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4726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美国权威心理学家迈克尔·托马塞洛重磅推荐,一本适宜所有人阅读的心理学科普读物
本书用精简的方式进行了心理学科普,并尽力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的整体面貌和学科追求。对心理学抱有兴趣的普通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敲开心理学的大门,踏上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更好地洞悉自我、体悟他人。已经踏足心理学领域的专业读者,也能通过本书重新梳理脑海中浩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获得对心理学的新视角和新启发。
◎凝聚享誉国际的心理学教授60年研究精华
作者专注心理学研究六十余年,曾任国际情绪研究学会主席,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心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学会会士;长于写作,笔耕不辍,曾荣获英联邦作家奖;低调而又蜚声国际的心理学学者,《环球邮报》《纽约时报》《南德意志报》《华盛顿日报》及英国《卫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对他盛赞有加。
◎全景式呈现心理学历史上的伟大突破和心理学家们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
20场不容错过的人类心灵主题探索,从每个人的想法和体验开始,直至整个社会的情感与交流;跨度2400年的心理学纸上之旅,涵盖经典的研究和理论,也包含ZUI新的成果和发现,历数艾伦·图灵、伊万·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赫尔曼·赫尔姆霍茨、约翰·华生、诺姆·乔姆斯基等著名科学家一生为心理学做出的贡献。
从柏拉图到百忧解,从fMRI到爱的真谛,心理学这门探索内心奥秘的科学,是如何做到既发人深省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本书带领读者走过一个又一个迷人的领域:人类的意识、大脑的生理基础、情感、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心理发展阶段、语言习得与使用、记忆的本质、精神疾病、道德、自由意志、创造力、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以及*重要的,我们相互合作的能力。它穿越了心理学的历史,又预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
作者通过讲述心理学*重要的突破和突破者背后的故事,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伟大的心理学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串联在一起。它既是一本科普入门读物,又能增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推荐序 1
自 序 5
第一部分 重要的认识 1
第1章 意识与无意识 3
柏拉图的洞穴 4
弗洛伊德式无意识 7
心理实验 13
无意识推论 16
第2章 悲惨的盖奇 23
大脑的不同部位与关联 24
铁路事故 26
当代盖奇 29
大脑研究 33
第3章 了解祖先,了解情绪 35
查尔斯·达尔文 36
情绪:人类的共性 41
第4章 个体差异与发展 51
智力测验 52
发展阶段 54
成人测验与优生学 56
智力与遗传特征 58
第二部分 学习、语言、思想 63
第5章 刺激与反应 65
条件反射 66
华生与行为主义 67
斯金纳和他的箱子 71
第6章 语 言 79
思维的深层结构 80
格语法、动词岛、合作 85
第7章 心智模型 87
记 忆 88
心智模型 93
心理理论 96
第8章 数字世界 101
图灵机 102
布莱切利庄园的计算 103
模仿游戏 105
人工智能 108
新的认知科学 110
第三部分 思维与大脑 119
第9章 检查一下脑袋 121
颅相学 122
人 格 125
人格、性格、传记 127
社会关系 131
第10章 精神病、心身症 137
我们的大脑正常吗 138
生活事件与人的脆弱性 142
精神病、社会状况、疗法 145
压 力 149
第11章 fMRI 和体验的脑基础 155
体验产生于何处 156
与体验相关的神经科学 159
歧义性 161
艺术深入人心 162
第12章 感受自我,感受他人 165
神经元及其活动 166
共情的由来 170
社会性 173
第四部分 社 会 175
第13章 爱与斗 177
贡贝黑猩猩 178
敌我双方 183
人类杀手 187
