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303037
《贝聿铭建筑十讲》:
1988年7月,卢浮宫拿破仑广场上,升起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壮丽的景观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一度,玻璃金字塔取代艾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新地标。
没有建筑师比贝聿铭对过去五十年的社会和政治景观造成更难以磨灭的影响。他将外交手腕和设计的独特混合运用在肯尼迪家族、保罗.梅侬、密特朗、欧维兹和中国银行等客户身上。
贝聿铭所到之处都引人注意。尽管他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匪浅,私底下的贝聿铭仍是难以捉摸的。恍如童年时代四面高的祖宅,它的内心世界不是西方人所能理解的;即使是他以前的合伙人也表示不曾真正跟他亲近过。解开这谜团的线索就在复杂的社会阶级,甚至在古老庭园的石头和潺潺流水之间。
贝聿铭不仅是建筑大师也是生活大师,他是一个很讲求现实的人,做事认真、谦虚、沉着稳重,他有一句话:“人生不要浪费时间在追悔”。他说:“建筑不仅是人类蔽避风雨的住所,更是人类供应居所的一种方式。随着文明的进展,人们居住的方式及观念跟着有所改变,进而反映在建筑上,或者说建筑是文明的一面忠实的镜子,一栋建筑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筑也是一个地方的象征。”
作者黄健敏追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收录的九座建筑皆为他亲身走访过的,如香港中银大厦、桃源乡记——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全书十万余字,图片三百余幅,诸多信息为首度发表。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物和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敛、东方和西方的传记。他用了一个世纪,让自己的建筑遍布4个大洲、10个国家,为世界留下一座座传奇建筑。
《一本书读懂安东尼·高迪》:
提起建筑大师,没有人不知道高迪,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巴塞罗那乃至整个西班牙的象征,那华丽繁复的建筑装饰,看似怪异却令人着迷的立面,让中外多少建筑师,多少旅行者震撼,又让多少人对巴塞罗那心驰神往。
在巴塞罗那,高迪有七个作品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一座还在建设中的教堂——圣家堂。他常被建筑史学家们定义为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又被大众贴上“建筑天才”的标签。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是什么让高迪的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如果只把高迪看成一个建筑师,那他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想真正的了解高迪吗?读这本书就够了!
本书的作者用了五年的时间,追随高迪的足迹,在他曾经学习过的建筑学校收集资料,在他留下*多作品的城市实地考察,汇集成本书。无论是作为学习用书、图片资料集还是建筑旅行攻略,各类读者都能在该书中有所收获。
《贝聿铭建筑十讲》:
作者黄健敏以亲身多次旅行的观察体验,针对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卓越作品,就不同建筑类型汇整编辑了详尽的数据,揭开大师从房地产业务转型至建筑艺术的契机,更详细记述对贝聿铭职业生涯有至大影响的九座建筑。
作者黄健敏追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收录的九座建筑皆为他亲身走访过的,如香港中银大厦、桃源乡记——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全书十万余字,图片三百余幅,诸多信息为首度发表。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物和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敛、东方和西方的传记。
《一本书读懂安东尼·高迪》:
本书从安东尼·高迪的生平及时代背景、职业生涯,设计风格的形成、设计理念的解读以及主要经典案例的解析,为广大读者解读了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的设计与思想。对于建筑学学生和年轻设计师以及对设计大师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来说,是难得的图文资料。
