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82245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 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代表作, 《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帮助家长与教师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儿童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学校教育的咨询和治疗,其根本落脚点在于破解儿童的心理行为密码。
★因为阿德勒所谈及的东西不是边边角角,而直面到了人-教育的重大核心问题,阿德勒所试图切入和解决的问题,几乎可以说事关一切人的核心体验。
★而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正是写给每一个和“教育”有关之人的,不论是教育从业者,还是为人父母,都可以从中收获一些启发。
《儿童教育心理学》以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全面、透彻地分析了儿童人格,不但可以让父母了解儿童的行为,还能让老师认识并疏导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阿德勒还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堪称一本十分全面了解儿童心理的佳作。
[儿童教育心理学]
章 导论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 对孩子追求优越感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第六章 预防儿童自卑情结的产生
第七章 社会情感与儿童成长的阻碍:儿童的
家庭地位
第八章 孩子的家庭地位:儿童心理状况及矫正
第九章 用于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第十一章 外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主要职责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2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评价
[儿童教育心理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的一生著作颇多,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改造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1912年,阿德勒开始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在他看来,人的人格结构是在童年期形成的,所以要想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就要从童年着手,这一点和很多教育专家的理论不谋而合。1930年,《儿童教育心理学》出版,近百年来一直畅销不衰,深深地影响着很多父母,成了他们破解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密码的指南。
《儿童教育心理学》以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全面、透彻地分析了儿童人格。不管是对父母、老师,还是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不但可以让父母了解儿童的行为,还能让老师认识并疏导儿童的心理问题。在书中,阿德勒还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堪称一本十分全面了解儿童心理的佳作。
虽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派,著作颇多,但是专门为父母而写的,只有这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之所以选择翻译这本书,也是因为它通俗易懂,适合家长和老师阅读,并能够极大地帮助孩子。
★阿德勒的影响力比一般人所承认的要更大,因为其他的理论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响。
——舒尔茨
★不少孩子站立时,不是挺直腰杆,而是习惯于倚靠在某样东西上。事实上,孩子倚靠东西的实质是他需要获得某种支持。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外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个体心理学涉及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众多领域,外部环境的影响自然也被考虑在内。因为曾经非常盛行的内省心理学理论过于狭隘,所以我们就非常需要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来补充,然后就有了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的社会心理学。然而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则认为并不需要这样做,因为个体心理学是一门可以兼顾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的科学。这门科学不会只关注个体心理而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不会单纯地研究外部环境因素而忽略个体心理的重要作用。
老师与对孩子有教育责任的人都不该认为只有自己才会去教育孩子。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孩子的心理塑造。间接参与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外部环境对父母的心态产生影响,父母的心态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个体心理学就必须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点就是经济因素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造成的影响。比如我们一定要明白,有些家庭实在贫苦,他们就终日生活在为了生计而不停奔波劳苦的愁云惨雾中。这样的家庭环境必然是压抑悲观的,因此孩子也就不可能产生健康的、乐于合作的心态。生活的艰苦让孩子长期心理压抑,而经济困难又让他烦恼,所以这样的孩子也必然不会有合作心态。
我们还需要清楚一点,长期生活在半饥饿或者贫困的状态下,对孩子和家长的生理都是有害的,而生理上的问题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通过观察战后欧洲出生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点,这些孩子比自己的父辈处在更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恶劣的经济环境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再有,父母在孩子生理卫生上的无知也造成了同样严重的不良影响。而父母的这种无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保守和溺爱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表现在他们不愿意在物质上亏待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在有些时候对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不够重视。比如父母发现了自己的孩子脊柱弯曲变形,他们就觉得孩子长大以后这个问题就会消失。他们没能带着孩子尽早就医,这显然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大城市里的医疗资源是十分充足的。假如孩子生理上的缺陷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那么将来就可能带来严重的疾病隐患,而此类疾病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个体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生理问题都可能导致潜在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身体,尽量不要让孩子生病。
如果说心理问题是孩子必然要去克服的一个难关,那么为了帮助他们,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勇气和社会情感。其实我们不妨这样说,只有在还缺乏社会情感的时候,他的生理问题才会对心理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假如在孩子的认知里,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并产生了一种归属感,那么对于一些生理上的问题,这类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远远超过那些在过度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有的观点认为是孩子的生理疾病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但是实际上,这不过是让孩子的性格缺陷可以表现出来的一个触发条件。孩子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具备一种能力,那就是对家人的掌控力。父母脸上焦虑的表情让他知道对方在为自己担心。孩子希望家人对自己的这种关注不会随着他恢复健康而消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孩子就会提出各种要求来让父母为他操劳。不过只有在那些没有经过充分的社会情感训练的孩子身上,我们才会看到这种情况,因为这样的孩子会抓住一切机会自我表现。
不过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孩子的性格有时候会因为生病产生变化。为了说明这个情况,我们来介绍一个老师的次子的案例。在这之前老师一直都很担心这个孩子,但是拿他没办法。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倒数,而且还会隔三岔五离家出走。直到有一天,父亲别无选择,要把他送到管改所进行教育,但是到了那里,孩子被检查出患有忧郁型肺结核。孩子生了这种病,就需要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恢复健康以后,大家发现这个孩子成了家里乖的那个。这个孩子一直以来想要的就是父母的关心,而生病期间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从前的淘气捣乱都只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哥哥,一直生活在哥哥阴影下的孩子也想被家人关注和称赞,于是就一直用各种叛逆的行为来伪装自己,让家人的目光聚集到自己身上。而生病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其实也可以被父母喜欢,就像哥哥一样,于是孩子就变得乖巧,行为表现也变好了。
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个现象,生病的经历通常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重大疾病和死亡事件通常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震动。而疾病造成的心理影响会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所体现。通过观察,我们看到死亡和疾病会让一些人产生兴趣。这些人中有些找到了正确的方式,有些长大后成了医生和护士;而更多的人则因为疾病和死亡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于是草木皆兵,也无法再去从事一些对社会有帮助的事业。我们调查过上百位女孩,她们中半数人都表示,在生活中自己怕的事情就是想象死亡和疾病。
所以,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尽量周全的保护,让他们能够远离生理疾病带来的影响。父母还需要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以免突发疾病的时候,孩子会无法承受,他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人的生命都会有终结的一天,而将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才是重要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遇到的另外一类问题就是跟陌生人或者家庭的朋友和熟人的往来。让孩子跟这些人接触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因为这些人感兴趣的并不是孩子本身。他们喜欢哄孩子让他们开心,或者做一些让孩子可以很快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他们对孩子不遗余力的表扬,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虽然跟孩子接触的时间很短,但是他们会在这段时间里非常宠爱孩子,这样的行为会扰乱教育者对孩子的正常教育,所以上述行为都要尽量避免。我们不该让外人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正常教育。
还有一个问题,不熟悉的人通常会混淆孩子的性别,男孩子被他们称作“美丽的小姑娘”,女孩子被他们称作“漂亮的小男孩”。我们同样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下一章里,我们会详细讨论这样做的原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