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57714
★日本书店大奖得主、百万级销量日本治愈系代表作家小川糸的暖心人气新作!
蝉联两届日本“书店大奖”冠军!日本700多家书店店员投票选出的*受欢迎图书的作家之一!2008年出版的《蜗牛食堂》被改编为电影,原著在日本畅销100万册以上。
★继百万销量代表作《蜗牛食堂》《山茶文具店》《闪闪发光的人生》后又一温情治愈力作!
带你追忆似水年华,与生活握手言和。一针一线,编制希望的故事。让人重新爱上生活的暖心随笔。
★立意温情动人,金句迭出,关于亲情、成长、爱与希望的之书。
小川糸的人生哲学——“时刻采取正当的行动。与邻人为善。为社会无私奉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认真而快乐地工作。完成各自的使命。时刻向上、磨练自己。对家人、邻人、故乡、自然等衣食住的一切心怀感激。无论境遇如何,都要积极开朗。不吝啬、要大方。凡事将心比心。”
★精装双封暖心设计,内含超多精美插画,值得品味收藏!
《岁月的针脚》是一部非常的治愈系散文作品。作者小川糸,旅居德国,用清新、隽永的文笔,刻画出柏林生活的日常,以及对于往事的无限追忆。
人到中年,重新学习繁琐的德语;在异国他乡,自治纳豆和日本特有的食材;融入柏林当地的生活,减少物欲,全身心地亲近大自然,享受德国周末清净、美好的闲暇……
在这些充满了温情的散文中,还有作者对于人生及亲情的感悟,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无奈,人生中注定的生离死别,如何在绝境中重拾生的希望等具有治愈力的见解。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小川糸本人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爱意。
小川糸的文字,让人与世界握手言和,在阅读中收获爱,收获成长,收获生而为人的喜悦。
章 星期日的宁静
直 觉 003
自己的规矩 006
何须远行 009
手写文字 012
为邻居寄存 015
自由与义务 018
大目标 021
德语课 024
狗的问候 027
平日的奖赏 030
林间漫步 033
午后的扑克牌 036
拉脱维亚之旅 039
格吕内瓦尔德车站 042
大人的远足 045
圣诞集市 048
柏林的年夜 051
第二章 母亲种种
厚蛋烧 057
香 颂 060
脸 颊 063
撒 谎 066
后的考验 069
连衣裙 072
宝 贝 075
忧郁的日子 078
铁 壶 081
冰激凌 084
雌鹿摆件 087
运动会的栗子饭 090
温柔与坚强 093
手工佛龛 096
第三章 不花钱的幸福
物欲消失 101
可有可无的东西 104
拉脱维亚『十得』 107
裸 雏 110
柏林的节约精神 113
美好的系统 116
对吸尘器的不满 119
『霍夫』的婚礼 122
优先顺序 125
莫名的想念 128
平等的关系 131
度过冬日 134
澡堂与桑拿 137
温泉漂浮 140
第四章 我家的味道
用文化锅煮米饭 145
年饭与愿望 148
祖母的松饼 151
百合根与点心 154
母 性 157
活在群集中 160
年轮蛋糕 163
夏日的葡萄酒节 166
惊 喜 169
形似牛蒡的东西 172
珍藏的餐厅 175
变化的身体 178
自卖自夸 181
第五章 双六人生
去澡堂 187
发怒的人 190
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 193
蒙古的天空 镰仓的海 196
三崎港的咖啡店 199
柿田川 202
九十九里的同志 205
出发吧 208
爱上柏林 211
凯瑟琳的信 214
绊脚石 217
丧中明信片 220
让人怀念的过往 223
故事的种子 226
正中靶心 229
一丝余裕 232
后记 235
直 觉 003
自己的规矩 006
何须远行 009
手写文字 012
为邻居寄存 015
自由与义务 018
大目标 021
德语课 024
狗的问候 027
平日的奖赏 030
林间漫步 033
午后的扑克牌 036
拉脱维亚之旅 039
格吕内瓦尔德车站 042
大人的远足 045
圣诞集市 048
柏林的年夜 051
第二章 母亲种种
厚蛋烧 057
香 颂 060
脸 颊 063
撒 谎 066
后的考验 069
连衣裙 072
宝 贝 075
忧郁的日子 078
铁 壶 081
冰激凌 084
雌鹿摆件 087
运动会的栗子饭 090
温柔与坚强 093
手工佛龛 096
第三章 不花钱的幸福
物欲消失 101
可有可无的东西 104
拉脱维亚『十得』 107
裸 雏 110
柏林的节约精神 113
美好的系统 116
对吸尘器的不满 119
『霍夫』的婚礼 122
优先顺序 125
莫名的想念 128
平等的关系 131
度过冬日 134
澡堂与桑拿 137
温泉漂浮 140
第四章 我家的味道
用文化锅煮米饭 145
年饭与愿望 148
祖母的松饼 151
百合根与点心 154
母 性 157
活在群集中 160
年轮蛋糕 163
夏日的葡萄酒节 166
惊 喜 169
形似牛蒡的东西 172
珍藏的餐厅 175
变化的身体 178
自卖自夸 181
第五章 双六人生
去澡堂 187
发怒的人 190
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 193
蒙古的天空 镰仓的海 196
三崎港的咖啡店 199
柿田川 202
九十九里的同志 205
出发吧 208
爱上柏林 211
凯瑟琳的信 214
绊脚石 217
丧中明信片 220
让人怀念的过往 223
故事的种子 226
正中靶心 229
一丝余裕 232
后记 235
直 觉
直到在柏林开始生活,我才有了星期日的概念。对我来说,如果拉脱维亚是灵魂的故土,那柏林就是心灵的港湾。其实,这篇文章就执笔于柏林。
二〇〇八年,我因工作在柏林停留了几天,因此成就了契机。当时,我到柏林至今仍在使用的现代主义住宅群落去取材,看到人们极其自由快乐的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名女性骑着自行车滑下长坡的飒爽身姿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个瞬间我产生了一种直觉,觉得这座城市里一定有什么东西在牵引着我。从那以后,我就经常造访柏林。仅仅那个瞬间,就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柏林生活时,我认识到了星期日怎么过的重要性。
