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396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绘画解析的工具书,把孩子的心理呼唤以及天赋密码翻译给成人。同时,书中记录了大量通过绘画建立起自信、修复心灵创伤的儿童的成功疗愈案例,并配有300余副儿童绘画作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案例跟踪长达十年之久。书中还介绍了孩子各生理和心理期、各种感官优势在绘画上的表现特征,帮助学画、艺考家长更好地识别孩子的天赋,开发优势智能,让他们成为*好的自己。
目 录
001/序:梁宏达、慕容引刀、朱森林、老猫
010/前言
:
我的故事
023/儿童绘画心理学概论
025/ 什么是绘画疗愈
029/绘画为何能解读孩子的心?
031/ 解读原理
035/ 画中的集体无意识
040/ 孩子的画在说什么?
047/绘画为何能疗愈?
049/ 开启右脑的钥匙
052/ 何为疗愈?
054/ 疗愈的几个阶段
063/ 创伤的馈赠
064/ 孩子是自己好的疗愈师
067/怎样做一个儿童绘画疗愈师
069/ 疗愈师的职业素养
071/ 如何接纳
081/ 解读须知
089/ 什么样的画适合解读?
091/ 漫画是绘画语言的“新语种”
095/解读手册
097/ 怎么看生命能量
100/ 怎么看持续力和爆发力
101/ 怎么看色彩
104/ 怎么看形状
108/ 怎么看布局
112/ 怎么看人物
125/ 怎么看情绪
129/ 怎么看安全感
132/ 怎么看攻击性
137/ 怎么看创伤
140/ 怎么看自我
142/ 怎么看关系
148/ 怎么看环境
157/成长时期在绘画中的表现
160/ 口唇期和肛欲期
163/ 涂鸦期(2~4岁)
164/ 印象派时期(2~5岁)
166/ 性蕾期(3岁左右)
168/ 俄狄浦斯期(5~8岁)
169/ 写实期(6岁以后)
170/ 太阳笑脸期(6~10岁)
172/ 男孩“狗不理期”(7~9岁)
173/ 女孩公主情结期(5~12岁)
174/ 同龄认同期(9~11岁)
175/ 青春期(10~20岁)
179/从绘画中发现孩子的天赋
181/ 感官优势
185/ 发现天赋
227/ 顺应天赋的洪流
239/ 一些特殊的孩子
249/心理故事
251/ 发现天性
263/ 发现爱
278/ 发现情绪
297/ 发现安全感
306/ 发现攻击性
309/ 发现创伤
320/ 疗愈故事
328/ 发现关系
339/后 记
010/前言
:
我的故事
023/儿童绘画心理学概论
025/ 什么是绘画疗愈
029/绘画为何能解读孩子的心?
031/ 解读原理
035/ 画中的集体无意识
040/ 孩子的画在说什么?
047/绘画为何能疗愈?
049/ 开启右脑的钥匙
052/ 何为疗愈?
054/ 疗愈的几个阶段
063/ 创伤的馈赠
064/ 孩子是自己好的疗愈师
067/怎样做一个儿童绘画疗愈师
069/ 疗愈师的职业素养
071/ 如何接纳
081/ 解读须知
089/ 什么样的画适合解读?
