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024000
《伟大的虚构》
一生不可错过的96部幻想文学经典
总有一些地方,
讲述着未曾发生的真实故事。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辉煌作品集,跨越人类文学创作4000年历史:从公元前1750年人类古老的神话传说,到2014年当代作家对现实的书写,全书选取人类文学创作长河中的诸多段落,展现了虚构文学世界跨越时空的迷人魅力。
★深度剖析近百部世界文学经典,揭秘作品背后的故事:走进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村上春树等96位大师的幻想世界,解读作者生活与其创作的相关性、影响深远的时代背景与哲学思潮、作品中抽离出的独特意义,了解这些非凡构想的诞生过程。
★献给所有喜欢《权力的游戏》《哈利·波特》和《指环王》读者的进阶阅读书单,专注读书20年的《卫报》《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人的文学阅读指南:作者不仅在书中回顾了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还发掘了一系列在此之前不为我们所熟知的经典,为中文读者推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新世界的大门。
★翔实史料搭配百余幅珍贵插图,一本值得收藏的书中之书:全书文笔优美、史料丰富、信息量极大,珍贵手稿、首版插图、经典段落回顾彼此交织,呈现完美视觉盛宴。装帧精美,完美还原外版书品质,阅读体验极佳。
《伟大的虚构 Ⅱ 》
★布克奖评审的阅读书单,深入剖析200年来73部文学经典 英国学者、作家、布克奖评审约翰·萨瑟兰及各领域专家组成的撰稿团队带领我们踏上一次精彩的旅途,除了《悲惨世界》《尤利西斯》等大众熟知的经典,还发掘了一系列在此之前不为我们所熟知的经典,是文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阅读指南。
★翔实史料搭配数百幅珍贵插图,一本值得收藏的书中之书 大16开精装四色印刷,书中配图包括首版插图、地图、绘画作品、作者和书籍封面图像等丰富资料,是一场让人惊叹的视觉盛宴。
★是一本旅行手册,也是一部时间机器:巴尔扎克的巴黎、菲茨杰拉德的纽约、伍尔夫的伦敦,作家笔下的作品既拥有地理位置,也拥有历史上的时间位置。本书既像一本旅行手册,可以用来规划自己的文学之旅,也像是一部集合了同一座城市不同景象的时间机器,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长河。
★从地域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 揭开经典诞生的秘密 书中的文学景观各自拥有独一无二的风景,它们不仅仅是“故事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所涉及的作品都是在这些地域特点基础上产生。对于每个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次富含启示的文学课。
《伟大的虚构》
从古老的《吉尔伽美什》到村上春树的《1Q84》,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到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人类文学的长河中,存在无数个虚构的想象世界。在《伟大的虚构》一书中,美国职业书评人劳拉·米勒带领我们跨越人类文学创作四千年历史,探访了96位杰出作家创造的96个幻想世界,深度剖析了这些非凡构想的诞生过程,也展现了虚构文学世界跨越时空的迷人魅力。
《伟大的虚构 Ⅱ 》
打开这本书,就像进入时光机器,你可以回到经典诞生的地方:巴尔扎克的巴黎、菲茨杰拉德的纽约、伍尔夫的伦敦、海明威的西班牙,还有奥尔罕·帕慕克的土耳其……这是一本地理学与文学的跨界之作,它独辟蹊径,从地域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文本,梳理近二百年来的世界文学思潮,讲述在不同文学思潮下、不同地域里,不同作家处理文学素材的差别和特点。读者可以从中更直观地了解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掌握世界文学的基本知识,发现经典诞生的秘密和价值。
《伟大的虚构》前言
章 古代神话与传说
吉尔伽美什
奥德赛
变形记
贝奥武甫
一千零一夜
马比诺吉昂
新埃达
神曲
亚瑟王之死
疯狂奥兰多
乌托邦
仙后
西游记
太阳城
堂吉诃德
暴风雨
月球旅行记
燃烧的世界
第二章 科学与浪漫主义
格列佛游记
尼尔斯·克里姆地下之行
水孩子
爱丽丝梦游仙境
海底两万里
埃里汪奇游记
尼伯龙根的指环
金银岛
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
回顾:2000—1887年