其实不仅柏林,整个德国甚至欧洲,一到星期日基本上所有店铺都会关门休息。这是首先让我感到惊讶的地方。这里的星期日氛围跟日本的新年差不多,整座城市安静下来,人们都在家中静静休息。这里的星期日,基本上就是跟朋友和家人静静度过的日子。
只要当成每周有一天过年就很好理解了。而日本的星期日,却与之截然相反。
这种星期日的宁静让我倍感舒适。诚然,由于店铺都关了,人们无法出去逛街。可是如果需要逛街,只需周六去即可。生活里多一点计划,就不会感到不便。
每到星期日,爸爸妈妈和孩子都会在家休息。所以每个家庭都能平等地享受家人团聚的时间。这就是根植于此处的精神。星期日关店休息的行为乍一看很不划算,不过从长远来看,这样反而应该更划算。
所以,我每次从柏林回到日本,都会为星期日的过法感到不知所措。人们会出去玩乐,到百货公司购物,然后身心俱疲,顶着劳累的面容迎接星期一和新的一周。如此一来,疲劳更是无法消解。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开到深夜的超市、在星期日依旧开门的百货商店和餐厅,这些确实非常方便。只是,在里面工作的人们和他们的家人,就会失去星期日这个难得的休憩之日。
大家一起回家休息更有效率,也能让一周的时间张弛有度。
所以,我爱上了星期日。我常常翘首以盼下个星期日为何还未到来。
自己的规矩
一个周末,我来到附近的咖啡厅,发现平时都能连上的无线网络突然连不上了。于是我问店里的人,只见对方笑着指向黑板。上面写着“No Wi-Fi on weekend!”没错,他们周末故意把无线网络关掉了。
这家店似乎想向客人传达这样的想法:毕竟是难得的周末,大家不要光盯着电脑和手机屏幕,去跟朋友聊聊天,看看天空,吃点好吃的吧。对能够包容这种幽默的柏林,我想投出一张赞成票。
我先是感动了一番,然后惊讶于德国正在举国往这个方向发展。他们做出的行动,就是禁止工作日六点以后和周末的工作邮件。我一直认为将来会走进需要这些举措的时代,没想到德国竟把它写进了法律里,真是令人敬佩。
德国人极为擅长把工作日与周末完全分开。他们在工作日认真工作,到了周末则从工作中彻底抽身。只要在旁边观察,就会发现,到了星期五下午人们就会开始躁动。这里的交通机构会在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彻夜运行,无须担心回家问题,可以大胆享受夜生活的乐趣。到了星期日,所有人都会休养生息,静静度过。
于是我也学着德国人的样子,在脑子里把工作日和周末完全分开。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都算工作日,其间专心工作,也就是写作。星期五下午开始就是周末,我会去见见朋友,在外面吃吃饭,愉快地充电。
过上这样的生活后,我渐渐有了自己的规矩。首先,工作日不见人,不做任何预定,只在自己步行可及的范围内行动。然后,我会把商谈和采访放到星期五下午,有时跟责编出去吃吃饭。星期六是私人时间,或是出去看电影,或是跟丈夫外出用餐,或是呼朋唤友一起吃饭。星期日基本在家度过,调节身心,以便轻松愉快地迎接下一周的到来。
自从定下自己的规矩,我的工作变得更顺利了。如果在公司上班,或是忙于带孩子,可能很难只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行动。不过即便如此,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制定自己的规矩,比如周末不看工作邮件,那样或许能让生活变得比过去更轻松。一旦勉强为之,过后必然会反弹到自己身上,所以我把尽量不勉强自己当成了人生信条。
何须远行
我在柏林的住处附近有一家好吃的面包店。那里相当于日本小镇上的面包屋,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营业时间是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星期六从早上七点开到下午三点,星期日休息。店里有又大又沉的德国面包,也有三明治和甜甜的点心面包,总是挤满了客人。早上进店还可能碰上新鲜出炉的面包,每次都会让我产生无上的幸福感。
面包店旁边还有好吃的火腿香肠店。打开店门,迎面就是一股熏肉的香味。这里的商品基本都是称重销售,要多少就切多少。熏火腿和香肠还能按照客人需要的厚度切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用途提出要求。
我时常在这家店里买培根,并请店里的人把培根切成纸一样薄。
一次,丈夫去店里买东西,我牵着狗在外面等,却被老板招招手叫进去,请我尝了火腿的味道。这是一家充满人情味的店。
附近还有花店,粗略一想就有三家之多。我经常到不起眼,女店主总是表情冷淡的那家花店去。店虽然不起眼,却有种扎实稳健的感觉,花花草草全都随意堆放在那里。真希望有一天能跟这位冷淡的女店主用德语聊天。
那一带还有厨房用品店和文具店。
有了这些店铺,我需要的东西基本就能凑齐。我很喜欢这种无须出远门,只在附近就能购物的环境。另外,周边还有好吃的蛋糕店和冰激凌店。
想吃鱼的时候,我就会到附近广场上每周一次的市集去,那里可以吃到炭火烧烤的鱼。在德国被称作“Imbiss”的路边摊文化十分发达,随处可见卖香肠的小摊,可以边走边吃,而且特别美味。每到春天还能看到装扮成可爱草莓形状、只卖草莓的小摊。
这里当然也有大型超市,不过私人经营的小店也保留下来与之共存。凡是要放进嘴里的东西,我都会尽量在私人商店买。因为这样更放心,也能买到好东西。
不过,无论是多么大的超市,星期日都会休息。除了部分咖啡店和亚洲餐馆,其他基本上也在星期日休息。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休息的星期日是那么悠闲,流动着令人愉悦的气息。
手写文字
星期日早晨,我到附近的咖啡店点了一杯卡布奇诺,然后开始读信。这些信都是读者给我写来的。自从《山茶花文具店》出版后,我收到的读者来信比以往更多了。
读着读着我就开始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迹啊。即使是同一个人写的文字,也会因为身体和心理的状态产生细微变化,哪怕只是早上、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差别,也会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体现在字迹上。
