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6004465
全方位了解让人们爱恨交织的手机行为。
人们几乎总是只从一个角度(或者是积极,或者是消极)来看待手机行为,而很少有人能够同时从两个角度全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例如,手机使用者经常被认为是正常的或是良好的公民(从来没有人考虑波士顿的马拉松爆炸案案犯),涉及的手机技术也都是质量良好的(完美的密码保护特征,或是无害的电池),手机活动总体上被认为是积极的(人们总是提到有用的多任务学习,而很少有人想到对学习产生的干扰),被提到的手机效应大都是积极的效应(帮助家庭协调成员间的活动),或者就是完全消极的效应(造成大脑癌变)。在本书中,我们有意地收集并讨论了不同角度的手机行为案例,从而帮助我们形成没有偏倚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能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考虑手机行为,而不是只从单一角度、片面地理解手机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种思维习惯发展为专家直觉,我们就可以真正做到同时考虑好的和坏的手机用户,设计良好或是很差的手机技术,建设性的或是破坏性的手机活动,以及有益的或是有害的手机效应,并将这种思维习惯内化,稳固于心。
《手机行为:手机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国内一部聚焦手机行为的书籍。通过手机行为的四个基本方面(用户、科技、活动及其效应),以及手机行为的四个基本领域(医疗、商业、教育和日常生活),本书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手机行为的复杂性。本书一共包括10个章节,每章都以普通手机用户对于手机行为的常见观点开篇,进而介绍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科学研究以及综合知识,*后以深刻而又富有趣味的结论结束全篇。通过与大量手机用户的访谈、一系列科学研究,以及系统的知识介绍和日常生活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人类手机行为的方方面面。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但可以获取手机行为复杂性的有用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分析手机使用复杂性(以及其他科技行为)的技能。本书会给关注当前手机使用的社会心理学爱好者提供手机行为的科学思考,为智能手机设计和制造领域的从业人员、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人类手机使用行为和心理的科学分析,为手机产业发展提供心理学的指导。
序言
译者序
中文版序
章 手机行为科学
第二章 手机用户
第三章 手机科技
第四章 手机活动
第五章 手机效应
第六章 医疗领域的手机行为
第七章 商业领域的手机行为
第八章 教育领域的手机行为
第九章 日常生活中的手机行为
第十章 手机行为的复杂性
索引
译者序
手机在近的十年间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你是否每天醒来的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是不是甚至还躺在床上,先必做的是刷微信朋友圈或微博等手机社交应用软件,或者诸如今日头条之类的新闻客户端?你是否每天睡觉前的后一件事也是放下手机?睡前追追剧、刷刷朋友圈是否是你每日睡觉前躺在床上的必修课?我们每天手里握着手机、眼睛不离手机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发布了《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报告里称,2018年我国手机用户(从移动通讯服务商那里购买手机号码和通讯服务的用户)达到15.7亿,比2017年增长了1.49亿,增长率为10.48%。但是,根据2017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7年中国人口数仅为13.9亿(不包括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而且其中还包括那些没有使用手机能力的婴幼儿。如此算来,中国大约有2亿人可能拥有两部手机或者两个手机号码。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手机网络用户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至99.1%。人们使用手机上网做得多的10件事情,分别是即时通讯、手机搜索、看网络新闻、网络购物、网络支付、听网络音乐、玩手机网络游戏、看网络文学、订外卖和学习在线教育课程。
除了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通过以上数字,我们可以对中国当前的手机使用状况产生更为宏观的认识。手机几乎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功能齐全、依赖性强的物品。但是,与此相反,我们对手机行为的认识却非常匮乏,甚至在学术界,有关手机行为的研究数量和深度也远远无法与手机在普通人群中的普及率相媲美。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心理学系副教授严正博士的这本著作正是当前有关手机行为领域为数不多的学术著作之一。围绕手机用户、手机科技、手机活动和手机效应这四个研究手机行为的要素,《手机行为》一书分别介绍了医疗、商业、教育和日常生活这四种典型的手机使用情境中的一些生活事例、实验报告、综述类研究,由简入繁,从直觉思维到复杂思维,再由繁入简,从复杂思维到直觉思维,为我们全面介绍和揭示了手机行为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在研究手机行为时应该遵循的思维过程。这本书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当前有关手机行为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知识,更为我们思考手机行为和其他领域的问题提供了系统的思维方法。
不管你是手机的设计者、制造者,或者是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者,或者网络客户端的服务提供者,甚至你仅仅是普普通通的一位手机用户,这本书的内容都与你的工作或者生活密切相关。虽然这本书的英文原稿成稿于3年前,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研究都不是针对中国用户的研究,但是你仍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与自己手机行为相关的知识,甚至解决你在手机使用中产生的疑问(例如,使用手机到底与脑癌的发生是否有关系)。希望通过翻译这本书,我们可以把手机行为研究的进展介绍给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手机行为研究的爱好者,能够促进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手机行为的认识,并且能够用于指导和规范手机的软件开发和应用。
