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6898
★每一个人生曲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苏东坡的词和人生哲学。
他是伟大文人的标志性人生,
他有乘风破浪的理想型人格。
因为拥有超高的逆商,所以他看得高、走得远。
我们应该学他写豪情万丈的诗,喝浓烈甘醇的酒,过畅快通透的人生。
★这一版《苏东坡词传》的与众不同
名家赏析·深度讲解——新概念获奖作者、“樊登读书”品牌文案负责人丁耽作品。
参考经典·资料权威——苏东坡的作品及其一生的经历参考了诸多权威古籍资料。
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欧阳修《文忠集》、萧良有《龙文鞭影》、蔑里乞?脱脱和阿尔拉·阿鲁图《宋史》等。
精美绝伦·极致感观——两大知名插画师联手,根据历史资料,辅以艺术加工,为大家献上苏东坡“真容”;
书中囊括三十余幅中国古代传世名画,罕见高清版本。
随书赠送,精美书签。
有一种人生哲学叫《苏东坡》,一生至少读一次。
苏东坡具有超然的人格魅力和生活的魄力。几千年来,比他优秀的没他幽默,比他幽默的没他从容,比他从容的没他有生活情趣……
本书从苏东坡的词作中寻找细节,全面还原苏东坡的人生、生活、思想全貌,让读者在品味他的诗词、感受他的人生的同时,体味他的人生哲学。学会被生活捶打之后,依然热血前行。
卷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第1章 人生到处知何似 /
第2章 自惜风流云雨散 /
第3章 休言万事转头空 /
第4章 东风陌上惊微尘 /
第5章 何处访吴画 /
第6章 南溪得雪真无价 /
第7章 十年生死两茫茫 /
第8章 且陶陶、乐尽天真 /
第二卷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第9章 凤凰山下雨初晴 /
第10章 芳心千重似束 /
第11章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
第12章 相逢一醉是前缘 /
第13章 寂寞山城人老也 /
第14章 老夫聊发少年狂 /
第15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第16章 诗酒趁年华 /
第17章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
第18章 既相逢,却匆匆 /
第19章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
第三卷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20章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第21章 似花还似非花 /
第22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 /
第23章 江海寄余生 /
第24章 又得浮生一日凉 /
第25章 一樽还酹江月 /
第26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 /
第27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
第28章 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
第29章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
第30章 天涯何处无芳草 /
第31章 人生几度秋凉 /
余光中——我要是去旅行*不会和李白一起,因为他没有现实感,太不负责任;也不会杜甫一起,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要是挑一个,跟苏轼在一起可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个很有趣的人。
王国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山上次郎——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数得着的政治家、文学家为数甚多,但ZUI受民众所敬爱的要算苏东坡,其原因在于苏东坡具有崇高的人格和优美的诗歌、并兼仙风道骨。
序:呵呵
余光中先生说,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会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找杜甫,杜甫太苦闷。他会找苏东坡。
苏东坡会是一个极好的同伴,能让整个旅程变得有趣。
很高的评价,不涉及成就,单单是人格魅力都让人倾慕不已。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
有趣的灵魂注定更爱这个世界。
写诗填词的阳春白雪是他,酿酒烹肉的下里巴人也是他,大俗大雅集于一身,睿智聪慧,至情至性。
他乘着月色而来,仿佛是久等的归人,与秋虫一起呢喃;又驾着小舟而返,似乎是搏击长风的白头渔翁,于风浪间高唱一曲。
他一直行走于人生苦旅之中,无数次因缘际会和知己相逢,又无数次辗转离别挥手匆匆。