即使是同一个人,年轻时写的字与上了年纪之后写的字也很不一样。或许,手写文字就像指纹一样,会一辈子跟着一个人。
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会紧紧握着铅笔,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字。右手中指支撑铅笔的部位会渐渐变成一个小坑,而且那块皮肤还会变得光滑锃亮。不过,那个小坑不知不觉就消失了。近我已经连铅笔都不怎么碰,顶多在选举时拿起来填一下选票。正因如此,当我收到手写的信时,会感到格外高兴。
我很喜欢信,应该也属于经常写信那类人。尽管如此,我近还是会用电邮来解决大部分事情。
电邮的确很方便。可是使用电邮,从邮件发出去那一刻起就会让人进入等待回复的状态,难以放松下来。只要连着网络,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都能向任何地方发送电邮,也随时都能收到电邮。
正因为处在这样的时代,我更加感慨信真是个好东西。为写信的对象专门挑选信纸和文具是件令人愉悦的事,犹犹豫豫不知该贴什么样的邮票也是写信的乐趣所在。
然后,信要自己投进邮筒里。那封信会像接力棒一样由人手传递,送到收信人的邮箱里去。而且,无法预测信要多久才会送到对方那里,也无法预测对方什么时候会展开阅读。如此,更是无法预测对方何时会回信,搞不好连回信都没有。这种不确定之处,反倒是件好事。
信里融入了许多功夫和时间,能够让人放松心情。
打开信封,另一个人周围的空气就会轻飘飘地涌出来。那个瞬间让人陶醉。从每一个用心写下的手写文字和措辞中联想写信人的模样,这又是一种乐趣。从时代的发展角度来看,写信可能显得很没效率。可是,如果写信的习惯从世界上消失,会让我感到十分苍白寂寞。
无论是谁,在堆成小山的广告函中发现一封手写的信,一定会心情雀跃吧。
为邻居寄存
住在柏林,偶尔会为邻居寄存一些东西。比如,邮差送来了包裹,收件人却不在家,那么邮差就会寻找同一幢公寓的住户,把包裹寄存在那里。随后,只要将此事写在纸上,贴到收件人家门口便可。收件人看到字条后,就会去找寄存包裹的人,取回自己的包裹。
有一次,日本寄来了装前样(印厂印好的样稿),而我正好不在家。我当时还奇怪,邮件到底寄到哪里去了?结果第二天,同一幢公寓的住户专门给我送了过来。
以前日本好像也普遍会这样做,不过现在应该不可能了。因为这个系统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关系之上。
如果一定要交到本人手上,邮差就不得不再跑一趟,这样就会白白浪费力气。可是,只要街坊邻里在可能的范围内稍微帮帮忙,就能减轻邮差的负担。我个人认为,应该允许这种程度的松懈才对。
日本的上门配送系统的确厉害,不仅可以指定具体时间,还能保证送到收件人手上。只要简单操作就能查到自己寄出去的包裹处在什么状态,用冷藏或冷冻包裹发送食品也非常方便。日本的配送系统,是可以在世界上夸耀的完美服务。
住在东京时,我家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包裹。老实说,真是太方便了。很重的东西不需要我去搬,甚至足不出户就能购物。我当时的生活十分依赖上门配送服务。
可是,帮我把东西送过来的人应该很辛苦。他们的电话总在响,时刻都要赶时间。让人同情的是,年底、年初大家都在休息的时候,配送人员还要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一直送货到深夜。
我觉得,年三十和年初一至少该让配送员休息一下,只是时代肯定不允许这种毫无紧张感的发言。由于我自己也深深依赖着配送系统的恩惠,所以说出来可能会自我矛盾。
我说出这些想法,却被长年生活在德国的日本朋友反驳了。那位朋友认为,既然是寄给一个人的包裹,邮差就应该负起责任送到那个人手上。因为有一部分邮差会嫌包裹太重,根本不去按收件人家的门铃,擅自寄存在楼下的住户那里……
说实话,我也尚不清楚到底哪边才对。
自由与义务
只要听我说起我跟狗一块儿去了柏林,基本上所有人都会惊讶得瞪大眼睛,并马上问:“狗能上飞机吗?”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欧美的航空公司允许带猫狗一类的宠物上飞机。当然,并不是说多大的宠物都能带,航空公司对笼子大小和重量还是有限制的。
二〇一七年夏天,我乘坐了汉莎航空的航班,当时对笼子的尺寸限制是55厘米×40厘米×23厘米以内,笼子连同宠物的总重量不可超过8千克,只要符合这个限制条件,宠物就能被当作随身行李,跟主人一同坐进客舱。从日本到德国的犬只运费是单程一万日元左右。
登机之后,笼子要放在前排座椅下方,在到达之前不能拿出来。飞行过程中不可喂食,喂水只能喂到鼻子湿润的程度。
可能因为出发前做过长时间待在笼子里的练习,再加上我家狗本来就性格大方,整个飞行途中并没有什么反应。
不过带宠物出国需要准备很多文件,而且表面上再怎么没事,实际上对身体肯定有负担。有人认为带宠物乘坐长途飞机是主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举动。可是回到日本之后,我还是觉得当初决定把狗带过去真是太好了。
对我家狗来说,柏林也是个温柔的城市。它乘坐巴士和电车都无须被关进笼子里,基本上所有咖啡店和餐厅也能跟人一块儿进去。
只是主人和宠物都需要经过严格训练,掌握一定礼仪。可能正因为训练到位,狗的权利才得到了保障。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整个夏天的收获。
一个周末,我把狗带到了郊外的森林里。据说那是柏林养狗人每到周末都会聚集的场所。宽广的森林深处有个湖,人和狗就在湖畔享受着充实而悠闲的时光。
有的人在树荫下午睡,有的人跟狗一起下湖玩水。几乎所有狗都被松开了牵引绳,跟自己喜欢的同类玩耍。每条狗脸上都带着笑容。那里可谓狗的天堂。
或许那些主人都认为,平时总让狗遵守人类定下的规矩,周末就应该让它们充分放飞自己的天性,以释放平日积攒下来的压力。不愧是德国,在这方面也张弛有度。自由与义务维持着绝妙的平衡。
在柏林居住期间,我反复感慨要是日本也有这样的环境就好了。我希望,有一天在日本也无须把狗装进笼子里,而是可以直接带上电车。
大目标
我在柏林常住了好几次,至今从未感觉到语言的壁垒。就算语言不通,我也过得十分快乐,而且只要懂得一些英语单词,就能应付生活,几乎没有出现过让我感到为难的情况。
