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610420
知乎37万多人关注、20多万次收藏、约16万个赞同认证的自我认知解答。与内心对话,直面原生家庭问题。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读物,适合喜欢探索内心,渴望自我成长,并对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持开放态度的读者。本书全面解读原生家庭对人的关系、自尊、情绪、人格状况的影响,可以启发您探索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为您提供一个理解自我的全新视角,并提出调整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您超越原生家庭。
章 人际关系__1
内在客体关系的活化与调适__5
内在客体关系的力量__8
关系中的自主性__13
人际交往中的心智化能力__17
人际交往时的心理冲突__21
为什么宁愿孤单也不愿意联系别人__24
两种不良的依赖状态:共生依赖与强制独立__28
莫名讨厌别人的两种心理原因__32
人际交往中的边界冲突__36
成长建议:良好关系需要的五种心理品质__38
第二章 亲密关系__43
亲密关系中的被动与主动__47
如何面对婚姻中的不满意__50
幸福的婚姻是怎样的__52
亲密关系中一种常见的潜意识沟通方式__55
为什么我害怕女生__59
被拒绝后死缠烂打地追求我__63
被优秀者表白后感到恐惧__68
一谈恋爱就不安__71
对恋爱和性感到羞耻__73
成长建议:维持亲密关系的要点__76
第三章 情绪情感__81
情绪体验与表达方面的问题__85
情绪管理的两种水平__90
忍受焦虑的能力,以及背后的自体整合程度__93
社交恐惧的形成过程及应对思路__98
为什么会有厌世的情绪__101
为什么会害怕情绪__106
为什么别人的不回应让人痛苦__110
为什么难以放下糟糕的往事__116
为什么会有侵入性思维__119
为什么我喜欢沉浸在负面情绪中__122
为什么幽默的人还会抑郁__126
成长建议:培养情绪体验与表达的习惯__129
第四章 自 尊__131
自信和自负的区别__135
到底什么才是“爱自己”__13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优越感__141
理想自我的压力及缓解思路__146
你为什么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__149
为什么我害怕自己变得普通__155
为什么我总爱和人比较__160
对失败的条件反射式恐惧:谈谈自尊整合问题__164
自卑者的心理透视及解决思路__169
成长建议:走出社会评价的牢笼__179
第五章 人格成长__183
欲望管理的几种水平__187
什么叫接纳自己__190
用人格结构理论来理解“迷失自己”__192
病理性超我的形成及影响__196
为什么会有成功恐惧__199
是什么在阻碍人的改变__202
为什么自我关注是令人痛苦的__205
对控制感的强烈渴求__209
为什么会承担过多的责任__213
工作与人的成长__217
让生活留白的意义__225
逐步完成社会认同__229
成长建议:培养有弹性的超我__232
后 记__235
参考文献__243
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认为,为了保护自己,弱小的婴儿分裂了自体与客体,将自体中好的部分与坏的部分分裂开,将客体中好的部分与坏的部分分裂开,这种心理操作能暂时保护好的部分,其代价是自体的不完整,以及对外界偏执的态度。类似地,由于原生家庭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病理性问题,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诸多适应不良的心理防御机制,大部分人会有“我不够好”的感觉。整合的愿望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渴望将那些分裂的部分重新整合,让自己变得完整;我们渴望修复潜在的心理缺失和心理创伤,得到心理的成长和完善。
2014年我开始在“知乎”上回答一些网友心理方面的提问,这些网友在人际、恋爱与性、情绪、自尊等方面有着持久的困扰,这些困扰是成长中的自我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因为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对于心理问题的病耻感,他们只能靠自己来面对和消化。让我惊讶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当了解到问题的原因,能够带给他们极大的安慰与释放。所以,在我的回答下面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留言:“压抑了那么久,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情况,谢谢你”;“看到这些,感觉世界一下子明亮了很多,以前困惑自己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现在我明白原因了”;“自从您回答了我的问题之后,已经半年多了,我再也没有做那些让我痛苦的梦,一次都没有……”网友们积极的反馈让我更加相信文字的治愈性力量,当某种深层的情感通过文字得到共鸣,当某个困扰已久的心结被人看到,当某种无法接受的症状找到原因,我们能够感受到知识性理解所具有的价值。
不过,精神分析流派往往会贬低知识性理解的作用,比如,弗洛伊德曾经在《“野蛮”精神分析》一文中明确地否定知识性理解的作用。他写道:“病态的因素不是他对自身的无知,而是他内心的反抗,这才是无知的根源。初是它们让这种无知存在的,现在它们仍然保持着这种无知,治疗的任务在于与这些抵抗做斗争。告诉病人他因为压抑而存在着一些不知道的事情,这只是治疗的必要准备之一。如果对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来说,有关潜意识的知识就像没有精神分析经验的人想象的那样,那么听讲座或读书就足以治愈他。然而,这些措施对神经症状的影响,就像在饥荒时期分发菜单卡对饥饿的影响一样。”虽然我们不能拔高知识性理解的作用,也无法否认内在抵抗的真实存在,以及这种抵抗的强大力量,但知识性的理解能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促使更多的探索与反思,这为进一步的自我疗愈打下基础。精神分析需要为那些寻求情感共鸣与知识普及的大众提供支持,而不能关起门来,局限于病理状态的专业性帮助。