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
时间机器
绿野仙踪
第三章 奇幻文学的黄金时代
肯辛顿花园的彼得·潘
失落的世界
地心历险记
她乡
斯纳哥波特和卡德派尔历险记
我们
城堡
克苏鲁神话
美丽新世界
野蛮人柯南
阿拉穆特
虚构集
艾兰迪亚
小王子
姆咪和大洪水
第四章 世界新秩序
歌门鬼城
一九八四
纳尼亚传奇
我,机器人
华氏451
魔戒
佩德罗·巴拉莫
索拉里斯星
发条橙
微暗的火
人猿星球
百年孤独
地海巫师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后的独角兽
五号屠场
环形世界
看不见的城市
公主新娘
代尔格林
W或童年回忆
爱加利亚的妇女:对性别的嘲讽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
亲缘
银河系漫游指南
第五章 计算机时代
“黑暗塔”系列
“碟形世界”系列
神经漫游者
使女的故事
“文明”系列
欧巴巴村的故事
睡魔
雪崩
记忆传授人
“黑质”三部曲
权力的游戏
无尽的玩笑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巴斯-拉格世界”三部曲
谋杀简·爱
“墨水心”三部曲
英伦魔法师
云图
莫失莫忘
乌鸦魔术师
犹太警察工会
饥饿游戏
1Q84
“雷切帝国”三部曲
潟湖
《伟大的虚构 Ⅱ 》目录
绪言 10
1 浪漫主义远景
简·奥斯丁《 劝导》(1817) 16
英格兰巴斯
亚历山德罗· 曼佐尼《约婚夫妇》(1827) 18
意大利伦巴第
奥诺雷· 德·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1829—1848) 21
法国巴黎
艾米莉· 勃朗特《呼啸山庄》(1847) 24
英格兰约克郡荒原
查尔斯· 狄更斯《荒凉山庄》(1852—1853) 28
英格兰伦敦
维克多· 雨果《悲惨世界》(1862) 32
法国巴黎
列夫· 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1875—1877) 35
俄国图拉州
托马斯· 哈代《还乡》(1878) 38
英格兰多塞特郡
马克· 吐温《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1884) 42
美国密西西比河
罗伯特· 路易斯· 史蒂文森《诱拐》(1886) 46
苏格兰高地
奥古斯特· 斯特林堡《海姆素岛居民》(1887) 49
瑞典斯德哥尔摩群岛,克莫门多
H. G. 威尔斯《世界之战》(1898) 52
英格兰萨里郡
露西· 莫德· 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1908) 56
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 卡文迪什
薇拉· 凯瑟《啊,拓荒者!》(1913) 60
美国内布拉斯加
2 现代主义地图
D. H. 劳伦斯《虹》(1915) 64
英格兰诺丁汉郡
西格丽德· 温塞特《克里斯汀的一生》(1920—1922) 67
挪威古德布兰德斯峡谷
伊迪丝· 华顿《纯真年代》(1920) 70
美国纽约州,纽约
詹姆斯· 乔伊斯《尤利西斯》(1922) 74
爱尔兰都柏林
托马斯· 曼《魔山》(1924) 78
瑞士阿尔卑斯山
弗吉尼亚· 伍尔夫《达洛维夫人》(1925) 82
英格兰伦敦
F. 司各特·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 86
美国纽约和长岛
A. A. 米尔恩《小熊维尼》(1926) 89
英格兰东萨塞克斯,阿什当森林
阿尔贝托· 莫拉维亚《冷漠的人》(1929) 94
意大利罗马
阿尔弗雷德· 德布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29) 96
德国柏林
伊萨克· 巴别尔《敖德萨故事》(1931) 99
乌克兰敖德萨
刘易斯· 格拉西克· 吉本《落日之歌》(1932) 104
苏格兰阿伯丁郡
劳拉· 英格斯· 怀德《草原上的小木屋》(1935) 106
美国堪萨斯州
威廉· 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1936) 108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与密西西比州
达芙妮· 杜穆里埃《蝴蝶梦》(1938) 112
英格兰福伊,康沃尔
欧内斯特·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1940) 116
西班牙瓜达拉马山脉
若热· 亚马多《无边的土地》(1943) 118
巴西巴伊亚州
约翰· 斯坦贝克《罐头厂街》(1945) 120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
3 战后全景
杰拉德· 里夫《夜晚:冬天的故事》(1947) 126
荷兰阿姆斯特丹
纳吉布· 马哈福兹《梅达格胡同》(1947) 130
埃及开罗