但是,二〇一六年夏天,这种情况突然发生了改变。改变的契机,就是我头一次把狗带到了德国。
带着狗走在外面,经常会有人跟我搭话。我猜测,那都是些非常简单的提问。比如“几岁了?”“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叫什么名字呀?”之类。
可是,我连如此简单的提问都回答不上来,导致对话就此中断。这让我感到惊愕不已。要是我能说上一两句话,世界肯定会变得更广阔,也能交到更多朋友……意识到这点后,语言的壁垒便轰然坍塌下来。
我头一次在柏林体会到了孤独。当然,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到这种体会。
于是我就有了两个选择,一是十分干脆地放弃柏林;二是好好学习德语,与柏林加深关系。换言之,前者是内向保守的态度,后者是外向主动的态度。好了,该怎么办呢?几经烦恼之后,我选择了主动。也就是说,我决心走那条更困难的道路。
这成了我四十多岁时的一个大目标。虽然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在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但我认为,人生中某些时期选择离开日本的生活也很不错。如此一来,我就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日本,或许还能意识到此前一直被我当成理所当然的好地方可能也不尽好。我不仅仅为了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人,同时也为了得到作为一个人生存下去的力量,并且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人。
于是我报了语言学校,决心在柏林学习德语。虽说如此,我首先要学会数数字,背单词,还要学会正确的发音。在母语是德语的人看来,我还处在跟一岁小孩儿差不多,甚至不如一岁小孩儿的阶段。前路漫长,看不到终点。尽管如此,我还是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语言学校的课时很密集,从工作日的上午八点一直排到下午一点。中途如果肚子饿了就学不进去,所以我会趁早上有空的时候拿着便当走出去。昨天还看不懂的店门贴纸,今天竟然能看懂了。仅仅因为这个,我就能雀跃不已。
德语课
我可能已经有好几年,不,好几十年没有边走路边看笔记本学习了。这种感觉就好像初中或高中的考前复习。不过,如果我不这样学,就完全跟不上课程节奏。只有拼命地预习和复习,才能勉强理解“今天我学了什么”。当然,课程从一开始就是用德语教授的。
班上的同学来自委内瑞拉、墨西哥、巴西、秘鲁、美国、阿塞拜疆、土耳其、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等,可谓遍布全世界。人们的职业也各种各样,有学生,有音乐家,有工程师,也有科学家、医学生、心理学家、记者、建筑师,等等。大家都带着某种目的,努力学习德语。
老师是一位非常温柔的女性。我经常听说在语言学校能否学好关键要看老师,在这方面我算是幸运的人。她不是单纯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上课,而是用一种栩栩如生的形式让德语渐渐渗透到我们脑子里。一开始我还有些不放心,担心上午八点到下午一点的课可能无法全程集中注意力,但是我们并非坐在椅子上干巴巴地听课,所以时间竟过得飞快。
八点半开始进行九十分钟的授课后,我们有一段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然后又是九十分钟的授课,接着是十五分钟的休息,后是四十五分钟的授课,然后一天的课程就结束了。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我都在重复这个课程。
如果从上空俯瞰我们上课的情景,恐怕十分可笑。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基本上跟幼儿园没有两样。一帮老大不小的人用磕磕绊绊的德语介绍自己的名字,询问对方的兴趣爱好。
有时我们会分成两人一组,人手拿着一小袋软糖。一个人走到教室外面等,另一个人则把软糖藏在教室某个地方。外面的人要用德语一边提问一边寻找搭档藏起来的软糖。乍一看这就像一场游戏,实际上可以让我们用身体去理解什么样的表达有效率。
经常有人说德语很难学。的确如此,我直到现在也还搞不懂德语究竟是否合理。这种感觉就像特别难解的数学题一样,其实只要理解了法则就能解开,但是在理解之前,就感觉一头雾水。不过,一旦觉得它很困难,就会变得越来越难,所以现在我都对自己说,德语真是太简单了。
狗的问候
我向别人说起这个,一般都能得到惊讶的反应。其实在德国和日本,狗与狗之间的问候方式并不一样。所以我家爱犬百合根一开始也十分困惑。
简单来讲,德国基本不允许狗与狗在路上相互问候。这点主人和狗都习以为常,因此狗狗们擦肩而过时,只要不是特别受到对方吸引,就不会互相嗅闻,而是互不理睬,径直走过。
在日本,只要附近有狗,主人就会让狗狗接近,并问候彼此。当然,这也要看主人和狗的性格,不过我只要感觉对面的主人和狗都很友好,便会停下来让狗玩耍。百合根是条喜欢同类的狗,所以我希望尽量给它与同类接触的机会。正因为这样,百合根只要看到有狗走过来,就会高兴地凑过去。有时还会发展成双方饲主站着聊天。
在德国就很少看到这种光景,因此百合根也因为跟同伴接触不足而累积了许多压力。不过仔细想想,让狗在路边玩耍其实很危险。这样不仅会妨碍到其他路人,还有可能从后面突然冲过来一辆自行车。可能是因为这样,德国的饲主才不让狗在路上跟同伴打招呼。
不过,如果一直这样,狗也会有压力。所以主人会把狗带到公园草坪,或是专门的狗公园去,把狗狗们放在安全的场所内解开牵引绳,让它们尽情玩耍。狗在与同伴玩耍的时候,人会尽量不介入。他们的目的就是让狗与同伴自由玩耍。这种一张一弛的操作,充满了德国特色。
没有所谓哪边好或是哪边不好,这应该是看法的不同。不过对百合根来说,这是个非常麻烦的不同之处,所以两边的差别让它困惑不已。
二〇一六年夏天,我从柏林回到东京,它也像个被语言壁垒所困的海归人士,去散步也不怎么积极了。在百合根看来,它好不容易习惯了德国的规矩,结果又回到了日本。我从来没想过环境的差别会给狗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所以吃了一惊。原来它们都在用那小小的身体敏感地探知着环境变化啊!
