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637779
本书由投身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训练多年、实务经验丰富的麦克唐纳博士撰写,是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课程的必读教材之一。本书分为十一章,分别介绍了焦点解决疗法模式、案例研究、伦理议题、历史根源、循证依据,以及在精神卫生服务、重性精神障碍、职场中的应用。此外,还介绍了焦点解决疗法的常见问题和未来方向。本书*的价值是,介绍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基本精神与技术,清楚地说明了如何协助各种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如何在医院范围内工作,包括一些危机干预的案例与原则。本书在*版的基础上,新增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研究成果。
目 录
作者中文版序/ 1
推荐序/ 3
译者序/ 5
推荐语/ 9
介绍/ 11
第一章 焦点解决疗法模式(Ⅰ):第一次会谈/ 1
第二章 焦点解决疗法模式(Ⅱ)/ 23
第三章 案例研究/ 47
第四章 治疗中的伦理议题/ 75
第五章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历史根源/ 87
第六章 焦点解决疗法研究与循证依据/ 99
第七章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应用于精神卫生服务/ 135
第八章 焦点解决模式应用于重性精神障碍/ 163
第九章 焦点解决模式应用于工作场所/ 189
第十章 关于焦点解决模式的常见疑问/ 213
第十一章 焦点解决疗法的未来方向/ 223
附录一 常用链接及网址/ 233
附录二 过度换气:一种可治的“焦虑”症状/ 238
参考文献/ 245
索引/ 275
*另一个案例研究可参考
www.sagepub.co.uk/macdonald
作者中文版序
我很高兴自己的书能够得到关注并被翻译成中文。
我相信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有着特别优势的方法。它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在各个年龄层,并被用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其他模式相比,它的治疗花费时间少,这对于个案以及卫生机构来说都很有价值。这一模式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也都显示了同样的效用。它意味着这种方法可以在卫生保健系统内、不同国家的不同种族人群中被广泛应用。焦点解决模式在工作领域及组织计划中也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我的观点,这些特点意味着焦点解决疗法非常适合于一个经济和政治都在快速发展的国家。
我要特别感谢骆宏博士以及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对我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我还要感谢塞奇(SAGE)出版社的伦敦发行人Hum Alexander,感谢所有的中文翻译者,感谢宁波出版社的陈静女士以及所有为出版本书付出辛劳的人。
推荐序
这几年,在中国大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慢慢地被推广起来,也越来越被心理咨询界所重视,尤其受企业咨询与教育团体的欢迎。在台湾地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已经推广了将近十五年之久,已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实用取向。由此显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能与华人文化相容,也深具使用价值。
在推广任一咨询取向时,书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书是由英国实务经验丰富、投身于焦点解决治疗训练多年的Macdonald博士所撰写。这本书一经出版,即被我推荐为师大研究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课程的必读教材之一。过去,因爱好与培训的需要,我积极翻译了一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导论及在学校、社区应用的初进阶段相关书籍,更觉得本书的应用价值极高。这本书,除介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精神与技术外,最可贵的是,清楚地说明了如何协助各种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如何在医院中工作,还包括了一些危机干预的案例与原则,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也是在目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诸多应用于学校、企业、训练等相关领域中,唯一一本关于这些医疗主题的翻译专著。
骆宏博士之所以能独具慧眼地挑选本书进行翻译,除与其咨询和医疗背景的呼应之外,也因为他与Macdonald博士亦师亦友的关系联系了这译书的缘分;而他们相互密集的讨论,更造就了这本好书的翩然问世。
像我这样一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狂热者,在台湾与大陆推广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多年、翻译与著写许多本书籍之后,对引进又一本新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书籍感到相当高兴,但我更高兴的是能在大陆认识这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狂热分子——骆宏博士。在与骆宏博士的合作中,我真正地体会到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团队合作的愉快与意义。所以,对我来说,本书的诞生,除了把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相关资讯介绍给华人世界,更是象征着更多华人世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爱好者的加入的美好愿望。让我们一起努力,相互激荡,共创美好奇迹。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教授 许维素
译者序
如果说2003年选择学习焦点解决治疗(Solution ̄Focused Therapy,以下简称 SFT)是受“功利心”驱动(被它的快速起效所吸引)的话,那么选择将Macdonald博士的著作翻成中文,则是被“认同”所驱动。
Macdonald博士在焦点解决治疗专业领域可以说是一位多面手、实战派。他有精神科医生的背景,一直在一线工作,经验丰富;同时他还在英国圣马丁大学讲授焦点解决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是一名焦点解决循证研究者,这也使得他的专业视野里始终有着一份严谨的科学态度。仔细阅读他的著作,这些特点会跃然纸上。
Macdonald博士精心撰写的这本书,每章都有看点。学习SFT过程的种种困惑皆可从中寻解!