卡米洛· 何塞· 塞拉《蜂巢》(1951) 133
西班牙马德里
雷蒙德· 钱德勒《漫长的告别》(1953) 136
美国洛杉矶
狄兰· 托马斯《牛奶树下,声音的戏剧》(1954) 140
威尔士拉恩
三岛由纪夫《潮骚》(1954) 142
日本伊势湾,歌岛
弗朗索瓦丝· 萨冈《你好,忧愁》(1954) 145
法国科特达祖尔
萨缪尔· 塞尔文《孤独的伦敦人》(1956) 148
英格兰伦敦
格雷斯· 麦泰莉《冷暖人间》(1956) 152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帕特里克· 怀特《探险家沃斯》(1957) 154
澳大利亚内陆地区
艾尔莎· 莫兰黛《阿图罗的岛》(1957) 158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普罗奇达
钦努阿· 阿契贝《瓦解》(1958) 161
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东岸,奥尼查
哈珀· 李《杀死一只知更鸟》(1960) 164
美国亚拉巴马州,门罗维尔
塔莱· 韦索斯《冰宫》(1963) 168
挪威泰勒马克
米哈伊尔· 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1966) 170
苏联莫斯科
约翰· 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 174
英格兰多塞特郡,莱姆里吉斯
托妮· 莫里森《蓝的眼睛》(1970) 177
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
托芙· 扬松《夏日书》(1972) 179
芬兰佩林格群岛
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1973) 181
苏联白海,索洛韦茨基群岛
4 当代地形
亚米斯德· 莫平《城市故事》(1978) 186
美国旧金山
厄尔· 拉芙蕾丝《龙不能跳舞》(1979) 189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西班牙港
费尔南多· 佩索阿《惶然录》(1982) 193
葡萄牙里斯本
彼得· 施耐德《跳墙者》(1982) 196
德国,东柏林和西柏林
杰伊· 麦金纳尼《如此灿烂,这个城市》(1984) 200
美国纽约
帕特里夏· 格雷斯《失目宝贝》(1986) 203
新西兰北岛,波里鲁阿,洪哥卡湾
迈克尔· 翁达杰《身着狮皮》(1987) 205
加拿大多伦多
路易斯· 厄德里克《痕迹》(1988) 208
美国北达科他州,阿格斯
蒂姆· 温顿《云街》(1991) 210
澳大利亚珀斯
安妮· 普鲁《船讯》(1993) 214
加拿大纽芬兰
京极夏彦《姑获鸟之夏》(1994) 218
日本东京
托马斯· 沃顿《冰原》(1995) 220
加拿大艾伯塔省,贾斯珀
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多拉· 布吕代》(1997) 222
法国巴黎
卡洛斯· 鲁依斯· 萨丰《风之影》(2001) 224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
奥尔罕· 帕慕克《雪》(2002) 226
土耳其卡尔斯
凯特· 格伦维尔《神秘的河流》(2005) 230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霍克斯伯里河
埃莱娜· 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2011) 232
意大利那不勒斯
阎连科《炸裂志》(2013) 235
中国河南省
埃莉诺· 卡顿《明》(2013) 238
新西兰南岛,霍基蒂卡
尼尔· 穆克吉《别人的生活》(2014) 240
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弗朗西斯· 斯布福特《金山》(2016) 242
美国纽约
米盖尔· 鲍尼伏《黑糖》(2017) 244
委内瑞拉,亚马孙热带雨林
编者简介 2 4 6
版权声明 2 5 2
《伟大的虚构》前言
虚构作品有着诸多神奇魔力,比如引人入胜的情节、逼真可信的角色和惟妙惟肖的描述,但它有一个较少为人称颂的作用,那就是为我们提供身临另一个时空的体验。许多为其如痴如醉的读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本书读完,自己从未到过乃至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里的景致、气味和声音却挥之不去。我们虽然没去过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没畅游过中土世界,可是阿瑟·柯南·道尔和J.R.R.托尔金妙笔生花的刻画,让无数的读者觉得,这些地方比他们去过的地方还要真实。
