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7389
作为日本现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竹内好不仅对中国的现代思想和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力,也对日本现代思想的形成有着潜在和深远的影响。他追求”在壮态之中”的思想方式,与对学院知识生产体制的根本性质疑和抗拒,使她的知识立场彻底地非体制体,亦使他如斯终生敬仰的鲁迅一样成为了一位思想斗士,而不只是”学者”。
本书遴选了竹内好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在零和一百之间(代译序)
部
鲁迅
序章–关于死与生
关于传记的疑问
思想的形成
关于作品
政治与文学
结束语–启蒙者鲁迅
附录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
简略年谱
创元文库版后记
未来社版后记
第二部
大东亚战争与吾等的决意
《中国文学》的废刊与我
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第三部
屈辱的事件
关于战争体验的一般化
亚洲的进步与反对–参照状况
给年轻朋友的信–对历史学家的要求
国家的独立和思想
第四部
我们的宪法感觉
近代的超克
译后记
此书的行文极具曲折之能事,在读来颇为缠绕,但鲁迅的某些复杂性恐怕也只有用这样的表述才能道出。虽然这只是主内好的一家之言。本书的在多重矛盾如生与死、政治与文学、动与静、有与无、回忆与现在等中安放鲁迅的位置。而*核心的矛盾,则是政治与文学的矛盾。从结构来看,竹内好的论述虽然并不严密,但主线则是政治与文学。序章探讨鲁迅的死与生,暗示鲁迅的生命中存在着某个对死的自觉的时刻,而这一时刻之后的生,则围绕着死才具有意义。第二部分探讨鲁迅的传记问题。提出鲁迅的文学具有政治性,但这种政治性围绕着鲁迅的拒绝政治。进一步强调要在鲁迅的自觉时刻(回心、死的自觉等)中看鲁迅。第三部分探讨鲁迅思想的形成。仍延续之前的讨论,提出回心说,即所谓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觉。认为鲁迅通过与政治的对决来获得文学的自觉。而鲁迅的文学,根底在于所谓的“无”。第四部分探讨鲁迅的作品。对作品的评价恐怕我们不必过于关心,也不是竹内好写作的主旨。竹内好的重要处在于他认为鲁迅的作品与鲁迅其人的分裂,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鲁迅,鲁迅的作品只是包围这鲁迅。第四部分,也是这部书的核心部分,即在政治与文学之间,安放鲁迅的位置。竹内好认为,鲁迅必须直面政治,与政治正面交锋,而在这种交锋中,认识到文学的无用,这就是鲁迅的文学自觉。而因为这种文学的自觉,使得鲁迅的所有作品都具有了某种政治性。也就是说,在鲁迅表现为启蒙者鲁迅(即政治的鲁迅)时,背后潜藏着文学的鲁迅。亦即政治的鲁迅包围着文学的鲁迅。从我们对内容的梳理来看,竹内好的书并不是谈鲁迅是什么,而是把鲁迅分为两个部分。可见的部分是生、政治、动、有;不可见的部分是死、文学、静、无。可见部分包围着不可见的部分。竹内好给我们的提示,大概也就是对鲁迅内部复杂性的提醒。当然能否用政治与文学来结构鲁迅是另外的事,毕竟那是竹内好在侵华战争之际的书写,本身面临着政治与文学的矛盾。但竹内好提醒的是我们不能在读鲁迅的时候,忘了可见的鲁迅背后,也许存在着不可见的鲁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