日本和德国,哪边更让百合根习惯呢?日本有许多宠物尿垫和小衣服等商品,而且品质很好,不过优质狗粮还要数德国占优。我感觉,这个差别来自人类把狗看成了什么样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在德国养狗要交税。所以,税务机关会详细掌握每家每户的养狗数量。就算养狗,也要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平日的奖赏
由于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要去语言学校,这样的日子过得飞快,一天、一周、一个月转眼就过去了。此前我竟然会听着喜欢的音乐慢悠悠地做饭,如今想来简直像做梦一样。现在别说听音乐了,就连自己做饭的闲暇都没有,整天忙着预习、复习,完全抽不出时间来。假如有时间洗碗,我更愿意多背几个单词。
不过,身处这样的生活,我发现日子实在太单调了。于是我决定,按照不同的星期数给自己一些奖赏。
首先是星期一。星期一是一周之始,接下来是连续五天的语言学校课程,所以我要用甜品给自己补充能量。于是,星期一就是蛋糕日。以前我把蛋糕日放在星期日,但是星期日还有其他乐趣,所以就移到了星期一。每逢星期一,我都会在放学后到喜欢的店里吃喜欢的蛋糕,然后才回家。
星期二是温泉日。但我并不是真的去泡温泉,而是在自家浴缸里放好热水,化开一块温泉泥享受那种感觉。一个住在柏林的日本朋友给我推荐了很不错的温泉泥,可以做成跟日本温泉一样的效果。在国外待上一段时间,就会特别想念日本的温泉,只要有了这个,就能在柏林轻松享受泡温泉的心情。由于平时连泡澡的闲暇都没有,所以我决定每周至少有一天悠闲地泡在热水里缓解身体的疲劳。我管这叫柏林温泉。
星期三傍晚,我会出门上瑜伽课。虽说是出门,也只是到隔壁的公寓楼去,中间只隔着一个中庭。我一直想做瑜伽,便在周围四处打探,但没想到竟会离我这么近。瑜伽课都是英语教学,还能顺便学学英语,可谓一石二鸟。
星期四是我每周预约泰式按摩的日子。柏林有很多泰国人,我的按摩师也来自泰国,性格特别开朗。接下来只要再坚持一天就是周末,所以我的盘算是在星期四治愈一下一周的疲劳。
接着就是翘首以盼的星期五。星期五下午一点,所有课程都结束时的解放感真是无与伦比,我甚至想大声高呼万岁。
星期五是吃鱼日。我会去附近广场每周星期五开放的集市上找炭火烤鱼的小摊,在那里大吃一顿。我用在户外喝酒吃鱼这个大大的奖赏,来犒劳上了一周课的自己。
林间漫步
上回写到了我平时的生活,这次再来写写我周末的生活。
星期六早晨,我会比平时更懒散地起床。平时我都靠闹钟唤醒,所以在周末会尽情酣睡。起床后,先淡定地喝一杯茶,然后开始上午的工作。因为工作日光是学习德语就让我筋疲力尽了,所以写稿和查看样书的工作我都放到星期六来做。
我故意空出了星期六的下午。有时出去跟朋友吃饭,有时买买东西,全看那天的天气和心情而定。在德语学习跟不上的时候,我星期六下午还会到学校的图书馆去补习,但一般尽量避免这么做。
晚上我会在家做饭,在厨房里发泄平时的郁愤。如果不在星期六把下个星期的饭做好,那我就没吃的了。我连每次单独做味噌汤的闲暇都没有,就一次做一大锅高汤,再把味噌化开保存起来。每次要喝就拿出来,放些蔬菜食材烧热了喝。
米饭也要一次做一大锅,然后捏成饭团,一个个单独用保鲜膜包起来放进冰箱冷冻室。如此一来,我想吃饭的时候,就能用烤箱做烤饭团了。另外,我还会把白菜和芜菁做成腌菜。我在柏林养了一缸米糠,会一次腌上一大缸。做饭是解压的事情。
星期日是带百合根到森林去玩儿的日子。我在《自由与义务》那篇文章里提到过,柏林西南部有一片名叫格吕内瓦尔德的大森林,里面有星星点点的湖泊,周边是狗狗们自由玩耍的地方。对在柏林养狗的人来说,这片森林和这些湖泊就像天堂一样美好,所以每到周末,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带狗过来玩儿。
我也不受控制地喜欢上了星期日的林间漫步。早晨的森林尤为清爽,鸟儿的歌声此起彼伏,走在里面十分惬意。我开始上语言学校后,百合根被关在家里的时间也变长了,导致它压力有点大。因此,星期日的林间漫步对我和百合根来说都是重要的放松时刻。我会取下百合根的牵引绳,让它尽情奔跑,或是与别的狗嬉戏。
林间漫步结束后,我还会来杯啤酒。林子里开着餐厅,可以坐在林荫下喝啤酒。这是我目前的幸福。就这样,我的周末迅速过去了。
有时出于天气原因,我会把星期六和星期日换过来。不管怎么说,这就是我度过周末的方式。为了下周也能在森林里喝美味的啤酒,我要继续努力一周。
午后的扑克牌
开始学习德语后,我感到这个语言里关于休息的表述格外丰富。其中,代表假期的“urlaub”是我很早就学到的单词。
