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66717
这本书,能帮你:
一、助力个人品牌打造
二、强化职场深度思考
三、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四、掌握求职面试技巧
“医起学”创始人 易继坤
中国院外营销联盟秘书长 朱跃男
“医脉同道”联合创始人 金志强
玖玖健康董事长 王栋
医疗自媒体“达叔经济学”创始人 达叔
倾力推荐
在医药和器械行业里,讲销售拜访技巧、销售成交技巧的书有很多,但是真正从医药和器械的职业发展特点出发,深度拆解医药和器械从业者如何进行思考,并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书却寥寥无几。
《医药器械职场突围指南》从医药和器械的行业特点出发,结合行业趋势和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晋升、求职、转型等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一名医药器械从业者所需具备的顶层思维和逻辑框架。
读完这本书,不论是初入医药器械领域的行业小白,还是在行业里打拼多年的资深职业经理人,都能引发对行业和自身未来的深度思考,找到自我转型的路径。
章 药械行业的职场危机 / 1
一、带量采购和阳光挂网下的药械职场危机 / 2
二、药械销售的危机管理 / 14
三、盲目跳槽加剧职场危机 / 29
四、储备人脉应对职场危机 / 40
五、职场危机的应对 / 44
第二章 打造个人品牌 / 55
一、药械销售的纠结和迷茫 / 56
二、个人品牌塑造职场影响力 / 61
三、个人品牌培养职场跨界思维 / 68
四、个人品牌强化职场复利思维 / 79
五、个人品牌加速职场晋升 / 91
六、个人品牌探索职场的多重可能 / 94
第三章 求职简历修改指南 / 99
一、药械销售求职简历常见问题 / 100
二、求职简历错误模板示范 / 104
三、简历封面和页数设置 / 108
四、简历照片放置规范要求 / 110
五、英文简历的注意事项 / 112
六、求职邮件的注意事项 / 113
第四章 求职面试培训指南 / 117
一、面试失败常见原因 / 118
二、压力面试应对技巧 / 121
三、学术推广能力的表达技巧 / 123
四、面试常见问题回答集锦 / 124
五、电话面试技巧 / 142
六、视频面试技巧 / 145
七、面试成功后的谈判技巧 / 147
八、面试成功后的离职思考 / 153
第五章 药械中年从业者的职业规划 / 159
一、药械行业的晋升规则 / 160
二、药械行业的薪资秘密 / 169
三、医药中年从业者的职业发展 / 178
四、器械中年从业者的职业发展 / 185
五、发挥中年从业者的职业优势 / 188
写在后 / 193
写在前面
从月薪6000到年入百万,我的药械职场成长史
很多作者写书的时候,都喜欢找个名人给自己捧场,为自己做序,我在出书的时候,助理建议也找个医疗行业跨国公司的总监,或者做医疗投资行业的大佬,来给我站台做序,这样在很多外人看来,就会显得很牛气。
但是,我婉拒了这个建议。
医疗行业不比互联网,它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各个职级之间,等级和晋升的机制非常固化,想要跨两级职级升职,几乎没可能,想要在新职级上半年晋升,也几乎没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跨越阶级的上升通道,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其中明显的表现就是两点。
一个是从业者对职级盲目崇拜,一看这个人的背景,是某外企大区经理或者全国总监,就会觉得很厉害的样子,还有一个,就是很多人年近30,甚至35岁是职场中年,一旦没有晋升管理层,不少人基本会失去成为地区经理的可能,对于某些高值耗材,甚至设备型的公司来说,因为销售团队人比较少,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之所以想到要出书,是因为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去诠释一个道理:职业生涯的规划,是每个人都应该去考虑的,单纯指标的达成,只是公司对员工基础的要求,和思考如何达成指标同样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如何对自己的人生、家庭甚至第二收入进行规划。
职业风险来临的时候,对冲风险的个人储备,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刚入行底薪6000的一线销售代表,成长为如今年入百万的行业职场自媒体,我从来不曾靠背景职级吸引读者,而是不断输出干货的内容和职场思维,这也是很多读者一直以来追随我到现在的原因所在。
通过这本书,我想告诉从业者:草根要崛起,的投资,是对自我思维的投资。
想要积累个人品牌,就要靠累计的思维输出硬核内容,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也曾经经历过很多“高管”对我的指手画脚,告诉我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但是,作为自己人生的总导演,我们的人生,要自导自演,而我的本书,我要为自己做序!