在本书中,我将某些在“知乎”上得到较高认同的回答,以及心理咨询临床实践中总结的心理成长文章集结成书,围绕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情绪情感、自尊、人格成长这五方面的心理主题,去探索某些心理问题背后的形成原因、心理动力学因素和改善的思路。精神分析注重理解过去经历对当前问题的影响,探索父母的人格与孩子的相互作用,觉察未意识化的心理成分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一个人的内在客体关系与外在关系的相互影响,这些内容的知识性理解有助于让人从各种心理抑制与心理冲突中走出来,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心理发展中的缺失,增强自我的力量,为成为情感独立、自尊稳定的个体化自我提供智力支持。
仅凭文字性的描述就对某个问题进行精神分析是有风险的,因为问题的背景信息是不充分的,问题背后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单一的解释可能会阻碍真相的浮现,在精神分析学界,也许会被冠上“野蛮分析”的帽子。但作为一本自我成长读物,我期望用这种分析模式给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自我的视角,促使读者反思自己的问题,为精神分析的知识服务于大众提供可能。我特别想说明的是,这些理解主要是从某个角度,针对某类人群做出的,不一定符合提问者的真实状态,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群。由于没有机会聆听提问者的反馈并修正假设,这些回答只具有参考的意义,不能作为的答案。同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对某些问题的分析也许会有一些武断或片面的结论,对某些理论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请读者一定要注意鉴别并不吝赐教。
本书以精神分析理论为核心,适当整合了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正念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在一些回答中,为了具体说明某些概念,我举了一些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来源于我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提供的素材,并经过一定的修饰与加工。为了充分尊重来访者的隐私,所有的背景信息都做了相应的处理,以限度地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
本书适合喜欢探索内心,渴望自我成长,并对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持开放态度的心理学爱好者。我一直认为,学习精神分析有三大好处:一是能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不断完成自体整合并发展自我;二是能更好地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三是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父亲或母亲,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我希望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带动周围人去认识心理咨询的力量:精神分析,让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带领人们走向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新世界。
章
人际关系
如果让你回忆一个痛苦的情景,也许你脑中浮现的是一段糟糕的关系——被人孤立的情景、与朋友反目的记忆,或者与伴侣冷战的经历。如果让你回忆一次愉快的体验,你想到的往往也是一段关系——也许是与爱人确定关系的那一刻,或者是和好友结伴旅行的往事,又或者是幼时在外婆身边的日子。人际关系既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也是我们幸福的港湾。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
很多人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比如无法融入群体、社交焦虑、时刻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难以处理关系中的冲突,这些关系中的痛苦严重阻碍了自我的发展,他们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消耗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相反地,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归属与亲密需要的满足,使人获得安全感,并不断得到自尊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增加自我的力量,为一个人的奋斗提供保障。
人际关系问题的背后往往反映出自恋、自主性、攻击性、边界感、依恋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过于自恋的人往往会忽略别人的情感,喜欢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无形中让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自主性上过于敏感的人会特别在意被控制,担心被人牵着鼻子走,既担心麻烦别人也担心被别人麻烦,导致关系的疏远和对立。回避型依恋的人害怕和人建立亲近的关系,难以在关系中呈现真实的自我,总是会不自觉地创造诸多逃离的空间。有些人对人际边界过度模糊,经常会不自觉地侵犯他人边界,导致关系的敌意。
本章先介绍了人际关系的几个常见主题,如内在客体关系、关系中的自主性、人际交往中的心智化能力、潜意识沟通的方式、良好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原则等。接着分析了一些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及改善建议,包括:想让不喜欢的人喜欢自己的心理怪圈、害怕被人关注、莫名讨厌别人、共生依赖与强制独立这两种糟糕的人际关系状态等问题。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现有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健康的关系,比如一段良好的友谊、稳定持久的爱情,以及和谐的同事关系、心理咨询关系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内在的不良关系,逐渐增强一个人处理关系的能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