在多情的苏东坡眼里,青山有情流水亦有情,伴他一路前行,但世界对苏东坡并不多情,总是一遍遍地将他挤压进黑暗的角落,而他却总是在黑暗中用通透的心灵热爱着整个世界。
在苏东坡的一千多封信件里,有四十多封出现过“呵呵”。他从没认为自己是完人,却用自己在世间的修行启迪着每一个人。
当你看懂苏东坡的诗词,你可能将不在意鲜衣怒马,心态也变得平和。
再急迫的事,也会举重若轻地处理好;
再撩人的事,也会云淡风轻地放过去;
再痛苦的事,也能轻拢慢捻地跳脱开来。
不受外部世界的诱惑,更不会被外事外物左右。
不敢说读懂苏东坡的诗词就能过好这一生,但潜入其中,也许我们就能活得跟他一样,通透而圆满,把苟且过成快乐。
第1章 人生到处知何似
人生充满了各种不可知,生活的轨迹无人能说得清楚,就如同鸿雁飞过,偶尔驻足,雪地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当鸿雁再次飞起雪地融化,便会无迹可寻。我们的人生坐标到底有没有规律,又是谁主宰着这一切?很多人在生命的某个时刻问过自己这两个问题。
千年前,当苏轼面对六年前题诗的僧舍时,他试图从斑驳的墙壁中找寻当年的踪影,脑海中也在不停地问自己这两个问题,他很疑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人生坐标,让他总是身不由己。
苏轼出生时,辉煌的大唐盛世早已走远,诸如李白、杜甫这样傲视天下的大文豪也变成了传说,但是繁华落幕并不代表一定会满地衰草枯杨。宋太祖虽然行伍出身却喜欢读书,非常尊重和推崇读书人,曾留下训诫“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北宋皇帝承继着这样的遗训,一代又一代将北宋打造成“文人的天堂”。
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读书人,却是有些叛逆的读书人,他虽然禀赋颖异却不肯读书,也许是因为性格特立独行不服老师管教,又或者是因为根本瞧不上那个时代的教育,他终日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无意功名,虽然亲友中已有数位早早地取得了功名,但他仍然怡然自得地成为眉山城里一朵飘忽不定的云。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即1037年1月8日,苏洵已经二十七岁,在眉山苏家老宅里,他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个儿子。这个孩子出生并没有出现什么异象,也没有发出特别的哭声,来得很安静。
苏洵为这个儿子取名“苏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做扶手用的横木,一共有三个面,相当于车的围栏,可以让人们在乘坐马车时抓扶依靠,有了它人们不容易从马车上摔下来。“轼”对于马车不可或缺却又没那么引人注目,苏洵对儿子还是满怀期待的,他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材,却又要求他老实低调,谨守本分。
但对苏洵来说,抱起这个婴儿的那一刻似乎他的生命得到了重生,很多缠绕心头的困惑因他的到来而豁然解开,既然希望儿子成为栋梁之材,他自己也不该再韶光虚掷,要做点什么了。
苏洵开始发愤读书,精研“六经”百家之书,稽考古今成败之理,想要追回自己曾经浪掷的大把好时光。只不过结果不能如他所愿,接连几年名落孙山让他心灰意冷,怀疑命运是否根本就没给他安排文人的轨迹。
其间,他的长子又不幸夭折,让苏洵欣慰的是他又有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苏辙。他的满腹才华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心中隐隐感觉命运安排给自己的轨迹或许就是成为儿子们的“师者”,再不上科场的他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苏轼和苏辙。
春花、夏荷、秋月、冬雪,眉山老宅的景致年复一年轮转,不变的画面是父子三人窗下共读,父亲的教导和弟弟的陪伴渗入苏轼的骨血中,不光成为滋养他成长的养分,也成为他有趣的灵魂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苏轼二十岁那年,父亲苏洵觉得时机成熟便带着兄弟俩上京赶考。苏家父子三人骑着毛驴,山一程水一程,山路虽然崎岖,但三人一路高谈阔论更有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情。在次上京的苏轼眼里,人生道路大概也如此次旅程一样美妙无比。
人生坐标次发生空间转移,任谁都难免有些惶恐不安,然而当苏轼走出眉山城的那一刻,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因为此时他并非孤身一人,他的父亲和弟弟都在自己身边。
从四川一路走到河南渑池,借宿于当地老僧奉闲的僧舍,兄弟俩诗兴大发在僧舍墙壁上题诗,诗的内容也不可考,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兄弟俩每一笔每一字写下的都是意气风发、壮怀豪迈。苏洵虽然深知北宋朝廷对于文人的宽厚,但他早已在数次挫败中尝尽世事冷暖,看着两个儿子心潮澎湃地指点江山,他有些忐忑不安:如果世事不如他们所料,他们又该如何?
