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64529
青山结庐,筑在人境,这本书聚焦文旅建筑的设计方略的拆解剖析,不止是市面上普通流于表象的民宿采风书。包含许多2020年之后的一线未公开甄选资料,是可以带给设计师、文旅经营者的脑洞灵感宝典。
186 张手绘、分析、爆炸、设计图纸+395 张实景照片+设计师文字+21个精选案例+12家设计机构。
民宿客栈丨山野餐厅丨山间书屋丨民俗博物馆丨文化客厅丨游服
新型文旅乡建如何与青山绿水、民风民俗融为一体,以文旅创新促乡村发展,这本书你值得一读。
联合推荐
Atelier tao c 西涛设计工作室
UAO 瑞拓设计
ZJJZ 休耕建筑
杭州时上建筑空间设计事务所
静谧设计研究室 qpdro
普罗建筑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一本造建筑设计工作室
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
造作建筑工作室
梓集
乡村文旅建筑包括民宿、客栈、精品酒店、书吧、餐厅、咖啡厅、游客中心等多个概念,是乡愁之思,是设计艺术,更是人文关怀。
本书汇集多家设计院所、设计师与设计团队的2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为民宿酒店及餐饮空间以及文化及服务空间两大类型。以设计一手资料作为出发点,而非停留在调研采风体验的表面阶段,深入解构这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山间庭院与居所隐庐,为设计从业人员、建筑相关专业师生、文旅爱好者们,呈现这些诗意栖居地的选址、改造、设计、建造以及经营利用等设计思路、建造资料、分析图与破解图。以文字结合具体案例的方式,*终向读者们展示了文旅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设计原理
1. 中国乡村旅游行业的主要发展历程
2. 乡村文旅建筑的主要类型划分
2.1 以民宿及精品酒店为主体的居住空间
2.2 反映当地特色的博物馆、文化中心、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
2.3 以餐厅、咖啡厅、茶室为代表的餐饮空间
3. 乡村文旅建筑的建造及改造原则
3.1 文旅建筑从选址到建造时应考虑的因素
3.2 让乡村文旅形成品牌合力,避免单打独斗
3.3 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及建筑的历史风貌
3.4 建筑材料的选取要符合当地环境及气候特征,就地取材
3.5 保障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标准化和使用的安全性
3.6 提升建筑的使用效率
4. 以文旅振兴乡村的规划重点
4.1 打造乡村 IP
4.2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4.3 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
4.4 让更多当地居民参与到乡村文旅行业之中,提升劳动力使用价值
4.5 通过旅游业振兴乡村经济,完成产业化升级
4.6 特色小镇中的乡村与文旅建筑
5. 文旅建筑对于促进乡村发展的意义
民宿酒店及餐饮空间
案例赏析
婺源虹关村留耕堂修复与改造 百年徽州老宅的新生
王家疃村之柿园民宿 北方乡野与人文气息的结合典范
清啸山居民宿 用民宿传承山村记忆
虎峰山·寺下山隐民宿 隐于林海之中的多功能民宿空间
窗之家民宿 透过窗户了解莫干山
黄山山语民宿 建筑与空间边界的二次塑造
乡根·东林渡民宿 打造原生态渔民村里的民宿新品牌
驻·85 民宿 古堰画乡里的诗意栖居之所
来野莫干山民宿 隐匿在莫干山一隅的慢生活度假圣地
GEEMU 积木酒店 由毛坯民居改造而成的乡村亲子酒店
木屋酒店 以旅游项目振兴贫困山村的案例典范
山间餐厅与酒吧 由当地村民参与建造和运营的乡村餐饮空间
文化及服务空间
案例赏析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改造与升级
通过改造废旧粮库来激活贫困乡村的产业升级
王家疃村之拾贰间美学堂 体验传统国学文化的亲子旅游佳地
神山岭综合服务中心 折叠的水平线
上坪古村复兴计划之杨家学堂 用书吧传递古村历史文化
拾云山房 在大山深处创造安静的阅读空间
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 由乡村老宅改造而成的理想居住及阅读空间
蕉岭棚屋 村民与游客共享的乡村展廊与乡村茶话客厅
庭瑞小镇斗山驿文化会客厅 小镇里的多元文化空间
大发天渠游客中心 乡村活化与复兴的起点
索引
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乡村对于东方世界特别是中国来讲具有特殊的意味。“乡”既是一个与城市对应的地理学概念,又具有故乡的含义,是中国人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外面的人要真正了解中国,必须要认识乡村;中国人要真正了解自己,也必须要认识乡村。
本书是一本讲述乡村文旅建筑的书。在人们的认知中,文旅建筑和乡村的关系本是若即若离的,起码在十年前,乡村文旅建筑可能只限于零星的民宿和相对原始的农家乐。文旅建筑更多的是和景区联系在一起,和村庄的关系并不密切。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周末短期旅行、城郊旅行、自驾旅行逐渐成为常事;80 后、90 后甚至是 00 后也已成为旅游的主体;亲子、体验、主题旅游更逐渐取代了传统观光旅游模式;传统景区日渐式微,门票也不再是旅游业收入的途径。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旅游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宏大叙事让位于个人感受,大景区固然仍是普罗大众的光顾地点,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城市小资群体、文化白领等消费主力人群选择远离大景点,
远离门票,远离大巴车和人群,到乡间去享受小而宁静的“下午茶”。驱动乡村文旅建筑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无论是“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还是“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政策,乡村都已经再次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民间资本也开始“下乡”,乡村逐渐成为平行于城市的(小)资本投资的新舞台。乡村文旅建筑的涌现正是顺应
了这种趋势,在国家和民间资本的双重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
不同于普通的文旅建筑,也不同于乡村普通民宅,乡村文旅建筑是身处乡村环境的文化旅游建筑或构筑物,它自身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矛盾性。从功能和属性上,乡村文旅建筑要服务于旅游业态,这就意味着在设计上,它必然会以“外来者”的需求为思考前提,这会让乡村文旅建筑脱离乡村生活的语境,形成一种功能上的“脱域”。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乡村原住民与外来人群之间的矛盾,抑或“士绅化”的情况。此外,在建筑领域讨论多的是乡村文旅建筑的风格与设计手法问题。是依序地域传统风格,简单的“修旧如旧”,还是体现设计的当代性、建筑师的个人风格,形成视觉张力,新旧共生……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判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正是当前中国乡村文旅建筑呈现的状态,而这种“野蛮生长”也从侧面见证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本书结构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部分是乡村文旅建筑的相关设计原则,第二部分则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乡村文旅建筑的一些典型案例,两个部分互为印证。
必须说明的是,乡村文旅建筑并不能涵盖当下中国乡村发生的全部建筑实践,本书也不可能将近年来中国大地上的所有相关优秀案例全部纳入。本书只是中国当下乡村文旅建筑实践的一次管窥,在行文和编辑方面更是难免会由于作者的局限性出现偏颇。但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读者们能对中国乡村及文旅领域的建筑实践有所了解,如果能对年轻的建筑师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则更佳。后,感谢为本书提供案例的众多优秀的建筑师和团队,也感谢孟娇老师及参与图书制作的各位编辑。谢谢大家!
何崴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二十工作室责任导师,三文建筑创始人,著名建筑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