第14章 合 作 189
协作共事 190
利他主义 192
共同意向性 193
交流谈话 199
信条与期望 201
第15章 爱是什么 203
依恋与超越 204
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工作模式 209
坠入爱河 212
中介空间 215
第16章 文 化 217
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研究 218
维果斯基与社会世界的内化 221
埃法卢克岛 224
多样的社会,各异的思维 228
第五部分 共同的人性 229
第17章 想象力、故事、共情 231
儿童的嬉戏 232
游戏的乐趣 233
电影的乐趣 235
想象与推理 236
儿童的想象力与对思考的影响 239
人类记录中的艺术 242
小说中的思维史 244
人 权 247
第18章 权力与道德 253
唯命是从 254
剧院实验 257
人性残暴 261
道德准则 263
第19章 创造力、专长、毅力 267
专 长 272
创造思维与进化 277
创造力与情绪 278
孵 化 280
毅 力 281
第20章 意识与自由意志 285
希腊诗歌 286
意 识 289
意识与决策 291
意识与模拟 293
自由意志 294
后 记 299
致 谢 303
注 释 304
参考文献 326
在北京熙攘的街道上,行人们步履匆匆,对周遭的一切早都习以为常。无论并肩的人来自哪个行业,无论发生什么新鲜事,或许都无法引人注意。但若旁人偶然得知我从事的专业——心理学,他们常会放慢脚步,露出惊异的神情,用试探的口吻问道:“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凭空读取人的思维自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对大多数人而言,心理学的确有些陌生。其实,对整个人类历史而言,这也是个新鲜词。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关于灵魂(psyche)的学问”。虽然人类对于心灵和灵魂的探寻,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和东方的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但心理学真正从神学和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严谨而独立的科学,也不过是一个半世纪前的事情。在这短暂的时间跨度里,我们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从近乎一无所知,到接近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研究者已经能够通过脑电波和大脑激活扫描探知人类的想法。
最近,这门新兴的学科,竟似乎有些“过时”了。人类最强大脑在AlphaGo面前一败涂地,超级计算机的计算效率已能超过人类亿万倍。研究神经元的电火花和心理过程的奥秘,好像远不如研究芯片和算法那样光明。但实际上,由近千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大脑,其复杂程度超乎现世的一切人造物。五岁孩童已经可以准确而快速地分辨小猫和小狗,而人工智能却需要浩如烟海的训练数据,以及万倍乃至更高的耗能。心理学中,有太多至关重要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亟待回答,诸如:意识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生物学基础?人类的合作行为如何发展?我们为什么要睡眠?大脑如何建立道德观念?……
上述这些重大科学问题,或许会让你对心理学产生距离感。对比大众心中的概念,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阔,问题更为深刻,方法也更为严谨。但其实,心理学并不远。我们或许不能确切看穿他人的心思,但从表情和动作中,却可以或多或少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这,就是心理学。从我们清晨起床打开手机进行人机交互,到商场中的刷脸支付,从我们日常与人交流谈吐,到用思维和创造力完成学业与工作,这些过程都与心理学密不可分。
一年多前,我们研究组的博士生孙洵伟与后浪出版公司联系,接手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在他与出版方的合作之下,这本书出版在即。我作这篇推荐序,与洵伟当初翻译本书有相同的初衷: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心理学,并从中获益。这本书涉猎广泛,前文所述的问题,书中多少都有涉及。书中有经典的研究和理论,也包含最新的成果和发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艰深复杂的科学问题。以此为基础,读者能从多个角度了解心理学,更重要的是能了解自我,也了解他人和社会。