我的职业生涯,和很多人一样,都是从医疗行业的外企开始的。
毕业后,我加入了光环满满的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从一线销售开始起步,每天的工作和现在很多人一样,都是从去医院陌生拜访的基础工作做起。
我清楚地记得,毕业的那一年我的底薪是6000块。
刚一毕业,头顶着外企的光环,而且是医疗行业全球前三的跨国公司,底薪6000,如果加上销售奖金,月薪过万都是触手可及,再加上出差高铁一等座,住宿全部五星级酒店标准,对比我一个月在三线城市600块的房租来说,经济上的成就感,和外在的体面,虽然比不上很多进入咨询和投行的朋友,但是内心还是很满足的,也从来不知道所谓的焦虑和中年危机,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越容易满足的人生,隐藏着越大的危机。
我一入职,接手的虽然不是全国级别的核心市场,但是在小区经理负责的50多家医院里,我的市场销售额和指标,都排名第二,因为市场重要,我自然也受到了额外的关注和资源的倾斜。
包括我现在做一对一职业咨询规划的时候,也和很多从业者讲,从公司来说,核心区域和外围区域,都会锻炼从业者的能力,但是从职业发展来说,负责核心区域,尤其是全国级核心区域的员工,肯定是要比负责外围区域的员工,有更多的职场红利。
这不是“潜规则”,这就是医疗行业独特的“职场规则”,如果有负责全国核心医院的同事,想要职业生涯上有所发展,却时时抱怨自己在区域里的把控力弱,认为还是外围市场相对轻松,从业者不妨问问他,如果和他角色互换,他是否愿意置换市场。
工作两年之后的年会上,由于业绩表现优秀,我顺利从销售代表,晋升成为高级销售代表,底薪也从初的6000块,上涨到了7000出头,这时候我就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的底薪虽然年年有所涨幅,但是这时候对比很多一线城市的朋友来说,已经有所落后了。
更关键的事,决定我总体薪酬多少的奖金部分,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底薪有所涨幅,但是我在工作第二年拿到的全年薪水,比刚入职的时候,甚至还要少。
那时候,我开始频繁在求职网站上刷新简历,这倒不是出于求职跳槽的考虑,主要是希望去和更多了解这个行业的猎头建立联系,参考更多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给自己提供借鉴。
这个思维,也在后来给我带来了巨大帮助,让我有意识去和更多见识更广的人交流,从他们的经验,甚至教训里学习,避免自己犯重复的错误。
为了和很多人请教,我当时花了不少钱,有的是咨询费,有的是社交费,这一年,我花在外部咨询和自我成长上的费用,就有将近2万块,在当时还没有知识付费概念的时候,这个数字,可以算得上一笔不菲的开支了。
请教了那么多人,我终下定决心,平台复利比个人努力更重要,我还年轻,应该离开三线城市,去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去奋斗,哪怕有一天失败了,我还可以回到三线城市,拿着一万多的月薪,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
于是,工作第三年,不顾当时大区经理的挽留,我毅然决然选择离开团队,成为了当年众多北漂的一员,后来我写的一篇文章《昨天离职,大区经理从朋友圈屏蔽了我》,里面有很多内容,也是我一部分职场经历的真实写照。
在后来的故事,很多关注我比较久的读者就知道了,我在北京又继续做了几年的销售,然后转到了市场部工作几年,再到后来,我继续转型,开始自己带团队,接着是现在被从业者熟知的医疗职场自媒体。
谈到从销售转岗到市场部,在北京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外企90%的市场部都常驻上海,其他城市岗位机会少,加上面试者众多,其中不乏很多还是有市场部经验的人,所以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单销售转市场的求职这条路,我就走了一年多,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听岗位的信息,这段经历也让我强化了高效信息收集和整合的能力,为我后来做职场自媒体,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之所以想到从销售转到市场部,一个是考虑到职业背景的复合性,还有一个,则依然是出于薪资的考虑。
做销售,底薪比较低,大部分靠奖金,而奖金又不稳定,在北京,如果奖金不稳定,未来房贷、子女教育费用,甚至包括以后给父母养老,都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尤其是,我当时在北京的销售团队,已经很久没有地区经理岗位空缺了,比我进公司早,而且在北京工作比我久的销售,大有人在,哪怕是有地区经理岗位空出来,即便我业绩表现优秀,绩效够好,内部争取更多个人品牌的曝光,晋升的时候也不可能轮到我。
眼看着就要快到30岁的而立之年,如果还没有在北京做上销售管理岗位,我的薪资天花板和外部求职竞争力,肯定都会大打折扣。
