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220610
北京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现代以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世界大都市的形成,以及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建设,都是北京作为世界大都市的传奇般的扩写。这一雄伟的历史进程和时间的铸造,使北京成为了人类的建筑杰作。
《北京传》结合了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梳理出这座伟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全景观。这是一个作家个人的城市观察,又是一座伟大城市的个人记忆。一砖一瓦,一个个的词汇,构成了北京这部大书,一座古老而又宏伟的城市跃然纸上。
序章:中国尊的?t望——1
第一章:蓟城与燕都——21
副章:董家林与永定河——51
第二章:唐幽州城——65
副章:潭柘寺的守望——90
第三章:辽南京城——103
副章:天宁寺与萧太后河——125
第四章:金中都城——139
副章:离宫苑囿与燕京八景——168
第五章:元大都——185
副章:郭守敬与马可·波罗——210
第六章:明北平府与北京城——231
副章:阮安与明长城——262
第七章:清京师——275
副章:恭王府与东交民巷——303
第八章:民国北平市——321
副章:正阳门火车站和老舍——350
第九章:新中国首都——365
副章:“梁陈方案”与“国庆十大建筑”——392
第十章:国际化大都市——409
副章:长安街与北京天际线——446
第十一章:未来之城——465
副章:城市副中心与北京新机场——488
终章:智慧北京——509
后记——530
主要参考文献——536
《北京传》视角宏阔,高屋建瓴,梳理了我们的首都北京三千余年以来的历史传承、空间变化和功能演进。作家邱华栋沿着历史的脚印一步步写来,以讲述朝代的更迭、城址的变迁、城市的核心建筑为主线,辅以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建筑等,再融入城市的选址、道路的形成、民族融合的过程,综合考察和辨析,共同构成了有理有据、有血有肉的《北京传》。《北京传》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历史,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知识普及价值。——白烨
在这部《北京传》中,作家邱华栋提纲挈领写了北京三千年的城邑史,八百多年的首都史,写了北京的深厚悠长的历史,也写了它与时俱进、日新日进的现在,更以前瞻的笔触,想象了北京作为智慧城市的未来。作品在结构上分为主章与副章,主章是对城市演进过程的重点叙述,是对朝代更替过程中城市的状态的描述;副章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筑、规划等,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叙述。就像一棵开花的果树,主干挺拔,而分枝上满缀花朵,这样的结构极富新意。邱华栋作为一个成就斐然的作家,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对大型文体的掌控能力,他的时代感和文学性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作家。——孟繁华
建造元大都,燕京地区的老百姓负担沉重,付出了巨大辛劳。仅在公元1271年,从大臣魏初的奏折中就能够看到,营建大 都城,一年所用的人力不下一百五六十万人,几乎全国的工匠都集中在这座城市,木工、铁匠、瓦匠,各种工匠为大都城的营建贡献力量。
这座城市按照刘秉忠的规划设计,是从图纸上平地而起的、规模空前的都城。刘秉忠巧妙地利用了高梁河水系,将西山水源、高梁河、太液池水系贯通起来,作为大都城的供应水源。此前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蓟城、燕都到唐幽州城,再到辽南京和金中都城,所依赖的都是莲花池水系。
刘秉忠确立鼓楼为南北中轴线对应的中心点之后,以丽正门南的一棵大树为南部起点,那棵树后来叫作独树将军,披红挂彩,受人祭拜。
公元1262年,大都筹建处又从汴京北宋的皇宫旧址上,拆除了宋、金时代的旧宫殿,把能用的木材和石材都运到了北京,用于大都建设。
也是在公元1262年,郭守敬通过兴建水渠,将高梁河与玉泉山水源连通,把高梁河引入城市水系,又向东连通了通惠河。这样就连通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通过大运河把南方的货物运到现今鼓楼南侧的银锭桥旁的码头。
元大都的兴建得益于这条水系的补充,使得后来漕运兴盛起来,元大都的经济繁荣和货物流通得到了保证,也使元代兴建皇家园林得到了物资供应的保证。
公元1265年,郭守敬疏浚了金代的旧金口河河道,为的是便于把西山的大量石材和木材,通过漕运的方式运送到大都营建的工地附近。
公元1267年正月,这些筹备工作完成,元大都的城建工作正式开始。元大都的建造,首先建造的是宫城,五年之后的1272年,宫城初成,东华门、西华门左右掖门也都建好了,第二年,宫城的主殿大明殿开始修筑,1274年,忽必烈在建成后的大明殿接受皇太子和大臣们的朝贺。
元大都城内的宫城是1276年竣工的,前后花了十年时间。
公元1272年,大都城的城墙也开始兴建,一直到1287年才建成。从时间上来计算,不算动工前准备材料和勘测规划所花的几年,从1267年开工建设,到1287年元大都城墙的整体竣工,前后花了二十年。
从元大都城的空间结构上来看,宫城、皇城、大城,形成了从内向外、三重城垣层层相套的结构。元大都的宫城首先确立了一条南北中轴线,这样皇城和外城在外面继续扩展的时候,不离开这条中轴线的主轴。
有学者认为,和现今贯穿南北城,呈现为一条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不同,元大都分别有一条北中轴线和一条南中轴线,两条轴线在鼓楼附近交汇,但不完全相衔接对应。如果南北中轴线完全对起来,就是死对,所以是错开的,这一点和五行阴阳学说有关。因此,现在的旧鼓楼大街南口,就是北中轴线的南终点,而钟鼓楼,是南中轴线的北终点。
南中轴线,南起外城正南门的丽正门,然后向北穿越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前门崇天门和后门厚载门,经过现今的地安门桥一带的万宁桥,直达城市中心所建的一座高阁——中心阁,在中心阁西侧二十米处建有中心台,那就是刘秉忠当时测量的元大都的中心点。
这个中心台西侧就是鼓楼,鼓楼北边是钟楼。这里是元大都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我们了解元大都建设的一个聚焦点。
按照左祖右社的礼制,在元大都齐化门(现在的朝阳门)建了太庙,在平则门(现在的阜成门)建了社稷坛,并且把皇宫建在太液池和琼华岛的东侧,在城北规划了交易市场,实现了前朝后市的建筑理念。
元大都的皇城位于大城南部,周长二十里,皇城的墙外都种上了大树,这面皇城的城墙也叫萧墙。在皇城的城门棂星门和大城的南门丽正门之间,是一个宫廷广场,两边是千步廊,衙署和官员办公地就在千步廊的后面。
此时,琼华岛已经改名为万岁山了,现今的北海公园当时叫作太液池,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宫城和皇太子居住的隆福宫,以及太后居住的兴圣宫,成为三个围绕在万岁山东西两侧的三个宫殿建筑群。
比较来看,汉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宫城都在大城的北部,北宋汴京和金中都的设计中,皇城和宫城在大城的中心位置。而元大都的皇城和宫城,则在大城偏南的位置,这一点可能略有不足。这是因为太液池水系的影响,这样的规划设计已经是最符合地理地形的处理了。
元大都地面的宫殿建筑,现在都没有存留。根据一些历史文献,如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书的记载,和现代建筑学家的复原想象,元大都宫城内的宫殿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威严耸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