心理学研究道阻且长,每个人的心理发展之路也是如此。愿这本书能成为读者在这条路上的一股推力。书中的某行文字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你读之便醍醐灌顶,但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或许会让你时时有所感,有所得。可能当你读到书的末尾再回头,才赫然发现自己已前行了那么远。
傅小兰
2020年9月
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书中有经典的研究和理论,也包含*的成果和发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艰深复杂的科学问题。
——傅小兰
本书由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想法缀集而成,它可能是我所知的蕞好的心理学史入门读物。
——迈克尔·托马塞洛
我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无论是向对心理和行为好奇的高中生及普通大众,还是希望对浩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和概述的心理学本科生,抑或是像我这样的心理学家,因为它很好地展现了心理学领域成就的价值。奥特利将这些成就与历史、文学、哲学以及该学科中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的个人背景融合起来,造就了一部适宜所有人的优秀读物。
—— 詹姆斯·阿尔科克,《美国心理学杂志》
心智模型
巴特莱特的博士生中最杰出的是肯尼斯·克雷克。爱丁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德雷弗(James Drever)告诉巴特莱特:“下学期我会派给你一个天才。”这个人就是克雷克。巴特莱特是这样描述克雷克的:
高大、相当有力、修长的身材;脸色苍白但充满活力……一头浓密的黑发。从一开始他就完全“无拘无束”……十分谦虚,这种谦逊真诚而不带一分一毫的虚假。
克雷克在1943 年出版了一本小书,名为《解释的本质》(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这让他名声大噪。在书中,克雷克拓展了巴特莱特图式的概念。他提出,这些图式事实上是外部世界的模型:心智模型,这些模型不仅用于记忆,也是我们思考的途径,是思维的基础。
克雷克提出,思考时,人们先将问题转化为心智模型,然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并创造一个新结果,接着再将这一结果转换为外部世界的表达方式—语言或行动。
当人们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时,他们接触的除了现实还是现实,除了理论还是理论。如果不用某种方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所有这些素材看上去就只能是混乱无序的。克雷克将思维视为模型和模型的制造者,这一想法可以将素材很好地组织起来。
思维是我们创造物质世界模型和他人想法模型的手段。我们也会创造关于自身想法的模型,这样我们就能够思考并了解自己:我们渴望什么事物,我们能做什么事情,我们是否外向,我们总体来说是否可靠,等等。
我们为什么需要模型?不应该直接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吗?其原因在于,要想进行推论,我们必须借助一些内在的理解。我们可以利用心智模型,使其运转,变化其状态,从而在外部世界(的事件)还未发生时,预测到即将发生什么。通过内在模型,我们可以想象他人在想些什么(即使他们并未告诉我们)。思维创造模型,将其应用于思考和理解,并对世界做出假设,这一观点是现代认知理解的核心原则,就像菲利普·约翰森-莱尔德(Philip Johnson-Laird)所证明的一样。
肯尼斯·克雷克不仅思考思维的内在模型—他还制作了许多实物模型。认识他的人都钦佩他的动手能力。小型蒸汽机就是他制作的物什之一,他经常会从口袋里掏出把玩。蒸汽机模型上有一根小管子,他可以对着吹气以替代蒸汽;气一吹,模型上的轮子就旋转了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由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克雷克没有资格入伍。在战争初期,他设计建造了剑桥驾驶舱(Cambridge cockpit)。这是一种早期的飞行模拟器,属于以喷火式战斗机的驾驶舱为蓝本的模型。通过在安全情况下对不同的空中情况进行体验,空军飞行员能比平常学得更多、更快。借此,心理学家也得以尝试改进飞行员的训练方法,并避免他们因疲劳而犯错。在今天,你如果要学习驾驶飞机,最好选择在飞行模拟器上进行练习,因为你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体验的情况和突发事件,可能比一生遇到的还多。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你之前在模拟器中体验过了,你就更可能保全自己和乘客的生命。