091/ 漫画是绘画语言的“新语种”
095/解读手册
097/ 怎么看生命能量
100/ 怎么看持续力和爆发力
101/ 怎么看色彩
104/ 怎么看形状
108/ 怎么看布局
112/ 怎么看人物
125/ 怎么看情绪
129/ 怎么看安全感
132/ 怎么看攻击性
137/ 怎么看创伤
140/ 怎么看自我
142/ 怎么看关系
148/ 怎么看环境
157/成长时期在绘画中的表现
160/ 口唇期和肛欲期
163/ 涂鸦期(2~4岁)
164/ 印象派时期(2~5岁)
166/ 性蕾期(3岁左右)
168/ 俄狄浦斯期(5~8岁)
169/ 写实期(6岁以后)
170/ 太阳笑脸期(6~10岁)
172/ 男孩“狗不理期”(7~9岁)
173/ 女孩公主情结期(5~12岁)
174/ 同龄认同期(9~11岁)
175/ 青春期(10~20岁)
179/从绘画中发现孩子的天赋
181/ 感官优势
185/ 发现天赋
227/ 顺应天赋的洪流
239/ 一些特殊的孩子
249/心理故事
251/ 发现天性
263/ 发现爱
278/ 发现情绪
297/ 发现安全感
306/ 发现攻击性
309/ 发现创伤
320/ 疗愈故事
328/ 发现关系
339/后 记
前 言
序 一
梁宏达
著名社会评论家、脱口秀主持人。2005年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观察》主持人。2008年12月6日中国之声正式开播《老梁说天下》《体育评书》节目。他拥有《老梁说天下》《老梁观世界》《有请老梁看电影》等多档热门脱口秀节目,是一位“全能型”媒体评论人,博闻强记、通晓古今的评论解说成为不少观众喜爱他的理由。
拿到好友静茹的书稿是2017年的元旦。在假期空荡荡的办公室,透过大玻璃窗,我望着这个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想到的是梁漱溟先生的那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会好的,哪怕我们终年营营役役,满脸狼狈,却依然相信这一点并为之努力。因为我们有孩子,他们是全部的希望。身边的朋友陆续升级为爸爸妈妈,每次聚在一起时的话题和话风也全变了,他们乐此不疲地分享宝宝的一颦一笑,让我觉得养育孩子是一个充满奇迹的过程。我也陪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快乐和欣喜、焦虑和挣扎,我也见到不少非常遗憾的事情,虽然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爱。当功利和焦虑笼罩了学校和家庭,孩子们离自由和快乐也就渐行渐远了。
近百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呼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培养成为“完全的人”。如今这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成为好的父母从来都是需要学习的。如何了解你的孩子就是首要的问题。静茹的书教会我们如何通过绘画作品去解读孩子真实的需求,识别他们的心理“物种”,做到有质量地陪伴他们成长。其实这也是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的过程,不再是教条、僵化地教养一个生命。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父母知道,孩子们除了说出来的语言,还可以用图画、色彩、漫画符号来表达爱和多种情感,他们用那些画呼唤、呐喊,这既似灵魂之舞,又似灵魂之歌,需要我们这些忙碌于乏味生活琐事的成年人用灵魂驻足欣赏、倾听。看起来是我们在教化孩子,其实孩子也在教化我们,把我们教化成为可以读懂心灵语言的“完全的人”。
静茹的多部绘本我都有珍藏,她是国内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用心灵创作的绘本画家。本书虽然是她本绘画心理学的著作,但她已积累了十年。她将跟踪多年的珍贵案例奉献出来,有的案例长达九年,含金量和诚意还是很足的。市面上同类书籍的案例来源大都是特殊儿童和有心理病患的儿童,静茹的案例则来自美术兴趣班,大都是健康的孩子,这对于更多家长来说,更具参考价值和实用性。静茹这本儿童绘画心理学著作是我见过的图片量、案例多、通俗易懂的心理学著作,我甚至可以断言,本书将是中国大众了解儿童绘画心理学的启蒙读本,也是学画和艺考儿童家长的宝典。
静茹多年来一直关注儿童教育、环保,也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从事公益事业,书中展示出的留守儿童画作非常触动人心,这是静茹对孩子的爱,体现出很深的人文关怀。我知道,这些年来她所做的,都是努力地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
序 二
慕容引刀(著名绘本画家)
早年从事动画工作,曾为诸多海外动画片担任动画导演。2002年创作了“刀刀狗”漫画形象,并成为中国治愈系漫画的先行者。十多年来已经出版“朋友刀刀”系列绘本十余部。他所创造的刀刀狗形象伴随了许多人的成长,并将继续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我和静茹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了,我很喜欢她的绘本系列。记得我们曾在一起讨论过,为什么会选择画绘本,静茹说她是受到了几米的影响。2004年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商业设计的工作,走上了绘本创作之路。我很佩服,她是一个放得下又很执着的女孩。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看到她这本绘画心理学大作,才知道她这一路画下来,是在完成心灵疗愈。其实,我们选择创作绘本的原因就是:绘本更接近心灵。每个画家在画一个形象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投射了自己的内心。我创作刀刀的初衷,也是渴望有一只小狗来替我讲述心灵深处的叹息和喜悦,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疗愈和抒发。