本书阐释的作品所描绘的全是仅存于想象之中的地方。有些地方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极为相似,比如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里的美国,村上春树的《1Q84》里的日本;有些地方让我们看到,只要历史的走向拐上几个弯,这个世界可能就会是另一番模样,比如迈克·夏邦的《犹太警察工会》里的阿拉斯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里的新英格兰。有些作品畅想了接近未来的生活图景,比如安·莱基的《辅助仁慈》;而另一些作品则勾勒了早已失落却无比令人惊心动魄的过去,比如罗伯特·E.霍华德的《蛮王柯南》的原创故事系列。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引起了读者对迥异于人类自身的外星智慧生命的思索;乔纳森·斯威夫特和恩古吉·瓦·提安哥等讽刺作家虚构了有会说话的马和怀孕的尸体等元素在内的荒诞离奇的故事,可这样的故事也能让我们看到与自身行为极度相似的情形;还有那些想象力可用“天马行空”形容的幻想家,从伊塔洛·卡尔维诺到尼尔·盖曼,他们用非凡的天赋向我们证明,想象力可以摆脱桎梏,恣意徜徉。
这些作品全都汲取了人类古老传说的精华,如神话、童话和民间故事—人们编出这些故事,阐释世界如何形成,为何是如今这般模样。文学批评意在评价新兴和创新,奇幻文学则追求依托传统,紧贴世界千变万化之时仍能留存的东西。本书部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作品本身往往试图保存逐渐消失的叙事文化;虽然《贝奥武甫》和《新埃达》由信仰基督教的人所著,但其意图在于保存异教徒的历史片段。这些书籍之所以流传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它们能够跨越数个世纪,与新时代、新世界的人产生共鸣。奥维德书里诸神荒淫迷乱的爱情生活,马洛里所描绘的亚瑟王时期骑士勇于探索的精神,吴承恩刻画的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却百折不挠的信念,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至善与至恶。然而,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我们还为这些故事中的富丽堂皇、光怪陆离、震天撼地的描写所折服。人们交口传颂的早期故事,那些没有记载在史书中的过去留存下来的传说,并不是讲述日常生活的,而是充满了稀奇古怪的事物:会说话的动物,邪恶的巫师,恐怖的怪兽,还有用黄金、宝石筑造的城市。
奇幻文学总会跟现实世界产生错综复杂的交融。我们为了逃离这个世界而阅读这些故事,但更多时候,这些虚构作品旨在给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人生。诸如《仙后》之类的寓言,《神曲》之类的叙事诗,为读者提供了道德教化的启蒙,尽管有些人仅仅看重蒙蔽训旨之上的纷繁缭乱的奇观。在《堂吉诃德》里,米盖尔·德·塞万提斯恶作剧般地以骑士传奇文学的框架,嘲讽“传奇”—专门讲述奇闻逸事的文学类型—风俗。但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文学奇境里说教风格明显的类型文学自成一派。在这本书出版以来的五百年时间里,乌托邦式的故事借用虚构的世界和国家,批判并激励读者去改变世界。奇幻文学里的乌托邦流派不是源自神话,而是源自大探索时代,那时的欧洲开始探索(唉,还有剥削)前所未知、前所未及的地域。诸如马可·波罗记述亚洲之旅的游记自十四世纪开始广为流行,游历者对其他文化的描述,自然而然地激励着按捺不住寂寞的西方人反思异族与本国人的优劣。
乌托邦文学还源于启蒙运动思想本身。如果实践证明理智与科学是理解、操控自然界的精妙工具,何不利用二者来改造社会?到了二十世纪,作家们依旧孜孜不倦地创作乌托邦式的故事;尤其是女性,她们想要描绘建立在性别平等基础之上,乃至女性主导的文化是什么模样,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描绘的就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然而,到了十九世纪,诸如塞缪尔·巴特勒等作家却转而嘲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可以这么说,乌托邦作品或许不忍卒读,但反乌托邦作品一次又一次地表明—直至《饥饿游戏》,针对青少年读者的2008年的票房大片原著—其惑人的魅力。有些反乌托邦作品,比如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和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实质上都是社会或政治批判作品,抨击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困惑许多此类作品仅仅描绘了内心焦虑的个人与他们的社会冲突。