我听说,德国的平均带薪假期每年有三十多天,而且跟病假分开计算,可以用于纯粹的休闲。所以,即使是在公司上班的人,普遍也能来上一场一个月的休假。
我所在的德语学校也会因为老师放暑假而换别人来教,而且这种事情一点都不稀奇。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为了能够更积极地投身工作,好好休假是不可或缺的行动,结果也证实这样其实更有效率。我很愿意为德国张弛有度的工作方式投上一票。
日本的夏天现在是越来越热了。早上走进公司已经满身大汗,并因此消耗了不少体力。到了晚上,气温居高不下,怎么都睡不着。如此一来,疲劳就越积越多了。我认为,这种时候干脆不要逼人家上班,而是在家里工作,或是集中休假出去放松身心更为合理。不过日本可能有日本的苦衷,无法简单模仿德国的工作方式。
我还经常听说,在德国长时间待在公司并不能得到好评价。别说好评,那反倒是扣分行为,所以基本不会有人休息日上班或是加班。因为人们更重视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工作,而工作结束之后就是私人时间,所以不会在下班后还跟同事一块儿聚餐。的确,我几乎没见过这样的人。
到了周末,我经常看到的是跟孩子一起走在街上的父亲。也经常看到几个男性朋友推着婴儿车或是抱着婴儿结伴外出。在日本,虽说参与育儿的男性正在一点一点增加,但从我个人感觉而言,德国男性在育儿方面显得更为积极。之所以能这样,也是因为他们的周末完完全全是私人时间。
前不久,我坐在咖啡厅里喝茶,旁边来了一对父子。父亲看起来五十多岁,儿子可能不到二十岁。两人高高兴兴地打了好久的扑克。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感觉在日本应该很难看到这样的光景。
待在德国,经常感觉父亲的存在感相比日本要大许多。可能孩子从小跟父亲相处的时间长,长大后自然也会那样与自己的孩子相处。真是美好的亲子关系。
拉脱维亚之旅
我周末去了拉脱维亚。目前,这可以说是我喜欢的国家。在此之前我已经去过三次,但每次都是工作采风,也有口译员陪同和车辆接送,可谓无微不至的旅程。
可是,我心里突然冒出了疑问:如果只是普通旅游,还会这么开心吗?于是,我就邀请了尚未去过拉脱维亚的丈夫,两人到那里旅行了一趟。这次我预约了首都里加旧城区的酒店。那座酒店位于里加主教堂旁边,外表看起来小巧玲珑,我早就想去住住看了。
这次旅行的首要目的是休闲。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我们决定不做那种这个也要玩那个也要玩、这里也要去那里也要去的贪心之举。好不容易出来旅行一趟,把自己搞得太累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旅行时都会穿平时穿惯的鞋子和衣服,以不累着自己为前提到处散散步,去餐厅尝尝美食。我开始感觉,在日程中插入一些留白,让它不那么紧张就刚刚好。
不管去什么地方,我都不怎么会逛景点。顺带一提,我也不会拍所谓的纪念照片。遇到美丽的风景,我当然会想把它留在照片里,但是并不想把自己也加进去。
这次旅行我还想买一样东西,那就是拉脱维亚的香肠和培根。我一直认为肉类加工品要数德国的正宗,但是自从在拉脱维亚邂逅了这里的肉制品,我的看法就改变了。为了方便保存,这里的人会对肉进行熏制,而且那种熏制技术十分高超,具有独特的味道。那是一直使用了传统做法、能够代表拉脱维亚的美食。每次我问一个拉脱维亚人喜欢吃什么,对方基本都会回答香肠和培根。
走到集市上,可以看见好几个销售熏制加工食品的摊贩。因为这里的人是拿一大块肉整个进行熏制,每一块都尺寸惊人。当然,拿在手上也是沉甸甸的。一整块培根粗略算来有五千克重。香肠也有大人手臂那么长,每根大约有三千克。我们买到了香肠和培根,这次旅行的目的基本达成了。
星期日,我们去了朱格拉湖畔的民族史露天博物馆。这里被一片广阔的松林包围,点缀着从拉脱维亚全境迁移过来的旧式民居,是市民休憩的场所。人们夏天可以在林间漫步,冬天可以滑冰和冰上钓鱼。这天正好是面包日,我们尝到了新鲜出炉、外表质朴的黑面包。随后,我们还慢悠悠地健行了一会儿,真是个悠闲自在的星期日。
格吕内瓦尔德车站
一个周末,我在格吕内瓦尔德车站下车,穿过站台后走下楼梯,突然听见了小号的声音。格吕内瓦尔德位于柏林西南部,是个带狗散步的好地方。
我拉着牵引绳往前走,小号的声音渐渐变大,但是周围并没有吹号人的身影。
那是一首连我都耳熟的名曲。由于我是个外行,听不出什么好坏,不过那种磕磕绊绊的感觉反倒给曲子平添了一丝哀愁。我边听边胡思乱想,吹小号的人会是个黑人大叔吗?