克雷克给那些认识他的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敏捷思维,实事求是,喜欢直击问题的核心。借助于对机械、电气和心理学技能的融会贯通,以及在剑桥驾驶舱上的研究工作,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了许多其他实际问题,包括飞行员资质、枪械瞄准、潜艇的视觉定位、注意力以及信号检测。这些成果得益于许多人的共同参与,既有科学家,也有军衔和职业不一的各种军人,从将军、海军上将、空中警察到二等兵、普通海员和飞行员,等等。
了解克雷克的人都认为他智慧卓绝,同时乐善好施、尽心尽力。但在内心深处,他非常孤独。他似乎没有任何亲密朋友(不论同性异性)。奥利弗·赞格威尔(Oliver Zangwill)在为克雷克写的讣告中引用了他的句子:“在感情上而言,我一直觉得生活是一场挣扎,我努力打破将我四面围困的墙壁……这是一堵由人对他人思想和感情的无知筑起的墙。”所以,像赫尔姆霍茨一样,克雷克是谦虚的。也许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这让他们产生了对思维运作方式的好奇心。
虽然克雷克心灵手巧,但或许因为髋关节脱位,他做大幅度动作时常常显得笨拙。一位同事曾对他说,他骑自行车上路就是一个麻烦。1945年5月7日,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的前一天,31岁的克雷克沿着剑桥的主道国王街骑行,一辆已在路边停好的汽车突然打开车门。克雷克撞上车门被甩到了路上,此时一辆卡车恰巧迎面而来。他被送往医院,但再也没能恢复意识,几个小时后便撒手人寰。
第5章
刺激与反应
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研究中的狗,在图中可以看到用于收集唾液的容器。
在俄国,伊万·巴甫洛夫发现了条件反射(conditioning)。在美国,约翰·华生(John Watson)提出心理学应当是一种行为的科学;他随后投身于广告业,其工作并不是为消费者提供信息,而是用刺激诱使他们消费。B. F. 斯金纳(B. F. Skinner)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他设计了斯金纳箱(Skinner box),当里面的老鼠或鸽子做出某种行为后,他会给它们施加喂食等强化(reinforcement),它们随后做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便会增加。人类是否就像行为主义者描述的那样,与狗、老鼠和鸽子别无二致?抑或我们有思维,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
条件反射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位俄国生理学家在狗身上进行的消化实验,是人类第一次找到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来研究学习机制。这位研究者就是伊万·巴甫洛夫。正如本章开头照片所拍摄的场景一样,他对狗进行了手术,将唾液腺的输送管从嘴的内部移到了外部,并接上了一根导管。这样一来,人们便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狗分泌的唾液。
巴甫洛夫发现,唾液分泌并非发生在食物进到狗嘴里时,而是在狗一看到食物时。这种有效的机制保证了唾液中的消化液在食物进到嘴里时马上开始工作,消化液对消化而言十分重要。巴甫洛夫最著名的发现是,在让狗看到食物的同时摇响铃铛,重复几次后,在没见到食物而只听到铃响的情况下,狗也会分泌唾液。这说明,在“看到食物进而分泌唾液”这一原始反射中,有一个习得的新反射被植入了。
笛卡儿在描述神经系统如何产生反射时,第一次使用了术语“刺激”和“反应”,巴甫洛夫的发现让这两个词进入了心理学领域。在今天,许多心理学家用“刺激”来指代一系列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感觉事件,用“反应”来指代特定情况下肌肉或腺体的动作。
巴甫洛夫的狗习得了铃声的含义—食物就要来了,这种学习被称作“条件反射”(conditioning)。新刺激(铃声)被称作“条件刺激”。狗习得的是环境中的某种事件预示着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其背后的原理在于,神经系统进行了重组,这使得其对刺激信号产生了特定的反应。自巴甫洛夫的研究至今,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在不同的条件反射过程中,神经系统会随之发生的变化。
