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59583
◇袁凌历时十三年写就,深汲每个离乡人的生命记忆
◇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部城乡中国的变迁记录
◇真实故事计划年度“经典非虚构著作”诚意巨献
◇梁鸿、野夫、刘瑜、蒋方舟、朱学东读后诚恳推荐
◇随书附赠2021年日历卡
故乡这个记录出生、成长、迁移、死亡的地方,牢固地寄存着每个离乡人共同的记忆。
《在别处》是袁凌深汲生命记忆的个人自传散文集,成书历时十三年。他用柔软有温度的文字,忠实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青春到不惑的心路:孤身离乡的线索、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自我成长的印记……
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从候车室回到出生地,真实记录了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段城乡中国的无声变迁。
序一 /01
序二 /05
上卷
北漂纪 /002
候车室 /029
在县城 /065
中卷
西安往事 /084
过秦岭 /117
洪水 /161
下卷
住瓦屋 /180
出生地 /217
寻梦记 /257
序一
一位非虚构作家摊开的内心世界
袁凌是从我老家小镇上走出的作家,陕西省平利县八仙镇,作家一直认为这里是“世界尽头”。出北京至西安,穿过世界第一长的秦岭终南山隧道,到汉江边的安康,顺着岚河上行两百多公里,进到大巴山深处的河流源头,八仙镇就到了。
镇子的地形是两山夹一河,天空是那种中间大两头小的番薯形状,人就像被装在番薯形状的荷包里,有一种洞天感。山川封闭之下,语言、见识和世界观都有某种局限,等到人成长起来,走出番薯形状的洞天,看到的都是新天新地,对世界的好奇和敬畏随之而来。袁凌离开家乡,已经是上大学的时候,他在西安读书,随后去重庆、北京工作,天地开阔,他的出发点仍然是八仙这个小镇。
从大学教师岗位上辞职,袁凌投身媒体,从山城的《晚报》,辗转到京城的《新京报》,之后又在几家杂志社供职。职业状态的变化,让袁凌看见了更大的世界,但是他却没有驻足在繁华地带,他注目凝视着微末寒酸的地方,直抵一个个被忽视的细小命运。十几年的媒体生涯中,袁凌一直坚持写作,他还一度辞职回到八仙镇,和乡民一起生活,埋头创作了一年。
然而,常年写作给袁凌带来的反馈极少,刊物发表的也很少。借助新媒体的崛起,袁凌把自己的非虚构作品发表在网络上,很快就受到读者的欢迎。网络的声势聚集,推动了作家的第一本作品的诞生,这就是《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这一作品让袁凌备受瞩目,并获得2015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非虚构作家”的荣誉。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是袁凌锋芒初试,所写的都是细碎微末的命运,却拥有穿透人心的质地与力量。直视苦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不回避,成了袁凌最显著的写作风格。八仙是高寒苦楚之地,生活其间的人也多凄苦。袁凌对于苦难的直觉是天生的,借助文字,他让喑哑的一切如同血一样流淌了出来。世界尽头的边缘感,让作家和喧哗、浮躁保持了距离,他笔触细微,定要使沉默之物发出声响。
之后,袁凌又出版了非虚构作品《青苔不会消失》《寂静的孩子》,前者是媒体特稿作品的精粹,后一本则专门写无人管顾的留守儿童群体。热爱袁凌的读者们,将袁凌比喻为“卖血式写作”,熬尽心血,文字澄澈。毫无疑问,袁凌是当下国内最值得瞩目的非虚构作家。
我第一次见到袁凌,还是在2010年夏天的北京。从新闻系毕业的我,进入凤凰周刊杂志社面试,并以见习记者的身份留了下来。杂志社领导决定,给我指定一位陕西同乡编委作为指导老师,并把我带到了一位身形瘦削貌似西北老农的人面前,说他就是袁凌。细聊之下,我们惊觉两人居然出生在同一个小镇,故旧颇多却从不认识。
借助同乡身份和这次见面,我有幸与袁凌成为朋友。先生年长我十三岁,按理说是我的业界前辈,可他从不以师长自居,平易坦率的性格让人感到畅快。工作之余,袁凌曾将他从未发表的二十多部作品发给我看,当时我经历浅薄,可一读之下,仍然被这些文字深深吸引。袁凌的写作自成风格,文字天然质朴,日常事物也能在他笔下生发知觉,显现脉络与力道。
袁凌的文字带给我的体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很难说清楚他是先锋文学或者是散文,但有一些东西弥久不散。再等到后来,看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我才再度体验到这种感觉。电影和非虚构写作一样,都是从欧美生长出的艺术创作形式,最初的语言和技巧也都是人家的,是枝裕和把欧美的电影创作形式拿过来,里面的语言却是东方的,那种流淌的日常与不散的味道知觉,充盈在他的电影作品里。
在非虚构写作中,袁凌如同是枝裕和一样借助了规则和框架,但内在的知觉和审美趣味却是东方的、中国的,深入中国人的肌肤与骨髓。当下国内非虚构写作如火如荼,绝大部分创作者都热衷研习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法与意义框架,却在表达上缺乏力量,始终无法深入。袁凌的写作,无疑将是中国非虚构写作未来的道路。
