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34500
◆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丘吉尔
◆《万物简史》作者力作!
◆无障碍莎士比亚入门指南。体会莎翁400年经久不衰的天才魅力!
◆美国亚马逊“莎士比亚传记”榜单No.1!
◆《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邮报》《金融时报》重磅推荐!
◆一本短小精悍、准确有趣的莎士比亚传记!既适合新手,又适合专家!
◆作者被誉为“当今*有趣的非虚构作家”,“就算是写药品说明书,也能让人笑到头掉!”
◆翻开本书,开启这次通往莎士比亚时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莎士比亚,诗人、剧作家、导演、演员、剧院股东,一生身兼数职。
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每一本莎士比亚传都是5%的事实加上95%的猜想。
“我写这本书倒不怎么是因为世界上还需要一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我的想法很简单:根据记录,看看我们对莎士比亚能知道多少,又真正知道了多少。” 作者说。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准确有趣的莎士比亚传记。既适合新手,又适合专家。
翻开本书,开始这次通往莎士比亚时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01 寻找威廉·莎士比亚
我们所有人,一看到莎士比亚的画像就能认出来,但却并不真正知道他长什么样子。他生活和性格的方方面面差不多全都如此: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
02早年岁月
从某种意义上说,威廉·莎士比亚在人生中取得的最大成就,不是写了《哈姆雷特》或十四行诗,而是在人生的第一年活了下来。
03 失踪岁月
在文学史上,再没有哪一段空白比这更诱人、有更多迫不及待的手想要填满它的了。
04 在伦敦
对作家和演员来说,戏剧世界是忙得发狂的地方,而对威廉·莎士比亚个人来说,他是剧作家、演员,股东,还可能是事实上的导演(当时没有正式导演),偶尔说不定忙得歇斯底里。
05剧作
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处不在于叙述事实,而在于野心、阴谋、爱情、痛苦——都是学校里不教的东西。
06 声名岁月
想想看,在不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观看《麦克白》,又或是置身头一次听到哈姆雷特独白的肃穆观众当中,见证莎士比亚说自己的台词,那是什么样的感觉。
07 詹姆士王的统治
了不得的事实就是这样:莎士比亚在一部又一部的戏剧中创造出了最感人至深的异性爱情场面,却靠着十四行诗,成了英国文学史上最至高无上的歌颂同性恋的诗人。
08 辞世
莎士比亚的地位就是这样摇摇欲坠,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逐渐搞不清他写的到底是什么了。
09 余烬
只有一个人拥有必要的条件和天赋,带给我们这些无与伦比的作品,而这个人,无疑就是来自斯特拉特福的威廉·莎士比亚——不管他到底是谁。
“喜悦……清新、简洁、有着尖锐的见地。布莱森极为擅长挑出一些很有故事感的细节来描绘更大的图景……这是一本宝藏图书,不管是对莎士比亚只有粗浅了解的普通读者,还是这方面的专家,都是一本好书。”
——凯瑟琳·休斯(Kathryn Hughes),《星期日邮报》
“比尔·布莱森这本简短的传记,在令人愉悦这方面,简直达到一本历史书所能达到的极致。布莱森把他特有的诙谐,聚焦到了一个主题中……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莎士比亚的生活。”
——肖恩·黑格提(Shane Hegarty),《爱尔兰时报》
“就跟他的《万物简史》一样,布莱森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手法,把一个宏大的主题压缩到了可控范围……他是位温暖有趣的向导,引领读者读懂复杂的莎士比亚研究。”
——梅丽莎·麦克雷蒙特(Melissa McClements),《金融时报》
“一本有趣的作品,介绍历史中捉摸不透的莎士比亚——以及人们为研究他所付出的非凡努力。布莱森和莎士比亚是一对幸福的搭档。”
——凯瑟琳·克雷克(Katharine Craik),《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绝妙的幽默和温和的洞察力……布莱森很擅长从伊丽莎白时代的复杂历史中找出那些既有说明意义又幽默的小细节。这是一次通往莎士比亚时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多米尼克·德罗姆谷尔(Dominic Dromgoole),《星期日邮报》
“从头笑到尾……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让人兴奋的传记,字里行间都是布莱森标志性的幽默和诙谐……太棒了!”
——大卫·费兰(David Phelan),伦敦都市潮流杂志《超时》
事实上,有一点强调得再多也不为过:没有任何东西——哪怕一个字儿,或者一张纸——能告诉我们莎士比亚私人的感受和信念。我们只知道他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但却从不知道写成这作品的人,有着怎样的心灵。
莎士比亚的形象如此模糊,大卫·托马斯一点儿都不惊讶。他说:“那个时代处在威廉·莎士比亚那样位置的人,能流传下来这些文件,你已经该心满意足,这似乎完全是因为我们对他特别感兴趣。其实,我们对莎士比亚的了解,可能多于我们对他同时代任何一位剧作家的了解。”
来自伊丽莎白时代的所有人物,差不多都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托马斯·德克(Thomas Dekker)是当时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但除了他出生在伦敦、著作颇丰、经常欠债之外,我们对他的生活知之甚少。本·琼森更有名,但他生活中许多最重要的细节,比如他出生的年份和地点,他父母的身份,他生过多少个孩子,迄今未知或不确定。对当时伟大的建筑师和剧院设计师伊尼戈·琼斯(Inigo Jones),我们只能确定他人生最初30年必然存在于某个地方,除此之外的任何一类事实,我们都拿不准。
事实消散实在是容易得惊人,400年间许多事实就是那么逐渐败了色。伊丽莎白时代最受欢迎的一出戏剧名叫“法弗舍姆的阿尔丁”(Arden of Faversham ),如今已没人知道是谁写的。如果某出戏剧我们知道是谁写的,得知的因由也大多出自偶然。托马斯·基德(Thomas Kyd)写了当时最成功的剧本《西班牙悲剧》(Spanish Tragedy ),但我们能知道这一点,完全是因为他过世20年后的一份文件里轻描淡写地提到过他的作者身份(此后这个事实又散失了近200年)。
我们如今对莎士比亚的了解,多亏了他的同事亨利·康德尔(Henry Condell)和约翰·海明格两人的努力。这两人(或其中之一)在莎士比亚过世之后将其著作或多或少地编撰成集(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第一对开本”)。我们能拥有这么多的莎翁作品,这份幸运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因为按照通常的情况,16世纪和17世纪初的戏剧多已散失。任何剧作家的手抄本流传至今的都极少,连印刷的剧本也常有缺失。从莎士比亚出生到1642年清教徒发动政变、禁止各类娱乐活动、强行关闭所有剧院时止,据信这一时期伦敦约有3000出戏剧上演,但如今80%的剧目我们只知道名字。莎士比亚时代只流传下来差不多230部剧本,莎士比亚本人的就占了38部,约为总数的15%,这个比例已相当惊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