高迪的一生作而不述,仅仅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思想却在其作品中时刻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国内现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大多是以画册的方式呈现高迪的作品,让我们很容易陷入美学式的推论,误认为高迪的作品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但其实在令人称奇的造型背后,高迪的建筑也有着缜密的设计逻辑和理性的结构思考。他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找到了一种精妙的平衡,成为一代建筑大师。高迪的成就和天才是难以复制的,但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贝聿铭建筑十讲》:
前言
历岁逾年 笔耕大师贝聿铭
1989 年9 月1 日,贝聿铭将其事务所的名称由他本人挂名的状态,另外增添了两位合伙人的名字,从此,1955 年创立的贝聿铭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I. M. Pei & Partners)成为历史,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Architects)1 为公司开启了事业上崭新
的一页,同时也为贝聿铭于次年宣布退休埋下伏笔。1990 年,由卡特·威斯曼(Carter Wiseman)所著的《贝聿铭——一个美国建筑的侧写》(I.M. Pei -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 )一书适时出版,为贝聿铭建筑生涯做了精彩的阶段性总结。但是贝聿铭退而不休,携1989年为卢浮宫博物馆精彩设计的卓越美誉,他以建筑师贝聿铭(I. M. Pei Architect)的名义驰骋于世界各地,从欧洲、中东、亚洲到美国,莫不有新的作品相继完成,其中以他最擅长且知名的美术馆及博物馆一类建筑占了主流。
1995 年4 月,中国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了我撰写的《贝聿铭的世界》一书,收录了贝聿铭5 个美术馆作品。当年我构思了系列性的丛书,计划完成《贝聿铭的艺术世界》《阅读贝聿铭》《贝聿铭·东方情》《贝聿铭的建筑世界》等书,1997 年6 月《阅读贝聿铭》简体中文版发行。而另外两本书搜集文献资料的工作也在始终进行着,但至21 世纪初,一项任务意外地使我整个创作计划为之中断,这就是我第三本书《贝聿铭建筑十讲》推迟到2018 年才完成的缘由之一。2008 年11 月,曾任贝聿铭及合作伙伴建筑师事务所公关主任一职的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女士(Janet Adams Strong)所著的《贝聿铭全集》(I. M. Pei: Complete Works )一书问世。该书实际自1992年就开始筹备,她访谈贝聿铭始于1995 年4 月18 日,然而至1997 年2月访谈活动暂停,直到2007 年3 月才再次继续展开。此书分别有简体、繁体两个中文版本。由于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的特殊身份,使得此书囊括许多第一手资料,例如止于设计方案的圆形螺旋公寓(The Helix,New York,1948—1949)一案,堪称是贝聿铭极罕见的理论性的公寓设计,但是与其日后在凯普赛德公司所进行的诸多住宅项目之间没有牵连关系。贝聿铭任职于凯普赛德公司时期,从基浦湾公寓(Kips Bay,New York,1957—1960) 至布什内尔广场公寓(Bushnell Plaza,Hartford,CT,1961)等一系列的房地产所最重视的课题是如何节省建造费用并营造美观的环境,这种务实求美的态度,乃是贝聿铭早期作品之所以出类拔萃的关键因素。
自1990 年贝聿铭宣布退而不休至2008 年全集出版,18 年间,其相继设计的作品共15 件之多,其中的毕尔巴鄂大楼(Bilbao Emblematic Building,1990—1992)、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大港银行大厦(Sentra BDNI,1992—1998)、巴塞罗那凯克萨银行(La Caixa,Barcelona,1993—1998) 与雅典古兰德里斯现代艺术博物馆(Basil & Elise Goulandris Museum of Modern Art,1993—1997)并未兴建。而建造完成的11 件作品内,美术馆及博物馆就占了6 件,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贝聿铭在博物馆设计领域的至尊地位。2017 年是贝聿铭一百岁诞辰,从年初至年底,世界各地纷纷举办庆祝活动以展示贝聿铭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举办了研讨会,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举办名为“贝聿铭一百岁”的研讨会,美国国会图书馆在杰斐逊馆举办“贝聿铭一百岁生日展 ”,苏州博物馆主办“贝聿铭文献展”,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举办“据道为心其命惟新·回家——贝聿铭岭南建筑作品展”,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分别在香港与剑桥举办了“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Rethinking Pei:A Centenary Symposium),凡此种种,更加激发了我重新撰述贝聿铭专著以续前志的意愿。