因为同为治愈系画家,我也一直很关注用心灵画画的她,看着她这些年在用心照料和修缮自己心灵的小花园,并且让花园里绽开了一丛又一丛的鲜花。这让我尤为感动,因为花朵的芬芳不仅丰盈了自己,也给世界带来了美好。
静茹很爱孩子,可能因为她自己本质上就是一个单纯的孩子,而她纯真、纯粹的部分也是她的利器,让她想做的事情,都能够做得很漂亮。这些年,我们这些绘本同行看着静茹很努力地把心理学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创作型画家,也不再只是一名艺术教师,或者也不能说只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她是跨界学者。其实,艺术无疆,心灵无界,所谓的跨界,也是因为静茹看到了艺术作品深层次的心理背景,这是一种深度体验,我觉得这是向生命深处的回归。当然,不是每个画家都有这个愿望,静茹的追求应该不只限于艺术层面,她更希望探索精神的世界。
我觉得,将心理学融入艺术教育,这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应该培训每个幼儿教师和家长都具备这样一种本事,看到孩子的画,就能读懂他们的心。我由衷期待这本书热卖,它就是一部神奇的翻译机,让更多的人学会怎么看懂孩子的画,让更多孩子的心里话被听到,被真正有质量地爱着。
序 三
朱森林(著名漫画家)
职业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委员。是国内漫画界承上启下一代的漫画家之一,从1980年5月20日幅漫画在《人民日报》发表,到今天已从事漫画行业超过30年。主要作品有《坏老头》《葫芦头》《大大可笑糖》等。
认识静茹很多年,因为欣赏她的漫画和绘本,在创作上常常有很多交流和讨论。我始终觉得我们只是漫画同行,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在用漫画帮助自己和孩子疗愈,我才发觉,原来她已经由艺术的领域向心理学领域探索,成了一个绘画心理学界的学者。近年来,她走向了漫画疗愈和漫画心理解析之路,做得那么好,说实话是我始料未及的。
尽管漫画圈里她依然很活跃,没有人会质疑她是一名优秀的漫画家,她的作品挂在了深圳机场,每每经过我都会多看几眼为她骄傲。但是,近几年来她的变化真的如凤凰涅槃一般,每一次转身都很华丽,也都展示出她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我作为一个漫画家,一生钟爱漫画,也参与了大量的社会活动,致力于让大众了解漫画,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学漫画。如今大众已经非常接受漫画了,我也常常在电视、地铁、街头看见大量漫画形式的宣传和广告,但是对于漫画可以进行心理治疗这种新的应用,大众还是知之甚少的。静茹所做的工作,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漫画治疗的价值和具体的方法,这件事,真的是非常有意义。
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漫画界还没有人能够把漫画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并且应用得这么好,这个工作虽然很具挑战性,却是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更是孩子们需要的。
序 四
老猫(家庭教育专家)
赵志斌(网名老猫),民间儿童阅读推广人、“阅读进课堂”的倡导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数学教育专家。
在深圳中心书城的一场关于绘画心理学的讲座上,我有幸认识了主讲嘉宾静茹老师。尽管我从事家庭教育和公益儿童阅读推广多年,但坦率地说,之前我对绘画心理学一无所知。对孩子的一张普通画作甚至是随性涂鸦的分析和解读,竟然能洞悉儿童的心理以及亲子关系状态,还能了解孩子的天赋和秉性,这对于我们这些整天琢磨孩子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有价值啊!
孩子是表达的弱者,就算是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完全了解和理解孩子都绝非易事。得知静茹老师正在撰写本书时,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和目的与静茹老师交流,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案例,并以学习者的身份,结合我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多次与静茹老师讨论本书中的教育观点和学术问题。
我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家长甚至老师往往会被社会潮流裹挟而忽略这一点,没有顺应天赋来培养孩子,很多时候他们也不大懂得怎样发现孩子的天赋。静茹老师把孩子的天赋比作沉在水里的一头巨兽,露在外面的是两个犄角,一个是兴趣,另一个是特长,如此通俗易懂,又如此形象贴切地给出了发现天赋的关键点。书中“从绘画中发现孩子的天赋”这一章节的内容,是静茹老师对儿童绘画心理学的重大贡献。
静茹老师的课特别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能够三言两语就把复杂的事情解释得很清楚,尽管她学养很深,但是很少讲术语。我对书中的一些话印象深刻,如“艺术没有,只有”“孩子自发的选择,不是他的菜,就是他的药”“弗洛伊德解开了潜意识的图画语言,也就等于解开了图画的心理语言”等,这些让人过目不忘和醍醐灌顶的金句有待读者朋友自己去发现和品味。我认为,本书一定会是儿童绘画心理学在中国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广泛应用的地标之作!