我朝出口走去,发现前方聚集了一小群人。乐声就是从那里传来的。意外的是,举着小号的竟是个少年。他看起来只有十岁或十一岁,穿着一套正装,还在脚下放了个收钱的小盒子,里面已经装了不少硬币。
其实这种光景并不罕见,我以前还在路边看到过拉小提琴的女孩子。演奏的人毫无悲壮与紧张,而是怡然自得地把持着乐器。他可能是出来赚点零花钱的。每次我提到这个,日本人基本都会瞪大眼睛。确实,这种光景在日本应该看不到。
还有一件类似的事。不久前我在家附近走着,看到几个孩子把塑料布往家门口一摊,在那里卖不要的玩具或玩偶。卖家是孩子,买家也是孩子。他们虽然不要那些东西了,但没有马上扔掉,而是肩负起了将它转手给他人的责任,并且还能换得一点金钱。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无论是街头演奏还是跳蚤市场,都能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金钱的感觉,还能得到类似工作的体验,想必能大大帮助孩子独立。那个在我耳边萦绕不散的小号旋律,是豪尔赫·本·乔尔(Jorge Ben Jor)作曲的《超过一切》(Más que nada)。
其实,在格吕内瓦尔德车站不远处还有一个已经废弃的十七号线货运站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量犹太人从这里被押上了特殊列车送往集中营。犹太人的数量和集中营信息都被记录在铁板上,至今仍留在曾经铺有轨道的地方。大屠杀的负面遗产毫无遮掩地展示在普通人生活中可见的地方,作为过去罪行的见证,由大人向孩子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或许,这也是在日本很难见到的光景。
大人的远足
施普利瓦尔德是位于德国与波兰交界处的广阔森林。流经柏林中心的施普利河支流在这里化作水网,纵横交错于林间。我听说乘坐一种叫“卡恩”的小船在林间水网穿梭十分好玩儿,便约了朋友周末去体验。
我们一行五人,除了我和丈夫,还有一对在语言学校认识的日本夫妇,以及从日本过来度暑假的我的责编,全都是一把年纪的大人了。
施普利瓦尔德的主要车站是吕伯站,从柏林搭乘直通列车大约一小时能够到达。这个距离很适合一日游,所以这里在德国人中间算是小有名气的景点。只不过日本并没有多少关于这里的介绍,可谓秘密的好去处。
我们坐上列车,马上打开饭团吃了起来。那是我一大早煮好饭,按照人数做好带过来的饭团。馅儿用到了丈夫从日本烤好带过来的盐烧三文鱼,将鱼肉压碎后,连同芝麻和佃煮蜂斗菜加入米饭中拌匀,捏成方便入口的小饭团,还用保鲜膜单独包起来,以便随时拿起来吃。
遗憾的是,那天天气不好,窗外一直飘着小雨。不过我们事先商量好了,先到吕伯站看看,如果雨很大再掉头回来。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这里的交通费用低廉。我们买了柏林和勃兰登堡的团体日票,每张三十一欧元,可供五个人使用。也就是说,我们每人只要六欧元(大约人民币四十六元)就能坐个往返。除此以外,德国还有许多实惠的车票。
吕伯站还标注了波兰语的站名,因为施普利瓦尔德居住着许多斯拉夫系少数民族索布人,他们虽然定居在德国境内,却保持着独有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只坐了一小时的火车,眼前出现的光景便与柏林截然不同,让我震惊不已。真可谓一场小小的旅行。
我们来到渡口,坐上卡恩船出发了。船工在前头用一根长杆撑船,并没有多余的解说,可以静静观赏四周风景。好在天气也稳住了,让我们得以乐享这趟坐在卡恩船上的愉快的森林之旅。侧耳倾听鸟儿的鸣唱和潺潺水声,呼吸会慢慢变得深而长。在柏林很难体会到这样的静谧和清新。
途中有将近一小时的休息时间,我们便到餐厅里吃了午餐。听说施普利瓦尔德的特产是酸黄瓜,我们都尝了尝。没想到,只需坐一小时的火车就能得到如此快乐的时光!
这样安静而愉悦的大人的远足,其实也挺不错。
圣诞集市
这是我在德国度过的个冬天。当然,我也是头一次逛圣诞集市,便好像一个观光的游客一样,走走停停地看了好多小摊。
德国的圣诞集市从十一月底开始,一直开到圣诞节前后。在此期间,有的摊贩每天都会开张,有的只在周末营业。还有一年一次只开两天的摊贩。所以为这段时间制订计划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只不过,这种时候需要特别留意天气情况,因为经常下雨。单纯的寒冷尚能忍耐过去,再遇上下雨就很难受了。我觉得与其下雨,不如干脆下雪还好过一些,然而天不遂人愿,好不容易大老远地赶到集市去,后很有可能被淋成落汤鸡垂头丧气地回来。
所以,只要心里觉得今天是适合逛集市的日子,那么别人可能也会这么想,就形成了熙熙攘攘的盛况。传统木制玩具的摊位,摆满毛衣、手套、帽子等防寒物品的摊位,还有正因为德国人爱干净才会出现的刷子专卖店等,每个摊位上都挤满了人。
精神强韧的德国人到了这个时期好像也管不住自己的手,全都高高兴兴地享受着购物的乐趣。他们手上大多还拿着装在马克杯里、被称作“香料酒”的甜味热饮。
孩子们的乐趣全都集中在流动游乐场。那里的旋转木马、蹦床和射击全都有着充满怀旧气息的简朴外观,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当然,集市上还有很多卖小吃的摊位。不仅有香肠,还有比萨、汉堡、浓汤,让人眼花缭乱。不久前我去逛家附近的圣诞集市,看到一对日本情侣摆出了炸肉饼的小摊。我顿时犯了馋,站在小摊前大口吃起来。这种感觉就像在日本商店街的肉铺买炸肉饼当零食一样。德国人也很爱炸肉饼。
我每天去逛不同的圣诞集市,渐渐产生了莫名熟悉的感觉,随即发现这种活动跟日本传统祭典的气氛很像。虽说有东西方之分,但现场弥漫的都是一种简单怀旧,又与日常略有不同的气息。日本的传统祭典与夜晚很般配,德国的圣诞集市也在晚上更为美妙。因为这里到下午三点半左右就开始变黑,逛圣诞集市变成了愉快地度过漫漫长夜的绝佳活动。
在一年中白天短、气候寒冷的时期庆祝基督的生日,这主意真是绝妙。
柏林的年夜
日本的一月何时变得如此繁杂了?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头三天几乎所有店都关门歇业,一月四日才开张。现在好多店从元旦就一直开着,让新年变得跟普通周末差不多了。
在德国,虽然各地并不统一,但过了十二月中旬,基本上城镇就会安静下来。许多公司也会开始休假,孩子们的学校也开始放寒假。可能因为很多人都返乡了,城里的公共交通反倒变得很空,人们都比平时要悠闲一些,感觉不到日本年末那样的奔忙。
我当然知道圣诞节在西方是个非常特殊的节日,但是实际置身其中,才发现它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圣诞节是跟家人安静度过的节日。
回首童年,圣诞节的快乐完全来自圣诞蛋糕。一家人会商量今年到哪家店去买蛋糕,而我兴的就是切开大蛋糕,一家人都来吃的时刻。那个风潮至今仍未改变,每年临近圣诞节,所有点心店都会派发精心制作的圣诞蛋糕宣传单,并开始接受预订。
我曾经把那样的光景当成了理所当然,可是在德国突然想起来,跑到点心店一看,却发现这里并没有圣诞蛋糕。
德国有一种传统点心叫“德式圣诞面包”,每年进入十二月就时常能看到。但德国人并不会像日本人那样不约而同地订购。顺带一提,我买来尝了尝,发现它跟年轮蛋糕一样,已经不如日本那边做得好吃了。目睹这样的现实,我不禁感慨日本人真是充满了学习热情。
德国的圣诞节格外安静。整座城市都包裹在静寂中,流淌着清新的空气。我甚至能感受到每个人都与家人共度着温暖的时光,自己也充分体会到了那样的恩惠。可是问题在于年夜,德国的嘈杂可谓超出常识。到处都有人发射烟花,轰隆隆的响声要一直持续到深夜。
一年当中,只有这个时期允许购买烟花,人们可以在家中阳台随意发射。那阵骚动甚至会让人感到危险,不敢在外面走动,令我非常无奈。到新年出门一看,道路上堆满了垃圾。
无论圣诞节还是新年,我都想安静度过,这该如何是好?
