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35892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讲述了美联社记者韩森的红色之旅,收录了国家图书馆藏的苏曼殊历史照片——苏曼殊的友人圈及其出家始末,以及当代花木兰郭俊卿的故事……
老照片(第一三三辑)
王 淼 美联社记者韩森的红色之旅
胡 剑 “云”消“芳”未散
张 萌 苏曼殊的友人圈及其出家始末——国家图书馆藏苏曼殊历史照片考辨之三
刘葆松 口述 英 子 整理 廖静文与天津美院学生的合影
王端阳 当代花木兰郭俊卿
张阿泉 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的早年生活
蒋 遂 光影里的妈妈
孙世勇 口述 孙 雪 整理 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李 硕 岳 父
赵庆国 怀念姥姥
王逸人 情随事迁——长春的那些老建筑
李 宾 为迎接美国总统而扩建的机场
殷占堂 奥村和一:我是蚂蚁兵!
谭 泽 支边格尔木
魏兴荣 我的高考
姚显伟 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活
常贵宁 未毕业的毕业照
刘 鹏 一条横幅与一段历史
冯克力 有感于“一如其旧”
封 面 伪满洲国“新京”的“日本桥通”(王逸人)
封 二 苏曼殊与孙氏昆仲合影(张萌)
封 三 两位少女的合影(蒋遂)
有感于“一如其旧”
冯克力
七年前,陈丹青先生在《褴褛的记忆》一文里对《老照片》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的这篇文章曾在第八十九辑《老照片》里刊载过,大家应该还有印象,这里就不赘述了。
也是在那篇文章里,陈先生还直言:“请《老照片》一如其旧!”希望它继续保持自己“如贫家的摆设”和“洁净而有自尊”的样子。
丹青先生的这份期许,不仅是他个人的,也反映了许多读者的心声。编辑部同仁对此亦倾心认同并久存此念,这些年来,无论世态如何变幻、时风怎样流转,都一直在勉力践行着。凡事虽说创新难,而守成也非易。尤其当应时趋新成为社会主流,厕身其间,想摆脱随之而来的重重压力乃至诱惑而守成,更是难上加难,即使像《老照片》这样原本就怀旧述往的读物,欲“一如其旧”,也并非那么容易。
《老照片》面世二十多年来,除在内容方面恪守既有的出版理念,力求以平民视角求真求实、还原历史以外,对于开本、装帧、版式、印制等外在面目的改变,也向持保守、谨慎的态度,以免造成读者的不适感——哪怕只是些微的。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留意到,从明年起,《老照片》的定价将从20 元上调到 25 元。这些年里,国内的物价包括纸张及印刷工价一直呈上涨趋势,《老照片》的此次调价,诚属不得已而为之,还望读者诸君能予体谅。
可见,抛开其他的种种因素不说,仅仅是作为商品的《老照片》,想“一如其旧”,也很难是无条件的啊!
“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这样评价《老照片》: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著名艺术家、作家陈丹青则说:
《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消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在“为《老照片》一百辑”所写的《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中说道:
“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