1849年,伊万·巴甫洛夫出生在莫斯科东南400千米的小镇梁赞。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煞费苦心地让他的儿子对学习产生热爱。年轻的时候,巴甫洛夫也受到他的教父—一位在附近以生活简朴、恪忠职守而闻名的修道院院长—的强烈影响,他似乎也继承了其教父的这些美德—他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超凡的投入。起初,巴甫洛夫研究神学,但他后来开始相信科学,并学习了生理学。1881年,他与萨拉(Sara,全名为Seraphima Karchevskaya)结婚。他们早年生活十分艰难,几乎身无分文。萨拉的第一次怀孕以流产告终,而他们第一个降生的孩子也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幸而随后的三个孩子平安长大成人。1890年,巴甫洛夫被邀请到圣彼得堡实验医学研究所的生理学系进行指导,他的职业生涯自此开始蓬勃发展,但要说他对心理学真正产生兴趣,还得从10年后50岁的他发现了条件反射开始算起。1904年,他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华生与行为主义
伊万·巴甫洛夫奠定了行为主义的基础。在行为主义的下一阶段中,我们将把目光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移到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在这里,一位名叫约翰·华生的心理学家成了主角。华生的研究也十分具有影响力,且与巴甫洛夫的工作(他当时似乎对此没有任何了解)干系不大。1913年,华生为著名的期刊《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行为学家眼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在文章中,他阐述了三个观点。第一,他认为当时的心理学已经迷失了方向。以意识为主要研究课题,以内省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心理学在近50年来没有得出任何有重要意义的结果。第二,心理学应该使用可观察的行为数据来替代内省法。采用这种正确的方法,对人类的研究将与对动物的研究一样客观。事实上,他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就应该被视为动物。第三,通过观察和行为分析,心理学可以跻身于科学的行列。
在威廉·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之后,遵循着冯特提出的原则—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科学,行为主义者倾向于将物理学当作他们的模板。与诸如引力理论、牛顿的运动定律之类的定律一样,他们认为心理学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规律。
时至今日,华生在他的文章中强调的那三点依然影响深远。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仍将内省法视为一个次要的兴趣点。许多人认为行为以及生理观察构成了心理学数据的主体。大多数人仍然盼望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行为主义者认为,寻找心理定律的最佳领域是学习。巴甫洛夫发现了学习的条件反射,这被视为一种基本的机制。更进一步地,人们认为,人类的特征并不是低等动物所拥有的那些本能,而是比那些动物更强的学习能力。与低等的动物不同,我们学到的东西能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主义者们坚信,我们如果能够弄清楚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如何产生的,就能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在人类身上得到进一步精进的。这将揭示我们成功的秘诀,促使我们解决人类身上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上一层楼。
1919年,19岁的学生罗莎莉·瑞娜(Rosalie Rayner)成为华生的研究助理。华生与她合作,对一名11个月大的男孩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该男孩后来以“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这个名字为人所熟知。
小艾伯特对一只友善的白鼠感到好奇。在实验中,当这个小男孩把手伸向白鼠时,华生用锤子猛地敲打铁棒,这让孩子受到了惊吓。小艾伯特抽回了手,啜泣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华生和瑞娜多次拿这只白鼠给艾伯特看,每当他试图伸手摸白鼠时,研究者就敲击铁棒发出巨大的声音。时间久了,小艾伯特就不再伸手触摸白鼠了。当然,在那时候,还没有道德审查来考量实验在道德上是否可被接受。
