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33744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讲述了翻译家耿继之的故事,记录了北师大女附中的精彩往事,收录了天津地毯走出国门的相关影像史料,以及20世纪50年代,苏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情形。
老照片(三〇辑)
耿 辰 我的翻译家父亲耿济之
宁宗一 家父宁伯龙与他的微楷书法
徐礼娴 我和北师大女附中(上)
张鹏程 在南海滩涂“学军”的女生连
田卫平 壮志凌云——父亲的抗战经历
宋英敏 我的母亲
王 淼 大伯
齐晓芳 二姐的少女时代
陈探月 天津地毯走出国门
刘 鹏 老北京的驴事儿
徐家宁 北洋时期东交民巷使馆区
谭金土 苏州的“爱国卫生”与“送瘟神”
朱 炜 曾经的莫干山避暑会
庞守义 与孔德懋老人的忘年之交
赵国瑛 “江财”忆旧
夏奇星 这些兵——从下乡知青到“内招兵”
张进仁 刻有时代烙印的爱情
赖晓平 父亲珍藏的几张学运照片
于正 于道洋 沈仲君先生的全家福
彭守业 芝罘岛上的大家庭
英 子 1968:童年时代的黄大年
冯克力 由衷的祈愿
封 面 1936年,翻译家耿济之与家人合影(耿辰)
封 二 访问美国的晚清贵族(陈探月)
封 三 半面清妆(张开来)
由衷的祈愿
冯克力
发这辑稿时,在中国已初步得到控制的新冠疫情,又在全球肆虐起来,人类的命运正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
自今年一月下旬以来,受疫情影响,物流中断,印厂停工,《老照片》连续几辑都未能如期与读者见面。罹此旷世劫难,区区一本读物的逢遭际遇实在是微不足道,也不会有多少人在意,对其脱期、延宕,想来读者也不难宥谅。
上一次大疫情,是发生于2003年的“非典”,已经过去了十七年。那次“非典”的灾难虽远不及这次的“新冠”,但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却一直都在,回想起来难免谈虎色变。而当年的抗疫英雄——“吹哨人”蒋彦永和抗疫专家钟南山两位医生的名字,也时常挂在众人的嘴边,被津津乐道……后来,曾有人提议在《老照片》里结合图片回忆一下当年抗击“非典”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屈指一算,惜照片拍摄时间尚不足《老照片》所要求的二十年,便放弃了。
可谁能料到,当年“非典”的那些定格未等成为“老照片”,一场更大的瘟疫竟又降临了。早知道这样,管他什么十年、二十年,管他什么照片够不够“老”,先把那些事絮叨絮叨再说。《老照片》虽书微言轻,哪怕自说自话,给大家提个醒呢。
悔之晚矣!
由于相机的普及,尤其是手机拍摄功能的日臻完善,这次的“新冠”,无疑将是有史以来影像记录丰富的一场瘟疫。大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小到一个社区、一个村庄,乃至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抗疫“图志”。其中的生聚死别、悲欢离合,都将成为疫后痛定思痛的宝贵见证,可要好好留着啊!
祈愿“痛定”的一天在全球早日到来,也希望善后的“思痛”能郑重开启。
我们期待着。
“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这样评价《老照片》: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著名艺术家、作家陈丹青则说:
《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消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在“为《老照片》一百辑”所写的《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中说道:
“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