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6334
本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整理点校读本,为普陀山佛学丛书的一种,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策划推出。《大乘起信论》对中国佛教自身宗派影响甚大,憨山德清以华严宗法藏疏本为主,先进行删略,突出要义,成《疏略》;再以自身知见融贯各宗思想,形成一个新的诠释,名《直解》。两书不仅是《大乘起信论》的著名注释成果,也是研究憨山德清思想的重要文献。
大乘起信論直解
馬鳴菩薩造論
真諦三藏釋論
唐法藏造疏
明德清直解
刻起信論直解辭
華嚴宗法界緣起綱要
大乘起信論直解卷上
大乘起信論直解卷下
《普陀山佛学丛书》序一
在佛教文化中,有一桩很值得自豪的事业,就是典籍的整理。佛教典籍,作为三宝住世的重要载体,自来受到教界、学界和广大信众的珍视。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就开始了次结集,可以看作是佛教典籍整理的源头。从此之后,结集不断进行。同时,佛教典籍也在增加,——大乘经典的出现,诸类注疏的繁兴,后世著述的涌现,尽管数量巨大,也都得到不断地整理。只要看看各种不同的《大藏经》,就可以知道佛教典籍整理的成果是何等丰硕了。
这些整理工作的成绩令人惊叹。首先,佛教典籍整理的工作遍及宽广的地域,产生了包罗宏富的藏经体系。世界上现存的大藏经有巴利语、汉文、藏文三大体系,有巴利语、汉文、藏文、西夏文、蒙文、满文、日文七种文字流传。这还不包括只剩下少数零散贝叶本或纸写本的早期梵文经典,以及虽有刊刻却未见传世实物的契丹文大藏经。即使在世界文化史的范围内,也很难看到如此宏富的典籍体系。其次,佛教典籍整理的工作贯穿着长久的历史,各种体系的藏经都在不断地完善着。就汉文大藏经来说,至迟在隋代,初期的手写大藏经已经流传。同时还有石刻藏经,如房山云居寺就保存有从隋至明的各类石刻经版一万五千余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北宋初年就出现了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此后,我国历代官、私所修的大藏经,目前已知的计有二十一种。在国外编印的汉文大藏经也有九种:朝鲜的《高丽藏》初雕、再雕两种,日本的《弘安藏》《天海藏》《黄檗藏》《弘教藏》《卍字藏》《卍字续藏》《大正藏》七种。目前,大陆和台湾正在分别编纂的《中华大藏经》和《佛光大藏经》,都力图成为能够体现水准的新版大藏经。在我国没有任何一部典籍汇编,具有大藏经这样不断完善的历程。比起数十部大藏经来,名闻遐迩的《四库全书》显得孑然孤立。
透过这些整理工作,使我们看到一代代佛教典籍整理者的虔敬和匠心。他们的虔敬,使得藏经的整理完全不藉外缘。俗话说,“盛世修典”,典籍的整理总需要一个太平盛世提供种种物质的支持。但是,藏经的编修却并不如此,即使在乱世,这个工作也不曾停顿。信仰给予了这个工作无量的支持,人世的沧海桑田又何足摇动?他们的匠心,却又使得藏经的整理为善用外缘。只要利于佛教典籍的流传,他们无不择取。贝叶上,纸帛上,碑石上,佛教典籍无处不在。我们在早的纸质印刷品上看到的,是佛经。我们现在能够利用的为完善的中文典籍电子检索系统,是大藏经。他们从未错失时运所赋予的机缘。
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佛教典籍得以大批保存,使后来虔诚求法的信众得以亲近法宝。“感恩”二字,对于他们实在显得太轻太微薄。也许,真切的“感恩”,应该是继承他们的愿望,将佛教典籍整理的工作随着新的机缘不断推出弘扬。就是出于这个信念,我们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启动了这套《普陀山佛学丛书》的编辑工作。
我们首先希望能够继承前辈们编修藏经的传统,尽力搜集整理未曾入藏的佛教典籍,逐步完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藏外文献汇集。陆续进行近现代佛教典籍注疏系列、巴利文梵文藏文佛教典籍翻译系列、近现代佛学名著系列、海外佛学名著系列等的整理刊印,从多方面、多角度拓展藏经的内涵。
我们对于佛教面向新时代的机缘,也有一个自己的理解。尽管佛教一直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但是佛学仍然需要走入中国学术的中心,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或许,这就将出现在这个时代。为了将佛教典籍整理引向学术路径,我们有意展开如下工作:重视佛教典籍的版本价值,推出佛学善本丛刊;以观音、天台宗文献为核心,对入藏典籍进行标校整理,提供既符合古籍整理规范又便于阅读的新版本;编辑整理当代海内外的佛学论著,关注佛学研究的动态。