很多时候,工业化与大众媒体的兴起催生了这种不满,创作反乌托邦小说并非应对此类潮流的途径。在二十世纪前六十年里,人类历史悠久的传统生活方式—人类与自然世界紧密相处—全面解体,奇幻文学的“黄金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解体造就的。另一个产生忧虑的根源在于人们意识到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在不断地遗失。(十九世纪初,格林兄弟开始收集整理童话故事,其目的不是汇编一本给儿童看的书,而是保护人类文化。)这一时期具有决定性的伟大奇幻作品,从《魔戒》到《纳尼亚传奇》,实质上都是在怀旧,是在赞颂机器和市场经济决定人类生活之前,正在逐渐消失的理想化的世界。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佳作频出,也出现了很多大师,比如J.M.巴里和托弗·扬松,他们要么在作品中融入了对简朴的田园生活的渴望,要么在所描写的万事万物中充满对童真逝去的哀叹。与此同时,弗兰茨·卡夫卡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等文学现代主义者在其作品中采用超现实、怪诞、荒唐的元素,作为呈现后宗教文化中固有的形而上学悖论的理想工具。
二十世纪的后半部分始终围绕各种问题,很少有比奇幻文学更适合酝酿问题的文学类型。厄休拉·K.勒古恩、库尔特·冯内古特、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塞缪尔·R.德拉尼和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等人刻画的奇境分别质疑了西方至上主义、现代战争、小说、性别和种族等方面的根深蒂固的理念。安吉拉·卡特或许以传统的文学类型—童话—为依托,将其翻了个底朝天,揭露女性潜藏于内心而无法言表的欲望和力量。科幻变得不再只是描述技术先进的冒险的媒介,开始挑战迅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警示我们未来会有怎样的前景。几位卓越的作家—以威廉·吉布森和尼尔·史蒂芬森为代表—成功地预言了计算机将会在二十一世纪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引人注目的就是吉布森通过创造“赛博空间”一词,表明理解无处不在的庞大、非物质的沟通网络的方式就是空间思维。我们一同认识到,网络是一处空间,这个空间在很大程度上由词汇构成。它可能就是终极的文学奇境。
就算书籍通过由字节和像素构成的新媒介摆在人类面前,我们依然没有对它们产生厌倦。此时此刻正在生成以及未来即将生成的奇境既可以是图像小说家、电影制作者的作品,也可以是游戏设计者的作品,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坚守散文文本这种朴实无华的形式的众多作家。村上春树和尼狄·奥考拉夫等小说家通过科幻和奇幻形式讲述他们故乡的新故事,一代儿童在J.K.罗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苏珊娜·科林斯尖刻的社会批判之中成长起来,他们将会打造虚构的航船,带领我们航向未知,寻找远方的地平线和超越我们奢华的美梦的新发现。
《伟大的虚构 Ⅱ 》
“那里毫无存在感。”格特鲁德·斯泰因曾经这样傲慢地提及她的家乡奥克兰,后来她选择成为巴黎人。斯泰因想要表达的是,这座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城市没有历史积淀,地理位置也平淡无奇,既没有值得记住的显著特色,也无法归于某个特殊类别,令人失望透顶。本书中介绍和研究的作品绝不会这样看待一个地方。
但是,斯泰因提供了一个简单却不易理解的“地域感”的定义:一种基本的“存在感”,如果没有它,一座城市的边界就会消融。我们的大脑会立即开始质疑,反驳这个看法。斯泰因生活过的那个奥克兰(和菲利普·拉金对他的家乡的看法一样,斯泰因在奥克兰也“没有童年”)和20世纪60 年代发生嬉皮士革命的那个奥克兰是同一个地方吗?“披头族” 赋予了奥克兰一种斯泰因的童年时期还不曾存在,因而无法预期的“存在感”吗?当“罐头厂街”不再生产鱼罐头,变成了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爱好者的朝圣地,它还是原来的罐头厂街吗?关于这些问题以及许多其他关于文学地形学的问题,本书中的文章给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性、丰富翔实的思考。
作为一本关于世界上令人难忘的虚构地理的合集,本书可以说是对斯泰因提出的“存在感”——地域的持久不变性(“英格兰会一直存在”)——与地域潜在的流动性、消融性的一次调查。随着社会时间、历史时间和地理时间的变迁,地域会消融、自我革新。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下描述文学地域,需要采用一种精致的批评方法,在这方面,我对本书信心十足。