我第三本有关贝聿铭的中文书的内容应当如何撰写呢?自1955年来至2017 年,他的设计作品实在太多,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 可以说有如下四项。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Boulder,Colorado,1961—1967) 是贝聿铭脱离了住宅性建筑,迈向真正建筑艺术的启航之作,该案还为他赢得了设计肯尼迪图书馆(John F. Kennedy Library,Dorchster,MA,1964—1979) 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East Wing,Washington D.C.,1968—1978)的机会,前者使得贝聿铭踏入了权贵圈,获得了国际性的声望;后者令他登上职业高峰,此后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开创了事业的新境界。卢浮宫博物馆扩建项目(Grand Lourer,Paris,1983—1993)则是其建筑美学登峰造极之作,大众与专业人士皆对此赞赏有加。这四件作品不能忽略,纳入本书是理所当然的,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及卢浮宫博物馆已纳入《贝聿铭的世界》一书,没有必要重复介绍,因此我原本计划不予采纳。肯尼迪图书馆项目进行了13 年之久,基地屡次变更,方案一再更改,其涉及的课题甚广,手边的数据虽然已经不少,但是仍不足以全面、深度地呈现此方案,于是决定日后再撰写相关介绍。参考全集的作品名单后,我决定将贝聿铭1990 年以后修建的博物馆全部纳入。书稿撰写期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扩建完成,同时我又发掘了更多的文献,于是决定再次撰写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一文,以便读者对此卓越作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体验。此外,本书并未收录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Kirchberg,Luxembourg,1994—2006)一案,特此提示。这也是一个耗时长达12 年的项目,无奈相关信息不够丰富,所以不予纳入。此外,贝聿铭摩天高楼系列中的香港中银大厦,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高、最独特的作品,而且我个人曾参与此项目的室内设计达4 年之久,对之有更深切与详实的体验。权衡之下,就以香港中银大厦取代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一案。这是《贝聿铭建筑十讲》成书的历程。
对于我所选择撰写的作品,先决条件之一是我必定亲身走访过,毕竟建筑是五感的实境体验。这些建筑留给我太多难以忘怀的回忆:首先要说说两座都依水而建的建筑,初次走访克里夫兰摇滚名人堂时,我不巧遭遇了美国中西部的大风雪,天气酷寒刺骨。而当我到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参观时,却是正值烈日当空的夏季,天气炙热,冷热交替的感受,正如同这两个博物馆给我的完全不同的体验一般。再提提两座远离尘嚣,都位于山巅的建筑,参加滋贺美秀美术馆开幕活动时,我有机会另外走访了不对外开放的教祖殿与钟塔,尔后多次朝圣,增加了对美秀教堂的体验。
至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时,我长途登山跋涉,分别在冬夏两季体验到研究中心自然环境的变化多端,均是令人难忘的经历。参观德国历史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时,多次旅行途中,有一次恰逢举办展览,终于建筑落成登堂入室,从无到有相隔多年,好似贝聿铭作品从构思到落成的经历,
莫不穷年累日。旅行看建筑绝非轻松的行程,但是收获是丰硕的、甘甜的。
原本希望于大师102 岁生日4 月26 日前献上本书作为诚挚的贺寿之意,很遗憾希望落空。贝老已于2019 年5 月16 日辞世矣。
黄健敏
《一本书读懂安东尼·高迪》:
序
张一梦的这本书详尽地展示了高迪作品风格随时代发展的推演变化。高迪所处环境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转变与其作品的多样性息息相关。当谈到高迪时,这些文脉印记至关重要,因为他的世界观的形成,深深地受到特定自然、宗教、艺术、手工艺、技术和特定地点与时间中社会观感的影响。该书对一系列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点着眼于设计方法论与设计生成的核心理念。书中还展示了在外观表象背后,建筑师的大部分思想和创作方式如何能够适用于当今时代,并且持续地发挥影响和启迪作用。该书这种特别的方法和有效的分析框架无疑有助于中国读者们快速而清晰地掌握高迪最有特色的作品和思维过程。