SFT“知易行难”,属于那种入门容易、精熟不易的咨询技术。Macdonald博士用了两章加一个案例(前三章)完成了对SFT的框架性介绍。只用三章的篇幅似乎凸显了SFT“简单易学”的特点。但在我看来,其中信息量很大,特别是整合了不少他个人的实践经验,值得学习者反复阅读。
很少有一种疗法会单独把咨询伦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介绍,Macdonald博士在第四章却选择了这个主题,十分独特!依我的理解,其意义聚焦在了SFT没有“副作用”的特点上。咨询伦理的根本是“尽可能地不伤害对方”,但当我们用一种理论假设去剖析当事人时,不正确、不适合就变得无法避免。焦点解决取向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之道,它最大化地践行了“尽量不造成伤害”的原则。
记得几年前,我曾经把SFT誉为“吸星大法”,以此形容这种疗法的兼容性。因为基于我的实践,所有的咨询起效因素皆可整合在SFT中运用。但这么说的理论依据,大部分却是在Macdonald博士关于SFT历史起源的章节(第五章)中找到的。尽管SFT的先驱们一直声称焦点解决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但正如Macdonald博士总结的一样,它汲取了各种主流疗法的精髓。对咨询整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这里获得很多启发。
对老百姓来说,接受心理治疗首先要能相信“谈话真能解决问题”。面对这种需求,提出科学证据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Macdonald博士一直十分关注这个命题。在他的个人网站上,他至今还在更新全球关于SFT的研究。第六章值得那些对此有责任感的治疗师拜读。
这两年,SFT的译著在国内一下子热门起来,但大多以介绍疗法的理论和咨询技巧为主。Macdonald博士精神科医生的身份,让他有机会把自己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大量工作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第七至八章),而他作为管理项目负责人,又有不少SFT在工作领域应用的经验,特别是运用在冲突管理上(第九章),这也是他的这本书值得大家阅读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如今每次谈及SFT的未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Macdonald博士在本书结束语的一句经典:Every therapist is now either a solution ̄focused therapist or would like to be a solution ̄focused therapist (每个咨询师要不是一名焦点解决治疗师,就是想成为一名焦点解决治疗师)。初听这句话的时候,或许会让人感觉人总是站在什么山头就吆喝什么,但我相信如果你深谙SFT的理念,你会更加认同这种疗法背后的“人本”哲学思想,而这种充分尊重个案的理念一定能被不同疗法的每个治疗师所认同。
英式英语比美式英语难翻译。刚开始着手翻译的时候,维素老师就这么提醒我。事实的确如此,好在自己找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导师。如果说华人世界里,谁是我最敬重的焦点解决大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许维素。在五云山的一次工作坊中,我曾对学员说过:世界有茵素,华人有维素。我想以她对SFT的热爱和执着,这样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为了本书,我要感谢她几乎每天和我互通邮件,感谢她百忙之中给予我支持,翻译的过程已经让我感到功力提升。
洪芳老师、沈宣元老师一直是我的焦点解决的兴趣伙伴。在本书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他们对SFT的推崇和认同,也是激励我去做好这件事的动力之一。这本书也有我两位研究生的功劳,她们分别是张菡和周巧英。两位正在攻读心理学硕士,但本科却是天文学和英语专业。相信她们协助翻译的过程一定很艰辛,不过我想如果翻译帮助她们领会了SFT的精神,那将是她们最大的收获。
最后要提及的是我的爱人路星和女儿骆宜婕。她们不懂SFT,只是知道我的大量时间被它占据。我自认为是个书呆子,很少承担家务,空下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如果没有爱人的包容和担待,可能很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骆宜婕是我“焦点生活化”的对象。在和她的相处中,我运用了大量焦点解决思维,感谢她给我生活带来的无尽乐趣,正是这份乐趣推动着我去追逐更多的梦想!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杭州师范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
骆宏
第一章
焦点解决疗法模式(Ⅰ):第一次会谈
内容提要
◇影响焦点解决疗法内涵的“理论假设”
◇初次会谈的结构
◇来访者的问题
◇会谈前的改变
◇目标
◇例外
◇刻度化
◇奇迹提问
◇总结
本章按照上述顺序描述和解释了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中初次会谈的框架、谈话的逻辑顺序以及采用这种取向的原因。继本章探讨焦点解决模式的一些独特之处后,在第二章中还将介绍(咨询中)休息和后续会谈框架。
唯一需要的是:处在问题情境中的人着手做一些改变。
——Steve de Shazer 《短期疗法中解决问题的关键》(1985,p.7)
Steve de Shazer认为,心理治疗的本质是让来访者得到帮助,进而使他们的生活出现一些改变。根据心理研究所的实践经验,Steve de Shazer意识到任何变化都可能是有益的,而唯一能确定的改变就是改变自己。在焦点解决疗法中,初次会谈是最重要的。对很多来访者来说,治疗效用的一大部分就体现在第一次会谈中。这与其他心理疗法很不一样,SFT并没有过多地对既往史进行回顾,治疗过程在会谈之初就立即开始了。
