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49951
给后半生一个安全的家
有调查显示,我国约90%的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生活起居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何满足老人们安全安心、无忧无虑的养老需求?将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是全社会共同面临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我国现存大量老旧住宅,包括一些新建住宅,设计建造之初就缺少无障碍与适老化的考虑,存在室内通行空间局促、地面不防滑且有高差、屋内照护设施与辅助器具缺失等问题。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日益下降,洗澡、如厕、休息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便随之而来。
居家适老化改造是多样化的,很难统一标准化模式,只能根据各家的户型结构、管道设备、房屋面积、居家人口,以及老人的具体需求、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因地制宜,量身定做。
本书《后半生我想这样住》可以说是一本老年住宅设计规划的指导原则,老年住宅如何选址、如何设计、从老年人的心理到年年人的身体,全都考虑到了。
我们为长辈做的,就是为自己做的。
入手这本书,为家中老人,也为自己的将来,打造一个安心的家。
本书分为两章,*章详细讲解了,老年人在家养老的居住要求和设计原则。第二章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解设计细节,告诉我们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居家养老。作者走访了7个家庭,这7个家庭中,有的是把老人接来同住的年轻人,有的是已经步入了老年的老夫妻,作者希望探访他们的生活状态,探索比较理想的养老居住模式。
这些家庭中,因为从买房选址到内部装修,都实施了正确的养老房改造措施,所以无论老人还是儿女,都是比较满意的。比如小曼自己住五楼,为母亲购买了同单元的一楼的住所,贴合母亲的生活习惯做了改造,母亲居住安全、心情舒畅,儿女也特别高兴;阿俊因为年轻时发展了自己的爱好,退休后,根据爱好需求改造了房间,和很多有共同爱好的好友一起玩乐,丝毫没有老年人的孤单颓废;小郑的父亲租住在儿子隔壁小区,既满足了儿子的孝心,又兼顾了双方的生活私密性……
通过实际案例,作者告诉大家,在你38~55岁的时候,就要为自己后半生的居所做考虑了,是自己住还是跟别人住,以便在空间中尽早规划,及早适应。
本书希望协助读者以较少的预算负担,较少的装修变动,逐步计划,为后半生的舒适居住做准备。
第一章
越住越年轻,打造安心减龄的家
第一节
不要“等老了再说”,40~60 岁是住的关键准备期!
一、高龄住宅≠ 100% 无障碍的家
零压力改造!局部修整就很好用
二、要想老年住得好,中年就得开始策划
别让他人替你决定住哪里,怎么住!
三、老后的家≠长期照护的家
越住越年轻,打造满足个人兴趣的家!
四、并不是所有房子都有能力陪你到老
家的寿命 ,体质再检视!
五、预留“孝亲”空间需兼顾心理感受
让自己安心,还是父母开心?
第二节
简单生活,是居家“防弱措施”的第一步!
一、反正“收起来也会忘”,那就给需要的人吧!
丢不掉吗?试试“什么东西不见了?”检测法!
二、减物,先从自己的东西开始!
学会“不惹怒家人”的优先整理术
三、简单生活,是最容易做到的环保行动!
减物不是浪费,它能降低室内能耗,创造安全动线
四、长辈是断舍离的最大敌手,怎么办?
避免正面冲突,调虎离山很好用!
五、减物之后就是减念
有情而不积压情绪,扫除情绪囤积小技巧
第三节
“在家养老”翻修观念养成
一、家,满足初老及中老的需求,并为老老做准备
以“水区”为核心,规划浴室、卧室、厨房黄金三角
二、“在当地、在家养老的家”必备三大要件
好空间、社区聚点、无障碍动线
三、老年人的住宅,翻修好还是搬家好?
在家养老的住宅改造原则
第四节
局部改造:减法设计、安全防摔!