前言:我的故事
有一天,好的闺蜜对我说:“静茹,你是个怀旧的人。”我当时非常不认同这个说法。她又说:“你出版的四本书都在画回忆,难道你不是一个怀旧的人吗?”于是我把自己出版的绘本都找出来看了一遍,惊讶地发现,这么多年来还真是都在画回忆。
本《寻梦园》画的是我童年光怪陆离的梦境和幻想,第二本画的是曾经年少时的青春感悟,取名为《年轻的证据》,第三本是时隔五年重新又画了一遍的《寻梦园》,第四本是《回忆我的70年代》,画的是我在东北的童年生活。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一次一次地画回忆,却一直在逃离故乡,走得那么远。
我开始把十年来创作的所有绘本对比着来看,我惊讶地发现,根据时间排序,自己画过的六本书颜色越来越亮,画面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有人情味和现实感,如图前言–01所示。主人公从幻想世界的精灵,到布偶、木偶,到后的真实的人,是种逐渐变得饱满真实的变化,如图前言–02所示。前几本绘本的色调都是灰暗的,画中有很多抑郁情绪和创伤符号,如图前言–03所示。尤其画了两遍的《寻梦园》,对比同一张画,发现情感符号增多了,创伤符号减少了,颜色鲜艳了,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了,如图前言–04所示。近出版的那本《回忆我的70年代》呈现出巨大的变化,书中都是真实人物,角色和场景丰富多样,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画出了浓浓的亲情和生活趣味,如图前言–05所示。这一系列变化都在告诉我,这是一次长达十年的绘画心理疗愈,这十年里,我的性格和事业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有趣的一点是,这些绘本的销量一本比一本多,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大。
这些绘本记录了我爱幻想的童年、青涩而忧郁的少年,还有我叛逆的青春期,直到远离故乡漂泊的中青年。这一路走来,我一直在逃离故乡,却逃不掉内心的创伤。这时我终于明白了,虽然我并非一个怀旧派,但我一直在以作画回忆的形式自我疗愈。
我从小喜爱幻想,酷爱绘画,但是家庭一直不理解也不支持这份爱好,也为此发生了很多冲突。14岁到25岁期间,我常常被自杀的念头困扰,那种很深的抑郁情绪在心里持续了很多年,这也导致我的性格孤冷,对亲情、婚姻、家庭的态度也都很淡漠,不愿意与人交往,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是悲观的。1993年我独自来到深圳闯荡,生存的紧迫感暂时缓解了抑郁的症状。2004年偶遇台湾绘本画家几米的作品,突然感到被一种力量吸引并召唤,整个人像着了魔一样。在那一年我毅然决然注销了自己生意还很好的设计工作室,放弃了所有经济来源,开始不顾一切地在家里创作绘本。
封闭创作两年后,我出版了自己的系列绘本,成为一个职业绘本画家。2005年我的绘本《年轻的证据》获得中国漫画的荣誉——第2届OACC金龙奖①的金奖,我在生日那天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我的奖杯。2013年深圳新建机场,我作为深圳本土杰出的漫画家,被邀请完成54米长的深圳漫画地图,将自己的作品挂在了深圳机场T3航站楼,如图前言–06所示。
亲身经历了十年的绘画疗愈,我发现这是一个无比神奇的过程。当我遭遇创伤,它居然会启动我身上的绘画天赋去疗伤,当我开始创作,绘画帮助我释放出大量的负面情绪,修复心灵的碎片,随着心灵得到抚慰和滋养,生命力得以恢复,直到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和光华,我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人。而这十年的创作又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和社会收益。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可以比现在厉害100倍,只是他自己不知道。”我就是这句话的亲身体验者,疗愈之后自己真的可以脱胎换骨。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当初遇到几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冲动地要放弃工作去画绘本,因为我的潜意识知道,那是我疗伤的方式。如果我没有跟随潜意识的指引去进行绘画疗愈,恐怕我现在还只是深圳30万设计师中平凡的那一个。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创伤是生命的一份厚礼,它可以帮助我去做好的自己。
后来,我周末在深圳少年宫做动漫老师,这份工作让我接触到成百上千的孩子。由于我自己就是绘画疗愈的受益者,所以在艺术教学的十年中,我通过大量绘画心理学的实践帮助孩子们,现在我又成了一名儿童绘画疗愈师。这就是我的故事,从一个青春期抑郁的女孩,到一个职业绘本画家,然后成为一个疗愈师,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人生没有被精心设计过,我只是跟随着心灵的召唤,踏上了自我疗愈和做回自己的道路。
梁宏达
