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1153577
★自卑、焦虑、拖延、社恐……知乎百万收藏、豆瓣小组热议的当代青年真实人生困境!一本让你敢于直面自我的勇气之书。
★揭开生活错综复杂的心理真相,丢掉矛盾的自我,热爱真实的烟火人间。你不需要成为更好的人,成为自己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一本分析自我、重建人生自信的治愈之书。不再寻求别人认可,过一个你想要的人生。
★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大V风墟,诚意解答焦虑时代的人生选择困惑。
为什么总是感觉不幸福?为什么越努力就越焦虑?为什么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我们努力活成别人告诉我们的“应该”成为的样子,却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
本书带领读者穿透种种思维和惯性的迷雾,重新思考真实的自我和人生的意义。唯有强大的心智,对自身、对外界的深刻认知,才能够令我们在无常的生活中拥有内在的稳定和幸福的能力。
PART 1 那些微不足道却让人痛苦的问题
你为什么总是感觉不幸福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种什么病
为什么你会越努力,越焦虑?
容易想太多的人怎样获得快乐
如何正确处理你的负面情绪
如果你是讨好型人格
你找到所谓的安全感了吗
拖延症的确诊与治疗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老了
当你迷茫时,该干些什么?
无法自律的原因,以及有效自律的建议
怎样对抗你心中的虚无主义?
关于童年阴影,你需要知道的事
PART 2 你是一切的答案
成为真实的自己
怎样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给自己一些改变的时间,带着症状去生活
如何做到遵从本心,不自欺,不做作
没有人有资格定义你,同样,你也无权定义别人
自由的本质是“放弃控制”
确立责任边界,是进入成人世界的必经之路
如何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怎样建立健全的人格?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种什么病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与普及,许多心理学的概念被大众所熟知,而其中一些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夸大和绝对化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是其中之一。
人类的归因倾向习惯于在根源处寻找答案,所以,“原生家庭”这个词几乎成了公认的心理病症的根源所在。
但实际上,我们必须要明白——童年的经历只是导致我们心理问题的一个“触发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事实上,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童年的行为与认知模式的强化和重复,才是导致我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小的时候被父母要求成为他们所期待的人”,有类似童年经历的人并不在少数,但还是有很多人长大之后,并没有像我们一样成为会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原生家庭的确会令我们在一开始产生这些问题,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完全有机会摆脱这种认知模式的。
比如,你拥有了一群能够接纳你的伙伴;你在学校里成绩很好,能不断地从别人那里获得正向反馈;你力气很大,你们班的同学都很怕你,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改变我们认知模式的重要外因。
另一方面,即使你已经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地知道了童年时你和父母相处方式的问题,你明确地知道父母对你的哪些言行令你变得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
然后呢?
如果你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你“现在”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入手,只有把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习惯改变了,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在明确了“唯有付出行动才能解决问题”这个前提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导致你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直接原因——这些直接原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 害怕得罪别人。
毋庸置疑,这是任何一个会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潜意识里都会有的一个核心信念。你害怕和别人起冲突,你害怕别人对你发火,你害怕别人冷落你,你害怕别人抛弃你……
而这一切的本质,都是对于“死亡危险”的恐惧。
这种恐惧来自我们心理问题的触发因素:父母要求我们成为他们期待的人。在童年时期,父母是我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保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便意味着我们有被抛弃的风险。对孩子而言,被父母抛弃,就意味着“死亡”。
对于这种“死亡风险”的恐惧,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努力满足父母的期待。
- 自卑。
自卑的人基本都会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自卑和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是一个互相作用的关系。
- 敏感。
敏感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多想,容易受伤。
- 习惯于将自己与别人进行对比。
如果你习惯于将自己和别人做对比,就必然会受到伤害。
不停地令自己变强,不停地令自己变得更完美,从而在与别人对比时胜过对方——这样的思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不管你变得多强大,不管你变得多好,这个世界上绝对有比你更好的人。换句话说,你总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如果你希望自己胜过所有人,你注定是要失败的。
- 试图成为别人。
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我,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之间的差距,是许多神经症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论是我们的文化,还是父母和长辈的教诲,往往都是在教我们成为一个“别人”,很少有人告诉过我们:做你自己就好。
试图成为“别人”,试图变得“更好”“更完美”是驱使很多人活下去的动力,但这本质上只不过是满足了你的一种幻想而已。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终其一生都活在这种幻想里,一辈子都活在外界的评判标准里——他们为了成为“别人”,而浪费了“自己”的一生。
- 不能接纳自我。
人的自尊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依赖性自尊”,即通过别人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自己,在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认同时非常开心,在被别人否定和拒绝时嫉妒或难过。会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的人,就属于“依赖性自尊”。
第二种是“独立性自尊”,即不再通过外在的评判标准和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是完全遵照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看待自己。但拥有独立性自尊的人,有些时候也会因为给自己制订了过高的标准而产生挫败感。
第三种是“无条件自尊”,即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任何评判标准,完全尊重和接纳自己。只有这种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
有条件的自尊本质上只是在玩“找到一个标准,满足这个标准”,从而自我安慰的游戏罢了。
所以,当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空洞无物的,他无法从自身内部获得支撑,而不得不从外界寻求认同和力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