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517156
☆知乎考古大V项木咄用“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带你围观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不仅是想让读者了解考古知识,更是想通过考古学的思维方式,教会读者如何用很少量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见解;
☆尼雅遗址、马王堆遗址、贾湖遗址、定陵、郭庄楚墓……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勾起了我们对历史的窥探欲,我们迫切地想知道,《鬼吹灯》里的“精绝古城”真的存在吗?为什么发掘定陵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明神宗真的是瘸子吗?刘备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真的有一百多个儿子?
☆知乎考古大V项木咄用“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带你围观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不仅是想让读者了解考古知识,更是想通过考古学的思维方式,教会读者如何用很少量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见解;
☆尼雅遗址、马王堆遗址、贾湖遗址、定陵、郭庄楚墓……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勾起了我们对历史的窥探欲,我们迫切地想知道,《鬼吹灯》里的“精绝古城”真的存在吗?为什么发掘定陵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明神宗真的是瘸子吗?刘备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真的有一百多个儿子?
一 精绝古城
二 马王堆遗址
三 贾湖遗址
考古专题 如何确定一个遗址的年代?
四 定陵
五 郭庄楚墓
六 满城汉墓
七 曾侯乙墓
八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
考古专题 如何找到一个考古遗址?
九 日本上高森遗址
十 奥茨冰人
十一 奥杜威峡谷
考古专题 考古与盗墓有什么区别?
曾侯乙墓
《国家宝藏》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嘉宾王刚在获许近距离参观完曾侯乙编钟之后,向眼前的那一排气势恢宏的编钟深深鞠了一个躬。这一个动作,体现了一个文物爱好者的敬畏之心。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也确实值得起这样的“待遇”。1978 年,编钟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世界。我们很难想象,这套 2000 多年前的文物,如今还能演奏出动人的乐曲。这座传奇墓穴,还有哪些故事,是《国家宝藏》没有说的呢?
擂鼓墩
历史与现代的不期而遇,总是来得那么漫不经心。如同许多重大考古发现都来源于偶然一样,曾侯乙墓的面世,来源于军队的一次施工。
故事发生在1977年的秋天,当时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的雷达兵部想要建一个军械雷达修理所。他们考察了湖北的很多地方,找了很多选址,但都不是很满意。后来,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就推荐了随县擂鼓墩这个地方,理由是“这个地儿风水好”。
要说这擂鼓墩,风水确实不错。它是一个平地突起的小山坡,向东约一公里,有?水自北向南流过;往南约两公里,有涢水自西向东而来,与?水交汇。而在它的西北面,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整个擂鼓墩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用古代风水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前有照,后有靠”“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这枕山面水的环境,确实是一块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
擂鼓墩这地名的由来也挺有意思。传说春秋时期,楚庄王带兵攻打随国,但是随国上下一心,誓死捍卫国家。楚庄王久攻不下之际,没想到“后院失火”,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斗越椒发动叛乱,带兵围剿楚庄王。
在腹背受敌之际,楚庄王派出小将养由基与斗越椒比试射箭。养由基说:“你是令尹,我是无名小将,你先射我三箭,而我只射你一箭。”斗越椒是楚国有名的神射手,一听这番话,不由怒从心起,对准养由基就是一箭,没想到被养由基稳稳接住。斗越椒慌忙中再射一箭,又被接住。斗越椒使出浑身解数,朝着养由基的喉咙射了最后一箭。没想到养由基不费吹灰之力,一口咬住了箭。
没等斗越椒反应过来,养由基取下嘴里的那枝箭,反身射回,正中了斗越椒的咽喉。楚庄王见状,立即敲响战鼓,乘胜追击,平定了叛乱。而当时楚庄王擂鼓的小山坡,就被称为了“擂鼓墩”。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而已,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稍有点考古学常识的人如果听到这个地名,肯定会对其中“墩”字非常敏感。这里面,可能暗藏着某些玄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古代对于地点的命名是非常朴素实在的,经常会根据地形特点进行命名,比如说一个小山坡,就会被称为“岗”“墩”之类的。而恰巧,古代的一些高等级墓葬在建造之时往往会有巨大的封土堆,这些封土堆经过年岁的累积逐渐荒芜,从外观上看就像是一个个小山坡。这两个因素相结合,我们就会发现在那些以“墩”“岗”等命名的地点发现古墓葬的概率非常之高,比如陕西沂州的九原岗壁画墓,比如江苏的俞墩遗址、庙墩遗址、龙墩遗址……
所以说,如果你家所在的地方恰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建议你好好搜寻一下附近有没有带“墩”“岗”之类的地名,说不定那里就是个古代贵族的墓葬。擂鼓墩这个地方,不仅风水好,符合古人陵墓选址的要求,又拥有悠久的历史,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当然,雷达兵部的这些军人们,大概是想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只是觉得这边环境优美,特别适合建造军械雷达修理所。不过,当他们选定了这个地方,并往地里挥下第一锄头的时候,一个令世人震惊的考古发现,马上就要登上历史舞台了。
泥土中端倪