著名社会评论家、脱口秀主持人。2005年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观察》主持人。2008年12月6日中国之声正式开播《老梁说天下》《体育评书》节目。他拥有《老梁说天下》《老梁观世界》《有请老梁看电影》等多档热门脱口秀节目,是一位“全能型”媒体评论人,博闻强记、通晓古今的评论解说成为不少观众喜爱他的理由。
拿到好友静茹的书稿是2017年的元旦。在假期空荡荡的办公室,透过大玻璃窗,我望着这个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想到的是梁漱溟先生的那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会好的,哪怕我们终年营营役役,满脸狼狈,却依然相信这一点并为之努力。因为我们有孩子,他们是全部的希望。身边的朋友陆续升级为爸爸妈妈,每次聚在一起时的话题和话风也全变了,他们乐此不疲地分享宝宝的一颦一笑,让我觉得养育孩子是一个充满奇迹的过程。我也陪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快乐和欣喜、焦虑和挣扎,我也见到不少非常遗憾的事情,虽然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爱。当功利和焦虑笼罩了学校和家庭,孩子们离自由和快乐也就渐行渐远了。
近百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呼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培养成为“完全的人”。如今这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成为好的父母从来都是需要学习的。如何了解你的孩子就是首要的问题。静茹的书教会我们如何通过绘画作品去解读孩子真实的需求,识别他们的心理“物种”,做到有质量地陪伴他们成长。其实这也是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的过程,不再是教条、僵化地教养一个生命。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父母知道,孩子们除了说出来的语言,还可以用图画、色彩、漫画符号来表达爱和多种情感,他们用那些画呼唤、呐喊,这既似灵魂之舞,又似灵魂之歌,需要我们这些忙碌于乏味生活琐事的成年人用灵魂驻足欣赏、倾听。看起来是我们在教化孩子,其实孩子也在教化我们,把我们教化成为可以读懂心灵语言的“完全的人”。
静茹的多部绘本我都有珍藏,她是国内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用心灵创作的绘本画家。本书虽然是她本绘画心理学的著作,但她已积累了十年。她将跟踪多年的珍贵案例奉献出来,有的案例长达九年,含金量和诚意还是很足的。市面上同类书籍的案例来源大都是特殊儿童和有心理病患的儿童,静茹的案例则来自美术兴趣班,大都是健康的孩子,这对于更多家长来说,更具参考价值和实用性。静茹这本儿童绘画心理学著作是我见过的图片量、案例多、通俗易懂的心理学著作,我甚至可以断言,本书将是中国大众了解儿童绘画心理学的启蒙读本,也是学画和艺考儿童家长的宝典。
静茹多年来一直关注儿童教育、环保,也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从事公益事业,书中展示出的留守儿童画作非常触动人心,这是静茹对孩子的爱,体现出很深的人文关怀。我知道,这些年来她所做的,都是努力地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
序 二
慕容引刀(著名绘本画家)
早年从事动画工作,曾为诸多海外动画片担任动画导演。2002年创作了“刀刀狗”漫画形象,并成为中国治愈系漫画的先行者。十多年来已经出版“朋友刀刀”系列绘本十余部。他所创造的刀刀狗形象伴随了许多人的成长,并将继续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我和静茹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了,我很喜欢她的绘本系列。记得我们曾在一起讨论过,为什么会选择画绘本,静茹说她是受到了几米的影响。2004年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商业设计的工作,走上了绘本创作之路。我很佩服,她是一个放得下又很执着的女孩。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看到她这本绘画心理学大作,才知道她这一路画下来,是在完成心灵疗愈。其实,我们选择创作绘本的原因就是:绘本更接近心灵。每个画家在画一个形象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投射了自己的内心。我创作刀刀的初衷,也是渴望有一只小狗来替我讲述心灵深处的叹息和喜悦,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疗愈和抒发。
因为同为治愈系画家,我也一直很关注用心灵画画的她,看着她这些年在用心照料和修缮自己心灵的小花园,并且让花园里绽开了一丛又一丛的鲜花。这让我尤为感动,因为花朵的芬芳不仅丰盈了自己,也给世界带来了美好。
