
当时的宣统皇帝溥仪年龄尚小,隆裕皇太后以他的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这无疑是让人感伤的。退位诏书代表着在共和政府面前,清廷退让了,而在一份名为《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的文件中,则表现出了共和政府对清廷的退让。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下:
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付。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 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唯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清廷与革命党达成的至为关键的协议就是“优待条件”,以后又补充了其他一些文件。1914年12月26日公布了后一份补充文件,也就是所谓“善后办法”七条。
一、清皇室应尊重中华民国国家统治权,除优待条件特有规定外,凡一切行为与现行法令抵触者,概行废止。
二、清皇室对于政府文书及其他履行公权、私权之文书契约,通用民国纪年,不适用旧历及旧时年号。
三、大清皇帝谕告及一切赏赐,仅行于宗族家庭及其属下人等,其对于官民赠给,以物品为限,所有赐谥及其他荣典,概行废止。
清皇室所属机关,对于人民不得用公文告示及一切行政处分。
清皇室如为民事上或商事上法律行为,非依现行法令办理,不能认为有效。
四、政府对于清皇室,照优待条件保护宗庙陵寝及其原有私产等一切事宜,专以民国政府内务部为主管之衙门。
五、清皇室应允确定内务府办事之职位,为主管皇室事务总机关,应负责任,其组织另定之。
六、新编护军专任内廷警察职务,管理护军长官负完全稽察保卫之责,其章程另定之。
慎刑司应即裁撤。其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役及太监等,犯罪在违警范围以内者,由护军长官按警察法处分,其犯刑律者,应送司法官厅办理。
七、清皇室所用各项执事人等,同属民国国民,应一律服用民国制服,并准其自由剪发。但遇宫中典礼及其他礼仪,进内当差人员所用服色,得从其宜。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时的清政府还没有完全垮台。实际上,一些颇有能力的总督和将军依然对清政府忠心耿耿,国家的财政和外交还掌控在他们手里。民国政府并不愿意采取武装暴动的方式,让帝制倒台,因为那样极有可能让中国常年处于内战的状态。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清廷为什么还要妥协,甚至同意皇帝退位呢?隆裕皇太后为了顾全面子,给出的说法是这样的:不想“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事实上,清廷的让步是为了讨好袁世凯这一主导当时局势的人。
袁世凯狼子野心,自始至终,他的眼里都只有他自己,并没有忠于大清帝国,也没有竭尽全力地对待革命者和民国政府。考虑到袁世凯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个性,我们极大地怀疑清室“优待条件”就是出自他之手。优待条件的内容匪夷所思,不会是那些真正关心民国或皇帝的人所拟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起草人还是有一定的能力的,谈判双方都会对这样一份文件表示满意,可是唯独不见实权。
对于清室的“优待条件”,袁世凯可能会这样给革命党人解释:“清帝已退位,你们的共和也达成了。你们也应该做出一定的让步,允许皇帝保留名号,并支付给他一大笔年金,相比持续内战的支出,这笔支出根本不值一提。允许皇帝还在紫禁城居住只是缓兵之计,假如到时你们想让他住到颐和园去,他必然也会乖乖听你们的。让他们拥有一些特权,他们才没有复辟的理由。本质上的胜利者是你们,而皇帝只是表面风光而已。此外,民国政府没有把清朝廷赶尽杀绝,也会让外国人对你们好感倍增,对于获得国际支持是有帮助的。民国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相反,袁世凯会这样跟紫禁城里的上当者——一个平庸又可怜的女人、一个懦弱又鲁莽的摄政王和一个才6岁的皇帝解释:“对于朝廷来说,优待条件是一根救命稻草。尽管政权被颠覆了,可是皇帝还是皇帝。更何况,皇帝现在还小,也没有能力执掌政权,因此说我们丧失了政权又是不准确的。现在先由革命党来行使政权,皇族就可以歇息一下了,等皇帝长大了,革命党人的势头也没有那么猛了,皇帝依然可以获得权力。民国政府机构鱼龙混杂,难以长久,人民会愈加想念自己的皇帝的。等到了那个时候,皇帝就可以再次出山。优待条件让皇帝的宗庙陵寝依然完好,而且有足够的经费维持朝廷的日常运行。可以说,根本性的胜利掌握在大清皇帝手上,而革命党人的优势只是表面上的。此外,考虑到国际的局势,清室放弃了武力,这一点必将赢得国际社会的好感,对于清室挽回威望是有帮助的。要不了多久,主政的依然是大清皇帝,中华帝国会再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袁世凯左右逢源,让自己有时间和机会加强自己的权力。清廷内务府和袁世凯一样,从优待条件里也获益不少,宫中的所有开销都由他们继续掌控,皇室珠宝也被他们偷偷蚕食着。他们是寄生在皇帝身上的虫,皇帝在他们眼里就是一棵摇钱树,而不是一个人。
民国政府和想象中的相差太远了,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它上台了,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它庸碌的面目就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憎恶不已。政治局势越发动荡,人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原本支持共和制的人慢慢隐退,有的人宣布离职,不再关心时事;有的人不再从事政治,转而经商或在教育事业中奋斗;有的人离开自己的故土,跑到遥远的欧洲,在宗教中获得心灵的平静;还有的人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政治气候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许今天你还是受到热烈追捧的英雄和爱国者,明天就变成了罪犯和卖国贼,而到了后天又成了英雄和爱国者。很多人不明不白地死了,很多人多次跑到外国的殖民地和租界躲避灾祸,还有很多人跑到偏远的森林里,或把家安在寺庙、道观中,每日吟诗作对、欣赏美景,在古代圣贤的著作中找寻一丝安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