这本书涉及的所有作品都抓住了某个地方的地域特点,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建立在这些地域特点基础上的。这些地方是这些作家去过、看过、游历过的,作家能完美地将这些地域的特点与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融为一体。从哈代的韦塞克斯到三岛由纪夫的日本,从布尔加科夫的莫斯科到安妮·普鲁的纽芬兰,书中收集的文学景观各自拥有独一无二的风景、声音、关联性和代表性,它们自成一格,无可替代。
“文学景观”的概念源自一个悖论。英语中的“landscape”是17 世纪从荷兰语中的“landschap”借来的词语,本指一种纯粹的视觉呈现。后来,自然风景成了克劳德·洛兰和尼古拉斯·普桑笔下的主角,他们引领了一个艺术流派。作为曾经被低估的背景,自然世界的地位逐渐上升。不过,这里的自然风景仍然是停留在绘画技巧层面的描述。
相比之下,文学景观——这本有着丰富细节和插图的书之主题——不能像绘画艺术那样仅仅用图像来阐释。文学景观是由文字构成的,必须在想象的框架中重建。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称想象为“心灵的眼睛”,将它与视觉区分开。就像画家可以在作品的逼真性(视觉上的准确性)和创造性之间寻求平衡,作者也必须决定他“心灵的眼睛”会对所描绘的场景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被我们称为“创造性偏见”的东西——主观色彩。这种影响有时也体现在道德判断上。比如班扬称伦敦为“名利场(一个徒有其表、毫无内涵、无所事事、消遣玩乐、轻佻浮夸的地方)”,但在道德层面上,他的所指与热爱伦敦的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在小说《名利场》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萨克雷相当喜欢娱乐和轻浮。有些作家会给予想象力更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将“文学艺术家”的创造自由与充分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比如钦努阿·阿契贝对尼日利亚前殖民地时期生活的记录,埃莉诺·卡顿对维多利亚时期霍基蒂卡史诗般的再现,京极夏彦把民间传说与战后东京的真实生活细节编织成了一幅在事实和虚构之间不断变换的城市图景,他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鬼怪横行的景观。
对于另外一些作家来说,如照片般真实、精确地再现某个地域是更有意义的做法。他们经常根据个人经历,在文学作品中重现他们亲身感知到的、独一无二的私密角落。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笔下的海姆素岛明显是他童年时度过了许多个夏天的克莫门多岛的另一版本,亚米斯德·莫平对旧金山的精彩记录中融入了很多他个人在这个城市的经历,自传色彩塑造并影响某个地方的特征,也使这些地方的特征变得更加迷人。
有些作家会选择创作巨幅油画,采用震撼人心、戏剧性强的文学景观来反衬人类的不堪一击;有些作家则更倾向于相对较小的画幅。本书提到的部作品《劝导》的作者简·奥斯丁就是后者,可以说,她就是一位“微景作家”。她小说中的地理位置设定范围狭小,只有从汉普郡到萨默塞特郡的距离,她本人也是一位“只知道英格兰”的作家。她的兄弟作为水手可以出去看世界,但是奥斯丁做不到,她从未离开过英格兰的海岸(除了可能偶尔去过邻近的怀特岛)。但是,正如沃尔特·司各特爵士评论《爱玛》时所说,奥斯丁的作品展现了“将普通生活中的自然与真实呈现给读者的艺术,没有虚构世界的华美场面,而是鲜明又准确地表现出了读者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不过,即使是在“一小段(两英寸宽)象牙”上,奥斯丁有时也能为我们雕刻出宏大的景观,例如《爱玛》中的唐韦尔修道院野餐场景。野餐者之间无话可说,爱玛·伍德豪斯从山坡上向下望去:
从修道院的废墟到修道院磨坊农场有半英里路。风景很美,令人身心愉悦。英格兰的绿茵,英格兰的文化,英格兰的舒适,在明亮的阳光下,没有任何压抑感。
奥斯丁这段关于美景的“英格兰性”的颂词想要表达什么?爱玛·伍德豪斯对于她的祖国的乡村是世界上好的乡村这一点,有一种平和的自信,可故事发生的日期却预示着不祥,我们知道,很快就会发生一连串事件:英法关系紧张、滑铁卢战役、拿破仑的流放、反法联盟的胜利、和平年代、“日不落帝国”的诞生。就连汉普郡乡村牧师的女儿都知道社会正在发生变革。简而言之,这优美精致的景观(对于象牙微雕艺术家而言是出色的成就)暗藏沉重的历史画外音。尽管小说是基于奥斯丁的观察创作的,可它却成了人们评论个人经历之外的世界以及证实“英格兰性”的媒介。