由华生和瑞娜主持、小艾伯特参与的实验于1920年发表,从此开启了美国人对于学习(作为一种条件反射)的研究。他们称小艾伯特对白鼠的行为改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情绪反应。从那时起,他们开始对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条件反射,以及这会如何塑造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兴趣。他们还发现条件反射的情绪反应可能是焦虑症的起因。这种方式可能引发长期焦虑,在今天该观点仍是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
1920年是约翰·华生因研究的出版而声名鹊起的一年,也是他的学术生涯结束的一年。他与罗莎莉·瑞娜互生情愫。华生的妻子玛丽(Mary)发现了他和罗莎莉之间的信件,并把信交给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后者把华生叫来要求他当场辞职。尽管华生在心理学方面有极大的影响力,但他再也没能得到另一个大学的职位。华生在他的畅销书《行为主义》(Behaviorism)中描述“反应”这一概念时写道:“在性兴奋的驱使下,男性会不遗余力地追求心仪的女性。”在1920 年底,玛丽和约翰·华生离婚;1921年初,罗莎莉·瑞娜成为华生的第二任夫人。有了新的妻子,华生也需要一份新的工作。他在智威汤逊公司(J. Walter Thompson Company)找到了一席之地,在那里从事广告工作直到1935年。
华生负责将心理学引入广告业务。正如大卫·科恩(DavidCohen)所说:“华生……改变了美国广告业的中心点。那些潜在的买家就像是一种机器—提供正确的刺激,买家就会相应地做出正确的反应,把手伸进口袋—掏钱。”
华生机敏且善于创造,他将广告视为一种进行新型学习实验的机会。这种学习需要选择刺激,目的是诱发特定的反应。麦斯威尔咖啡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科恩描述了华生是如何“下定决心,吸引那些自命精于品位的消费者”的。在华生的指导下,麦斯威尔的广告描绘了辉煌的历史场景。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管家的托盘上端来了什么?麦斯威尔咖啡。在雅致的南方豪宅中,靓丽女性也要喝麦斯威尔咖啡。科恩也谈到了在1928年,《纽约客》是如何评论华生“让家庭主妇和上班族条件反射式地陷入各种对咖啡的偏爱之中”的。此外,科恩还提道:
这个广告不是在推销一款饮料,而是在兜售一个美梦……喝麦斯威尔,进入一个卓越而优雅、华美而富有魅力的世界。抿一口麦斯威尔,做一个美梦。
华生的第三个职业身份是畅销书作家。在《行为主义》中,华生描述了他在小艾伯特身上进行的实验, 并介绍了一系列关于儿童的其他实验, 以此展示如何通过他所谓的“重建条件反射”(reconditioning)或“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ing)的方法来消除恐惧。这或许是行为疗法的第一个例子。
作为一名畅销作家,华生是成功的,原因是他说话直言不讳,而且其观点往往与人们已有的信念背道而驰。他成了儿童保育界的一名权威,认为太多的母爱对孩子来说有害无益。他说,父母的生活常常缺少一些东西。他们亲吻孩子、溺爱孩子,而这主要是为了他们的自我满足。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们彻底地形成依赖,也注定了他们在成年期会患上神经症。他建议父母把孩子视为实验对象,并找出能使孩子们按照父母意愿学习东西的动因,不管学的是什么。当然,所有这些观点和言论都吸引了众目,但也不免触犯了众怒。
斯金纳和他的箱子
在20世纪中叶,如果翻开一本美国的心理学教科书,你可能会读到这样的句子:“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对于这种观点的形成,斯金纳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对行为主义的推动过于有效,以至于人们可能会认为行为主义就是心理学的全部。
斯金纳的贡献之一是斯金纳箱的发明:笼子里的老鼠或鸽子可以因一些特定的行为而获得奖励。为老鼠设计的斯金纳箱中有一个食物漏斗,食物颗粒可以被送至食物漏斗中。箱内有一个杠杆,被老鼠按下后,就会有一粒食物被送出。当一只饥饿的老鼠第一次被放入盒内时,它往往会四处瞎转,嗅嗅这里,爬爬那里,直到不经意地踩在杠杆上。接着,伴随着“咔嗒”一声,一粒食物落入漏斗中。老鼠发现并吃掉了食物,然后它往往会在食物漏斗周围转悠,又在盒子四周徘徊一阵子,直到不小心再次踩到杠杆上。又是“咔嗒”一声,它得到了另一粒食物。如果仔细观察这一过程,你会看到老鼠在杠杆附近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它在食物漏斗四周嗅着,再回到杠杆附近,可能又会爬上杠杆,接着,我们听到另一声“咔嗒”—它又吃到了一粒食物。老鼠开始在杠杆和食物漏斗之间往返,取食变得更有效率了—它按下杠杆,爬向漏斗进食,接着再次按压,再进食。这样一来,老鼠便通过按压获得了稳定的食物颗粒来源。然后你可以对自己说:“现在,老鼠明白要怎么做才能弄到食物了。”