幸运的是,这次赶考苏轼兄弟都考中了进士,如愿踏上了仕途,看起来他们比父亲更幸运,可以在“文人的天堂”中一展抱负。他们风华正茂春风得意,命运大幕揭开的一刹那似乎满眼繁华,似乎只要他们鲜衣怒马向前行便会一路锦绣。
四年后,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苏辙送他到郑州,分手回京,两人再次经过渑池。当年的奉闲老僧业已不在,僧舍早已破败不堪,他们当年题下的诗早已模糊不清,短短四年竟似恍若隔世,物已不是人也非,苏辙一时感慨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子瞻”就是苏轼的字,在诗中苏辙忆起了当年与兄长一起题诗时的豪情,而现在两人的人生坐标再难重叠,各自都只能按照自己的曲线在人海里浮沉,他写下:“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弟弟的诗拨动了苏轼心里的琴弦,当年在家乡眉山城里曾经流传这样的歌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歌谣里说眉山城里苏家灵气太盛,草木都要为他们的灵气让路,天赐才华让他和弟弟觉得世事一切皆可掌握,然而这几年的仕途看似顺遂,实则他感觉到太多的身不由己。这让他觉得自己只是洪流中打转的树叶,向前或是向后都无法掌控,既然无法停留,自然也不能拥有,路边所有的风景于他们而言也不过是惊鸿一瞥。
这让他想起了和弟弟一起赏过的雪景,留在他记忆中深的是雪地上一串串飞鸟的爪印,飞鸟早已远飞不见踪影,那些爪印也会随着雪地的融化而消失。他能清晰地记起是因为年少的他早已隐隐预料世间事情大抵都如雪泥鸿爪,当年他和父亲、弟弟一起在渑池僧舍上题诗也是如此。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曾说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将这个典故化用过来,以鸿雁留爪来寓意人生。四年后旧地重游,昔日盛情招待他们的那位老僧奉贤早已去世,化身为一座佛塔,共同题诗的那块墙壁早已坍塌,当日写下的诗作自然再也寻不到了。故人不可见,旧诗无处寻觅,既然往事已不可追忆,未来茫茫也无法预料,那么还有什么值得被记住的呢?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因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被后人尊称为“三苏”;又因为他们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样的赞誉。“三苏赶考”的佳话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在传说中他们父子三人踏着五彩祥云跨越山河而来,然而苏轼忆起赶考之旅,能想起来的只有当时山路的崎岖、身体的困乏和一路上毛驴不满的嘶鸣,世人以为的辉煌背后其实是在一路荆棘中负重前行。
有哲学家说过:“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面对无垠的时间和空间,人总会生出各种感慨,屈原离开郢都即将云游四方时中写道:“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在诗句中他哀叹天地永恒没有穷尽,人类渺小既追不回过往更无法预知将来。唐朝陈子昂怀才不遇,登上幽州台也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大多关于人生的哲学命题都来自逆境中的思考,年轻的苏轼站在辉煌的起点却能冷静地勘破命运的寓意,可以说是莫大的幸运,正因为他对人生一直抱有这种亦庄亦禅的态度,此后经年才能穿越疾风骤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正是因为苏轼从一开始就将世事看得过于透彻,命运才会给他非常人所及的考验。
如果将古往今来的诗坛比作大地的话,苏轼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印记。这样的印记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变淡,岁月反而一道又一道地在印记上面叠加刻痕。明朝徐渭就借用苏轼诗中的比喻写道:“鸿留泥上雪,虫语夏时冰。”无独有偶,清朝钱谦益也这样写过:“行役总归鸿爪迹,怀人仍在马蹄间。”还有清朝的鄂尔泰也曾经写过:“踏雪飞鸿任此身,戟辕回首已前因。”在他们的眼里,苏轼就是那只飞到天边的飞鸿,虽然人间早已没有他的踪迹,但是他的诗情、他独特的人生观会成为世间永恒的风景。
看景的人不知不觉中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写诗的人恍然不觉间成了别人笔下的诗篇,这恐怕是写下“雪泥鸿爪”时的苏轼没有想到的。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当他落笔的那一刻,澎湃浩荡的诗情人生就此拉开了序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