静茹很爱孩子,可能因为她自己本质上就是一个单纯的孩子,而她纯真、纯粹的部分也是她的利器,让她想做的事情,都能够做得很漂亮。这些年,我们这些绘本同行看着静茹很努力地把心理学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创作型画家,也不再只是一名艺术教师,或者也不能说只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她是跨界学者。其实,艺术无疆,心灵无界,所谓的跨界,也是因为静茹看到了艺术作品深层次的心理背景,这是一种深度体验,我觉得这是向生命深处的回归。当然,不是每个画家都有这个愿望,静茹的追求应该不只限于艺术层面,她更希望探索精神的世界。
我觉得,将心理学融入艺术教育,这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应该培训每个幼儿教师和家长都具备这样一种本事,看到孩子的画,就能读懂他们的心。我由衷期待这本书热卖,它就是一部神奇的翻译机,让更多的人学会怎么看懂孩子的画,让更多孩子的心里话被听到,被真正有质量地爱着。
序 三
朱森林(著名漫画家)
职业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委员。是国内漫画界承上启下一代的漫画家之一,从1980年5月20日幅漫画在《人民日报》发表,到今天已从事漫画行业超过30年。主要作品有《坏老头》《葫芦头》《大大可笑糖》等。
认识静茹很多年,因为欣赏她的漫画和绘本,在创作上常常有很多交流和讨论。我始终觉得我们只是漫画同行,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在用漫画帮助自己和孩子疗愈,我才发觉,原来她已经由艺术的领域向心理学领域探索,成了一个绘画心理学界的学者。近年来,她走向了漫画疗愈和漫画心理解析之路,做得那么好,说实话是我始料未及的。
尽管漫画圈里她依然很活跃,没有人会质疑她是一名优秀的漫画家,她的作品挂在了深圳机场,每每经过我都会多看几眼为她骄傲。但是,近几年来她的变化真的如凤凰涅槃一般,每一次转身都很华丽,也都展示出她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我作为一个漫画家,一生钟爱漫画,也参与了大量的社会活动,致力于让大众了解漫画,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学漫画。如今大众已经非常接受漫画了,我也常常在电视、地铁、街头看见大量漫画形式的宣传和广告,但是对于漫画可以进行心理治疗这种新的应用,大众还是知之甚少的。静茹所做的工作,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漫画治疗的价值和具体的方法,这件事,真的是非常有意义。
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漫画界还没有人能够把漫画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并且应用得这么好,这个工作虽然很具挑战性,却是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更是孩子们需要的。
序 四
老猫(家庭教育专家)
赵志斌(网名老猫),民间儿童阅读推广人、“阅读进课堂”的倡导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数学教育专家。
在深圳中心书城的一场关于绘画心理学的讲座上,我有幸认识了主讲嘉宾静茹老师。尽管我从事家庭教育和公益儿童阅读推广多年,但坦率地说,之前我对绘画心理学一无所知。对孩子的一张普通画作甚至是随性涂鸦的分析和解读,竟然能洞悉儿童的心理以及亲子关系状态,还能了解孩子的天赋和秉性,这对于我们这些整天琢磨孩子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有价值啊!
孩子是表达的弱者,就算是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完全了解和理解孩子都绝非易事。得知静茹老师正在撰写本书时,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和目的与静茹老师交流,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案例,并以学习者的身份,结合我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多次与静茹老师讨论本书中的教育观点和学术问题。
我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家长甚至老师往往会被社会潮流裹挟而忽略这一点,没有顺应天赋来培养孩子,很多时候他们也不大懂得怎样发现孩子的天赋。静茹老师把孩子的天赋比作沉在水里的一头巨兽,露在外面的是两个犄角,一个是兴趣,另一个是特长,如此通俗易懂,又如此形象贴切地给出了发现天赋的关键点。书中“从绘画中发现孩子的天赋”这一章节的内容,是静茹老师对儿童绘画心理学的重大贡献。
静茹老师的课特别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能够三言两语就把复杂的事情解释得很清楚,尽管她学养很深,但是很少讲术语。我对书中的一些话印象深刻,如“艺术没有,只有”“孩子自发的选择,不是他的菜,就是他的药”“弗洛伊德解开了潜意识的图画语言,也就等于解开了图画的心理语言”等,这些让人过目不忘和醍醐灌顶的金句有待读者朋友自己去发现和品味。我认为,本书一定会是儿童绘画心理学在中国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广泛应用的地标之作!