但根据斯金纳的说法,你这样回答就错了。基于他的行为主义,他禁止人们将任何事情与目标和意图(idea)扯上关系。所以正确的回答方法是描述观察到的行为。所以你可以说老鼠的行为被塑造成了按压杠杆。你可以对每个食物颗粒被送到食物漏斗中的过程进行描述。但是,你不应称之为“奖励”,而应称之为“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如果你选了斯金纳教授的课,在考试时写的是“奖励”而不是“正强化”,那你就不会得到正强化。也就是说,你会被扣分。最重要的是,根据斯金纳的心理学,你应当描述反应和强化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可以这样说:“老鼠在接受强化的程式(schedule),即当它按下杠杆时就会得到食物颗粒。”巴甫洛夫的学习后来被称为 “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而斯金纳称他的学习方式为“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操作”是指对环境进行操作。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动物对成对出现的信号以及重要事件进行反应,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则不同,有机体必须做出操作性反应。实验者选择某种反应给予正强化,而做出这种反应的概率的不断增长,便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斯金纳指出,他的构想“由强化选出的操作”与达尔文的“由可遗传变异实现的进化”,极为相似。这可谓一个高招。如果说自然选择使物种能够跨代进化,那么强化学习也可以使个体在一代人内进化。由此,斯金纳将他正强化的观点(有机体针对环境偶然性对自身进行塑造)提升到了一个宏观层面。他坚持认为自己的研究属于正规科学(Science这个单词里有一个大写字母“S”),而且往往会贬低其他心理学家的工作。
就那些上学和接受治疗的发育迟缓(或紊乱)儿童而言,“通过正强化来塑造儿童行为”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惩罚(在反应出现后给予一些痛苦的事件)确实减少了这种反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延迟的惩罚并不会奏效,更重要的是,斯金纳发现惩罚往往会扰乱行为,所以他认为应尽量避免惩罚。如果孩子做出了不适宜的反应,大人可以不进行惩罚,而是让他们停止活动,进入休息区。我们可以将其与斯金纳箱中的老鼠进行类比,在暂停期间,按压杠杆输送食物的机制被关闭了。类似地,儿童也不会得到任何回应。过后,教师或治疗师会等到孩子做了“好事”时给予正强化—例如赞美之词或孩子有动力获得的其他东西。
有些基于斯金纳观点的原则已经派上了用场。例如,如果父母希望他们的宝宝晚上自己睡觉,那么坚持“不对上床后哭泣的婴儿有所反应”这一原则就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晚上父母让婴儿上床睡觉,随后离开房间,孩子可能会哭。苦于哭闹,父母往往会回到婴儿的房间,然后拥抱并抚慰他,直到他停止哭泣,也许父母会将孩子带到床上。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学到的是哭泣被强化;当父母放下孩子让他们自己睡,孩子会哭闹得更凶。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都会感到绝望。解决的办法是停止对哭泣行为的强化。听着自己的孩子叫喊30分钟,这着实令父母痛苦,而这在婴儿不得不自己睡觉的第一个晚上是可能发生的。但如果把孩子留在那里不去强化,他在哭泣后可能就会入睡。第二天晚上,他可能会哭20分钟。之后的晚上,他可能只哭5分钟。再往后的晚上,他可能就不再哭泣并直接入睡了。如果不用斯金纳的术语来描述行为,我们可能会说,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找到了能安抚自己的东西并进入了睡眠状态。
斯金纳尽管在专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招致了敌意。其中一个被攻击的对象是他给小女儿黛博拉(Deborah)使用的可控温、舒适且有床垫的婴儿床。斯金纳称之为“空中摇篮”(baby tender)。他构想,摇篮中的婴儿处于完全安全的环境中,没有厌恶刺激。宝宝哭泣这种反应也不会得到强化。斯金纳认为他的发明是为母亲节省劳动的装置。1945年,他在《女士之家》(Ladies’ Home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这项发明的文章。他写道,该设备为母亲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以便她们安排小憩和喂食,在这个摇篮里,婴儿会更加活跃,母亲可以更自由地关爱孩子,因为孩子们更快乐了,也更可爱了。文章没有建议把孩子一直放在“空中摇篮”中。