奥斯丁在作品中承认,任何“景观”的概念都与人类的存在、目标和特点密不可分。本书中提及的作品都在说明这一点——任何景观都是地域与人的综合体:从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约婚夫妇》到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从杰拉德·里夫的《夜晚:冬天的故事》到埃莱娜·费兰特的《我的天才女友》,在国际视野下,地域的创造不仅依赖于实际的地理细节,还依赖于共同的习惯、风俗和价值观,即一系列离散的社会活动勾勒出的原始的、具体的、现实的轮廓。路易斯·厄德里克的《痕迹》、凯特·格伦维尔的《神秘的河流》和彼得·施耐德的《跳墙者》都非常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地理环境有助于创造人们的身份认同感,无论是在国家、区域还是部落。
像本书这样的文学作品选集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过它做到了覆盖范围尽可能广。本书对于作品的选择基于如下三个标准:
,作品必须创造出一个真实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地域。即使是“文学的”景观,其界限也应当超越文本本身,与实际存在的、视觉上“真实”的地点建立联系,如果作品没有直接提到具体名称,那作品中描述的特征也可以明确指向某个真实地点。
第二,鉴于巴尔扎克的巴黎和莫迪亚诺的巴黎是不同的,可以说这些作品既拥有地理位置,也拥有历史上的时间位置,文学景观的“存在感”由地理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这本选集可以作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旅行手册,也可以是一部时间机器,集合了同一座城市的不同景象。没有人会将伊迪丝·华顿的纽约和杰伊·麦金纳尼的纽约混为一谈。因此,本书提出的众多有趣的问题之一就是:是否存在一种所谓的“纽约性”?
后,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选择的文学作品,其地域不总是局限于简单的“故事设定”。这样的描述暗示着“氛围”或“背景”,景观则会成为独立的主语,关于地域的想象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奇迹般地影响它们所描述的环境本身。1958年,海景大道更名为“罐头厂街”,以纪念约翰·斯坦贝克的同名小说。帕特里夏·格雷斯的《失目宝贝》出版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洪哥卡湾的开发商不再骚扰当地的毛利人社区,毛利人得以建起自己的宗祠。这些作家贡献了社会评论、批评和颂词,定义了他们所描述的国家和社区。
本书值得阅读、欣赏和学习,它的目的是与读者分享见解,这些见解浓缩了作者从伟大文学作品中获得的乐趣和回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那些伟大文学作品诞生之地分享给读者。这本书的读者绝不会认为文学景观仅仅是“故事背景”。
在大多数情况下,今天的读者比以前的读者更有优势。我(已经80 多岁了)在17 岁之前从未离开过英国,我的祖父母更是一生都未曾离开。而我的儿子(1974 年出生)在17 岁之前,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的四个地方旅行过了。他出生于伦敦,生活在洛杉矶,喜欢到南美洲度假。他是典型的“多元地域”一代中的一员。
我们与历史上任何时刻的人类都不同,我们是享受着步履不停、四处观光、了解各种地域的特权的一种人类。本书的论点(可能听起来有点儿宏大,但极其诚恳),是我们应当培养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地域感,并借助伟大的文学作品(和旅行一样,这也是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更容易获得的资源)来做到这一点。
好好享受阅读吧。
《伟大的虚构》
这是一部迷人且充满魅力的作品。作者简洁描述了每一部作品的细节,搭配了大量的插图,能够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有关有史以来*伟大的虚构文学世界的精美指南。
——《娱乐周刊》
这是一册适合在咖啡馆里翻阅的精美图书,它会带你走进你所热爱的虚构文学世界,一探其中奥秘。
——《纽约邮报》
这本书所写的远不只是世界文学史中知名的故事发生地,还有构筑这些庞大世界背后的渴望与追求。
——《图书馆杂志》
一本如百科全书般拥有广度与深度的作品。
——Kirkus Review
《伟大的虚构 Ⅱ 》
从乔伊斯的都柏林到哈珀·李的亚拉巴马州,这本书带领读者走进73部受人喜爱的经典文学作品的真实世界。——《纽约时报书评》
除了主人公,地域也是小说的重要讲述者。可以说,地域塑造了故事,塑造了人物,塑造了人物的希望和失望,也塑造了我们对它们的理解。这本书是一次环游世界的文学之旅,是对过去的追溯,也是对地域如何影响写作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Goodreads读者评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