在第一次会谈还没正式开始前,治疗师可以先与来访者一起谈论遇到的问题,注意当事人在治疗前已经做了些什么改变。然后聚焦于此时此刻,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和例外情况(指问题较不严重或没有问题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这个过程可以利用0~10的刻度化评分来协助定义。同时,由于“奇迹提问”鼓励了创造性思维,也发掘了可能的未来,因此可以作为帮助来访者发展计划的一种手段。当治疗师着眼于当事人的优势、给予结构式回馈以及与来访者探讨下一步打算之后,第一次会谈就结束了。第二次和接下来的会谈相对来说形式更为简单,焦点主要集中在上次会谈后有什么进步以及接下来还要做什么。这种从过去到未来的会谈逻辑非常有用。本章和下一章将详细并举例描述这一会谈过程。
接下来所呈现的会谈过程都是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和自1997年以来在圣马丁大学教授SFT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学习了这些内容之后,从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这些内容加以应用,进行调整或增补。然而,就像学习演奏一件乐器一样,在开始即兴创作前掌握基本技能是必需的。同时,保持会谈的流畅性也是颇为重要的。如果有人提到了奇迹、刻度化或者百分比,那么治疗师可以选择马上切入相应话题而非一定要遵循原有的谈话程序。有时候那些涉及目标或者刻度化的提问若已得到了充分探讨,“奇迹提问”便可以不用涉及或提出。当然,依据我的经验,运用“奇迹提问”总能引导来访者,让他们更多地谈谈过去未被谈及的那些对未来的美好预期。
影响焦点解决疗法内涵的“理论假设”
焦点解决疗法的核心假设是:治疗目标是来访者自己选择的,同时,来访者自己拥有做出改变的资源。治疗师通过与当事人的会谈互动促进那些具体的、细小的、积极的改变。治疗师把会谈的内容更多聚焦在探讨解决方法而非消除问题;聚焦在会出现什么新的改变而非阻止已经发生的事情。治疗师采取的是一种尊重来访者的、非指责与合作的态度,目的是朝着属于来访者参照框架(reference frame)内的目标前进。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不强调对既往史的收集。然而,若是某个故事之前从未被提及,那么在继续之前我们也有必要先听一听。不论何种情况,若有资料表明来访者或其他人涉及安全问题,从而需要对来访者进行安全性评估时,必须对其既往史进行详尽了解。在焦点解决疗法会谈中,那些针对“问题原因”的探讨以及对症状“目的”的探讨都需要避免。
焦点解决疗法更为强调的是,治疗师需要保持对来访者谈话内容的关注,而非关注那些隐蔽的动机和对无意识机制做出的假设。对此,de Shazer(1994)谈到,访谈应聚焦在来访者本身的“言语文字”上。就是说,我们获得的信息是来访者提供的,是用他们的理解和语言所表述的;相反,对传统治疗师而言,访谈聚焦于听众,听众,或者说是治疗师,有着特别的知识结构,治疗师只需要从来访者身上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匹配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假设。“聚焦言语文字”与维特根斯坦(1965)的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必要工具之观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来访者拥有自己的“思维文本”,治疗师不该在其中强行加入自己的语言、观点和思想。焦点解决疗法不强调使用专业术语的特点正是这个观点的结论,也是与来访者保持交流的一项促进因素。
Steve de Shazer接纳了这一观点并由此进一步观察了在谈话中运用来访者自身词汇或短语对其言谈进行反馈的效果。应当说,这是一项快速与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的高效技巧。这项技巧应用在与来访者的其他谈话中也是同样有效的。这项技巧可以通俗地称为“语言匹配”(language matching),用以指代这一种与来访者处境及其生活经历保持一致的方法。语言匹配的作用不仅在于确保治疗师对来访者每个用词的关注,更在于它能将治疗师的关注清楚地传达给来访者。理想的状况是,治疗师将来访者最近一次回答中的词汇用到自己下一个评论或问题中去。如果回答是语气词或者是“不知道”,那么可以使用更早应答中的词汇。这项技巧要求治疗师不仅能提出必要的问题,还要将来访者自身回答中的一些词汇运用进去。
精神动力学派治疗师认为,如果在一次会谈中提及某种情绪的名称,那么这种情绪很快出现,随之而来的是相关的记忆和经历。这正如演员们在刻画情绪时所使用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法一样。因此,于会谈时介绍主题或者引入情绪都是不明智的,除非来访者先这样做了。我们的团队总是问“你对此有什么想法”,而不是“你对此有什么感受”,因为有关感受的回答不够准确,不够行动化,与“改变”之间的关联也都不够直接。催眠、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EMDR)、服药都会改变一个人的感觉,而这些改变感觉的方法都有赖于治疗师或药物提供者的辅助。另外,通过认知或者行为事件也可以改变感觉。
大量生理和心理的研究都已经证明了语言对我们功能和行为的影响。Hausdorff及其同事(1999)的研究表明:相对于那些看了有关老化的消极评论的老人,看了积极评论的老年人表现出更少的忧虑。在一项更为细致的研究中,Rosenkranz及其同事(2005)的研究表明,当哮喘患者听到与哮喘有关的词汇,如“喘息”时,他们的大脑和肺部功能随后便朝着与疾病相关的形式变化了。Seligman(2002)发展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其所有理论假设是,运用积极性质的词汇或者资源可以带来更为有效的个人或者情绪功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