建造计划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为了加快进度,雷修所从附近农村召集了几十名村民来帮工。在地的表面,是一层厚度约20到40厘米的含沙黄褐色泥土,往下挖不久,就出现了一层红色砂岩。这一层砂岩十分坚硬,挖掘起来非常辛苦。于是雷修所就从县里调来了重型推土机来帮忙。没想到推土机推进了几米后,岩石是越来越坚硬,无奈之下,施工队转而选择先用TNT炸药爆破,然后再动用推土机的方式。
由于施工难度加大,整个施工场所变得有些忙乱了起来。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有人突然发现中间有一块地方的土质似乎有些异样,别的地方都是坚硬的红色砂岩,但这块地方不是,它由褐色的泥土组成,还掺杂着一些黑色胶状的泥土。用铁铲铲下去,土质很硬,不像是自然的淤泥,倒更像是夯实的泥土。
当时,随着马王堆墓的发掘过程被拍成纪录片在国内外公映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阵“马王堆热”。马王堆墓出土的那具保存完好的辛追女尸,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以至于各地的考古工作人员们都暗自卯足了劲,希望在有生之年也能发掘出一具类似的古尸。雷修所的一些同志刚好看过马王堆墓的记录片,他们就发现,这些不同寻常的泥土,似乎跟屏幕中看到的墓葬的泥土有些类似,于是有的人就怀疑,这擂鼓墩下面会不会隐藏着一座古墓呢?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不止一次地说过,墓葬是一门泥土的艺术,从泥土中发现墓葬的蛛丝马迹是考古学实践的一项基本功。赵本山和宋丹丹的一个小品中有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把一只大象放到冰箱需要几步?答案是三步:把冰箱门打开,把大象放进去,再把冰箱门关上。还真别说,这个脑筋急转弯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同理,古人建造一个墓葬也只需要三步,先在地里挖出一个坑,等到下葬之后,再将泥土回填并夯实。在这一挖一填中,墓葬中的泥土就自然而然与周围的天然泥土有了区别。而正是这一点点区别,成了我们发现墓葬的关键。
随着施工进度推进,施工队们又发现了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泥土中居然出现了一块长宽各一米多的麻灰色花岗岩大石板!经过清理,众人大吃一惊,这土层中接连铺着一层石板,除了之前发现的那一块,还有四五块类似的石板,它们平铺组成了一个平面,带有很明显的人工痕迹。人工铺设的石板再加上之前发现的不同寻常的土层,更加坚定了施工队们对于地下有一座古墓的构想。
很快,施工队请到了专业的考古队来这里进行了考察。专家们来到现场,绕着工地看了一圈,发现线索特别明显,比如有一处地方土质湿润,有青膏泥的迹象(后来得知是盗洞口);有的地方有夯窝,直径约五厘米,排列整齐,明显是夯土后留下的痕迹。而且从土层的断面来看,红砂岩和填入的五花土泾渭分明。专家们当即断定,这里有一座大型古墓。
那么,地下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这座古墓的大概范围是多少呢?考古专家们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是火眼金睛,能够一眼看穿土下的情况。所以还需要借助其他的工具。这个时候,专家们拿出了准备好的探铲,准备进行钻探。这探铲就是我们日常说的洛阳铲,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讲过洛阳铲的来龙去脉,这里就不重复了。
不过有的读者可能会好奇,有的考古工作者似乎仅仅依靠探铲带出来的土质土色的信息,就可以判定地底下这座墓的时代,这到底是故弄玄虚,还是真的有事实依据呢?在考古实践中,我们一般通过三个维度来判断墓的时代:一是形制,而是墓底颜色,三是填土。
形制是判断墓葬年代的主要依据。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古人就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建造墓葬,而墓葬本身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墓葬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代的不同规格的墓葬也有区别,这里面往深了说会很复杂,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介绍。粗略地讲,我们古代的墓葬大致可以分为竖穴土坑墓和室墓两种。新石器时代至战国的一般中小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商周大墓有中字形、甲字形和亚字形墓。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洞室墓,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存在,不同时代的洞室墓也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六朝至隋唐的洞室墓,就是将当时居住的屋子的形象建在了地下,有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有的还有天井;宋金时代除土洞墓之外,砖室墓为仿木构建筑,很有时代风格。
墓底颜色也是判断依据之一,一般朱砂底是两周时期的;白灰底是汉代的;青灰底是唐宋的。
填土是指我们可以观察土质土色来辨别其新、老程度,以此来判断时代。年代越早的墓葬填土,在长时间的压力和雨水作用下,土的结构越来越密实,颜色也相应得变暗。而新土的特征则完全相反。
当然,通过墓底颜色和填土来判断有一定的缺陷,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墓都有可以辨识的底子,而且大多数考古钻探不一定能到墓底。而若是仅仅通过填土的新、老来判断,时间跨度又太大。所以在日常的考古实践中,我们都是将三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的,以形制判断为主,墓底颜色和填土判断为辅。
我们可以以这一座墓为例,来看一看具体的操作情况。首先,探铲铲头带出的是坚硬的白膏泥,往下探到约1.2米的时候,接触到了木炭,厚度大约十几厘米。再往下,就接触到木椁了。从探铲反馈出来的手感看,这地下的木椁很有可能还没有腐烂,保存状况良好。
为了探明清楚墓葬的具体情况,专家们又接连打了好几个探孔,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座竖穴岩坑木椁墓,年代应该在春秋到秦汉之间。所谓竖穴岩坑木椁墓,就是先在红砂岩的山包上凿出一个竖穴作为墓圹,在墓圹内放置好棺椁后再用泥土回填。更令人震惊的是,如果仅是根据探测结果来看,这座古墓大概东西长二十米,南北宽十六米,这规格整整比马王堆汉墓大了六倍,别说在湖北境内了,就是放到整个中国,也是无可匹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