难能可贵的是,《一本书读懂安东尼• 高迪》并不是又一本树立高迪个人品牌的作品展示集。作者作为一名建筑师,以专业的建筑视角审视了每个作品产生的场地文脉,形式背后的创作理念、含义、结构和空间逻辑,并且亲自绘制了一系列简明易懂的分析图解和草图。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古埃尔公园的雨水收集和管理系统分析图,再比如圣家族教堂对哥特式建筑结构的发展图解。该书中的分析超越了对历史主义特征的有限描述,将我们置身于当代建筑的辩论中。例如,她指出了像勒• 柯布西耶这样的现代建筑大师在思想上的包容性,而通常肤浅的解读常会认为他与高迪毫不相干。书中精心挑选的照片及图像资料再次体现出分析方法在建筑方面的专业性。它们不仅呈现出每个设计的形式,还重点展现了建筑各个角度的空间特征。在该书内容中,作者特意将案例的展示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理论的深入反思。这赋予了此书毫无疑问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值得建筑、艺术专业的学生及相关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作为该书作者在巴塞罗那博士研究期间的导师和朋友,同时基于对中国学术和专业领域的认识,得知一本如此优秀的关于高迪的著作可以在中国出版,我感到非常满意。出于我对作者的了解,她在塑造方法论与知识体系上严谨且敏感,有着出色的能力。因此,我对该书满怀期待。一方面,该书为中国当代的读者了解高迪打开了一扇窗;另一方面,也为高迪作品的拓展研究提供了别样的视角和方法。作为巴塞罗那当地人,我对这个城市的最初记忆就已经伴随着高迪的这些建筑作品,它们已经融入了城市的日常生活中,难以再带给我惊喜的体验。相对于当地人而言,张一梦的优势在于她自带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高迪及其背景。出于这个原因,我也希望借此机会补充一点,我希望该书能尽快翻译成西班牙文和英文,以便欧洲读者也能从中受益。无论是作为学习用书、图片资料集还是建筑旅行攻略,各类读者都能在该书中有所收获。此外,该书对像高迪这样的建筑大师有着深刻的认知,我敢肯定这类作品将有助于建筑文化长久有效地传播下去。
路易斯• 布拉沃• 法雷
建筑师、博士
2020 年4 月,巴塞罗那
《贝聿铭建筑十讲》:
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肯尼迪遗孀杰奎琳
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美国前总统卡特
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20世纪)*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
——普利兹克奖组委会
贝聿铭是全球许多地标性建筑背后的男人,20世纪*多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因几何精度、朴实的外表以及自然灯光而享誉世界。他在年纪很大时仍然积极投入工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就是在他80多岁时设计的*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BBC
贝聿铭被视作*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他是首位参与法国卢浮宫设计的外国建筑师,一开始受到人们反对,*后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赢得了认可。 ——CNN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师之一,是一名坚定的现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时能吸引地产商、企业界领袖和艺术博物馆董事的建筑师。他在全球有众多地标性建筑。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形容贝聿铭为“一名有教养的男人,他安静而毫不夸张的风格掩饰着强烈的好胜野心。
——《纽约时报》
贝聿铭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师中*伟大的一位,当他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时,评委会称“他给了这个世纪*美丽的室内空间和外部形态。 ——建筑媒体ArchDaily
《一本书读懂安东尼·高迪》:
作为该书作者在巴塞罗那博士研究期间的导师和朋友,同时基于对中国学术和专业领域的认识,得知一本如此优秀的关于高迪的著作可以在中国出版,我感到非常满意。我希望该书能尽快翻译成西班牙文和英文,以便欧洲读者也能从中受益。无论是作为学习用书、图片资料集还是建筑旅行攻略,各类读者都能在该书中有所收获。
路易斯• 布拉沃• 法雷
建筑师、博士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巴塞罗那建筑学院教授
我断言说*后一位伟大的建筑天才被称为高迪,他的名字在加泰罗尼亚语中意为“享受”,就像达利意为“欲望”一样。我解释说,享受和欲望是典型的天主教和地中海哥特式,并被高迪重现了。在听我说的时候,勒•柯布西耶似乎吞下了蟾蜍和蛇。
——萨尔瓦多•达利
《贝聿铭建筑十讲》:
《一本书读懂安东尼·高迪》:
评论
还没有评论。