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32547
一本妙趣横生的哲学小书,奥斯卡银熊双料纪录片导演埃罗尔•莫里斯亲自带你进入他的实在论哲学世界。
何谓范式?何谓辉格主义?本书带你领略20世纪*重要的哲学思考之一范式理论,并对其提出批判。
莫里斯采用纪录片拍摄式的写作手法生动描绘出库恩、克里普克、普特南等分析哲学史上的明星思想家群像。
埃罗尔•莫里斯在本书中以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还原了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烟灰缸之争”。围绕该事件,作者以丰富的例证和多维的思考角度展现了对真理与社会建构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将该问题还原到语言与实在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上。以克里普克本质主义语义学理论为依托,通过梳理库恩科学哲学理论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亲缘关系,反思前者理论中的“范式”“不可通约性”“进步”“辉格式”等核心概念对真理观造成的消极影响,继而倡导实在论的真理观和道德观。
前 言
序 言
第 1 章 最后通牒
第 2 章 范式转换
第 3 章 恐惧的集中营
第 4 章 听着,老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 5 章 现实的革命与想象中的革命
第 6 章 跃入黑暗
第 7 章 世界家具
第 8 章 进步的化身
第 9 章 解释的竞赛
结 语
致 谢
人物简介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烟灰缸呼啸着穿过房间,烟头与烟灰喷薄而出。托马斯·库恩,20 世纪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扔出了一个雕花玻璃烟灰缸。它是朝我的脑袋砸来的吗?我不确定,我只记得它是朝我的方向扔来的。带着恶意。你可能会以为这事儿发生在什么蛮荒的地方——或许在久远的年代——那你可就错了,完全错了。这场突袭发生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高级研究院—— 一所成立于1930年、致力于独立的理论研究和知识探索的学术中心,同时也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约翰·冯·诺依曼和库尔特·哥德尔等大师的学术之家。这种行为与地点的反差给整个事件增添了一番辛辣反讽的意味。在此,这些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找到了归宿,逃离了纳粹德国的不包容,而今却上演了此等不包容的行为。甚至,岂止不包容——简直是实实在在的暴行。
(这本书)是一件极好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埃罗尔•莫里斯,他自己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迷人的个体。
——劳拉•米勒(Laura Miller),《页岩》(Slate)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制作人莫里斯曾是哲学家库恩的研究生,后者曾撰写过《科学革命的结构》。莫里斯以其机敏、对话式的语调推动了对这部论著缺陷的深入分析……他通过令人兴奋的讨论揭露了库恩很难与人相处的个性。库恩曾向莫里斯扔出一个烟灰缸,而莫里斯在45年后向学术界和现实世界交上这篇檄文,用以回应库恩的攻击。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纪录片制作人埃罗尔•莫里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半自传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影响斐然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托马斯•库恩的。这个故事是一次探索人类理性的范围、脆弱性和缺点的,引人入胜的理智冒险。莫里斯的故事是具有传奇冒险色彩的,各种奇闻轶事、客串角色、访谈记录、离题插曲、幽默注脚、醒目插图附着在故事主线上,这一主线叙述了分析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波士顿评论》(Boston Review)
哲学家究竟是怎么回事?再也找不出比他们更分裂的群体了:他们不是抄着拨火棍彼此威胁,就是举起烟灰缸砸对方的脑袋……莫里斯在创作《库恩砸来的烟灰缸》这本书时,激情昂扬、充满斗志,以口语化且平易近人的语言写作,且配上了大量有趣的脚注。莫里斯通常说得很过分,他很坦然地承认这种举动是一种报复,因为他觉得库恩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这一想法是有害无益且令人不安的。莫里斯作为一个毕生致力于拍好纪录片的人非常重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本书就是他对真理的一次充满激情的辩护……我觉得这一切都相当有趣。如果你想找一本有作者主观意见的,无礼的,向现代科哲半壁江山开战的,引人入胜的书,这本*适合你。
—— 《奇异时代》(Fortean Times)
许多读者都是因为埃罗尔•莫里斯卓越的电影知道他的,他的电影曾获得奥斯卡奖和其他很高的荣誉。这次他给我们带来了一本具有同样质量和重要性的书。这是捍卫真理与现实的持久论证,与此同时,这也是充满激情追求极其重要观念的人生故事。我们需要尊重的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而是那些真正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是时候了!在这样一个媒体中充斥着假新闻、政治中充斥着伪事实、学术界中充斥着政治正确的时代,没有什么事业比追求真理与现实的事业更加迫切了。
—— 大卫•哈克特•费舍尔(David Hackett Fischer),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
杰出的电影制作人和作家埃罗尔•莫里斯令人信服地讽刺了真理和认识论的当代相对主义,这一论述建立在他与托马斯•库恩的个人交往之上,而后者是这一相对主义*影响力的实践者之一。这本书兼备万物,对哲学家、科学家的访谈与许多我自己*喜欢的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罗素、博尔赫斯)的故事、对许多概念(指称、自然类、范式、不可通约性)的讨论交织在一起。正如我们对莫里斯所期望的那样,我们发现他自始至终追求真理。是揭示真理的时刻了!