一、手:握、举、拉、抬
柜设计 扶手设计,取物省力、移动稳定
二、脚:跨、站、坐、走
升降椅、暂坐设计、辅助扶手、防滑地板——四大安全规划
三、视:光亮、颜色、纹路
素色建材、防眩光折射物件,让老年人视线清晰
第二章
后半生最想住的家
案例 1
让脚力退化的母亲在家也能行动自如
案例 2
从 40 岁开始,帮生活及人生减重
案例 3
家的第二次改造,新家让你一次住到老
案例 4
用手工艺暖心再造 60 岁以后的家
案例 5
孩子,不好意思,这里没有留你们的房间!
案例 6
吃喝聊天看艺术,我家就是美术馆!
案例 7
拆掉多余装潢,留白就是赚到!
前 言
40岁准备后半辈子的家,50岁开始打造刚刚好
如果您问我,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谁呢?其实再明确不过了,对象是 38~55 岁之间、希望通过“搬家或者翻修打造能一直住到老的房子”的屋主。 若要再扩大一点范围,还包括“预计接长辈来同住或安排老人住附近”“仅与伴侣同住或独居”及“想过简单安全的老年生活”的人。
以一般情形而言,屋主与房子之间的关系,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常是小家庭形式,地点选定在学区或工作范围附近,住上 15~20 年。随着家庭成员增减或需求变化,屋主在 40~60 岁之间,通常会在住所上有所变动,有的选择搬家,有的则是进行第二次翻修。
高龄化国家如日本,人们有 40 岁就开始规划中老年生活的共识。而中国人天性较乐观,我常听到的是“到时候再说”“现在还很健康,不要想些有的没的”,这是因国人常把老年跟失能画上等号,提到老后的家,直接联想到的就是做扶手、斜坡、无障碍等十分粗糙的既定概念。
从中年转到老年,可分为初老、中老及老老三阶段。
而占比最大的初老(通常指 65~80 岁)阶段,如果好好规划,可能将会是人生最活跃最精彩的一个片段。这个时期的居所,是实现梦想的垫脚石,也是塑造出老后生活的模具。
后半辈子的住所,在购买或装修之前首先要确定的是:自己住,还是跟别人住?这问题尽早决定,以便在空间上尽早规划、及早适应。
在比我们早很多年迈向高龄化的日本,大阪门真市医师会曾对 1000 名当地 60 岁的患者做问卷调查,发现独居者(部分独居者甚至有慢性病或退化症状)对生活的满意度是 73.5 分,与人同居者的生活满意度是 68.3 分。独居者的满意度较高,主要原因是“不必配合家人要求,也不会让家人感到困扰”。
一旦家人之间沟通出现问题,冷战、闹别扭,凝滞的气氛就会降低生活满意度。能够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不必看人脸色、听家人抱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因此,在越来越注重个人空间的社会趋势下,一个人住或者与伴侣、同龄亲友同住,这种1~2 人的居住形式,很可能会是将来的趋势。
中国人是极重视家的民族,因为重视家,也就对房子倾注诸多的心血。家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家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味,家能承载一个人的心。
心净则国土净,心净家也就自然清明了。所以在《后半生我想这样住》里,花了很大的篇幅,记录屋主一家人的工作、兴趣爱好,在满足不同人的基本需求之外,提升空间的品质,让空间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满足精神的需要。
——李庆建 来自:简书
*近有一本书很畅销——《后半生我想这样住》(繁体版为《后半辈子*想住的家》),将老人的身体变化分为三个阶段:*阶段,略感到生理机能衰退或有疾病,但不影响整体生活品质;第二阶段,慢性病或老化影响部分肢体功能,生活范围开始受限;第三阶段,一天内需长时间坐轮椅或卧床,行动不便,生活需要专人照护。专家建议,老年朋友*好在第三阶段之前,在精力体力尚可的时候做居室的适老化改造。改造前*好请专业人士做一次全面评估,然后在居住状态下进行,不必大动干戈。
——李珍玉 来自:《生命时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