前言:我的故事
有一天,好的闺蜜对我说:“静茹,你是个怀旧的人。”我当时非常不认同这个说法。她又说:“你出版的四本书都在画回忆,难道你不是一个怀旧的人吗?”于是我把自己出版的绘本都找出来看了一遍,惊讶地发现,这么多年来还真是都在画回忆。
本《寻梦园》画的是我童年光怪陆离的梦境和幻想,第二本画的是曾经年少时的青春感悟,取名为《年轻的证据》,第三本是时隔五年重新又画了一遍的《寻梦园》,第四本是《回忆我的70年代》,画的是我在东北的童年生活。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一次一次地画回忆,却一直在逃离故乡,走得那么远。
我开始把十年来创作的所有绘本对比着来看,我惊讶地发现,根据时间排序,自己画过的六本书颜色越来越亮,画面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有人情味和现实感,如图前言–01所示。主人公从幻想世界的精灵,到布偶、木偶,到后的真实的人,是种逐渐变得饱满真实的变化,如图前言–02所示。前几本绘本的色调都是灰暗的,画中有很多抑郁情绪和创伤符号,如图前言–03所示。尤其画了两遍的《寻梦园》,对比同一张画,发现情感符号增多了,创伤符号减少了,颜色鲜艳了,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了,如图前言–04所示。近出版的那本《回忆我的70年代》呈现出巨大的变化,书中都是真实人物,角色和场景丰富多样,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画出了浓浓的亲情和生活趣味,如图前言–05所示。这一系列变化都在告诉我,这是一次长达十年的绘画心理疗愈,这十年里,我的性格和事业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有趣的一点是,这些绘本的销量一本比一本多,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大。
这些绘本记录了我爱幻想的童年、青涩而忧郁的少年,还有我叛逆的青春期,直到远离故乡漂泊的中青年。这一路走来,我一直在逃离故乡,却逃不掉内心的创伤。这时我终于明白了,虽然我并非一个怀旧派,但我一直在以作画回忆的形式自我疗愈。
我从小喜爱幻想,酷爱绘画,但是家庭一直不理解也不支持这份爱好,也为此发生了很多冲突。14岁到25岁期间,我常常被自杀的念头困扰,那种很深的抑郁情绪在心里持续了很多年,这也导致我的性格孤冷,对亲情、婚姻、家庭的态度也都很淡漠,不愿意与人交往,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是悲观的。1993年我独自来到深圳闯荡,生存的紧迫感暂时缓解了抑郁的症状。2004年偶遇台湾绘本画家几米的作品,突然感到被一种力量吸引并召唤,整个人像着了魔一样。在那一年我毅然决然注销了自己生意还很好的设计工作室,放弃了所有经济来源,开始不顾一切地在家里创作绘本。
封闭创作两年后,我出版了自己的系列绘本,成为一个职业绘本画家。2005年我的绘本《年轻的证据》获得中国漫画的荣誉——第2届OACC金龙奖①的金奖,我在生日那天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我的奖杯。2013年深圳新建机场,我作为深圳本土杰出的漫画家,被邀请完成54米长的深圳漫画地图,将自己的作品挂在了深圳机场T3航站楼,如图前言–06所示。
亲身经历了十年的绘画疗愈,我发现这是一个无比神奇的过程。当我遭遇创伤,它居然会启动我身上的绘画天赋去疗伤,当我开始创作,绘画帮助我释放出大量的负面情绪,修复心灵的碎片,随着心灵得到抚慰和滋养,生命力得以恢复,直到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和光华,我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人。而这十年的创作又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和社会收益。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可以比现在厉害100倍,只是他自己不知道。”我就是这句话的亲身体验者,疗愈之后自己真的可以脱胎换骨。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当初遇到几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冲动地要放弃工作去画绘本,因为我的潜意识知道,那是我疗伤的方式。如果我没有跟随潜意识的指引去进行绘画疗愈,恐怕我现在还只是深圳30万设计师中平凡的那一个。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创伤是生命的一份厚礼,它可以帮助我去做好的自己。
后来,我周末在深圳少年宫做动漫老师,这份工作让我接触到成百上千的孩子。由于我自己就是绘画疗愈的受益者,所以在艺术教学的十年中,我通过大量绘画心理学的实践帮助孩子们,现在我又成了一名儿童绘画疗愈师。这就是我的故事,从一个青春期抑郁的女孩,到一个职业绘本画家,然后成为一个疗愈师,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人生没有被精心设计过,我只是跟随着心灵的召唤,踏上了自我疗愈和做回自己的道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