因此,我从跨国外企的一线销售岗位,借助过往良好的业绩达成,和负责过核心区域市场的职场背景,转到同样医疗行业排名前三的跨国外企市场部,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复合型的职业背景,另一方面通过全年薪酬(Total Package)的转变,我可以更好地把控自己的经济价值。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也曾经和很多从业者分享过:销售岗位全年薪资30万,求职跳槽,涨薪涨的是底薪涨幅,而不是全年薪资,拿不到奖金,可能比跳槽前薪资还要少,但是市场部全年薪资30万,行业平均涨幅在20%-30%,跳槽后薪资妥妥36-40万左右。
这还只是单次跳槽,由于薪资涨幅的计算基数不同,就已经有如此大的差异,如果常年累月,就会出现市场部的薪资,很可能远超很多销售。
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市场部和销售的晋升难度,也有很大差异。
在市场部,遵循的直线晋升曲线是:市场专员、高级市场专员、助理产品经理(APM)、产品经理(PM)、高级产品经理(SPM)、市场经理(MM)、高级市场经理(SMM)和后的大Boss:市场总监(MD)。
在销售部门,直线的晋升曲线是:销售代表、高级销售代表、客户主任/大客户经理(KA)、地区经理(DM)、高级地区经理(SDM)、大区经理(RM)、高级大区经理(SRM)和后的大Boss:全国销售总监(Sales Director)。
从销售代表升到地区经理,不仅要达成指标,而且要有充分的内部个人曝光,同时有直属地区经理和大区经理的支持,并且需要在从业者有晋升资格的当年,还要确保前面“排队”比他久的同事,有比他相对而言的竞争劣势,当然重要的,是有岗位的空缺。
如果内部无法从销售晋升到管理岗位,想要通过外部跳槽从销售升到地区经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而市场部的晋升规则,就完全不同了,每一层级的晋升,在还没有到产品经理之前,不需要去“熬”上一层级的空缺,而且每一个级别的晋升,基本上的时间都在1到2年之间,只要有内部足够认可的项目,帮助完成充分的内部曝光,大多数都会在1年半左右升职。
一旦升到产品经理岗位,平行在内部转岗到销售团队做地区经理的成功率,就会非常大。
哪怕在产品经理的级别上,职业发展有所停滞,还可以在各大外企平台之间相互转换,而且从产品经理出去,至少会给到高级产品经理的职级,碰上有的外企,虽然产品线销售额相对较小,但职责范围因此扩大,如果可以负责核心产品线在全国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就会在未来有更高的职场竞争力。
我早期给一位外企高级销售代表做一对一职业生涯规划,他当时工作两年,业绩达成良好但算不上突出,我劝他转去市场部走螺旋复合背景的发展,后来几年下来,他已经在市场部通过内部晋升和外部跳槽做到产品经理的职位,后来又通过内部转岗,做到了销售管理,再过两年,成为大区经理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如果他当时选择在销售直线“熬”地区经理,前面排队的人大有人在,哪怕轮到自己,晋升当年如果达不成指标,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这就是不同职场思维,带来完全不同的职业生涯。
再往后的日子里,我利用同样的复利化思维,进行职业转型,走上了管理的岗位,带领团队发展,再后来,就是被很多医疗行业伙伴熟知的职场自媒体了。
很多人看到我现在做自媒体,做内容创业感觉很赚钱的样子,但是我初做自媒体的时候,笔收入只有66元,还是来自于帮一位地区经理发布招聘广告的收益,很多时候都是零收入的,直到后来靠内容的硬核,吸引了很多求职的求职者,开始做一对一面试培训,然后拓展到一对一区域汇报PPT培训,以及目前的一对一职业生涯规划和副业赚钱的咨询服务。
……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平台叫凯叔药械升职记,我自己叫凯叔Calvin,这是因为在注册公众号的时候,CALVIN这个英文名字,因为和某服装品牌相近,微信认证总被拒绝,所以后来干脆就用了CALVIN里的“C”的同音“K”,引申出来的中文名字。
至于为什么叫凯叔,是因为我觉得总比叫凯哥、凯爷和凯凯,显得更上档次些。
从业者不少人都关心我在写书之后,未来如何安排,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许有一天,随着时间价值的经济产出的增加,我就彻底不做一对一咨询了,但是不变的是:我们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到这里,可能这是从业者看到长了自序了,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和我的每一位读者,都能继续携手,共同前行,因为:
每一个再小的个体,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品牌。
凯叔CAVLIN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