非常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心理分社的彭呈军社长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让这本相对学术化的科普书籍能够顺利翻译成中译本;也非常感谢参与此书翻译的四位研究生,他们分别是:
倪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负责翻译第1章至第3章第3节
於文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负责翻译第3章第4节至第5章
孙洵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负责翻译第6章和第7章
励奇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负责翻译第8章至第10章。
通过两轮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审校,两轮我与各位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审校,以及与原著作者严正博士核对书中的数据,我们力求使此书的翻译质量得到保障,并能够保留原书的写作风格,使读者可以原汁原味地体会严正博士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写作思路和思维体系。
由于本人和翻译团队的水平所限,翻译过程中难免有纰漏,在此也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刘 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19年秋
中文版序
序言好写,因为自古没有定规,愿意写的人不少;序言难写,因为常常内容纷繁,记得住的不多。这里我就讲自己的三个小故事,但不企望有多少人记得住。
1996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我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计算机房做博士必修课统计分析的作业。整整一天,程序就是调不出来,统计结果自然出不来。查来查去,后在夜幕深深中终于发现竟然是没有加一个小小的连字符。于是就有了研究计算机心理过程的想法,于是就有了动态分析学生学习统计软件的微过程的毕业论文,于是就有了研究计算机视觉症的研究,于是就有了在《教育计算研究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出版的特辑“电子学习的心理学: 一项田野研究”(The Psychology of Elearning: A Field of Study),于是自己就有了个正儿八经的研究方向: 计算机行为。这是一个“跟跑型“的方向,因为当时许多人早已在这个领域开展工作多年。
2001年夏天,几乎每天苦苦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如何超越现有的计算机心理的工作而不是跟在很多人的后面走。偶然听到一个同学正在研究人们如何在互联网搜索信息,一天中午就专门开车到同学的研究所,向她与她的同事请教,一顿工作午餐下来,受益匪浅。于是就有了研究互联网心理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研究儿童理解互联网的技术复杂性与社会复杂性的研究,于是就有了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杂志发表的专辑“儿童、青少年与互联网”(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Internet),于是就有了《互联网行为百科全书》,于是自己就有了第二个正儿八经的研究方向: 互联网行为。这是一个“并跑型”的研究方向,因为当时有些人也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工作。
2011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家里人警告我要尽量少用手机,因为手机致癌,非常可怕。我觉得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难以相信。于是就开始查找文献,于是就有了手机成瘾、手机多重行为、手机安全、手机研究方法、学校手机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于是就有了在《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杂志发表的专辑“当代移动科技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Contemporary mobile technology 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于是就有了《手机行为百科全书》,于是就有了《手机行为》(Mobile Phone Behavior)一书,于是自己就有了第三个正儿八经的研究方向: 手机行为。这是一个可以说是“领跑型“的研究方向,因为当时在这个领域开展全局性与前瞻性工作的人为数不多。
这三个我个人研究的小故事,实际上涉及一个当代人类面临的大挑战。计算机行为、互联网行为、手机行为,都属于21世纪的基本问题,即人类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当代人类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中间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但是,包括我自己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者在内,许多人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认知与应对往往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直觉的而不是理性的,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因此,我今后5—10年的研究方向,包括与著名的威利出版社(Wiley)合作在今年创办出版具有鲜明特点的英文杂志《人类行为与新兴技术》(Human Behavior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直接指向当代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挑战。
近年来,以物流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又一轮新技术浪潮开始涌入人类生活。这样一来,对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认知与应对变得愈加重要迫切。感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烨博士与她的研究生们的辛勤认真的工作,现在《手机行为》中文版即将与读者见面。希望这能使国内有更多的人投身于此,从而使当代人类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认知与应对变得更加主动、理性与系统,尽快把人类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转变为人类取得的又一个重要成就。
严 正
2019年6月于波士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