第二章 母亲种种
厚蛋烧
母亲对料理极不敏感,平时做饭的人几乎都是祖母。尽管如此,母亲还是每天都为孩子和丈夫制作便当,休息日还用一口大锅煮些荞麦面。由于工作繁忙,母亲擅长的就是不需要花时间的快手饭菜。
她虽然不擅长做饭,唯独厚蛋烧做得特别好。母亲用旧煎锅做的厚蛋烧又甜又软,我直到今天都做不出那种效果。恐怕,这一辈子都做不出来了。
便当里几乎每天都有厚蛋烧。早上一起床,我就能看见母亲在厨房里煎蛋。热乎乎的厚蛋烧被移到砧板上,再用菜刀切块。此时切出来的厚蛋烧“边角料”是我的爱。我每次都忍不住从后面伸手过去偷吃,不知被母亲责骂过多少次。
母亲总会把左右的“边角料”放在小碟子上,给我当早饭小菜。便当里的厚蛋烧吃进嘴里已经凉了,不过早上的“边角料”却还温热柔软。一家人只有我能享用到“边角料”,这也让我得意不已。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坏事。读高中时,我跟母亲吵架,母亲说了很不讲道理的话,于是我一时气不过,当着母亲的面把她做的便当扔进了垃圾桶。后来我马上就反省了,可直到现在也觉得很对不起母亲。
我打从懂事就进入了叛逆期,把母亲当成好的反面教材,坚决不要变成她那个样子。我真的很讨厌母亲。如果我有了孩子,还被孩子这样讨厌,我肯定没法活下去。对母亲的厌恶让我十分笃定:如果自己处在那种厌恶之中,不可能忍受得了。
前不久,我在家附近走着,看到同住一幢公寓的人正牵着女儿的手。那人可能跟我差不多大,平时我们擦肩而过都会互相问候一下,不过那天她跟女儿一起唱着歌,并没有发现我。两人牵着手,看起来很快乐。
我是否也对母亲露出过那种毫无保留的笑容呢?希望有吧。尽管我打从懂事就进入了叛逆期,但我忍不住希望,在我懂事之前,也曾经那样注视着母亲,让她沉浸在生下这个孩子真好的幸福中。
尽管我对此没有记忆,但我还是忍不住抱有一缕希望。
香 颂
东京明明那么晴朗,可是一进入通往米泽的山口,目光所及之处就变成了白茫茫的雪景。不仅如此,雪花还不断从空中飘落下来。我感觉,那些雪花仿佛在拼命抹杀过去的污点和过错。
我要去老家山形看望母亲。或许,这就是我们后一次见面了。出于某些原因,我与父母几乎断了联系。当时的情况让我不得不这样做。好几年的沉默之所以被打破,是因为母亲被诊断出癌症,父亲也患上了轻度的痴呆症。
母亲又一次住进了生下我的医院。她已经是癌症晚期,还出现了癌细胞转移,随时都可能撒手人寰。我走进病房一看,发现母亲正躺在床上。她看到我,瞪大眼睛问:“怎么了?”原来,近母亲也出现了痴呆症状。
真是波澜万状的人生。
她曾对年幼的我说:人活下去需要的不是爱,而是钱。并且每年过圣诞节都会给我一万日元红包。
我一直反抗这样的母亲,把母亲当成自己的反面教材。母亲的感情起伏激烈,对人说一不二,而她的说一不二,也会在隔天完全反过来。母亲一旦被激活怒气的开关,就无法压抑感情,甚至对孩子施展暴力。我每次都咬牙忍耐着她的无理取闹。我的反骨正是母亲用棍棒敲打出来的。字面意义上的敲打。
那样的母亲如今被裹上了尿布,虚弱地躺在床上。母亲真的失去了一切。那样的母亲还为我担心回程的新干线,小声呢喃着你早点回去吧。
“谢谢,你好坚强。我没能孝顺你,真对不起。”
我贴着母亲的脸颊,说出了久久没能开口的话语。我总算赶在她一息尚存的时候,说出了那些话。
结束此生的道别后,我走进了曾跟母亲一起来过的咖啡店。这是我在母亲过生日那天,用自己的零花钱请她吃蛋糕的地方。咖啡店还是老样子,依旧流淌着香颂的旋律。
我坐在以前跟母亲相对而坐的角落座位上,独自喝了一杯奶茶。雪越下越大了。临走时我问店主,得知这家店已经开了三十三年。三十三年前,我明明那么喜欢母亲……
走出店外,我没有撑伞,而是流着泪在雪中前进。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又后悔自己现在才出现,心中充满复杂的感情。
回到东京,天空还是那么晴朗,三小时前的大雪变得好像一场梦。
今夜月色很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