——索尔•克里普克
这是一本精彩的读物,结合了自传、认识论反思、学院哲学的民族志以及对信仰的声明。《库恩砸来的烟灰缸》惹恼和刺激到严肃读者,但是它将为任何一位熟悉莫里斯重要电影的人提供一些特殊的洞见。
——查尔斯•罗森伯格(Charles E. Rosenberg),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真理是真实的还是见仁见智的?这是埃罗尔•莫里斯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所思考的问题。他对真理的实在性的论证是具有说服力的、信息量很大且非常生动。本书中还有另一个强有力的教训,它远超看似抽象的哲学议题:正是当我们向其他人类伸出援手时,当我们超出“小我”关心更多的事情时,当我们向世界献出我们的爱时,我们逃离了相对主义的泡沫,这些正是莫里斯在其极富启发性的电影中所做的,现在这本书也是如此。
——爱德华•弗兰克尔(Edward Frenke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爱与数学》(Love and Math)的作者
序 言
所谓现实
是意识到
这个世界已如此真实。
——艾伦·金斯堡,《我用以思考现实的那些词项》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以下简称《结构》)出版至今已50年有余。在很多人看来,这是20世纪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之一。但我并不以为意。虽然对其理论的追捧已催生出成千上万的文章和书籍,但于我而言,它最多像宠物石(Pet Rock)一样——是一时风尚而已。当我第一次写下这个观点,立刻收到了来自编辑和其他人的批评:风尚转瞬即逝,然而,对库恩著作的热情却已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而且,与宠物石不同,《结构》一书从未以治疗后工业社会中城市孤独症的解药——一个抚慰人心的伴侣之名加以售卖。好吧,宠物石不够贴切。或许说邪教更贴切一些。库恩作为领袖,兜售他仅此一家的残害智力的廉价果汁儿[在约翰·米利厄斯(John Milius)的电影《野蛮人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中,关于赛特教(Cult of Set),一个小贩告诉柯南:“两三年前,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拜蛇教,如今已经无孔不入。”]
那么,邪教:对某个特定的人或事物的盲目崇拜。或许,可以说是《皇帝的新装》的翻版,一个群体疯狂的案例,几乎莫名其妙地渴望相信一些荒谬的东西,只因为别人也相信。《结构》一书本身对旁敲侧击和模棱两可的渣滓甘之如饴。往好了说,它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不忠实地混合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诺伍德·罗素·汉森(Norwood Russell Hanson)、亚历山大·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等人的作品。往坏了说,这是对真理和进步的无情攻击。
围绕库恩的著作存在很多争议。一些熟悉这些争议的哲学家和科学史家认为,其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已平息。但我不敢苟同。然而,这些争议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人需要关心这些?作为读者,你为什么需要关心?我想问题的答案会因人而异。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事关重大——事关语言如何与世界相连,事关真理、指称(reference)、实在论(realism)、相对主义(relativism)、进步的本质。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解答。我们能拥有关于过去的知识吗?科学是否正向着使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物理世界的方向发展呢?还是这一切仅仅事关意见,是一种反映共识的社会学现象,而非真理?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变暖;物种通过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进化。我们能否有效地评估这些论断的真理性?我将就库恩理论的诸多方面加以讨论——指称的不确定性、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由异常引发的科学变异、作为科学发展模型的达尔文进化论(Darwinian evolution)、真理的相对主义、实在的社会建构、库恩的哲学观念论,等等。在其中的每一个方面,我认为他的理论往往多有不足、错谬、矛盾,甚至内容上的空洞。
另外一个问题是,他的理论中存在着怀疑论的幽灵。库恩是个伟大的怀疑论者,就像乔里—卡尔·于斯曼(Joris-Karl Huysmans)的小说《逆天》(À Rebours)里的反英雄德泽森特(Des Esseintes)一样(“上帝啊,怜悯一下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基督徒吧!可怜一下准备皈依您的无宗教主义者……”),他在信仰某事的同时,又希望颠覆它。他的怀疑论滋养了孩童般的疑惑。我们不都曾怀疑过,世界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是否只是某个人在想象中虚构出来的,或者是某个该死的计算机程序的产物,就像在菲利浦·K. 迪克(Philip K. Dick)的小说,或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里那样?可能吧。为什么不呢?可另一方面,我们不也都对实在论偏爱有加吗?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徘徊游荡。让我们咨询一下权威。“斯坦福哲学百科”(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对实在论的定义是:相信事物的存在“独立于任何人的信念、语言实践、概念图式,等等。”比如椅子、桌子、地毯,还有世界家具(furniture of the world)。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