“真实故事计划”一直致力于推动非虚构文学的大众化,试图让更多人阅读并创作,写下他们最在乎的故事。非常有幸,我们曾一度邀请到袁凌先生担任“真实故事计划”总主笔,他的写作在“真故”广受欢迎,甚至,部分作品取得了爆款式的传播。在我阅读的袁凌作品中,《在别处》是最特别的一本,这部作品是袁凌从小镇八仙走到北京天通苑的自我叙事,作家以极大的勇气和坦诚,讲述自己童年成长、家庭以及婚姻的挫败与消解。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的自传。
非虚构作家常常是强悍的观察者,当他把自我置于观察的视角下,会发现怎样的人生真相呢?欢迎你打开《在别处》,这是一位非虚构作家彻底摊开的内心世界。
雷磊
2020年5月22日
序二
2019年的某个秋日,我在天通苑地铁站天桥上看到了半截彩虹。彩虹从楼群之间矗立起来,短短的一段,引得行色匆匆的下班族纷纷驻足观看。这一时刻变得有点异样,像是对着许愿桌上的蜡烛,短暂地相遇,又寻常地逝去,只在朋友圈和记忆里留下一些痕迹。
我想到了童年时出现在山谷间的彩虹,更完整,更修长,像是我脚下站立的天桥,真的可以由此出发去寻找什么,跨越什么,即使只是在孩提的梦中。
我出生在陕西南部的一个山村。在童年,时间缓慢,感觉自己处于一个密封的瓮里。四周岭际是完整界限,离外面的世界很远,只有垭口传递些微信息。
长大后渐渐走出脚程,身后留下线索,其实也是家乡人的寻常轨迹:出巴山,渡汉水,过秦岭,出潼关,天南地北。过于悠长,多有阻隔,却又含曲折情味。到了平原,才算是真正跨越天堑,迈入外面的世界,再也没有家乡的地标。
有天发现自己走得已够远了,有一丝驻足顾盼的自得,下一刻涌上的却是心慌:牵扯的线路太长,归途难寻。纵使地理上回到了老地方,却认不出曾经熟悉的物事,找不到生身的证据。旧日的瓮破碎,时光之水似乎原封贮存至今,却倏然流尽。
面对残存水迹,心中怀疑:我算是活过吗?昆德拉有一句话:只生活过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古希腊哲人说,我们不能两度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在匆忙急促的路途中,除了半段彩虹的偶尔征兆,我们能落得什么随身之物?即使是获得了房屋户口,在寄居的城市有了一个位置,心里仍然有一道过于拉长的针脚,绷紧了会疼痛。
没有人可以活两次,没有人可以真正两次走上同一条路,就连我们自以为可靠的身体,下一刻也变成另一个。比起把握在手的身体和物质,记忆更为忠实。它就像是我们预先拥有的一座矿藏,不论我们自以为人生如何贫乏。
靠着回忆,我们在一次人生之中就活过了千百回,在一条离乡路上年年回家,在封缄一个信物之后又拿起它无数次,在一次亲吻中就度过了爱欲轮回。
我在微博和豆瓣的树洞里看到一个辞世者的抑郁,在回乡和舅娘的聊天中挽回了一份童年时光,在上海亭子间的寒冷里触到肖邦手模的裂纹。当老屋里尘气侵蚀的橱柜风化,事物已在另外的容器中保存。它们更可靠,无须占据空间,却坚固有重量。可以毁坏一座城池,却打不破一个人的记忆之橱。所有黑暗与丰盛、耻辱与幸运的内情,只顺从心灵之钥的开启。
它并非自闭。在旅程之中,我们与他人分享落脚休憩之地,有偶然邂逅的十字路口,驻足躲避风雨的廊桥,也有候车室、影院、教堂和墓地。这些地址像一口口保险柜,牢固地储存着人们共通的记忆,也像是区块链的一个环节,不会丢失、腐化或被权力涂改。
眼下,在过于迅疾的变动里,许多事物正从视线里消逝,水井、胡同、铁轨、家鼠、石磨、瓦楞和洪水的印记,包括方言、风俗、亲属。我们感到舒适的时候,也在失去切身的什么。
硬座车厢里硌人的夜晚,让人真切地感到自己的身体,和邻座的身受联结。在高铁和飞机上,我们的身体感受没有这么强烈。一栋钢筋水泥的单元楼里,不会有木屋阁楼上随楼板颤动的心跳,和瓦楞下雨声的滴沥。在对未来的信仰之下,人们对待手边和身后之物过于粗暴了,坟土被掘开,路面被开挖,河流被截断,瞳仁被掏空。
高铁奔驰而过的田野上,风物倏然消逝,像是全然陌生的场地。大地上依旧忙碌的父老,像旅客眼中的蚂蚁,从事不可理喻的劳役。北京的五环内外,胶囊公寓和地铁车厢里欲望相互压榨,没有出路地生灭,和大地上的父辈音信阻隔。
我想记录下这些,亲手往那口共有的保险柜里添放一些物品。凭借信物,和血缘亲近的人们彼此认出。
我想以文字之绳串联脱落的线头,达成回归出生地的道路。带上一个个地点寄存的行李,攀爬连接城市和故乡的彩虹之桥,在旅程中寻求安顿。
每件行李中,有我们的一份生命。从候车室,到出生地。
袁凌
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作家 梁鸿
袁凌是我喜欢的那种作家,始终面对巨大坚硬的现实,以刀刻斧斫般的文笔去解剖世界。
——作家 野夫
诗意对于有些人是生活的奢侈品,对另一些人则是必需品。袁凌写调查、写故事、写历史、写现实、写社会、写个体,不管写什么,他的文字上面总有一层毛茸茸的、轻轻颤动的诗意。
——作家 刘瑜
袁凌比我们都有耐心。生活是条不分青红皂白的大河,冲碎一切曾经完整的、坚固的、长久的。只有他,溯流而上,在生活的废墟上,固执地去寻找支离破碎的人生意义。
他带领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回家。回家的路没有地图,*的指引,是一首幽暗的孤独者之歌。
——作家 蒋方舟
从故乡到异乡,告别无知顽劣的童年,到心怀愁绪永远不停奔波的成年,每一个挣扎沉浮在这个时代还没被吞没的人,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多么微小,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通过它们,同样可以观照到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代人的命运。
——媒体人 朱学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