这个摇篮的功能与人们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在使用的幼儿玩耍护栏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女士之家》的一位编辑,或许想要暗示斯金纳有点古怪疯狂,并给他的文章取题为《箱子中的婴儿》(“Baby in a Box”)。8 这是斯金纳发明的第二个箱子,因为有些人以为他在斯金纳箱里对他的孩子进行实验,批评随之铺天盖地而来。2004 年,劳伦·斯莱特(Lauren Slater)出版了一本名为《打开斯金纳的箱子》(Opening Skinner’s Box)的书,其中讲述了这一传闻,黛博拉因此遭受了无可挽回的伤害。这本书出版时,黛博拉已成为一名艺术家,在伦敦结婚生活,她碰巧读了一篇相关评论,并给《卫报》写了一篇文章,解释说当时没有进行任何实验,也不存在任何不良影响。对两个女儿来说,斯金纳显然是个善良的父亲。
斯金纳对传统思维的最大挑战是他提出思维和自由意志(free will)都是错误的、危险的。他指出,我们人类不断地相互攻伐,而社会不平等现象无处不在。“个体是自主生物”这一结论并没有带来幸福和管理良好的社会,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类对环境的关注。斯金纳认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以更简单的方式生活,就像他在小说《瓦尔登湖第二》(Walden Two)中所描述的那样。他提议人们精心设计环境,以确保不断得到正强化。
有人可能会说,斯金纳并不是一位在管理人和社会方面做出了惊人发现及挑战性宣言的创新者。有人会说,这不过是环境的一系列偶然性强化了这个名为斯金纳的生物体的某些反应。但那些说法并不公平。
1971年,斯金纳登上了《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的封面。或许,在那一年他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时至今日,斯金纳的工作还有什么持续的影响吗?他或许并没有成功说服我们放弃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但行为主义的影响仍在延续,其中,通过强化进行学习的原则已成为心理学语言的一部分,它的对象包括大鼠、鸽子,甚至人类。如今,心理学家们也还在讨论“奖励”,以及更进一步的—人是否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这一问题对人们理解某种现象(诸如成瘾)至关重要。学校的教师和儿童的治疗专家已能做到正确地对惩罚保持警惕,并思考当儿童获得成功,或表现出对他人的善意和体谅时,自己该如何对此类行为和儿童的学习提供正强化。
斯金纳究竟发现了什么呢?实际上,他发现学习通常经由正强化实现,并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学习联系由两方面因素决定—偶然性以及反应是否被环境中的某些事件强化。他也证明了,如果每种特定类型的反应—老鼠在斯金纳箱里按压杠杆,或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得到了正强化,且强化的程式是连续的,这种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如果正强化终止,那么一段时间后,反应将不再出现—反应的概率被降低了。可不要认为老鼠或孩子“可能已经放弃了” 。我们应当说反应已经消退(extinguish)了。
如果正强化重新建立,重新学习的速度就会比初次学习更快。如果反应仅是间歇性地得到正强化,这种程式则被称为“部分强化”(partial reinforcement)。此时,反应变得比接受连续强化时更迅速。此外,停止强化时,消退现象会更迟出现。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是指去除厌恶刺激。就学习而言,厌恶刺激(通常被称为“惩罚”)的使用是不可靠且应该予以避免的,因为它不仅扰乱了行为,并且泛化(generalization)范围很广。上述列举不一而足,但可说约涵盖了斯金纳行为主义的原则及成果的70%。
支持斯金纳学说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在人类感知、学习、情感、发展和想象过程中,860亿个神经元的运转情况可被总结成我们前文描述的那样。有些强化过程固然很重要,例如与特殊教育和行为疗法相关的。但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却让心理学失去了意义。它看起来近乎一种疾病。正如下一章所讨论的那样,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取自一个不可思议的来源—语言学。但是在更远的未来中,正如我们将在第8章中看到的那样,一种框架与斯金纳学说近乎相同的学习过程会在人工智能中卷土重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