我们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也将围绕佛教典籍整理展开自己的教学科研,组织力量对重要的佛学典籍进行注释。尝试以乾嘉学派的客观实证方法研治佛学典籍,提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深入理解佛学的可靠读本。我们期待这一注经工作,能够成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长期学术事业。
当然,这个设想是过于宏大了,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实力。但是发一个宏愿,必将有一份动力。我们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为佛教典籍的长久流传做一份贡献。何况,普陀山自来就有的文化传统,众多善知识的热心参与,都给了我们信心。同时,我们也热忱期望,有更多的同道来参与这个事业。
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佛法,必然从典籍开始。整理佛教典籍,将是我们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 释道慈
述于普陀山普济禅寺 2013年4月5日
释道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普济禅寺方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
華嚴宗法界緣起綱要
華嚴七祖,以馬鳴爲初祖,然此論中未及圓融之旨,何以稱耶?向未有知其説者,後學竟茫然莫辨,故了不加意,使古人建立宗旨,卒無以暢明於世也。故今略示其要,令知所宗。
華嚴圓宗,以一真法界統四法界,依四法界立十玄門,惟四界十玄,皆由六相而立,是則六相以成圓融無礙之宗也。此論總明六相,則包括四界十玄理趣無遺;以六相爲圓融之統,是則此論攝法界而無盡矣。故首標一心真如,爲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且此論宗百部大乘所造,然百部大乘,乃化佛建立,即實之權。今此論總攝權乘歸於一實,要顯即權之實,引歸果海圓融之極致也。然論中雖未明顯圓融之旨,且三乘五性頓漸修證,都歸一心果海之源,而圓融具德皆一心之妙,已具華嚴宗中,故此不説。單爲引攝歸於性海,故論中初所歸者乃報身佛,及斷惑所見者亦報身佛。而論義具明染浄同真,爲一心之相用,以一念爲染浄之緣起,是則全同華嚴以法界緣起爲宗,而十二緣生即如來普光明智也。是知要入華嚴法界,必由此論爲入法界之門也。
言六相者,乃總、别、同、異、成、壞也。
一者總相,即一心真如爲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二者别相,即一心二門、三細六麤、五意六染修斷差别也。
三者同相,即聖凡染浄、因果性相,同一真如,即瓦器微塵之喻也。
四者異相,即染浄諸法各各差别,不一不雜,如塵器之不一也。
五者成相,即染浄諸法皆由一念緣起而成也。
六者壞相,即染浄諸法各住自位,各各無性,無以自立也。
言四法界,乃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
一者理法界,即一心真如,更無别法,全一真理。
二者事法界,即一切聖凡染浄、依正因果諸差别事法也。
三者理事無礙法界者,由上理事相成共有十門,以事攬理成,故全理成事;以理成事,故全事即理。以理能成事,故事不礙理而能顯理;以事攬理成,故理不礙事而能融事。理能成事,故全事即理;事能顯理,故全理即事。以理事相即,故得理事融鎔無礙也。法界觀十門分别,爲昭著,此略舉其要。
四事事無礙法界,以上理事無礙,今全理成事,故不必更言其理。以全事全理,故事事融攝,無障無礙。但以六相該收一切事法,則法法圓融,故成十重玄門,以彰法界之大用。故此論義會六相,則已攝事事無礙圓融具德宗也。十玄門義,具在《華嚴玄談》中説,今但列名。
十玄門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秘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融具德門。此十玄門義,如《法界觀》及《玄談》中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